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厚篤信大中之道,其源出於《春秋》,為陸淳先生所講授,吾已屢有記述。至隋末王通鼓吹中說,謚曰文中子,此是否與子厚見地有關?殊苦無從證明。獨《劉夢得集》中,有《宣歙池觀察使贈左散騎常侍王公神道碑》云:

常侍諱質,字華卿,始得姓。……十有一代名傑,仕元魏為幷州刺史。……幷州六代孫名通,字仲淹,……能明王道,隱居白牛谿,游其門皆天下俊傑[24],著書行世,旣歿,諡曰文中子。……始文中先生有重名於隋末,其弟勣[25],亦以有道顯於國初,自號東皋子,文章高逸,傳乎人間,議者謂兄以大中立言,弟游方外遂性,二百年間,君子稱之,雖四夷亦聞其名字。……銘曰:隋有文中,紹敭微言,當時偉人,咸出其門。粹氣紆餘,鐘於後昆,常侍恂恂[26],文中來孫。……

夢得此文,當然本之王氏行狀,辭涉諂諛,未足據為典要。王讜[27]《唐語林·德行》門亦載:

文中子隋末隱於白牛谿,著《王氏六經》,北面受學者皆當時偉人,國初多居佐命之列,自貞觀後三百年間,號稱至治,而《王氏六經》卒不傳。至元和初,劉禹錫撰《宣州觀察使王贇〔按《劉集》作“質”。〕碑》,盛稱文中子能昭明王道,以大中立言,游其門者皆天下俊傑,自餘士大夫擬議及史册,未有言文中子者。[28]

《語林》此條,顯採自夢得《墓碑》,其他無言文中子者[29]。王讜為北宋末人物,是王通六、七百年間,聲名闃然,吾因無從發見子厚與王通中說之連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