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
即治事,〔句〕還:〔句〕 即者,猶言“即位”之“即”,即治事,謂就職也。
謖足以進,列植以慶:謖,起也,植指行列而言,《莊子》:壞植散羣。[60]
卒事相顧加進而言:進,即上文“謖足以進”之“進”,加進者,謂更前一步也。
中廐病顙之駒:《漢書·武五子傳·注》:中廐,皇后車馬所在也。釗按:此言中廐,泛言皇家馬廐,不必專指皇后而言。又《公羊傳》:“馬出之中廐,繫之外廐”[61],中廐,泛指國家馬廐,意頗相近。
扶服輿曳,未嘗及人:扶服,與匍匐同。輿曳言車載,或與後世乘肩輿相類。子厚自為《栽竹》詩[62]:“江風忽已[63]暮,輿曳還相追”,此在當時,或仍是人獸相雜之代步法。文意謂:師未嘗勉強步行訪人,亦未嘗以人或獸相助代步,妄行造請。
引且翼之:《詩》:以引以翼。[64]
舉莫敢踰其制:釗案:“踰”是誤字,當作“渝”。渝,變也,《詩》:舍命不渝[65]。
浴剔蚤鬋:《禮記》:“乘髦馬,不蚤鬋”[66],蚤謂除爪,鬋謂翦鬣。《莊子》:“為天子之諸御,不爪翦。”[67]
莝以雕胡,秣以香萁:莝,音挫,斬芻也,雕胡,菰也。萁,豆莖,漢楊惲《報孫會宗》:“種一頃豆,落而為萁”,《曲禮》:“凡宗廟之事,粱曰薌萁”,薌,古“香”字。
錯貝鱗纕:纕,音襄,馬腹帶曰纕。
或劘其脽:劘,音磨平聲,脽音誰,尻也。
本段從“縻之絲”至“震奮遨嬉”,共二十二句,其中所用絲、洟、萁、羈、緌、〔儒佳切。〕脽、持、涯、〔音沂。〕隨、馳、嬉,十一字,皆叶韻,連下“豈不曰宜乎?”“宜”字亦叶。
“足軼疾風”起,“進退齊良”止,共六句,香、章、良,韻。軼,車相過之謂。
“豪傑林立”起,“曾不得逞”止,共十四句,行、英、霆、聲、征、幷、逞,七字皆叶,逞雖五郢切,但此處叶平。《集》中《韋道安》五古長篇,全用唐韻,其中“朅來事儒術,十載所能逞”一聯,亦作“必貞切”。
釗案:子厚此文,當與《遊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》同讀。兩文合參,凡子厚遇難如夷、心靜若水、隨遇而安、若將終身之儒者氣象,躍躍紙上,與退之夕貶潮陽、備收瘴骨之悻悻小人模樣,適爾相反。
釗又案:蔣本題下注云:“子厚在永州未召時作,此皆望幸喜進之語,具見浮薄態。”查望幸喜進,亦是中年士夫應有之態,何浮薄之有?試與鄙注上一條合參,將見彼此看法,相距窅遠,可歎!
釗又案:此文可與退之作一比較。儲同人者,時俗選家也,一讀斯篇,即謂此固小文,亦入西漢,雖一粗略估量,究不得以偽選手而貶厥値。退之《進學解》,借諸生之口,以自高聲價,適得子厚謙退之反,一至徐理文氣,直與齊、梁間器小易盈之輩流無異。本傳稱:退之才高數黜,作《進學解》自喩,執政奇其才,由國子博士改史館修撰[68],是退之始終以文為敲門磚,卑下更何足論。
[1]曹子桓:曹丕。曹丕,字子桓,魏文帝。“文人相輕,自古而然”句出自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。
[2]七體:賦的體裁之一,其特點是通過虛設的主客反復問答,按“始邪末正”的順序鋪陳七事,這種賦體由枚乘的《七發》首創。
[3]傅毅(?—90?):字武仲。扶風茂陵人。東漢明帝永平中,在平陵習章句之學,作《迪志詩》自勉並以明志。又因明帝求賢無誠意,士多隱居,而作《七激》以諷諫。章帝時,為蘭臺令史,拜郎中,與班固、賈逵共典校書。和帝永元元年(89),車騎將軍竇憲請為主記室,竇憲升遷大將軍,被任為司馬。
[4]《七辨》:應為《七辯》。張衡曾仿枚乘《七發》作《七辯》。張衡(78—139),字平子,南陽西鄂人。
[5]崔駰(?—92):東漢辭賦家、學者。字亭伯,涿郡安平人,崔篆子。
[6]《七間》:應為《七依》。崔駰曾仿枚乘《七發》作《七依》。
[7]張協(255?—310?):字景陽。安平人。父親張收,晉蜀郡太守。協文名與兄張載齊。曾任秘書郎、華陽令、中書侍郎、河間內史等職。
[8]識者:指洪邁。下引語見洪邁《容齋隨筆》卷七《七發》。
