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
2025年08月10日
三
此記每加流覽,輒苦難讀,王荊石云:“後幅文極古,如《穆天子傳》,倉卒不可讀,然恐有誤字”,吾於此有同感。
文云:“有山無麓,廣百尋,高五丈,下上若一”,此凡未到過粤西者,皆無從喩其意。蓋粤西之山,每拔地而起,如石柱一根,下上一般大小,其積若一,與普通諸山,山下有趾,可容徐步斜上者,絶對不同。意者此地原是海底,山上泥沙,積年由海水衝洗淨盡,僅餘骨幹,以成今形,坐是人名八桂為桂海,范石湖〔成大〕[96]之《桂海虞衡記》可考也。
文中尺度字,除丈、尺外,並用尋、常,尋、常在他文,大抵形容普通、渺小之物,而在本文則不然。《周禮注》:“八尺曰尋,倍尋曰常”,則常者竟有一丈六尺之長,如云:“常有四尺”,則長達兩丈,故下以“廓然甚大”詮之,其他仿此。
文云:“高僅見其宇,皆流石怪狀”,此云甚高而非謂甚低,“僅”字遵古義,如《答許孟容書》:“僅以百數”例,乃詁多而不詁少。宇,簷也,謂簷上餘地,都及見之,流石怪狀,遍布簷之上下,咸歷歷在目。“倍常而上”,則直三丈二尺而上,走道豈近?
要之此文眞不易讀。茅鹿門曰:“全是敍事,不著一句議論,卻澹宕風雅”,當然!經典與親身經歷,兼而有之,豈不是一篇考據精確文字?惟若句讀不明,意義多晦,將從何處賞其澹宕風雅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