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趙大秀才往江陵謁趙尙書序
趙尙書者,趙昌也,昌以元和三年四月,遷荊南節度使,或謂指趙宗儒,亦元和初,以東都留守遷荊南,未知孰是。陳少章以宗人當屬昌,其說如下:
昌先領安南,繼遷廣帥,又移荊南,故曰由交、廣移荊南。又曰:自吾竄永州,趙生亟見。案唐史:昌除荊南,在元和三年六月,公以永貞元年冬末至永,及是已四年矣,“四年”諸本多作“三年”,非也。
少章之說良確。
仁我若子姓:此子姓者,謂子姪也,子厚不肯使用“姪”字。《呂氏春秋·疑似》篇:“喜效人之子姪、昆弟之狀”,按“子姪”當作“子姓”,漢人尙無言“子姪”者,何況於呂?《史記·武安侯傳》:“跪拜如子姪”,《漢書》作“子姓”,《史記》“姪”字亦誤,說見宋于庭[67]《過庭錄》卷十三。
有賢能為御史:“能”為“子”字之誤,據吳摯父校改,賢子者,即宗人尙書之子也。釗案:賢子不如賢郎,郎、能同紐易誤。
文中有“榮衛之和”一語,尋子厚行文,每好用“榮衛”字,《集》中屢見不一見。夫榮衛猶言血氣,血為榮,氣為衛。《內經》曰:榮衛不行,五脈不通,此一“行”字,即《洪範》言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五行之行。宇宙而五行不調,即天崩地坼而宇宙毁,人而五脈不通,即血停氣絶而人即於死。此不啻中醫之基本原理,而即本文之所謂和,惟和斯行,行而膂力始剛,人始全,西醫則異是。西醫頭痛醫頭,脚痛醫脚,治病首重檢驗,檢驗雖亦抽血,而根本不理所謂氣。易詞言之:西醫先假定病者如已死,一切從開刀剖視入手,中醫始終以活人之道治病,遂乃重視血,更重視氣,即所謂榮衛是也。夫“榮衛”字由兵家來,凡所傳圍魏救趙、及假途滅虢諸法,皆可得行於中醫,而為西醫所不採。蓋中、西醫理,不同一源,因而治理方術亦異,此固非病者有所是非、厚薄於其間也。
[1]《劉賓客嘉話》:韋絢撰。韋絢(801—866?),字文明。京兆人。順宗朝宰相韋執誼之子。曾官起居舍人、義武軍節度使。此書據韋絢自序,為宣宗大中十年(856)在江陵時所作,內容追記穆宗長慶元年(821)劉禹錫在白帝城的談話,故自名其書為《劉公嘉話錄》。劉禹錫曾官太子賓客,故今本題為《劉賓客嘉話錄》。內容以唐代的遺聞掌故為多,間有討論經傳、評騭詩文之語。劉禹錫與韋絢父同為王叔文集團主要人物,關係親近,所談自然深廣親切。
[2]《唐語林》卷六亦載此事。
[3]日章:《禮記·中庸》:“君子之道,闇然而日章,小人之道,的然而日亡。”
[4]《唐語林》卷六《補遺》,載此條。袁子才《隨筆》亦引此條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5]伐國不問仁人:崔篆是崔駰的祖父。《後漢書》卷五十二《崔駰列傳》:“(崔篆)王莽時為郡文學,以明經征詣公車。太保甄豐舉為步兵校尉,篆辭曰:‘吾聞伐國不問仁人,戰陳不訪儒士,此舉奚為至哉?’遂投劾歸。”李賢注:《前書》董仲舒曰:“昔者魯君問柳下惠曰:‘吾欲伐齊,如何?’柳下惠曰:‘不可。’歸而有憂色,曰:‘吾聞伐國不問仁人,此言何為至於我哉?’”意即征伐別國之事不應問仁愛之人。
[6]河東解人:指柳宗元。
[7]王元哲(1658—1730):王睿。王睿,字元哲,河南西河人。早歲補博士弟子員,後以歲貢入太學,遂絕意仕進。著有《洗心齋詩集》、《歷代史斷》等。
[8]韓愈《釋言》:“愈也不狂不愚,不蹈河而入火、病風而妄罵,不當有如讒者之說也。”《釋言》,見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三),第1702頁。
[9]《獨異志》:唐代李亢撰。
