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
景孫《書〈掌錄〉後》云:
劉禹錫序《呂溫文集》云:“古之為學者,先立言而後體物,賈生之書首《過秦》,荀卿亦後其賦”,故予先後視二書,錄中引之,謂今刻集先詩賦,未知此義。按別篇編次,當視其人生平學問宗旨所在,何者最勝,先後部居,使讀者有以知其本末,始為一家之學。夢得之言,深得古人四部集居子後之意,昌黎雜著如《五原》[252],正其立言也,《小倉山房文集[253]·凡例》云:古文編集,都無一定,韓先雜著,柳先論,歐分四集是也。《倉山文稿》,編者誤以碑版居先,後見《顏魯公[254]集》亦然,遂仍而不改。《隨園隨筆》曰:“集先詩賦,始於《文選》,劉禹錫曰:文章家先立言而後體物,今之以賦裝頭者非也”,然今《小倉山房文集》,仍以賦居首何耶?《河東集》首《平淮夷雅》、《鐃歌》、《貞符》等作,論在第二卷,凡例殊誤。《鮚埼亭集》[255]首《鐃歌》,蓋本子厚,汪蘇潭[256]編《集外文》,賦迺先碑板,何不用《魯公集》例耶?
今通行《柳集》,雅詩歌曲第一,賦第二,論第三,議辯第四,此非賓客編集之舊序也,得景孫此文益明。
《掌錄》者何書也?景孫又有《書〈匏園掌錄〉後》一文,錄如下:
伯夔[257]此錄,第從周櫟園[258]《尺牘新鈔》[259]初集、《藏弆》二集、《結鄰》三集節錄之,為中郎枕祕[260]談助,亦竹垞[261]所謂“讀書記其最勝處”之意,故署名曰《掌錄》,取《拾遺記》張、蘇故事[262],本非著述,故未付槧人[263],昧者妄為周鈔諸家尺牘,謂非讀破萬卷、深造有得者,不能道得隻字,誤矣。長夏苦暑,取三書一一斠[264]之,注其題與卷數於眉端,無考者廑一十三條,以余所有《藏弆集》,乃通州雷薌鄰[265]大令[266]翻刻不完本,此十三條或即在闕卷內,異日得賴古堂原刻,當為補注於後云,伯夔初名承憲。
按右文:“第從周櫟園初、二、三集節錄之”,及“無考者廑一十三條”二語,可見“第”字、“廑”字用法,如上一文所舉。
嘗論讀古人書,面對矛盾事迹,無法解釋者,往往隨遇而有。如劉夢得序呂和叔文,謂先立言而後體物,荀卿亦後其賦,平景孫錄其語,覈之《呂集》,了無差迕。顧該集第一卷賦、詩,《繇鹿賦》褎然居首,使集與序兩兩對照,而顯然偝反,抑又何耶?吾沈心思之,序集與編集,本判然二事,夢得序《呂》,或編不由己,與夢得受編《柳集》而又序之者未同,因而發露集、序兩歧之矛盾現象,良未可知。要之此小事,不足辨,吾人所視為要義,在將其人平生學問、事業,分別部居,釐定次序,而以最要者居先,固不問此最要為賦、為論、抑其他也。化光一生文本不多,而其中賦繇鹿,從政治或詞章任一面看來,皆表示關目要旨,編集時開門見山,邀居首列,信乎未誤。此視子厚《迎長日》、《記里鼓》、及《披沙揀金》等賦之渺小瑣細,誠未可同年而語,即比荀卿之《請成相》,亦有急緩近遠之未同。夢得熟精和叔故實,而執筆為其集紀,遽宣稱立言體物之官樣語言,釀成辭貌相反之錯迕事相,可謂大謬。
[1]孟子不信武成之“血流漂杵”: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孟子曰:‘吾於《武成》,取二、三策而已矣。仁人無敵於天下。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也?’”
[2]性與天道,子貢未聞: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子貢曰:‘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聞也;夫子之言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也。’”
[3]炎炎:形容威勢、氣焰很盛。
[4]詹詹:言詞煩瑣、喋喋不休的樣子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大言炎炎,小言詹詹。”成玄英疏:“詹詹,詞費也。”
[5]阮芸臺:阮元。
[6]馮山公(1652—1715):馮景。馮景,字山公,一字少渠,浙江錢塘人。諸生。著有《解舂集文鈔》等。
[7]馮夷:《楚辭·遠遊》:“使湘靈鼓瑟兮,令海若舞馮夷。”
[8]趙寬夫(?—1823):趙坦。趙坦,字寬夫,號石侶,浙江仁和人。
[9]朱梅菴:“菴”疑當作“崖”。朱梅崖,即朱仕琇。
[10]王欽萊:王准。王准,字欽萊,湖南人,生於福建汀州。善屬文。著有《汀鷗文集》。
[11]康海:字德涵,號對山,陝西武功人。明“前七子”之一。
[12]名數:數學。
[13]張楊園(1611—1674):張履祥。張履祥,字考夫,號念芝,又號楊園。浙江桐鄉人。明諸生。曾從黃道周、劉宗周學。明亡,教授里中。
[14]郎瑛(1487—1566):字仁寶,號草橋子。仁和人。諸生。富藏書。著有《萃忠錄》、《七修類稿》等。
[15]語見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。
[16]俞曲園(1821—1907):俞樾。俞樾,字蔭甫,號曲園居士,浙江德清人。道光三十年(1850)進士,曾任翰林院編修。任河南學政,被御史劾奏“試題割裂經義”而罷官,後潛心學術。
[17]陳廷敬(1639—1712):字子端,號悅岩,晚號午亭,山西澤州人。順治十五年(1658)進士。任吏部尚書、文淵閣大學士等職。卒諡文貞。
[18]《孟子·盡心下》。
[19]“佛肸召”等句:《史記》卷四十七《孔子世家》:“佛肸為中牟宰。趙簡子攻范、中行,伐中牟。佛肸畔,使人召孔子。孔子欲往。子路曰:‘由聞諸夫子,其身親為不善者,君子不入也。今佛肸親以中牟畔,子欲往,如之何?’孔子曰:‘有是言也。不曰堅乎,磨而不磷;不曰白乎,涅而不淄。我豈匏瓜也哉,焉能繫而不食?’”
