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嶽般舟和尚第二碑
嘗謂佛無論為禪為律,都具有兩種誘惑力,一種能招致絶頂聰明人使之頫首,一種於失路英雄、左降官吏,雅相契合,而此二者咸與子厚情況相符,因此無法使子厚與佛絶緣。
禪與律之別,讀子厚浮屠各碑,義自顯明,《大鑒禪師碑》曰:“其道以無為為有,以空洞為實,以廣大不蕩為歸,其教人始以性善,終以性善,不假耘耡,得其靜矣”,此禪之說也。《大明和尙碑》曰:“儒以禮立仁義,無之則壞,佛以律持定慧,去之則喪,是故離禮於仁義者,不可與言儒,異律於定慧者,不可與言佛”,此律之說也。凡通禪者稱禪師,如大鑒之類是,明律者曰律師,甚曰大律師,如大明之類是。
子厚浮屠諸碑,大抵限於楚、越間,而南嶽最多。子厚本善書,因楚南無書家,碑由子厚撰幷書丹者不少,而苦於不易指明,惟《般舟和尙第二碑》,載在張世南[1]《游宦紀聞》者,證據確鑿。蓋有何賢良者,在南嶽獲得此碑搨本,攜至長沙,以一紙贈於曹某,曹喜甚,因牒衡山令搜訪柳碑。碑本在上封寺,寺僧法圓,申明碑以去冬雪多凍裂,而曹仍令解來長沙,匣之郡庠。事在宋寧宗嘉定五年壬申,即公元千二百十二年也,後來不聞湘人曾見此碑,想已燬滅無遺矣,即得當時氈臘[2],唐碑宋搨,而又是子厚手迹,何等寶貴!今子厚手書諸碑,一字不見,書此憮然。
《般舟和尙》號第二碑者,乃對《南嶽彌陀和尙碑》言之。《彌陀碑》云:“在代宗時,有僧法照為國師,乃言其師南岳大長老有異德,天子南嚮而禮焉,度其道不可徵,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場,用尊其位。”《第二碑》亦云:“師乃即崇嶺,是作精室,……凡南方人顓念佛三昧者,必由於是,命曰般舟臺焉”,然則般舟云者,指其地不指其名。《第二碑》首云:“佛法至於衡山,及津大師始修起律教,由其壇場而出者為得正法,其大弟子曰日晤和尙,盡得師之道”,由是知此律師名日晤,曰般舟者,尊初地,從俗為之辭也。
歐陽永叔《集古錄》[3],於此碑頗有論述,其說云:
右《般舟和尙碑》,柳宗元撰幷書,子厚所書碑,世頗多有,書旣非工,而字畫多不同,疑喜子厚者竊借其名以為重。子厚與退之,皆以文章知名一時,而後世稱為韓、柳者,蓋流俗之相傳也,其為道不同,猶夷、夏也。然退之於文章每極稱子厚者,豈以其名並顯於世,不欲有所貶毁,以避爭名之嫌,而其為道不同,雖不言,顧後世當自知歟?不然,退之以力排釋、老為己任,於子厚不得無言也。
永叔此論,揚韓抑柳之態顯然,“其道不同猶夷、夏”,及“退之力排釋、老”,“於子厚不得無言”等語,皆偏宕之至。又所謂夷者,專指般舟和尙而言,由是而之,以一概萬,其言顯失邏輯論據;永叔平生,原不失為正士,獨論文如此褊狹,形同學究,匪夷所思。
何義門於此碑下記云:“范文穆《驂鸞錄》云:此碑子厚自書,亦有楷法”,按文穆為范成大[4]謚。
劉壎《隱居通議》稱:“坡翁曰:柳子厚南遷,始究佛法,作曹谿、南嶽諸碑,妙絶古今,不知以柳之文言耶?抑以其學言耶?《無姓和尙碑》尤妙”,此可見宋、元人對子厚究佛之一般看法。
查夏重[5]《得樹樓雜鈔》云:
《碑》云:“壞衣不飾,揣食不味”,注:揣,徒官切,聚也,此字《廣韻》[6]于寒、桓二韻俱失載。按賈誼《鵩賦》:“忽然為人,何足控揣”,其義與摶同,馬融[7]《笛賦》又云:“冬雪揣封。”
釗按:揣食,當是不用箸,以手摶而食之。查《柳集》中和尙碑兩卷,共十一首,從來點勘諸家,於此多未能卒業,或藉口於佛未嘗學問,或稍涉藩籬,素性不習,因而勘覈未了,每每半途而廢。吾學殖本淺,佛尤疏闊未或問津,茲檢勘至《般舟第二碑》止,亦即效顰擲筆,請從何義門、陳少章諸公之後,向讀者告罪。十一篇除草草勘定者外,餘如第七卷《南嶽雲峰寺和尙碑》、《雲峰和尙塔銘》、《大明和尙碑》、《衡山中院律師塔銘》諸篇,一概從略,惟粗舉概略如下:《大明和尙碑》首四語曰:儒以禮立仁義,無之則壞,佛以律持定慧,去之則喪。何屺瞻曰:“此四語為名言,柳深通其說,文尤峻整。”吾嘗謂柳之治佛,旨在援佛入儒,原非為迷佛而依佛,觀此碑尤信。大明俗姓歐陽,先世為潭州大姓,有勳烈爵位。師為浮屠主戒事二十有二年,宰相齊映,至親執經受大義為弟子,其他李泌、趙憬、裴冑、令狐峘等,或師、或友,類無不皈依惟謹。其次為《南嶽雲峯和尙碑》,辭有云:“師之族由虢而郭。”按“虢”與“郭”一聲之轉,虢叔為文王之弟,後平王奪其地與鄭武公,虢叔之裔別封於陽,號郭公。夫詳此世德於《和尙碑》上,可見執筆者用意所在。又云:“師之教維大中以告,後學是效。”大中者,為子厚說教之關目語,儒、釋相通,斯為奧秘。又《衡山中院律師塔銘》,師曰希操,昝姓,昝,子感切。《姓苑》[8]:昝氏,蜀人也,望出太原,《魏書·官氏志》:後魏叱盧氏後改為昝姓,此與其他楚僧之出自楚材者未同,姑不備論。
[1]張世南:生卒年不詳,為南宋寧宗、理宗間人。字光叔,鄱陽人。《游宦紀聞》成書於理宗紹定年間。其書多記雜事舊聞。
[2]氈臘:模搨碑或古器物上文字與圖形的用具。亦借指搨本。
[3]《集古錄》:即《集古錄跋尾》,作者歐陽修,字永叔。《集古錄》是歐陽修對家藏金石銘刻搨本所作題跋的彙集,收錄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跋尾四百多篇。
[4]范成大(1126—1193):字致能(至能),號石湖居士。吳縣人。紹興二十四年(1154)進士。官至參知政事。卒諡文穆。著有《石湖集》。
[5]查夏重:查慎行。查慎行,字夏重。
[6]《廣韻》:全稱《大宋重修廣韻》,是北宋時期官修的一部韻書,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(1008),由陳彭年、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(《切韻》、《唐韻》)的基礎上編修而成,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並廣為流傳的一部韻書。
[7]馬融(79—166):字季長,扶風茂陵人。東漢經學大師,注《三禮》、《論語》、《詩》、《易》等經。
[8]《姓苑》:何承天所撰,共十卷,是關於中國姓氏來源的著作。何承天(370—447),晉、宋間著名學者。劉宋時期,曾官御史中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