[10]見《唐語林》卷四《賢媛》。
[11]右四篇語多複疊,以其各有意義,因未剪裁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2]語見《左傳·成公十八年》。
[13]語見《左傳·襄公三年》。
[14]《史記》卷一百二十七《日者列傳》原文是:“司馬季主捧腹大笑曰:……。”
[15]徐仁甫:
章氏曰:“子厚使用助字,必中律令,不至有同一字而命意歧出者。以僅字為例,大抵一律詁多而不詁少。然或有義須詁少,而字乃作僅者,是必校刊者不明字義,妄將原用之廑字,依俗義竄作僅無疑。如本文‘內匱中府太倉之蓄,僅而獲饜’,此將文內匱字、獲饜字綜合看來,僅應為‘劣容’或‘才得’義,而字須作廑,不當作僅,粲粲明白。”而於《送辛殆庶下第遊南鄭序》“僅半孔徒之數”句下,又曰:“僅謂多,非謂少,……如《送獨孤書記赴辟命序》:‘內匱中府太倉之蓄,僅而獲饜’,此謂資糧豐豫,不止一飽,非如字面所指,劣容一飽也。從獲饜二字看,更能發現真實。”
按此則前後自相矛盾矣。同一“僅”字,同在“內匱”“獲饜”之中,前認為少,後認為多,柳文既中律令,不至有同一字而命意歧出者,今同一文,而前後論適相反。何也?
見徐仁甫:《讀〈柳文指要〉劄迻》,《重慶師範大學學報》(哲社版),1982年第1期。
[16]趙懷玉(1747—1823):字億孫,號味辛,又字印川,江蘇武進人。乾隆四十五年,清高宗南巡,召試,賜舉人,授內閣中書。出為山東青州府海防同知,署登州、兗州知府。工古文詞,詩與孫星衍、洪亮吉、黃景仁齊名,時稱“孫、洪、黃、趙。”著有《亦有生齋文集》五十九卷,《續集》八卷並行於世。
[17]莊達甫(1755—1812):莊宇逵。莊宇逵,字達甫,武進人。諸生。嘉慶初舉孝廉方正,以經教授鄉里。著有《春覺軒詩文集》、《群經輯詁》等。
[18]李申耆:李兆洛。李兆洛,字申耆,陽湖人。
[19]陸祁生(1772—1834):陸繼輅。陸繼輅,字季木,一字修平,號祁孫(祁生),江蘇陽湖人。嘉慶五年(1800)舉人。曾官江西貴溪縣知縣。著有《崇百藥齋文集》、《合肥學舍劄記》。
[20]昌黎《溫處士序》:即韓愈《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》,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三),第1795頁。
[21]孳乳:派生;演變;滋生增益。
[22]《詩經·大雅·抑》。
[23]林西仲:林雲銘,福建侯官人。順治十五年(1658)進士。官徽州府通判。
[24]劉海峯:劉大櫆。
[25]葵不能自衛其足:《左傳·成公十七年》:“仲尼曰:‘鮑莊子之知不如葵,葵猶能衛其足。’”杜預注:“葵傾葉向日,以蔽其根。言鮑牽居亂,不能危行言孫。”後因以“衛足”比喻自全或自衛。
[26]《石處士》:指韓愈的《送石處士序》。《韓昌黎全集》卷十九。
[27]《韋侍郎》:指韓愈的《韋侍講盛山十二詩序》。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四),第2501頁。“郎”應為“講”。
[28]弔望諸君墓:指韓愈《送董紹南序》:“為我弔望諸君之墓,而觀於其市,復有昔時屠狗者乎?”《送董紹南序》,見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三),第1602頁。
[29]與:《柳宗元集》原文作“輿”。
[30]“苛慝”見《左傳》:苛慝,暴虐邪惡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苛慝不作,盜賊伏隱,私欲不違,民無怨心。”
