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賜端午綾帛衣服表

謝賜端午綾帛衣服表

廖、蔣兩本皆稱:子厚在柳州代人作。

綸言曲臨,與《代廣南節度使謝出鎭表》:鴻霈曲臨,及《代節使謝遷鎭表》:鴻私曲臨,為同類語,且都置在表首,一偽全偽,故此文不可能是子厚作。


[1]專閫:專主京城以外的權事。語本《史記》卷一百二《張釋之馮唐列傳》:“臣聞上古王者之遣將也,跪而推轂曰:‘閫以內者,寡人制之;閫以外者,將軍制之。’”裴駰《史記集解》引韋昭曰:“此郭門之閫也。門中橛曰閫。”後稱將帥在外統軍為“專閫”。

[2]鼎鉉:舉鼎之具,亦借指鼎。喻指宰相。因田弘正加檢校司徒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,有宰相頭銜,故稱。

[3]服虔:東漢經學家。字子慎,初名重,又名祇,後更名虔,河南滎陽人。生卒年不詳。嘗入太學受業,舉孝廉,靈帝中平末,遷九江太守,因故免官,遭世亂,病卒。作《春秋左氏傳解》,又以《左傳》駁何休之所駁漢事六十條。參見《後漢書》卷七十九下《服虔傳》。

[4]《藝文類聚》:唐高祖李淵下令編修的類書,給事中歐陽詢主編,其他參與人員還有秘書丞令狐德棻、侍中陳叔達等十餘人。武德七年(624)成書。全書約百餘萬言。引用古籍達一千四百餘種。這些古籍大多散失,現存不足十分之一。

[5]翠華:天子儀仗中以翠羽為飾的旗幟或車蓋。司馬相如:《上林賦》:“建翠華之旗,樹靈鼉之鼓。”李善注:“翠華,以翠羽為葆也。”

[6]舞雩之詠:《論語·先進》: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、六人,童子六、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”

[7]右拾遺:《全唐文》作“左拾遺”,正文同。

[8]肥遯:《周易·遯卦》:“上九,肥遯,無不利。”肥,通“蜚”,即“飛”。上九居極上,高飛遠引,無有阻隔,故無不利。後因稱退隱為“肥遯”。

[9]包蒙:包容愚昧的人。《周易·蒙卦》:“九二,包蒙,吉。”孔穎達疏:“包,謂包含。九二以剛居中,童蒙悉來歸己,九二能含容而不距。”

[10]言而不廢: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。”

[11]雄:揚雄。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薦揚雄。

[12]德必有鄰:《論語·里仁》:“德不孤,必有鄰。”

[13]隗:郭隗。燕昭王招賢,從厚遇郭隗始。

[14]蔡質:字子文,陳留圉人,蔡邕叔父。靈帝時任衛尉,以罪下獄死。曾撰《漢官典職儀式選用》,簡稱《漢官典儀》或《漢儀》,雜記漢代官制及上書、謁見等儀式。

[15]渙汗其大號:謂帝王號令,如人之汗,一出不復收。《周易·渙卦》:“九五,渙汗其大號。”孔穎達疏:“人遇險阨驚怖而勞,則汗從體出,故以汗喻險阨也。九五處尊履正,在號令之中,能行號令以散險阨者也。”

[16]謏:小。謏才,小才。

[17]江左麈尾:東晉及南朝宋、齊、梁、陳各代的基業都在江左,故當時人又稱這五朝及其統治下的全部地區為江左,南朝人則專稱東晉為江左;麈尾,古人閒談時執以驅蟲、撣塵的一種工具。在細長的木條兩邊及上端插設獸毛,或直接讓獸毛垂露外面,類似馬尾松。因古代傳說麈遷徙時,以前麈之尾為方向標誌,故稱。後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,相沿成習,為名流雅器,不談時,亦常執在手。江左麈尾:這里指東晉清談家或玄學人士。

[18]諒與著《續幽怪錄》之李復言是一人:學術界有人認為李諒與李復言不是一人。見林冠夫:《李復言考》,《華僑大學學報》1993年第3期;王汝濤:《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》,第86頁,嶽麓書社,2005年版;《辭海》(縮印本),“李復言”條,上海辭書出版社,1999年版,第1532頁。三條資料皆明言,李諒與著《續幽怪錄》之李復言不是一人。錄之可備一說。

[19]《唐詩紀事》:南宋計有功編撰。計有功,字敏夫,自號灌園居士。蜀邛州臨邛郡人。徽宗宣和三年進士。本書旨在保存唐代的詩歌文獻,共收詩人一千一百五十家。

[20]信近於義,言可復也:語出《論語·學而》。

[21]吳寬(1435—1504):字原博,號匏庵,玉亭主,世稱匏庵先生。長州人。成化八年(1472)進士第一,會試、廷試皆第一,授修撰。侍孝宗東宮。孝宗即位,遷左庶子,預修《憲宗實錄》,進少詹事兼侍讀學士。官至禮部尚書。著有《匏庵集》。善書。卒諡文定。