[20]越縵:李慈銘。
[21]《陪韋使君祈雨口號》:即《韋使君黃溪祈雨見召從行至祠下口號》,《柳宗元集》卷四十三。
[22]李白《醉題王漢陽廳》:“我似鷓鴣鳥,南遷懶北飛。時尋漢陽令,取醉月中歸。”
[23]褊忮:褊狹嫉恨。《新唐書》卷二百二十二中《南蠻中·南詔下》:“京褊忮貪克,峻條令,為炮熏刳斮法,下愁毒,為軍中所逐。”
[24]畎畝:田地,田野。
[25]惓惓:深切思念;念念不忘。
[26]宋黃徹,莆田人,字常明,宣和進士,官至平江令,以忤權貴放歸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7]周密(1232—1298):字公謹,號草窗,又號蕭齋。祖籍濟南,南渡後移籍吳興。宋末曾任義烏令等職,入元不仕。著有《齊東野語》、《志雅堂雜鈔》、《癸辛雜識》、《武林舊事》、《浩然齋雅談》等。
[28]清徐嘉炎,秀水人,字勝力,康熙中舉鴻博,有《抱經齋集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9]李耆卿(1131?—1162?):李涂。李涂,字耆卿,生平不詳。南宋學者。著有《文章精義》,已散佚,今從《永樂大典》中輯出,一卷。《文章精義》評論:韓文如海,柳文如泉,蘇文如潮。歐文如瀾。
[30]徐用錫(1657—1737):字壇長,號晝堂,江蘇宿遷人。康熙四十八年(1709)進士。官至翰林院侍講。治學以李光地為宗,著有《圭美堂集》。
[31]辭達而已:《論語·衛靈公》。
[32]罔念作狂:《尚書·多方》:“惟聖罔念作狂,惟狂克念作聖。”孔傳:“惟聖人無念於善則為狂人,惟狂人能念於善則為聖人。”
[33]兢兢翼翼:同“兢兢業業”。形容做事謹慎、勤懇。
[34]檢局:拘束,約束。
[35]《周易·坤卦》:“君子敬以直內,義以方外,敬義立而德不孤。”
[36]《周易·繫辭上傳》:“是故蓍之德圓而神,卦之德方以智。”
[37]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子曰:‘君子義以為質,禮以行之,孫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君子哉!’”
[38]李巨來:李紱。李紱,字巨來,號穆堂,江西臨川人。
[39]侯朝宗(1618—1655):侯方域。侯方域,字朝宗,河南商丘人。明末諸生。曾參加復社,與方以智、冒襄、陳貞慧被稱為“四公子”。曾入史可法幕府。順治八年(1651),應河南鄉試為副貢生。
[40]汪堯峯:汪琬。
[41]陸魯望:陸龜蒙。
[42]臧獲:古代對奴婢的賤稱。
[43]鹿門漢陰:杜甫《喜晴》詩:“漢陰有鹿門,滄海有靈查。”後漢龐德公攜妻子登鹿門山,采藥不返。後因用鹿門指隱士所居之地。盛弘之《荊州記》:龐德公居漢之陰,司馬德操居洲之陽,望衡對宇,歡情自接。
[44]阿堵:這個,此處。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殷中軍見佛經云,理亦應阿堵上。”
[45]菑畬:耕耘。《周易·無妄》:“不耕穫,不菑畬,則利有攸往。”
[46]沈歸愚(1673—1769):沈德潛。沈德潛,字確士,號歸愚,江蘇長洲人。乾隆元年(1736)薦舉博學鴻詞科,乾隆四年成進士,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。著有《沈歸愚詩文全集》。又選有《古詩源》、《唐詩別裁》、《明詩別裁》、《清詩別裁》等。
[47]厲鶚(1692—1752):字太鴻,又字雄飛,號樊榭、南湖花隱等,浙江錢塘人。康熙五十九年(1720)舉人,乾隆元年(1736)舉博學鴻詞。輯有《宋詩紀事》,著有《樊榭山房集》等。
[48]嵞:同“途”。
[49]豐縟:形容詞藻豐富多采。
[50]劉原父(1019—1068):劉敞。劉敞,字原父,號公是先生。臨江軍新喻人。
[51]淵懿:淵深美好。
[52]林雲銘(1628—1697):字西仲,號損齋,福建閩縣人。順治十五年(1658)進士。官徽州府通判。
[53]金人瑞:金聖歎。
[54]王若霖(1668—1739):王澍。王澍,字若霖(林)、篛林,號虛舟。江蘇金壇人。官至吏部員外郎。
[55]町:町,田間小路;
,山徑,小路。町
,路徑。
[56]戴鈞衡(1814—1855):字存莊,號蓉洲,安徽桐城人。師從方東樹。道光二十九年(1849)舉人。兩應會試不第。太平軍克桐城後,亡臨淮,抑鬱嬰疾而卒。著有《味經山館文鈔》。
[57]東鄉艾氏(1583—1646):艾南英。艾南英,字千子,號天傭。東鄉人。天啟舉人,策文譏刺魏忠賢,被罰停考三科。清軍南下,入閩見南明唐王朱聿鍵,擢任兵部右侍郎。唐王歿,憂憤而逝。
[58]其兄百川(1665—1701):指方舟。方舟,字百川,號錦帆,方苞兄。
[59]戴南山一案:發生於康熙五十二年(1713)的文字獄。左都御史趙申喬舉發,翰林戴名世(人稱戴南山)的作品《南山集》“狂妄不謹”、“語多狂悖”,名世被斬。
[60]《南海》碑:指韓愈的《南海神廟碑》。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四),第2407頁。
[61]王拯(1815—1876):初名錫振,字定甫,號少鶴,廣西馬平人。
[62]臨川李氏:指李紱。
[63]妃青配白:猶“取青媲白”,以青配白,比喻詩文講求對仗。
[64]枚皋:字少孺,枚乘之子。十七歲時上書梁共王,被召為郎。後因罪亡命長安。漢武帝拜為郎,曾使匈奴。後長期作武帝文學侍從。
