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文至此,還有一義應補充說明,即王可莊雖鄭重提出柳子厚反封禪,卻未涉及子厚天人關係之分析。昔者嘗怪林琴南探討柳文,深知“《貞符》一篇,實能超出馬〔司馬相如〕、劉〔向〕、揚〔雄〕、班〔彪、固〕之樊,舍天事而言人事。”顧其下又曰:“自漢、魏、兩晉,尤龐亂鉤裂,厥符不貞,將一切駁翻,不復置議。至此作一大頓,留下隋之大亂,沸湧灼爛,引起唐受天命之有據。〔語見《柳文研究法》三十四頁〕”吾震驚其說,將《貞符》細檢一遍,始終未發見“唐受天命”字樣,蓋子厚於《〈貞符〉序》中,早已申明:“臣為尙書郎時,嘗著《貞符》,言唐家正德受命於生人之意,累積厚久,宜享無窮之義。”將何至出爾反爾,旋謂唐受天命,竟至天人關係渾殽不清乃爾乎?吾意此琴南耄年溫故,臣精銷亡,兼沈迷於《封禪文》[163]、《洪範五行傳》[164]、《劇秦美新》[165]、《王命論》[166]、〔班〕《典引》[167],此五家之文過久,因而命筆輒誤,殆無足深論。

封禪事不見於《詩》、《書》,獨雜霸之書《管子》,首先記載:謂古者封泰山、禪梁父者七十二家,而夷吾[168]所記,十有二焉。所謂十有二者,指無懷、伏羲、神農、炎帝、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、堯、舜、禹、湯、及周成王而言,皆受命然後得封禪。齊桓公欲踵為之,謂己之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,與昔三代受命無以異。管仲折之以事,以為古之封禪,物有不召而自至者,今鳳凰、麒麟不來,而欲封禪,毋乃不可?於是桓公乃止。[169]此一典實,史遷於《封禪書》及《齊世家》重複申引,以昭鄭重。嘗論封禪之儀,古無可考,所記山川,往往不一其地,管仲所謂不召自至之物,除鳳凰、麒麟以外,亦不見多有指明。洎至漢武帝時,李少君[170]以祠竈、穀道、卻老方見上,稱祠竈則致物,而丹砂可化黃金,黃金成以為飲器,則益壽,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,見之以封禪則不死,黃帝是也。武帝聞其說而篤信之,遣方士入海,求蓬萊、安期生之屬,而事化丹砂諸藥,劑為黃金。居久之,李少君病死,天子以為化去不死,而海上燕、齊怪迂之方士,多相效更言神事,卒之不死藥莫能得。〔釗案:茅坤讀《封禪書》至此段,慨然發歎,謂至是,始以封禪為不死之術。〕太史公草《封禪書》成,武帝仍見在,祗得曰: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,此後言神祠者彌眾,然其效可睹。於是由漢之武帝,迤邐以逮夫唐,而達於憲宗,封禪之舊說如故,而帝王可得求藥不死,其迷惑益深植而不可爬梳。夫山人柳泌,亦不啻少君、欒大、公孫卿、越人勇之[171]流亞爾,泌言天台山神仙所聚,多靈草,臣雖知之,力不能致,上因以泌為台州刺史。人有以為言者,憲宗曰:煩一州之力,而能為人主致長生,臣子亦何愛焉?〔語見《資治通鑑·唐紀》五十六。〕此元和十三年十一月事也,而十五年正月,宦者陳弘志等反,憲宗以四十三幽崩。時相隔不過一年許,而韓愈之《諫佛骨》,並即章顯於是頃。昔者嘗怪子厚《貞符》所為剖析天人不同之究極大義,旣將封禪納入淫巫瞽史之列,同時復以蚩蚩者氓,置之元和聖文神武法天應道皇帝[172]之上,而指為有唐之所從受命,此直一打破歷史關鍵之革命學說,非韓退之區區措詞稍激之言事劄子[173],所得並日而談。顧憲宗見韓表而震怒,幾於立置愈死,非裴度委婉善諫,則愈早為周子諒之續而無生理。至子厚進革命之章,勢將本朝國運,上天下地,浸為倒顛,而此中興天子,竟若熟視無睹[174],恍使唐家正德,一躍而獲與一千年後如今日之大革命媲美,斯豈憲宗驟爾領悟有得耶?抑死期逼近,昏昏然靡所謂耶?史情芒昧,吾何敢知?