[31]見《國語》:《國語》卷十五《晉語九·董安于辭趙簡子賞》:“及臣之壯也,耆其股肱以從司馬,苛慝不產。”
[32]韋孟:彭城人,為楚元王傅。
[33]罕譬而喻:戴聖《禮記·學記》:“其言也約而達,微而臧,罕譬而喻。”
[34]孟子言大勇:孟子曰,文王、武王之勇,一怒而安天下之民,是為大勇。見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[35]言不動心:公孫丑問孟子,加齊之卿相,動心乎?孟子曰否。見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。
[36]孟賁:戰國時衛國人。有勇力。《史記》卷七十九《范睢列傳》:“成荊、孟賁、王慶忌、夏育之勇焉而死。”
[37]北宮黝:古代齊勇士,又稱“北宮子”。《淮南子》卷九《主術訓》:“故握劍鋒以離北宮子、司馬蒯蕢,不使應敵,操其觚,招其末,則庸人能以制勝。”高誘注:“北宮子,齊人,《孟子》所謂北宮黝也。”
[38]言性善: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滕文公為世子,將之楚,過宋而見孟子。孟子道性善,言必稱堯舜。世子自楚反,復見孟子。孟子曰:世子疑吾言乎?夫道一而已矣。成覸謂齊景公曰:彼丈夫也。我丈夫也,吾何畏彼哉?”成覸,古代勇士。
[39]俎豆:俎和豆。古代祭祀、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。亦泛指各種禮器。後指祭祀,奉祀。此引申為崇奉。
[40]陸德明(550?—630):名元朗,表字德明,以字行,蘇州吳縣人。隋煬帝時曾任國子助教,入唐任國子博士。著有《經典釋文》等。
[41]椎輪:原指無幅的車輪,後比喻草創,開端。白居易《白蘋洲五亭記》:“蓋是境也,實柳守濫觴之,顏公椎輪之,楊君繢素之,三賢始終,能事畢矣。”
[42]《御史臺記》:唐朝韓琬作,非崔琬作。“崔琬”應為“韓琬”。韓琬,生卒年不詳。字茂貞,鄧州南陽人。唐中宗神龍年間拜監察御史。睿宗景雲年間上書論時政。出監河北軍,兼按察使。開元中遷殿中侍御史,因事貶官。所著《御史臺記》,多記唐初御史臺官員事蹟,對武后時酷吏惡行多有揭露。
[43]陳少章云:指陳景雲的《柳集點勘》。
[44]韋瓘(789—?):字茂弘,京兆萬年人。元和四年(809)進士。官至桂管觀察使。
[45]枚生直諫吳王事:枚生,枚乘,字叔,淮陰人,曾為吳王濞郎中。七國之亂前,枚乘曾上書諫阻吳王起兵;七國叛亂中,又上書勸諫吳王罷兵。吳王均不聽。
[46]長卿遊梁:長卿,司馬相如字。漢景帝時,梁孝王來朝,司馬相如得以結識鄒陽、枚乘、莊忌等辭賦家。後來他因病退職,前往梁地與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,並為梁王作了《子虛賦》。
[47]《禮記·檀弓下》。
[48]鄭玄注:“易謂臣禮,于謂君禮。”此處章士釗所引,語意則剛好相反,顯系舛誤。易,簡易,謂臣禮;于,通“迂”,廣大,謂君禮。
[49]《史商榷》:即《十七史商榷》。王鳴盛披露何易于的事於《十七史商榷》卷九十二《韋丹何易于》。
[50]《豫章書》:明代郭子章撰。為江西之總志,以史書體例為之。共一百二十二卷。
[51]《廣韻》:全稱《大宋重修廣韻》,是北宋時期官修的一部韻書。原為增廣《切韻》而作,除增字加注外,部目也略有增訂。
[52]杜甫:《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》。《杜詩詳注》卷十四。《杜詩詳注》第三冊,第1180頁。
