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韓豐羣公詩後序

送韓豐羣公詩後序

子厚與韓安平,同居八司馬之列,意氣敦篤,死生相以,其先又以硏經,同掃於陸先生之門,以兩人交誼而言,從古蓋無其比也。安平名泰,兄弟共三人,長愼,為溫縣主簿,子厚有《誌》;仲豐,字茂實,而泰為季。曩子厚《送崔羣序》中,曾稱泰“厲莊端毅,高朗振邁”,今由季而移其交於仲兄,在古無比中而求其比,因憶及叔向與銅鞮伯華故事。

《左·昭十四》:“仲尼曰:叔向,古之遺直也,治國制刑,不隱其親。”又曰:“殺親益榮,猶義也夫!”〔按“猶義”,《家語》作“由義”。〕此叔向遺直猶義之謂。《家語》:“其為人之淵源也,多聞而難誕,〔按誕,欺也。〕內植足以沒其世,〔按植,立也。〕國家有道,其言足以治,無道,其默足以容,蓋銅鞮伯華之行也。”此伯華多聞內植之謂。

子厚中進士在貞元九年,安平在十一年,此即兩人遇於上京之始,文在相遇之後,而未達到政變之年份中作成。

此種交誼之後效有二:一、在人類範圍內,為達者所揄揚,達者伊誰?曰:即仲尼是。《史記》:“吾聞聖人之後,雖不百世,必有達者,今孔丘年少好禮,其達者歟!”[3]以茂實兄弟之所成就,亦必如仲尼之稱伯華、叔向。二、在兩家之交好中,保持美感,以便焜耀於後代。

子厚此文,顯為少作,而是矜心作意為之。安平之兄,無異即己之兄,彼將浮游淮湖,觀藝諸侯,深願藉以廣通聲氣,結合政友,而絶不願其匿德藏光,退居保和,如銅鞮伯華所為。因而永貞政變之慘毒前景,以及同列放流十餘年間之夷獠沈沒,都毫髪未曾設想得到,讀書思古,太息奚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