[65]墁:鋪飾。
[66]洊:古同“薦”,再;屢次,接連。
[67]壇場:古代設壇舉行祭祀、繼位、盟會、拜將等大典的場所。此指文壇。
[68]謦欬:欬嗽。比喻談笑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昆弟親戚之謦欬。”
[69]周紫芝:《竹坡詩話》:“乃知作詩到平淡處,要似非力所能。東坡嘗有書與其姪云:‘大凡為文,當使氣象崢嶸,五色絢爛,漸老漸熟,乃造平淡。’余以不但為文,作詩者尤當取法於此。”
[70]明道先生:程顥,字伯淳,世稱“明道先生”。伊川先生程頤之兄。
[71]伊川:程頤,字正叔,世稱“伊川先生”。
[72]包孝肅一笑河清:古人以黃河清為難遇的祥瑞之兆。包拯立朝剛毅,少見笑容,人皆懼怕他。因而以他的笑比之為黃河清。見《宋史》卷三百一十六《包拯傳》。
[73]太原公子:指唐太宗李世民。李世民最初發跡之地在太原。杜光庭《虬髯客傳》:李世民,“使迴而至,不衫不履,裼裘而來,神氣揚揚,貌與常異。”
[74]仁義之人其言藹如:語見韓愈《答李翊書》,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三),第1454頁。
[75]龍門:指司馬遷。司馬遷,夏陽龍門人,故稱。
[76]荊國:指王安石。王安石封荊國公,故稱。
[77]東坡所譏:蘇軾《答張文潛縣丞書》:“王氏之文,未必不善也,而患在於好使人同己。”王氏指王安石。蘇軾《答張文潛縣丞書》,見《蘇軾文集》第四冊,第1427頁。
[78]宋山言:宋至。宋至,生卒年不詳。字山言,號方庵,河南商丘人,宋犖之子。康熙四十二年(1703)進士,選庶吉士,授編修,曾督學浙江。
[79]汪武曹(1655—1721):汪份。汪份,字武曹。江蘇長洲人。康熙四十三年(1704)進士。曾充廣西鄉試副考官。康熙六十年(1721),奉命督學雲南,未赴而卒。
[80]吳宥函(1660—1733):吳啟昆。吳啟昆,字宥函,江寧人。康熙六十年(1721)進士,官編修。著有《周易臆說》。
[81]夏重,查愼行字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82]退谷,汪士鋐號。其兄武曹名份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汪士鋐(1658—1723),字文升,號退谷,江蘇長洲人。康熙三十六年(1697)狀元。入直南書房。工詩古文辭,與兄份、鈞,弟倓齊名,有“吳中四汪”之稱。
[83]華袞:古代王公貴族的多采的禮服。常用以表示極高的榮寵。范寧《〈春秋穀梁傳〉序》:“一字之褒,寵踰華袞之贈。”
[84]齗齗然:爭辯貌。
[85]斤斤然:過分著意的樣子。
[86]韓子一言:韓愈《送王秀才序》:“吾常以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,門弟子不能徧觀而盡識也,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。”王秀才,王塤,太原府人,生平不詳。《送王秀才序》,見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五),第2776頁。
[87]蓬心:比喻知識淺薄,不能通達事理。
[88]蔣子瀟(1795—?):蔣湘南。蔣湘南,字子瀟,回族,河南固始人。屢試禮部不第。道光二十年(1840),補虞城教諭不就。後客死鳳翔,卒年不詳。
[89]蘇惇元(1801—1857):字厚子,號欽齋。安徽桐城人。道光三十年(1850)以諸生舉孝廉方正,固辭不就,詔賜六品冠服。師事方東樹,私淑方苞。著有《欽齋文》等。
[90]韓文懿:指韓菼。韓菼諡文懿。
[91]沈廷芳(1702—1772):字畹叔,號椒園,浙江仁和人。乾隆元年(1736)舉博學鴻詞科,除庶吉士,官山東監察御史。
[92]沈《傳書後》:即沈廷芳的《書〈方望溪先生傳〉後》。
[93]姜西溟(1628—1699):姜宸英。姜宸英,字西溟。
[94]王崑繩(1648—1710):王源。王源,字崑繩,號或庵,順天大興人,康熙三十二年(1693)舉人。早歲喜任俠,好言兵,師從魏禧,後與李塨師從顏元。作文推崇秦漢。著有《居業堂文集》。
[95]王兆符(1681—1724):字龍篆,別字隆川,順天大興人。康熙六十年(1721)進士,師從方苞受古文法。著有《古今異變論》、《王隆川詩集》,編有《望溪先生文鈔》。
[96]朱字綠(1654—1707):朱書。朱書,字字綠(紫麓),號恬齋,安徽宿松人。康熙四十三年(1704)進士,官翰林院編修。乞假歸,以著書終老。後卒於京師。學宗程朱。與方苞友善。著有《杜溪文集》。
[97]戴鈞衡(1814—1855):字存莊,號蓉洲,安徽桐城人。師從方東樹。道光二十九年(1849)舉人。兩應會試不第。太平軍克桐城後,亡臨淮,抑鬱嬰疾而卒。著有《味經山館文鈔》。
[98]夏寅官(1866—1943):字虎臣,又字滸岑,號穉舫,晚號懺摩生,江蘇東臺人。光緒十六年(1890)進士,授翰林院編修。曾創辦東台中學。
[99]聲成文謂之音:《〈毛詩〉序》:“詩者,志之所之也。在心為志,發言為詩;情動於中而形於言。言之不足,故嗟歎之;嗟歎之不足,故永歌之;永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也。情發於聲,聲成文謂之音。”
[100]穴坏:比喻小事不注意,就會造成大災禍。孔融《臨終》詩:“河潰蟻孔端,山壞由猿穴。”