[22]語見《莊子·養生主》。

[23]錢綺翁:錢仙遊。錢仙遊,字綺翁,彭城人。宋仁宗景祐中,以集賢校理通判歙州,擢知池州。

[24]漢東公(962—1034):錢惟演。錢惟演,字希聖,錢塘人。吳越王錢俶子。從俶歸宋,累遷工部尚書、樞密使。為西昆派重要作家。

[25]韓愈《答崔立之書》。見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三),第1261頁。

[26]探驪得珠:驪,古指黑龍。在驪龍的頷下取得寶珠。原指冒大險得大利。後常比喻文章含義深刻,措辭扼要,得到要領。《莊子·列禦寇》:“取石來鍛之。夫千金之珠,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,子能得珠者,必遭其睡也。使驪龍而寤,子尚奚微之有哉!”

[27]盱衡:觀察,縱觀。

[28]歐陽修有《贈王介甫》一詩,其中一聯為“翰林風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”,用以稱頌詩文俱佳的王安石。王安石以《奉酬歐陽永叔》答之,有“終身安敢望韓公”句,謙稱自己一輩子也趕不上韓公。韓公,即韓愈。歐陽修讀王安石答詩後,说:“介甫錯認某意,所用事乃謝朓為吏部尚書,沈約與之書,云二百年來無此作也。”原來,歐陽修“吏部文章二百年”之“吏部”,不是用韓吏部(韓愈)事,而是用南朝謝吏部(謝朓)事。

[29]朝陽鳴鳳:比喻品德出眾、正直敢諫之人。語出《詩經·大雅·卷阿》:“鳳凰鳴矣,於彼高岡,梧桐生矣,於彼朝陽。”

[30]邪許:亦作“邪軤”、“邪謣”。勞動時眾人一齊用力所發出的呼聲,即號子聲。一人領呼稱為號頭,眾人應和稱為打號。即一呼百應之意。

[31]《唐音癸籤》:明代胡震亨著。胡震亨,字孝轅,號赤誠山人,晚年又自號遯叟,海鹽人。明萬曆二十五年(1597)中舉,官至兵部員外郎。著有《唐音統籤》、《唐音癸籤》、《赤誠山人稿》等。

[32]謝晦、傅亮之為:宋武帝劉裕死,少帝劉義符即位,謝晦與檀道濟、徐羨之、傅亮四人同為顧命大臣。元嘉元年(424),劉義符暴虐,被謝晦、傅亮、徐羨之等廢殺,另立荊州刺史劉義隆,是為宋文帝。宋文帝不能容忍這種弑主行為,後將謝晦、傅亮誅殺。

[33]太后:指高太后。高太后是宋英宗的皇后,宋神宗的母親,宋神宗即位後她被尊為皇太后。元豐八年神宗病死,哲宗年幼。垂簾秉政的高太后起用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物,司馬光因一向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政見而被任命為門下侍郎。光上臺後,將王安石的變法措施罷廢殆盡,全盤更化。

[34]楊大洪之剛,而所用以衛主者王安:楊大洪,楊漣。楊漣(1572—1625),字文孺,號大洪,湖廣應山人。為人磊落負奇節。萬曆三十五年進士。歷官常熟知縣、兵科右給事中。天啟四年,聯合上疏劾魏忠賢,被其誣陷下獄,受酷刑而死。王安,雄縣人。初隸太監馮保名下。後為明神宗長子(即後來的光宗)伴讀。光宗即位,擢為司禮秉筆太監。安為人正直,大學士劉一燝、給事中楊漣、御史左光斗等都敬重他。《明史》卷三百五《王安傳》:“初,西宮李選侍怙寵陵熹宗生母王才人,安內忿不平。及光宗崩,選侍與心腹閹李進忠等謀挾皇長子自重,安發其謀於漣。漣偕一燝等入臨,安紿選侍抱皇長子出,擇吉即位,選侍移別宮去。”此“主”,指明熹宗。光宗作皇太子時,其嗣皇的地位常常受到威脅,賴王安等人的維護而安。熹宗的繼位,王安也出過大力。所以楊漣在天啟四年劾魏忠賢的表章中說:“先帝青宮四十年,所與護持孤危者惟王安耳。即陛下倉卒受命,擁衛防維,安亦不可謂無勞。”在明末的宮廷鬥爭中,王安常常跟東林黨人楊漣等站在一起,所以後來魏忠賢黨人“詆漣結王安,圖封拜”。王安後被魏忠賢殺害。參見《明史》中楊漣和王安本傳。