十七世紀中葉,法蘭西初起革命時,有天賦人權之說,盛行一時。查拉丁民族,嚮奉天主教,一切以天為主,於焉以天賦詁權,極形自然。浸假他國倡革命者,即人不屬於天主教,而亦一唱百和,勢成絶倒。前清末造,吾國醞釀革命,輒以此說為目標,人無異詞。殊不知千年前,柳子厚為《天說》,早言功者自功,禍者自禍,欲知其賞罰者大謬,以柳說繩之法國天主教義,實鑿枘不可入。無如人之蹈常襲故,習與性成,吾之革命,如潮東下,天賦說亦乘流而往,無人董理。洎至最近,革命形勢迅激變化,人民始警覺到多少舊觀念之不合理,而特與檢驗,包括自漢以來受命自天之封禪典引,因並涉及三百年前法蘭西民主陳言在內,概行洗伐。吾“聞所傳於相傳,〔借袁彥伯[175]語。〕”當今有一說不脛而走,謹敷陳完吾《柳志》:

天賦人權,是一種錯誤思想。甚麽天賦人權,還不是人賦人權?一言蔽之:我們的權,是老百姓賦予,首先是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賦予。[176]


[1]獲麟:《春秋·哀公十四年》:“十有四年春,西狩獲麟。”杜預注:“麟者,仁獸,聖王之嘉瑞也。時無明王,出而遇獲。仲尼傷周道之不興,感瑞嘉之無應,故因《魯春秋》而修中興之教,絕筆於獲麟之一句,所感而作,固所以為終也。”《史記》卷四十七《孔子世家》:“魯哀公十四年春,狩大野。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,以為不祥。仲尼視之,曰:‘麟也。’取之。曰:‘河不出圖,洛不出書,吾已矣夫!’顏淵死,孔子曰:‘天喪予!’及西狩見麟,曰:‘吾道窮矣!’……乃因史記作《春秋》,上至隱公,下訖哀公十四年,十二公。”魯哀公十四年,即公元前481年。

[2]一行:即僧一行。本名張遂。唐代天文學家,編制了《大衍曆》。

[3]蒯禮卿(1857—1910):蒯光典。蒯光典,字禮卿,安徽合肥人。光緒九年(1883)進士,授檢討,典貴州鄉試。後聘為兩湖書院監督。光緒二十四年,創辦江甯高等學堂。光緒三十二年,授淮揚海道,加按察使銜。光緒三十四年赴歐洲,任留學生監督,歲餘辭職,充京師督學局長。通訓詁,精目錄學。著有《金粟齋遺集》等。

[4]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
[5]曾子固:曾鞏,字子固。世稱“南豐先生”。

[6]孳:通“孜”。勤勉,努力不懈。《禮記·表記》:“俛焉日有孳孳,斃而後已。”陳澔《集說》:“孳孳,勤勉之貌。”

[7]仡仡:勤苦貌。仡,通“劼”。

[8]語見《漢書》卷四十三《陸賈傳》。

[9]《大雅·既醉》。

[10]曾國藩日記,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廿一條。見《曾國藩全集·日記一》,嶽麓書社,1987年版,第697頁。

[11]大東溝海戰:甲午戰爭中,中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一次戰鬥。亦稱中日甲午海戰、黃海海戰。此役北洋水師失利,共損失五艘戰艦,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亦遭重創,但未沉一艦。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,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,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。