[101]王壬甫:王闿運。
[102]吳鋌(1800—1832):字耶溪,江蘇陽湖人,諸生。師事吳德旋。著有《紹韓書屋文鈔》、《詩鈔》、《〈毛詩〉箋注》、《吳耶溪遺文》、《文翼》。祖父吳琦,江西鄱陽知縣。父吳應庚,國子監生。
[103]元靜海朱氏:靜海,應為“臨海”。朱氏,指朱右。朱右(1314—1376),字伯賢,號鄒陽子。江浙行省臨海人。明初參與修《元史》。《明史》卷二百八十五《朱右傳》:“朱右,字伯賢,臨海人。史成,辭歸。已,征修日曆、寶訓,授翰林編修,遷晉府右長史,九年卒官。”曾選韓、柳、歐、曾、王、三蘇為《八先生文集》,是為首選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學者。
[104]明毛氏本:指明毛晉汲古閣的刻本。也稱毛本。
[105]功令:古時國家對學者考核和錄用的法規。《史記》卷一百二十一《儒林列傳序》:“余讀功令,至於廣厲學官之路,未嘗不廢書而歎也。”司馬貞《索隱》:“謂學者課功著之於令,即今之學令是也。”
[106]李維楨,字本寧,京山人,隆慶進士,萬曆間,遷提學副使,浮沈外吏幾三十年。性樂易闊達,文章弘肆,有《大泌山房集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07]沈思翰藻:構思深刻,辭藻華麗。蕭統《〈文選〉序》:“事出於沉思,義歸於翰藻。”
[108]班、蔡:班固、蔡邕。
[109]輿儓:古代十等人中兩個低微等級的名稱。輿為第六等,儓為第十等。泛指操賤役者,奴僕。
[110]梁敬之:梁肅,字敬之。
[111]紆徐:謂文辭委婉舒緩。
[112]廉悍:峻峭精悍。
[113]桄:車、船、梯、牀等器物上的橫木都稱桄。此有馬首、方向盤之意。
[114]春官:唐武則天光宅年間曾改禮部為春官,後“春官”遂為禮部的別稱。
[115]江鄭堂(1761—1831):江藩。江藩,字子屏,號鄭堂,又號節甫,江蘇甘泉人。監生。受業於惠棟、余蕭客、江聲。阮元督漕淮安時,被聘為麗正書院山長。博綜群經,尤深史學。著有《國朝漢學師承記》、《宋學淵源記》等。
[116]蔡邕琴酒客:指曹操一类欺世盜名的人。曹操曾在中國歷史上被視為欺世盜名的奸雄。蔡邕:東漢著名學者,葵琰(文姬)的父親。琴酒客,古時好友相會,常以彈琴飲酒盡歡,故琴酒客乃指至好友人。曹操念與蔡邕的舊情,把他流落到匈奴的女兒蔡文姬贖回,讓她嫁給董祀為妻。
[117]龍門:指司馬遷。
[118]《饗軍堂記》:指柳宗元的《嶺南節度使饗軍堂記》。
[119]《王參元失火》:指柳宗元的《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》。
[120]《捕蛇》:指柳宗元的《捕蛇者說》。
[121]《種樹》:指柳宗元的《種樹郭橐駝傳》。
[122]《桐葉》:指柳宗元的《桐葉封弟辯》。
[123]《諱辯》:指韓愈的《諱辯》。見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三),第1754頁。
[124]《論史》:指柳宗元的《與韓愈論史官書》。
[125]《諍臣》:指韓愈的《爭臣論》。見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三),第1167頁。
[126]語見韓愈《答李翊書》:“其觀於人也,笑之則以為喜,譽之則以為憂,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。”見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三),第1454頁。
[127]語出韓愈《答李翊書》。
[128]盧見曾(1690—1768):號澹園,字抱孫,山東德州人。康熙六十年(1721)進士。歷官知縣、知州,至兩淮鹽運使。後因案被拘系,病死獄中。著有《雅雨堂詩文集》等。
[129]孫淵如(1753—1818):孫星衍。孫星衍,字淵如,號伯淵。江蘇陽湖人。少年時與楊芳燦、洪亮吉、黃景仁以文學知名,袁枚稱之為“天下奇才”。精經史、文字、音訓、諸子。
[130]杜道堅(1237—1318):宋末元初道士。字處逸,號南谷子。當塗人。宋度宗時,賜號輔教大師。元成宗大德七年(1303),授杭州路道錄、教門高士。元仁宗皇慶元年(1312),宣授“隆道沖真崇正真人”。
[131]洪筠軒(1765—1833):洪頤煊。洪頤煊,字旌賢,號筠軒,晚號倦舫老人,浙江臨海人。嘉慶六年(1801)拔貢生。阮元督粵,曾延其入幕。
[132]齊次風(1703—1768):齊召南。齊召南,字次風,號瓊臺,晚號息園,浙江天臺人。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。
[133]濮議:宋仁宗無嗣,死後以濮安懿王允讓之子趙曙繼位,是為宋英宗。即位次年(治平二年,即1065年),詔議崇奉生父濮王典禮。侍御史呂誨、范純仁、呂大防及司馬光等力主稱仁宗為皇考,濮王為皇伯,而中書韓琦、歐陽修等則主張稱濮王為皇考。英宗因立濮王園陵,貶呂誨、呂大防、范純仁三人出外。舊史稱之為“濮議”。後亦借指朝中的爭議。
[134]錢、顧:錢大昕、顧炎武。
[135]黃、洪:黃仲則、洪亮吉。
[136]挾山超海:比喻做絕對辦不到的事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挾泰山以超北海,語人曰:‘我不能。’是誠不能也。”
