送從兄偁罷選歸江淮詩序
2025年08月10日
送從兄偁罷選歸江淮詩序
此文作於貞元十八年,猶是子厚未經變造之舊文格,所謂王、楊、盧、駱當時體耳,何義門焉得遽詆為凡近[1]?釗案:文以遺佚不怨、厄窮不憫[2]為中心思想,就之演繹為文,自然淵雅。
從姪立者,貞元十一年,與子厚同舉宏詞科,後為四門助教,與武儒衡、歐陽詹同見於乃叔所作《助教廳壁記》者也。義門以“從姪”稱謂,與經不合,此子厚未必不知,《集》中“子姓”字屢用不鮮,從未誤“姓”為“姪”,此偶爾用之,亦依約定俗成之則而已。
《呂覽·疑似》篇:“梁國之北,地名黎丘,有奇鬼焉,善效人之子姪、昆弟之狀”,此“子姪”之稱最初見者。《史記·田蚡傳》:“蚡為諸郎未貴,往來侍酒魏其,跪起如子姪”,“子姪”字繼見於此。宋于庭[3]謂:漢人無言“子姪”者,何況於呂?至《史記·田蚡傳》誤稱“子姪”,《漢書》即已改為“子姓”矣,語見《過庭錄》[4]。張雲璈[5]《四寸學》重複其語,殊無謂,雲璈又引《唐摭言》:“張峴妻是顏蕘舍人猶女,猶女即姪女也。”似此,“姪”字唐時已通行,而且推廣彌遠,子厚行文,從宜、從俗之見彌堅,偶爾援用,殊未足深辯,《祭六伯母文》,亦用有“姪”字。李蒓客咸豐甲寅日記云:“《爾雅·釋親》篇《妻黨》有云:女子謂晜弟之子為姪,郭注[6]引《左傳》:姪其從姑,故‘姪’字從女,今男子稱兄弟之子曰姪,失之矣。夫兄弟之子當稱從子,謂從子而別也。”語頗有見,足資旁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