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際恆《古今偽書考·晏子春秋》下云:

陳直齋曰:《漢·志》八篇,但曰《晏子》,《隋》[211]、《唐》[212]七卷,始號《晏子春秋》,今卷數不同,未知果本書否?《崇文總目》[213]曰:《晏子》八篇,今亡,此書蓋後人採嬰行事為之。

吳壽暘《拜經樓藏書題跋記[214]·晏子春秋》一則云:

明鈔本《晏子春秋》,作四卷,末附柳宗元《辨〈晏子春秋〉》一篇。按《文獻通考》[215]引《崇文書目》,《晏子春秋》十二卷,晏嬰撰,原釋《晏子》八篇,今亡,此書後人采嬰行事為之,以為嬰撰則非也。《書錄解題》:《晏子春秋》十二卷,齊大夫平仲晏嬰撰,《漢·志》八篇,但曰《晏子》,《隋》、《唐》七卷,始曰《晏子春秋》,今卷數不同,未知果本書否?蓋《晏子》八卷早佚,後人采嬰行事為之,加以《春秋》之名,其作八卷者,猶仍《漢·志》之舊,此倂為四卷,且篇目不載全文,視前舊刻本漸失古意矣,惟《崇文總目》、《書錄解題》俱十二卷,而《四庫書目》,及余家舊刻作八卷,疑又經後人合倂,以符《漢·志》八篇之數也。

姚、吳兩家所考,惟詳略稍異,因幷錄之,以為參證卷數之助。

右舉洪北江、管異之分駁孫淵如主晏子為儒家之說,究之淵如之說胡似?略採彼《〈晏子春秋〉序》後幅一小段明之:

柳宗元文人無學,謂墨氏之徒為之,《郡齋讀書志》、《文獻通考》承其誤,可謂無識。晏子尙儉,《禮》所謂“國奢則示之以儉”[216],其居晏桓子之喪盡禮[217],亦與墨子短喪之法異。《孔叢》[218]云:察《傳記》,晏子之所行,未有以異於儒焉。儒之道甚大,孔子言儒行有過失,可微辨而不可面數,故公伯寮愬子路[219],而同列聖門,晏子尼谿之阻[220],何害為儒?

駁義前具,即不贅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