[137]明道分過之言:王安石(新黨)變法,舊党(司馬光、二程)反對,釀成新、舊黨爭,北宋衰亡,二程後來反思認為新、舊兩黨皆有責任。《二程遺書》(卷二上)載二程語:“新政之改,亦是吾黨爭之有太過,成就今日之事,塗炭天下,亦須兩分其罪可也。”程顥,稱明道先生。
[138]彭紹升(1740—1796):字允初,號尺木,又號知歸子。江蘇長洲人。乾隆二十六年(1761)進士,選知縣,不就。中年皈依佛門,號二林居士,法名際清。
[139]慈湖楊氏(1141—1225):楊簡。楊簡,字敬仲,世稱慈湖先生,慈溪人。乾道五年(1169)進士,歷任國子博士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、將作少監、實錄院檢討官等職。曾師事陸九淵,折服本心之說,創慈湖學派。
[140]西山眞氏(1178—1235):真德秀。真德秀,字景元,後更為希元,號西山。建寧府蒲城人。慶元五年(1199)進士,官至參知政事。學宗朱熹。著有《西山文集》及《文章正宗》。
[141]潛溪宋氏(1310—1381):宋濂。宋濂,字景濂,號潛溪,別號玄真子、玄真道士、玄真遁叟。浦江人。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“開國文臣之首”。與高啟、劉基並稱為“明初詩文三大家”。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流茂州,途中卒於夔州。
[142]白沙陳氏(1428—1500):陳獻章。陳獻章,字公甫。廣東新會之白沙里人。世稱白沙先生。曾授翰林院檢討。卒諡文恭。萬曆十三年詔從祀孔廟,稱先儒陳子。著有《白沙集》。
[143]大洲趙氏(1514—1582):趙貞吉。趙貞吉,字孟靜,號大洲,四川內江人。嘉靖十四年(1535)進士。官南京禮部尚書、文淵閣大學士。議政屢與宰相高拱不協,致仕。卒諡文肅。著有《文肅集》。晚年撰《二通》(即內篇《經世通》,外篇《出世通》),欲將儒、佛兩教會通為一。事蹟見《明史》卷一百九十三《趙貞吉傳》。
[144]復所楊氏(1547—1599):楊起元。楊起元,字貞復,號復所。明廣東歸善人。萬曆五年(1577)進士。歷官翰林院編修、國子監祭酒、禮部侍郎。
[145]海門周氏(1547—1629):周汝登。周汝登,字繼元,別號海門,嵊縣人。萬曆五年(1577)進士。擢南京工部主事,歷兵、吏二部郎官,官至南京尚寶司卿。師事羅汝芳,供羅汝芳像,節日必祭,事之終身。著有《海門先生集》。
[146]石簣陶氏(1562—1609):陶望齡。陶望齡,字周望,號石簣,會稽人。萬曆十七年(1589)進士,授翰林編修。轉太子中允右諭德,兼侍講。晚年起為國子監祭酒,以母病不出。著有《歇庵集》。
[147]澹園焦氏(1540—1620):焦竑。焦竑,字弱侯,號漪園、澹園,江寧人。萬曆十七年(1589)進士,官翰林院修撰。著有《澹園集》、《焦氏筆乘》、《國朝獻征錄》、《老子翼》、《莊子翼》等。事蹟見《明史》卷二百八十八《焦竑傳》。
[148]東溟管氏(1536—1608):管志道。管志道,字登之,學者稱東溟先生。太倉人。隆慶五年(1571)進士。歷官兵部職方司主事、刑部主事、廣東按察司僉事。著有《問辨牘》、《續問辨牘》等。
[149]正希金氏(1598—1645):金聲。金聲,字正希,號赤壁,徽州府休寧人。崇禎元年進士(1628),授庶吉士。清兵破南京,金聲召集義軍保績溪、黃山。唐王授與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。兵敗就義。著有《金太史文集》、《尚志堂集》等。事蹟見《明史》卷二百七十七《金聲傳》。
[150]一乘:佛教語。謂引導教化一切眾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徑。《法華經》首倡此說。乘,指車乘,比喻能載人到達涅槃境界。
[151]王惕甫:王芑孫。王芑孫,字念豐,號惕甫,又號鐵夫。
[152]凌揚藻(1760—1845):字譽釗,號藥洲,又號藥洲花農,廣東番禺人。著有《蠡勺編》等。下面引文出於《蠡勺編》卷三十八《王鐵夫論韓愈》。
[153]鞹:同“鞟”,皮革。
[154]歐、曾、虞、范:歐陽修、曾鞏、虞集、范梈。范梈,與虞集、楊載、揭傒斯被稱為“元詩四大家”。
[155]抵掌:擊掌。指人在談話中的高興神情。亦因指快談。《戰國策》卷三《秦策一·蘇秦始將連橫》:“(蘇秦)見説趙王於華屋之下,抵掌而談。”
[156]大父:指王惕甫祖父王士琪,曾官歙縣教諭。
[157]鐘勵暇:杨锺羲《雪橋詩話》卷第五:“宛平鐘勵暇晼,雍正六年進士,當得知縣,以親老不就選。乾隆三年,薦充三禮纂修,主周官,補國子監助教,遷禮部主客司主事,進祠祭司員外郎。”
[158]兀兀:猶矻矻。勤勉貌。
[159]張、陸:張惠言、陸繼輅。
[160]包愼伯:包世臣,安徽涇縣人。
[161]下面這段話出自《呂氏春秋》第七卷《孟秋紀·蕩兵》,非出自《明禮》篇。查《呂氏春秋》無《明禮》篇。第六卷《季夏紀》有《明理》篇。
[162]郝伯思(1588—1679):Thomas Hobbes,今譯作霍布斯,英國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哲學家。生於英國威爾特省一牧師家庭。著有《利維坦》(Leviathan)等。
[163]楊季子(?—1853):楊亮。楊亮,字季子,江都人。楊捷五世孫,監生。《清史稿》卷五百三《楊亮傳》:“亮,世為將家,襲騎都尉世職,篤學敦行,江淮間士大夫多稱之。”性嗜古書,工詩及古文辭。游京師,從徐松受西域輿地之學。咸豐三年(1853)太平軍攻克揚州,絕食而死。著有《圍城日記》、《蒙古道里考》、《世澤堂詩文集》。