[9]王鏊(1450—1524):字濟之,學者稱震澤先生,吳人。成化十一年(1475)進士。授編修,弘治時歷侍講學士,充講官,擢吏部右侍郎,正德初進戶部尚書、文淵閣大學士。著有《姑蘇志》、《震澤集》、《震澤長語》等。
[10]呂居仁(1084—1145):呂本中。呂本中,原名呂大中,字居仁,號紫微,學者稱東萊先生,壽州人。曾官太常少卿、中書舍人。卒諡文清。
[11]豐縟:形容詞藻華麗多采。
[12]晏本:晏元獻藏本《柳宗元集》。
[13]宣獻本:宋綬家藏本《柳宗元集》。宋綬(991—1040),北宋學者、藏書家。字公垂。趙州平棘人。官至參知政事,卒贈司徒兼侍中,諡宣獻。
[14]《戰國策》卷二十六《韓策一·蘇秦為楚合從說韓》:“韓卒超足而射。百發不暇止,遠者達胸,近者掩心。”
[15]語本子犯: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子犯曰:‘師直為壯,曲為老,豈在久乎?’”
[16]唐應德:唐順之。
[17]黃庭堅:《和子瞻戲書伯時畫好頭赤》詩。
[18]《三齊略記》:晉伏琛著。
[19]近代:應為“明代”。“頃者自關中來”等語,出自明代王維楨的《順天府鄉試錄序》。
[20]王維楨(1507—1556):華州人,字允寧,號槐野。嘉靖十四年(1535)進士。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。著有《槐野先生存笥稿》、《李律七言頗解》、《杜律七言頗解》等。
[21]王荊石(1534—1614):王錫爵,字元馭,號荊石,太倉人。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),舉會試第一、廷試第二,授編修,累遷至祭酒、禮部右侍郎。萬曆十二年(1584)拜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,參機務。萬曆二十一年(1593),入閣為首輔。卒後,諡文肅。
[22]《左氏》譏公矢魚於棠:《左傳·隱公五年》:“書曰‘公矢魚於棠’,非禮也,且言遠地也。”
[23]方苞曾資以攻柳:方苞《讀書筆記·雜記》:“柳子厚《晉問》以韓厥之言繫魏絳”。《方苞集》下,上海古籍出版社,第848頁。
[24]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子曰:‘晉文公譎而不正,齊桓公正而不譎。’”
[25]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齊宣王問曰:‘齊桓、晉文之事,可得聞乎?’孟子對曰:‘仲尼之徒無道桓、文之事者,是以後世無傳焉,臣未之聞也。無以,則王乎?’”
[26]“摟”義出孟子: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逾東家牆而摟其處子,則得妻;不摟,則不得妻,則將摟之乎?”
[27]張南軒(1133—1180):張栻。張栻,字敬夫(欽夫),號南軒,世稱南軒先生,綿竹人,徙居長沙。中興名相張浚之子。為湖湘學派的代表人物,與朱熹、呂祖謙被稱為“東南三賢”。
[28]《羽獵》不過戒作禽荒:《羽獵》,指揚雄的《羽獵賦》;禽荒,亦作“禽芒”,沉迷於田獵。《尚書·五子之歌》:“內作色荒,外作禽荒。”揚雄作《羽獵賦》,意在諷勸漢成帝不要沉迷於田獵。
[29]勸吳王濞惟欲防止兵亂:此殆指枚乘的《七發》而言。
[30]《禮記·禮運》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。”
[31]和公(1630—1695):魏禮。魏禮,字和公,號季子。江西寧都人。魏禧之弟。與兄魏際瑞、魏禧稱為“寧都三魏”。
[32]勺庭(1624—1680):魏禧。魏禧,字冰叔,號叔子、裕齋。江西寧都人,明末諸生,明亡隱居翠微峰勺庭,人稱勺庭先生。明末清初散文家,與汪琬、侯方域並稱清初“散文三大家”,與兄際瑞、弟禮合稱寧都三魏,三魏兄弟與彭士望、林時益、李騰蛟、岳維屏、彭任、曾燦合稱“易堂九子”。
[33]謦欬:咳嗽,亦借指談笑,談吐。