[35]不出戶庭,無咎:語出《周易·節卦》。

[36]不出門庭則凶:語出《周易·節卦》。

[37]拘墟:比喻孤處一隅,見聞狹隘。語本《莊子·秋水》:“井鼃不可語於海者,拘於虛也。”

[38]詢謀僉同:謂諮詢和商議的意見都一致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朕志先定,詢謀僉同。”孔穎達疏:“又詢於眾人,其謀又皆同美矣。”

[39]裱:應為“表”。表襮,亦作“表暴”,暴露,顯露。

[40]乖盭:同“誤盭”,誤解,曲解。

[41]沾沾:執著;拘執。

[42]不戾於軌物:戾,乖張,違逆;軌物,軌範,準則。不戾於軌物,謂不違背制度、規範。

[43]好謀而成,孔子稱焉: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暴虎馮河,死而無悔者,吾不與也。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。’”

[44]張楊園(1611—1674):張履祥。張履祥,字考夫,號念芝,又號楊園。浙江桐鄉人。明諸生。曾從黃道周、劉宗周學。明亡,教授里中。

[45]揚搉:約略,舉其大概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頡滑有實,古今不代,而不可以虧,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!”

[46]開、天:開元、天寶。

[47]端厓:亦作“端涯”,邊際。《莊子·天下》:“荒唐之言,無端崖之辭。”

[48]不伐: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孟之反不伐,奔而殿。’”此指魯大夫孟之側與齊戰,軍大敗,不自伐其功,故獨殿后。

[49]《桂州望秦驛》詩:即《桂州北望秦驛手開竹逕至釣磯留待徐容州》詩,《柳宗元集》卷四十二。

[50]王銍:字性之,自號汝陰老民,世稱雪溪先生,汝陰人。生卒年不詳。宋南渡後寓居剡中。曾官右承事郎,權樞密院編修官,纂集太宗以來兵制,成《樞庭備檢》。晚年遭秦檜排擠,避居剡溪山,以詩詞自娛。著有《默記》、《國老談苑》、《四六話》等。《四六話》宣和四年作,是最早的四六話論著,以評宋表、啟文為主,間及唐。其論四六技法,頗有見地,並指出唐、宋四六的區別。

[51]《識小編》:明朝周賓著。

[52]見王士禎:《池北偶談》卷十六《四六話》。

[53]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孟之反不伐,奔而殿。將入門,策其馬,曰:非敢後也,馬不進也。’”

[54]張平子(78—139):張衡。張衡,字平子,南陽西鄂人。少善屬文,入京師,觀太學,遂通五經,貫六藝。永元中,舉孝廉不行,連辟公府不就。曾為太史令。時天下承平日久,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。衡乃擬班固《兩都》作《二京賦》,因以諷諫。精思傅會,十年乃成。

[55]鴻私:猶鴻恩。

[56]其年陳維崧,貞慧子,康熙鴻博,以儷體文雄一時。園次吳綺,江都人,順治拔貢,工詩及四六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57]六一子:歐陽修。歐陽修晚號“六一居士”。

[58]相與呴濡:《莊子·大宗師》:“泉涸,魚相與處於陸,相呴以濕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。”

[59]高騫:高超不凡。

[60]燕公:張說。曾封燕國公。

[61]许应鑅(1820—1891):字昌言,号星台。广东番禺人。咸丰三年(1853)进士。官至浙江布政使。

[62]孫注:孫汝聽注柳文。孫汝聽,生卒年不詳,字良臣,眉州人。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,淳熙年間曾任郪縣令,曾注韓愈和柳宗元文集。

[63]管記:古代對書記、記室參軍等文翰職官的通稱。《陳書》卷三十四《陸玠傳》:“後主在東宮,聞其(陸玠)名,徵為管記。”

[64]伐檀負乘:伐檀,《詩經·魏風》篇名。其序云:“《伐檀》,刺貪也。在位貪鄙,無功而受祿,君子不得進仕爾。”後因以“伐檀”為譏刺貪鄙者尸位素餐而賢者不得仕進的典故;負乘,謂居非其位,才不稱職。此指鄭絪受杜黃裳之抑不得仕進。

[65]端揆:指相位。宰相居百官之首,總攬國政,故稱。《南史》卷二十《謝舉傳》:“舉雖屢居端揆,未嘗肯預時政,保身固寵,不能有所發明。”

[66]琅玕:亦作“瑯玕”。指似珠玉的美石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厥貢惟球、琳、琅玕。”比喻珍貴、美好之物。

[67]見《後漢書》卷十九《耿弇列傳》。“乎”,原文作“邪”。

[68]下一表云:“叨承大貺,榮重邱山”,此所脫四字句,或是“叨承大貺”一類語,然即此可證兩表都是贋作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