[164]李蒓客:李慈銘。
[165]吳仲倫:吳德旋,字仲倫,江蘇宜興人。諸生。文宗桐城派。著有《初月樓文鈔》、《初月樓詩鈔》等。
[166]郭傳璞(1855—?):字晚香,號怡士,浙江鄞縣人,同治六年(1867)舉人。師事吳德旋,受古文法,亦能古文。藏書甚富。
[167]楊子幼(?—前56):楊惲。楊惲,字子幼,華陰人。
[168]嵇叔夜:嵇康,字叔夜。
[169]崔、蔡:指東漢崔駰、蔡邕。
[170]許所望:清代人。字叔翹,安徽懷遠人。諸生。工為詩。
[171]頗纇:偏頗不平。《左傳·昭公十六年》:“刑之頗類,獄之放紛。”孔穎達疏:“服虔讀類為纇,解云:‘頗,偏也;類,不平也。’”引申指瑕疵,缺點。
[172]申耆:李兆洛,字申耆。
[173]王守靜:王國棟。王國棟,字守靜,歙縣人,監生,師事吳德旋。
[174]馮夢龍(1574—1646):字猶龍,一字子猶。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人。著有《喻世明言》、《警世通言》、《醒世恒言》,合稱“三言”。
[175]諔詭:奇異。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。”陸德明釋文:“李云:諔詭,奇異也。”
[176]呂東萊:呂祖謙。學者稱呂祖謙為東萊先生。
[177]語見柳宗元《答韋中立論師道書》。
[178]《易》道有先天後天:《易》八卦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。
[179]《送董邵南遊河北序》:即《送董邵南序》,見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三),第1602頁。
[180]綴述:猶著述。
[181]“書法”二字見《左傳》: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董狐,古之良史也,書法不隱。”
[182]語見韓愈:《唐柳州刺史柳子厚墓誌銘》。
[183]語見歐陽修:《尹師魯墓誌銘》。
[184]柏梁:漢武帝築柏梁臺,與群臣聯句賦詩,句句用韻,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。趙翼《陔餘叢考》卷二十三《柏梁體》說:“漢武宴柏梁臺賦詩,人各一句,句皆用韻,後人遂以每句用韻者為柏梁體。然柏梁以前如漢高《大風歌》、荊卿《易水歌》……可見此體已久有之,不自柏梁始也。但聯句之每句用韻者,乃為柏梁體耳。”
[185]韋左司:韋應物。
[186]神馬尻輿:以尻為車輿而神遊,隨心所欲遨遊自然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:“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,以神為馬,予因以乘之,豈更駕哉。”成玄英疏:“尻無識而為輪,神有知而作馬,因漸漬而變化,乘輪馬以遨遊,苟隨任以安排,亦於何而不適者也。”
[187]江元祚:明末藏書家。字邦玉,號橫山,錢塘人。隱居不仕,築藏書樓於西溪之橫山,名為擁書樓,廣儲圖史,讀書自樂。編有《玉台文苑》。
[188]吳南屏:吳敏樹,號南屏,別號柈湖漁叟。著有《柈湖文集》、《柈湖詩錄》等。
[189]某侍郎:指曾國藩。曾國藩咸豐四年(1854)被朝廷賞兵部侍郎銜。之前曾國藩曾任禮部、吏部、兵部等多部侍郎。
[190]歸太僕:歸有光。歸有光曾任南京太僕寺丞。
[191]方侍郎:方苞。方苞曾官禮部右侍郎。
[192]劉教諭:劉大櫆。劉大櫆曾為黟縣教諭。
[193]姚郎中:姚鼐。姚鼐曾任刑部廣東司郎中。
[194]梅郎中:梅曾亮。梅曾亮,字伯言。江蘇上元人。曾任戶部郎中。
[195]柈湖:吳敏樹,號柈湖漁叟。
[196]王益吾:王先謙。
[197]“其後某公”等句:某公,指曾國藩。曾國藩在《歐陽生文集序》中,敘述了桐城派的形成及其在各地的流衍。在談到該派流衍於湖南時,曾國藩把吳敏樹也列入其中,視為桐城派的一員。吳敏樹在《與筱岑論文派書》中,對曾國藩的看法提出異議,表示不同意曾氏將自己列入桐城派。
[198]杜貴墀(1824—1901):字吉階,號仲丹,巴陵人。師事吳敏樹。光緒元年(1875)舉人。後兩試禮部不第,不再赴試。曾任校經書院山長。著有《桐華閣文集》等。
[199]譚復堂(1832—1901):譚獻。譚獻,字仲修,號復堂。浙江仁和人。同治六年舉人。後屢試禮部不售,捐資得縣令。晚年主湖北經心書院。著有《復堂集》。
[200]裴書見本編上部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01]吲:古同“哂”,微笑。
[202]楊佩瑗(1835—1907):楊葆彝。楊葆彝,字佩瑗,號遯阿,又號大亭山人,江蘇武進人。以蔭歷任浙江知縣。晚年隱居會稽。工書善繪。著有《墨子經校注》、《遯阿詩鈔》等。
[203]按本條在本部卷十五重引,可參閱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04]李愛伯:李慈銘。
[205]李祖陶(1776—1858):字欽之,號邁堂,江西上高人。嘉慶十三年(1808)舉人。輯有《國朝文錄》,著有《邁堂文略》等。
[206]易堂:魏禧父魏兆鳳,於明亡後削髮隱居於寧都縣翠微峰,名其居室曰“易堂”。禧與兄際瑞、弟禮以及彭士望、林時益、李騰蛟、丘維屏、彭任、曾燦講學於此,提倡古文實學,世稱“易堂九子”。