[34]“三河”句:《柳宗元集》卷十五注引韓醇曰:“三河,河東、河南、河北道也。蓋河東道之河中府蒲阪縣,舜所都,絳州夏縣,禹所都。河南道之陳郡,伏羲、神農所都,一云伏羲又都曲阜,黃帝都於鄭州,而少昊都於窮桑,即今之兗州曲阜縣,則又皆隸河南道也。而河北道之涿鹿山,則黃帝之都耳。”
[35]平陽:相傳堯建都於此,在今山西臨汾西南。
[36]茅茨、采椽、土型:《韓非子》第十九卷《五蠹》:“堯之王天下也,茅茨不翦,采椽不斫。”又《韓非子》第三卷《十過》:“昔者堯有天下,飯於土簋,飲於土铏。”铏,又作“型”。
[37]溫恭、克讓:《尚書·堯典》:“曰若稽古帝堯,曰放勳,欽明文思安安,允恭克讓,光被四表,格於上下。”
[38]師錫:謂眾人獻言,同辭以對。《尚書·堯典》:“師錫帝曰:‘有鰥在下,曰虞舜 。’”《孔傳》:“師,眾;錫,與也。”後以“師錫”指眾人舉薦推許。
[39]僉曰:《尚書·堯典》:“僉曰:‘於,鯀哉!’”僉,皆,眾。
[40]疇咨:訪問、訪求。《尚書·堯典》:“帝曰:‘疇咨若時登庸?’”疇,誰;庸,用;若時,順應時勢。
[41]《尚書·舜典》:“夔曰:‘於!予擊石拊石,百獸率舞。’”
[42]《尚書·益稷》:“簫韶九成,鳳凰來儀。”
[43]《尚書·堯典》:“黎民於變時雍。”
[44]昌言:善言,正言。《尚書·益稷》:“帝曰:‘來,禹!汝亦昌言。’禹拜曰:‘都!帝,予何言!予思日孜孜。’”
[45]儆戒: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益曰:‘戒哉!儆戒無虞,罔失法度,罔遊於逸,罔淫於樂。’”
[46]垂衣裳之化:《周易·繫辭下傳》:“黃帝、堯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蓋取諸《乾》、《坤》。”
[47]見本書下部《通要之部》卷一《魏和公之守樸論》。
[48]江標(1860—1899):字建霞,一號師許,江蘇元和人。光緒十五年(1889)進士,官翰林院編修。光緒二十年(1894),任湖南學政。積極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規劃新政。
[49]《滄浪詩話·詩評》。
[50]崔亭伯(?—92):崔駰。崔駰,字亭伯,涿郡安平人。
[51]蔡伯喈(133—192):蔡邕。蔡邕,字伯喈,陳留圉人。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,故稱蔡中郎。蔡琰(蔡文姬)之父。
[52]魏了翁(1178—1237):字華父,號鶴山,邛州蒲江人。慶元五年(1199)進士。曾官福建安撫使。著有《鶴山集》等。
[53]鄭瑗:字仲璧,號省齋,莆田人。成化十七年(1481)進士,官至南京禮部郎中。所著《井觀瑣言》,系考辨故實、品騭古今之筆記。
[54]《井觀瑣言》卷二。
[55]語出《國語·周語下·景王問鐘律於伶州鳩》。
[56]梅堯臣《次韻再和永叔嘗新茶雜言》:“公不遺舊許頻往,何必絲管喧咬哇。”
[57]王文祿(1503—1586):字世廉,浙江海鹽人,著有《廉矩》、《文脈》等。
[58]魏了公:即魏了翁。
[59]言韓全不解詩者乃王世貞,非楊升菴。
[60]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三年,文王觀於國,則列士壞植散群,長官者不成德”。
[61]馬出之中廐,繫之外廐:語出《春秋公羊傳·僖公二年》。
[62]《栽竹》詩:即《茆簷下始栽竹》詩,見《柳宗元集》卷四十三。
[63]已:《柳宗元集》卷四十三《茆簷下始栽竹》作“云”。
[64]《詩經·大雅·行葦》:“黃耇臺背,以引以翼。”
[65]《詩經·鄭風·羔裘》:“彼其之子,舍命不渝。”
[66]《禮記·曲禮下》。
[67]《莊子·內篇·德充符》:“為天子之諸御,不爪翦,不穿耳;取妻者止於外,不得復使。”
[68]本傳:《新》、《舊唐書·韓愈傳》皆載有此內容,語句相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