懲貪予廉
2025年08月10日
懲貪予廉
何氏《敘錄》卷十一有云:
《後漢書》:孟嘗爲合浦太守,郡俗,舊採珠以易米,時二千石貪穢,使人採珠,積以自入,珠忽徙去,合浦無珠,餓死者盈路。孟嘗化行,一年之間,去珠復還,或問珠豈有知物哉?避貪就廉,吏化之所感如此。[64]《齊書》[65]:盧愿爲晉安太守[66],郡出蚦蛇,膽可為藥,有餉。愿放之二十餘里,一夜蛇還歸牀下,復送四十里,經宿復還故處,愿令更送,遲明乃復歸,如此再三,時以爲仁義之心致然。唐柳子厚《連山郡乳穴記》:石鐘乳,連之人告盡者五載矣,以貢則買諸他郡。刺史崔公至逾月,穴人來,以乳復告,邦人悅是祥而謠之。穴人笑曰:嚮吾以刺史之貪戾嗜利,徒吾役而不吾貨,吾以是病而紿焉,今刺史令明志潔,吾以是誠告焉,何祥之爲?噫!是可以觀吏道矣,貪則無知之物,能辟其境,義則有生之類,願效其命,而況人焉有不誠於明潔,而紿於貪戾者乎?
右說事共三段,一、三兩段,情節相近,蓋部民之於長官,大抵避貪而趨廉,貪官去而珠、乳復現,實則部民逕斟酌而行之,非珠、乳之能自去自來也。惟中段所載,官未嘗換,蛇仍去而復反,此則部民貪餉所為,蛇可能是原蛇,抑或部民別藏蛇隨時補缺也。
合浦徙珠,而死者盈路,如合浦人明知珠徙之故,而忍卻盈路之死者,閉口不漏,足徵粵俗民力之強,懲貪之酷。
《連山郡乳穴記》,“連山”《柳集》原作“零陵”,燕泉行文,自爲改正,足見作者讀書之用心處,參看本編上部二十八卷原文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