[207]張婉紃(1798—?):張綸英。張綸英,字婉紃,江蘇武進人。張琦女。適同邑監生孫劼。工詩詞、書法。
[208]吳讓之(1799—1870):吳熙載。吳熙載,原名廷飏,字熙載,後以字行,改字讓之,亦作攘之,號讓翁、晚學居士、方竹丈人等。江蘇儀征人。包世臣的入室弟子。善書畫,尤精篆刻。
[209]趙撝叔(1829—1884):趙之謙。趙之謙,初字益甫,號冷君,後改字撝叔,號無悶。浙江會稽人。咸丰九年(1859)舉人,後五應禮部試不售。曾任奉新、城南知縣。以書畫、篆刻知名於世。
[210]張翰風(1764—1833):張琦。張琦,原名翊,字翰風,一字翰墨,江蘇武進人。張惠言弟。嘉慶十八年(1813)中舉。道光年任館陶知縣八年,卒於官。
[211]陳叔通(1876—1966):晚清中進士,授翰林院編修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。
[212]傅幼瓊:字婉漪,晚清朝臣傅壽彤之女。嫁於晚清重臣瞿鴻禨。善書法詩詞及古琴,尤工漢隸。
[213]漢分:漢隸的別名。康有為《廣藝舟雙楫·分變》:“西漢無挑法,而在篆、隸之間者,名曰‘西漢分’。蔡中郎說也。東漢有挑法者,為‘東漢分’,總稱之為‘漢分’。王愔、張懷瓘說也。”
[214]景君碑:全稱《漢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》,又名《北海相景君碑》。漢安二年(143)立,隸書,篆額“漢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”,碑陰有隸書五十四人題名。存山東濟寧。碑文記景君歿後,門下屬吏慕其德而為之樹碑之事。
[215]瞿蛻園(1894—1973):瞿宣穎。瞿宣穎,別名益鍇,字兌之,簡署兌,號銖庵,晚號蛻廠、蛻園。湖南善化人。晚清重臣瞿鴻禨之子。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。早年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、國史編纂處處長、印鑄局局長、湖北省政府秘書長等職。後在南開大學、燕京大學、清華大學、輔仁大學任教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上海市政協委員。精詩詞書畫,尤擅於文史掌故。著有《漢代風俗制度史前編》、《漢魏六朝賦選》、《北平建置談薈》、《北平史表長編》、《同光間燕都掌故輯略》、《中國社會史料叢鈔》、《方志考稿甲集》、《長沙瞿氏叢刊》等。
[216]朱桂辛:朱啟鈐。朱啟鈐,字桂莘。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、內務總長、代理國務總理。
[217]歐陽文忠:歐陽修,諡文忠。
[218]司馬文正:司馬光,諡文正。
[219]文見本編上部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20]此文本編上部已錄,不贅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21]端明:指蘇軾。蘇軾曾任端明殿學士。
[222]陽羨:今江蘇宜兴。
[223]賀濤(1849—1912):字松坡,武強人,光緒十二年(1886)進士。官刑部主事。主講冀州信都書院十八年。師從張裕釗、吳汝綸。著有《賀先生文集》。
[224]郭、李:後漢郭太、李膺的並稱。魏禧《詠史詩和李咸齋》之一:“曹瞞營四方,郭李非所匹。”郭太,事蹟見《後漢書》卷六十八《郭符許列傳》;李膺,事蹟見《後漢書》卷六十七《黨錮列傳》。
[225]歐陽公:歐陽修。歐陽修《與尹師魯書》:“每見前世有名人,當論事時,感激不避誅死,真若知義者,及到貶所,則戚戚怨嗟,有不堪之窮愁形於文字,其心歡戚無異庸人,雖韓文公不免此累,用此戒安道,慎勿作戚戚之文。”
[226]潘伯鷹(1898—1966):安徽懷寧人。原名式,字伯鷹,後以字行,號鳧公、有發翁、卻曲翁,別署孤雲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曾任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副主任、同濟大學教授。著有《中國書法簡論》等。
[227]稽瑞樓:陳揆藏書樓名,位於江蘇常熟。陳揆(1780—1825),字子准,江蘇常熟人,諸生。祖永復,父瑩,皆為諸生。陳揆絕意仕進,性嗜古籍,畢生時間和精力,傾注於積聚、整理、研究古代文獻。所著《稽瑞樓書目》著錄的善本有二百二十多種,計一、二萬卷。
[228]心存(1791—1862):翁心存。翁心存,字二銘,號邃庵,江蘇常熟人。道光二年(1822)進士。官至戶部尚書、體仁閣大學士。翁同龢之父。
[229]歐九:歐陽修。歐陽修排行第九。
[230]俞荔峰(1815—1858):俞大文。俞大文,字荔峰,江蘇常熟人。翁同龢姊夫。好收藏古錢。
[231]以印文“海岱惟青州”知之:《尚書·禹貢》:“海岱惟青州”。海即渤海,岱即泰山。《周禮·夏官·職方氏》:“正東曰青州。”“以印文海岱惟青州知之”,可能是由於何焯曾校《三國志》,結下了同“青州”的關聯,翁同龢以此推知系何焯批本。
[232]《乙瑛碑》:記司徒吳雄、司空趙戒以前魯相乙瑛之言,上書請於孔廟置百石卒史一人,執掌禮器廟祀之事。漢桓帝准可。此碑永興元年(153)立。
