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
畏廬為吾平生尙及接近之老輩,彼為古文,人以桐城派目之,實則畏廬文字,與桐城有逕庭。觀彼所輯《韓柳文研究法》,雖韓、柳平列,不外老生常談,特對柳文觀點,究與桐城老派異趣。《研究法》開卷有云:
劉夢得敘柳州文謂:雄深雅健,似司馬子長,此特舉其大要耳,其親切處,累見與書中,夢得蓋深知柳州者也。若《唐史·文藝列傳·序》謂:韓愈倡之,柳宗元、李翺、皇甫湜和之,排逐百家,法度森嚴,抵轢晉、魏,上軋漢、周云云。《唐文粹·序》亦謂:韓吏部超卓羣流,獨高邃古,以二帝、三王為根本,以《六經》、四教[51]為宗師,憑凌[52]轥轢[53],首倡古文,於是柳子厚、李元賓[54]、李翺、皇甫湜又從而和之。似柳州者為昌黎配饗之人,雖尊與韓並,初未有發明其文章之妙者。至方望溪,頗有醜詆之詞,不佞於友人馬通伯[55]處,見望溪手定柳州讀本,往往有紅勒者。因歎人生嗜好之殊,如元微之之右杜而左李,而望溪亦正云柳州適可肩隨退之者也。然少陵生前推服謫仙,不遺餘力,即昌黎之於柳州,《祭文》、《廟碑》、《墓誌》,咸無貶詞,當時昌黎目中,亦僅有一柳州,翺、湜輩均以弟子目之,未嘗屈居柳州於翺、湜之列。且柳州死於貶所,年僅四十七,凡諸所見,均蠻荒僻處之事物,而能振拔於文壇,獨有千秋,謂得非人傑哉?
夢得之《報柳州書》曰:“余吟而繹之,顧其詞甚約,而味淵然以長,氣為幹,文為支,跨躒古今,鼓行乘空,附離不以鑿枘,咀嚼不有文字,端而曼,苦而腴,佶然以生,癯然以清。”此四語,雖柳州自道,不能違心而他逸也。凡造語嚴重,往往神木而色朽,端而能曼,則風采流露矣。柳州畢命貶所,寄託之文,往往多苦語,而言外仍不掩其風流,才高而擇言精,味之轉於鬱伊之中,別饒雅趣,此殆夢得之所謂腴也。佶者壯健之貌,壯健而有生氣,柳州之本色也。癯然以清,則山水諸記,窮桂海之殊相,直前無古人,後無來者,昌黎偶記山水,亦不能與之追逐,古人避短推長,昌黎於此,固讓柳州出一頭地矣。
柳州之學騷,當與宋玉抗席,幽思苦語,悠悠然若傍瘴花密箐而飛,每讀之,幾不知身在何境也。《石林詩話》謂:“柳州諸賦,更不蹈襲屈、宋一句,似與昌黎皆在嚴忌、王褒之上”[56],眞知言哉!賦學自詞苑窳敗,遂寡問津,然有韻之文,亦治文者不可不講,發源於屈、宋,取範於柳州,斯得矣。
將柳配韓,此唐末以來之謬見,幾於一致。至方望溪輩,且謂柳廑一部分文字能追隨韓[57]。畏廬突破此點,認柳振拔文壇,獨有千古,柳所有苦腴癯清之文,韓亦追隨不上,此乃加桐城家一大棒喝。至對柳文詞句上之玩味,畏廬已自道所得,無取贅敍。
王白田[58]《讀書記疑》,有《讀〈河東集〉》諸條,中二條云:
馬氏謂:“陳拾遺詩最高古,而雜文則未離於偶儷卑弱之習,無以異於沈、宋、王、楊[59]也,而韓、柳皆盛稱道之,私所未解。”按昌黎《薦士》詩所云:“國朝盛文章,子昂始高蹈”,專以詩言,考上下文可見,未嘗稱其雜文也。柳州則自為禮部員外以前,其文皆沿襲六朝之遺,故於《〈楊評事文〉序》,稱拾遺兼比興、著述之長,蓋其時所見如此,永州以後,則不為是語矣。
《與友人論文書》,此子厚少時作,猶襲魏、晉之遺,然所謂儁傑廉悍者,亦可概見矣。
子厚本色,始終如一,嚮所增積寢饋之騷賦工夫,隨處流露。必分永州前後,妄揣柳文氣骨,此桐城及望風邪許一流之陋習謬論,不値識者一笑。就此一點觀之,畏廬所見,高於白田遠甚。惟陳拾遺亦可類推,拾遺文之高蹈,固不當從詩與雜文之分野,強為低昂,蓋詩自詩,雜文自雜文,難以同一之準繩裁之。陳無己言:“詩文各有體,韓以文為詩,杜以詩為文,故不工。”〔語見《後山詩話》。〕白田踵馬氏之誤解,直是未通文理,馬氏指馬貴與,語見《文獻通考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