澈上人

澈上人

子厚有一詩,題曰:《聞澈上人亡,寄侍郎楊丈》,詩曰:

東越高僧還姓湯,幾時瓊珮觸鳴璫?空花一散不知處,誰采金英與侍郎?

澈上人者,即靈澈也,澈是會稽湯姓,故曰東越高僧。姓上著一“還”字,作者意中有惠休[135]在,以休上人亦姓湯故。第二句問:澈亡前何時與侍郎見過面?瓊珮屬僧言,鳴璫屬侍郎言。侍郎指楊於陵,曾充吏、兵各部侍郎,於子厚爲先友,故丈之。金英,菊也,澈愛菊,常以菊贈人,《九日思上京親故》詩云:

清晨有高會,賓從出東方,楚俗風煙古,汀洲草木涼。山情來遠思,菊意在重陽,心憶華池上,從容鴛鷺行。

楊侍郎,即可能爲所思親故之一。

澈好交遊,與皎然[136]相善,先從嚴維[137]學爲詩,尋爲皎然薦與包佶[138]、李紓[139]等,疏附唱和,名振輦下。子厚識之,當由楊侍郎介紹,《全唐詩》存澈詩十六首,中有《西林寄楊公》一首云:

日日愛山歸已遲,閒閒空度少年時,余身定寄林中老,心與長松片石期。

詩含諷勸之意彌顯,所謂楊公,不知即於陵否?於陵少時爲韓滉壻,避滉權幸,不欲仕進,曾卜築於建昌,以讀書玩山水爲樂,詩意彷彿近之。

澈有膾炙人口之“林下不見人”名句,乃《東林寺酬韋丹刺史》者。詩云:

年老心閒無外事,麻衣草座亦容身,相逢盡道休官好,林下何曾見一人?

時丹帥洪州,澈居廬山,丹與爲忘形之契。丹寄詩寓思歸之意,故澈從反面諷之,可見澈性亢爽,不妄以詩爲羔雁[140]也。蘇子瞻《餞表兄程正輔》云:“歸耕不用一錢物,惟要兩脚飛孱顏”,孱顏爲湊韻字,指山之高而言。詩雖與澈同一說明歸田之易,祇要兩條腿爬山即足,中並不含陽秋惡意。

澈與劉夢得亦有往來,夢得所作《敬酬澈公見寄二首》云:

淒涼沃洲僧,憔悴柴桑宰,別來二十年,唯餘兩心在。

越江千里鏡,越嶺四時雪,中有逍遙人,夜深觀水月。

沃洲僧指劉宋時惠休而言,沃洲影澈,柴桑自影,第二首“越江”,始說到澈之本身。夢得交遊,以僧爲多,《正集》第七卷,全部皆僧詩,《酬澈二首》卻不在內,而另編入《外集》第五卷,此大槪以時期爲限斷云。

廖本爲“金英”作注,徵之於《休上人贈鮑昭[141]侍郎》詩。詩曰:“玳枝兮金英,綠葉兮紫莖,不入金[142]玉杯,低采還自榮,想君不相豔,酒上視塵生,當今芳意重,無使盛年傾。”此跟上文“還姓湯”之詩脈而來,亦算本地好風光,因倂錄存。

子厚又有寄韓安平詩二絶,題標:《韓漳州書報澈上人亡,因寄》,詩曰:

早歲京華聽越吟,聞君江海分逾深,他時若写蘭亭會,莫畫高僧支道林。

頻把瓊書出袖中,獨吟遺句立秋風,桂江日夜流千里,揮淚何時到甬東。

詩意謂早年於京師同識澈,而安平與之交誼特深。第一首第二句君字指安平,第二首瓊書指安平報澈亡之書,遺句指澈詩,餘皆明朗易曉。

八司馬除劉、柳有唱和外,《集》載與安平此二絶,最足珍視,固不僅爲澈亡也。安平在八司馬中,以有偉略能了大事著聞,韓退之在袁州舉之自代,表稱“詞學優長”,當非虛飾,特述作罕見耳。劉夢得與之爲中外兄弟,有《酬楊八庶子,喜韓吳興與余同遷見贈五排》一篇,楊八庶子,即楊歸厚,爲於陵族叔,子厚稱之爲“八叔拾遺”者,兩楊與劉、柳均深交。獨夢得署安平吳興,而子厚與退之同署漳州,此殆元和十年詔追外放時,安平得吳興刺史,而後來又轉到漳州也。詩中四面牽綴,氣誼重疊,因一浮圖之亡,而飛集於此,閣筆意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