[233]孔龢:桓帝批准吳雄、趙戒建議,於孔廟置百石卒史一人,時乙瑛已離任,遂以孔龢補之。因遴選的百石卒史為孔龢,所以《乙瑛碑》又稱《孔龢碑》。
[234]杜甫《病後過王倚飲贈歌》:“故人情義晚誰似,令我手足輕欲旋。”
[235]平亭:研究斟酌,使得其平。亦泛指評議。《漢書》卷五十九《張湯傳》:“湯決大獄,欲傅古義,乃請博士弟子治《尚書》、《春秋》,補廷尉史,平亭疑法。”顏師古注引李奇曰:“平亦亭也。”
[236]江瀚(1857—1935):字叔海,號石翁,福建長汀人。曾官河南布政使。民國時,曾為山西大學教授。工詩古文。著有《慎所立齋文集》、《慎所立齋詩集》、《片玉碎金》等。
[237]管夷吾:管仲,名夷吾,史稱管子。
[238]劉子政:劉向,字子政。
[239]嚴幾道:嚴復,作有《闢韓》。
[240]語見《呂氏春秋》卷第二十六《士容論·務大》。
[241]江庸(1878—1960):字翊(翼)雲,晚號澹翁,福建長汀人。早年留學日本,就讀早稻田大學。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長。
[242]堊髹:堊,白土;髹,塗飾。堊髹,指用白土塗飾。
[243]泥埴:埴,細密的黃黏土,也用作泥土的通稱。泥埴,即泥土。
[244]李褫:李褫於紹興四年(1134)三月初一日撰成《柳州舊本〈河東先生集〉後序》。李褫時任柳州知州。
[245]詆娸:譭謗醜化。《漢書》卷五十一《枚皋傳》:“故其賦有詆娸東方朔,又自詆娸。”顏師古注:“詆,毀也。娸,醜也。”
[246]吾道南矣:《宋史》卷四百二十八《道學傳二·楊時傳》:“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、孟絕學於熙、豐之際,河洛之士翕然師之。(楊)時調官不赴,以師禮見顥於潁昌,相得甚懽。其歸也,顥目送之曰:‘吾道南矣。’”
[247]程伯子:程顥。
[248]楊龜山(1053—1135):楊時。楊時,字中立,世稱龜山先生,南劍州人。熙寧九年(1076)進士。歷官瀏陽、餘杭、蕭山知縣,荊州教授、工部侍郎。師從程顥、程頤。精研理學,倡道東南,對閩中理學興起,有篳路藍縷之功,實為“閩學鼻祖”。著有《龜山集》等。
[249]羅文質(1072—1135):羅從彥。羅從彥,字仲素,世稱豫章先生,南劍州人,諡文質。學術上,上接程顥、程頤、楊時,下傳李侗、朱熹,是閩學的奠基人之一。
[250]李文清(1039—1163):應為“李文靖”(因諡文靖),即李侗。李侗,字願中,學者稱延平先生,南劍州人。從羅從彥學,退居鄉里不仕,居家四十餘年。紹興間,朱熹受業於其門。與楊時、羅從彥、朱熹並稱為“延平四賢”(又稱“閩學四賢”)。
[251]孔子“辭達”二字: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子曰:‘辭達而已矣。’”
[252]《五原》:指韓愈的《原道》、《原性》、《原毀》、《原人》、《原鬼》。
[253]《小倉山房文集》:袁枚的文集。袁枚曾築隨園於江寧小倉山,並題其室曰“小倉山房”,故以名集。
[254]顏魯公:顏真卿。顏真卿封魯郡公,人稱顏魯公。
[255]《鮚埼亭集》:全祖望的文集。《鮚埼亭集》分內、外編,內編三十八卷,嘉慶九年(1804)餘姚史夢蛟刻本;外編董秉純厘定,蔣學鏞審定,蕭山汪繼培刊刻本。見劉孔伏:《〈鮚埼亭集〉內外編之由來》,《廣西師院學報》1986年第4期。
[256]汪蘇潭(1751—1819):汪繼培。汪繼培,字因可,一字厚叔,號蘇潭,浙江蕭山人,藏書家汪輝祖第四子,嘉慶十年(1805)進士,官吏部主事。因淡於官場,告假請歸,潛心學術,搜討藏書和校勘不倦,繼續完成其父所著《遼金元三史同名錄》、《九史同姓名錄》等,自著有《潛夫論箋》。
[257]伯夔:楊夔生。楊夔生,初名承憲,字伯夔,號浣薌,金匱人,監生,官至順天薊州知府。著有《真松閣詩詞集》、《匏園掌錄》等。
[258]周櫟園(1612—1672):周亮工。周亮工,字元亮,一字緘齋,號櫟園。河南祥符人。崇禎十三年(1640)進士,官至浙江道監察御史。入清後歷仕鹽法道、兵備道、布政使等。一生飽經宦海沉浮,曾兩次下獄,被劾論死,後遇赦免。生平博極群書,愛好繪畫篆刻,工詩文。著有《賴古堂集》、《讀畫錄》等。
[259]周亮工《尺牘新鈔》三選為:《尺牘新鈔》、《藏弆集》、《結鄰集》,彙集明清之際眾多文人尺牘。
[260]枕祕:亦作“枕中祕”。指珍藏於枕函中的秘傳寶書。
[261]竹垞:朱彝尊,號竹垞。
[262]《拾遺記》張、蘇故事:《拾遺記》:張儀、蘇秦,二人同志,疊剪髪以相活,或傭力寫書。行遇聖人之文,無題記,則以墨書於掌內及股裏,夜還更析竹寫之。《拾遺記》為東晉時王嘉所撰的一部志怪小說集,記載了從上古的庖羲氏、神農氏到東晉各代的異聞。王嘉字子年,隴西安陽人,前秦方士。
[263]槧人:刻字匠人。
[264]斠:古通“校”,校正,校對。
[265]雷薌鄰:雷學淦。雷學淦,字湘鄰,通州人。乾隆五十九年(1794)舉人。官至江西義寧州知州。周亮工《尺牘新鈔》三選,在清康熙年間有周氏賴古堂刻本,名為《賴古堂名賢尺牘新鈔》(十二卷)、二選《藏弆集》(十六卷)、三選《結鄰集》(十六卷)。道光年間雷學淦重刻賴古堂本。見江冰淩《周亮工〈尺牘新鈔〉考略》,《大舞臺》2011年第9期。
[266]大令:古時縣官多稱令,後以大令為對縣官的敬稱。雷學淦曾任知縣,故稱其為大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