[53]洪景盧《容齋續筆》:見洪邁《容齋續筆》卷一,第十八則,《唐藩鎮幕府》。
[54]伍被之規畫反計:《漢書》卷四十五《伍被傳》:“伍被,楚人也。或言其先伍子胥後也。被以材能稱,為淮南中郎。是時淮南王劉安好術學,折節下士,招致英雋以百數,被為冠首。”淮南王脅迫伍被參與謀反。被為之出謀劃策。
[55]高適之箠楚塵埃:韓愈《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》詩云:“判司卑官不堪說,未免箠楚塵埃間。”高適辭封丘尉,為河西節度使書記,杜甫《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》:“脫身薄尉中,始與箠楚辭。”韓愈詩見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一),第195頁;杜甫詩見《杜詩詳注》第一冊,第126頁。
[56]韓子《送李生礎返湖南序》:即韓愈《送湖南李正字歸詩序》,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一),第506頁。方崧卿於詩題下云:“李正字,李礎也”。
[57]礎之父仁鈞,曾與退之同事於董晉汴州行營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58]江左氣:東晉及南朝宋、齊、梁、陳各代的基業都在江左,故當時人又稱這五朝及其統治下的全部地區為江左。這五朝,加後來的隋朝,文章專尚駢儷,講究詞藻,拘於聲韻,文風綺靡。是故,江左氣,指六朝綺靡的文風。
[59]王無生(1880—1914):原名鍾麒,字毓仁,別署鬱仁、一塵不染等,安徽歙縣人。同盟會會員。曾任職於《神州日報》、《民籲日報》、《民立報》、《天鐸報》等報社。入民國後,曾與章士釗合辦《獨立周報》。
[60]徐松(1781—1848):字星伯,號孟品。順天大興人。嘉慶十年(1805)進士。歴官內閣中書、禮部員外郎。撰有《新疆南北路賦》、《唐兩京城坊考》、《登科記考》等。《登科記考》是一部考據學力作。
[61]閤戶塞竇:關閉門窗,堵塞洞穴。多謂防備之嚴。此指閉門讀書、不善交遊。
[62]沈晦(1084—1149):初名傑,字元用,號胥山,錢塘人。宣和六年(1124)進士,除著作郎,遷著作佐郎。入南宋,知衢州、潭州。曾先後整理韓、柳兩集,所校《韓集》今已不傳。所校《柳集》,則成為後世《柳集》祖本。著有《四明新本〈河東先生集〉後序》一篇,自述其整理韓、柳兩集的經過。
[63]季布氣蓋關左:《史記》卷一百《季布欒布列傳》:“季布弟季心,氣蓋關中”。《漢書》卷三十七《季布傳》相同。是以,“季布氣蓋關左”,乃“季心氣蓋關中”之誤。
[64]言無二諾:指季布重然諾。《史記》卷一百《季布欒布列傳》:“得黃金百,不如得季布一諾……當是時,季心以勇,布以諾,著聞關中。”《漢書》卷三十七《季布傳》相同。
[65]子重:獨孤申叔。獨孤申叔,字子重,貞元十三年(797)中第。
[66]以《詩》、《書》為冠冕:柳宗元《送豆盧膺秀才南遊序》原文為:“吾願子以《詩》、《禮》為冠屨”。
[67]宋于庭(1779—1860):宋翔鳳。宋翔鳳,字于庭,江蘇長洲人。母為莊述祖之妹,常隨母至常州,得聞莊氏今文經學。嘉慶五年(1800)中舉人,官湖南寶慶府同知。通訓詁名物,精於經學。著有《〈論語〉鄭注》、《〈大學〉古義說》、《〈五經〉要義》、《〈五經〉通義》、《過庭錄》等。其中《過庭錄》一書,是其考據學的代表作,在晚清經學劄記諸書中成就較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