[12]《尚書·君陳》原文為:“惟民生厚,因物有遷,違上所命,從厥攸好。”

[13]《孟子·盡心下》。

[14]《魯論》:漢代《論語》的一種本子。系魯人所傳,故名,屬今文經。

[15]《尚書·泰誓中》。

[16]《禮記·大學》。

[17]《禮記·大學》。

[18]《尚書·五子之歌》。

[19]蘇軾:《上神宗皇帝書》,孔凡禮點校《蘇軾文集》卷二十五,第二冊,第731頁。

[20]董仲舒:《春秋繁露》第十卷《深察名號》。

[21]剌謬:違背;悖謬。

[22]《論語·泰伯》。

[23]《論語·為政》。

[24]游其門皆天下俊傑:《文中子》卷十《關朗篇》明確說明文中子的門人有:房玄齡、杜如晦、魏征、李靖、溫彥博、薛收等十八人;另外,在《中說》中與王通對過話的人還有楊素、賀若弼、楊玄感、李百藥、溫大雅等二十一人之多。這些人中,有些在隋末唐初是出將入相的人物,有些成為著名學者。

[25]勣:《劉禹錫集》作“績”。

[26]恂恂:溫順恭謹貌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

[27]王讜:字正甫,生卒年不詳。北宋長安人。元祐年間曾任國子監丞,少府監丞。

[28]見《唐語林》卷一。

[29]其他無言文中子者:邵博《邵氏聞見後錄》卷第四:“司馬文正公作《文中子補傳》曰:文中子王通,字仲淹,河東龍門人……。”此傳述王通生平、學術較詳。是故,北宋猶有言文中子者。章氏“其他無言文中子者”之說不確。

[30]元:《柳宗元集》原文作“兄”。《柳宗元集》,中華書局,1979年版。

[31]夫:《柳文指要》原文為“失”,據《柳宗元集》校改。

[32]該句在《與楊誨之第二書》,非《與楊誨之書》。

[33]該句在《與楊誨之第二書》,非《與楊誨之書》。

[34]君子而時中:《中庸》:“仲尼曰:‘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時中;小人之反中庸也,小人而無忌憚也。’”

[35]在位:《漢書》原文作“即位”。見《漢書》卷八十五《谷永傳》。

[36]見《漢書》卷八十五《谷永傳》。

[37]此語見於《漢書》卷八十一《孔光傳》,不見於《漢書》卷十一《哀帝紀》。

[38]《別竇司直》詩:即《岳陽樓別竇司直》,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一),第246頁。“籲”,《韓愈全集校注》作“於”。

[39]應為《與楊誨之第二書》。

[40]已:《柳文指要》原文作“己”,據《柳宗元集》校改。

[41]應為《與楊誨之第二書》。

[42]太牢:指牛僧孺。因《大戴禮記·曾子天圓》有“牛曰太牢”之語,故稱。

[43]劉夢得因改文卷與太牢成隙:計有功《唐詩紀事》卷三十九《牛僧孺》:“公(僧孺)赴舉之秋,嘗投贄於劉補闕禹錫,對客展卷,飛筆塗竄其文。”

[44]吳南屏(1805—1873):吳敏樹。吳敏樹,字本深,號南屏,別號柈湖漁叟。巴陵人。道光十二年(1832)舉人。官瀏陽縣訓導。著有《柈湖文集》、《柈湖詩錄》等。

[45]李聯琇(1820—1878):字季瑩,號小湖。江西臨川縣人。道光二十五年(1845)進士,曾任福建學政、江蘇學政,致仕後主講鐘山、惜陰書院。

[46]林清之變:林清(1770—1813),直隸宛平人。年青時當過藥鋪學徒、官衙傭役和運糧船夫。嘉慶十一年(1806)加入天理教,成為坎卦教主,兼領八卦,傳教河北。與滑縣震卦教主李文成會商起事,被推為天王。嘉慶十八年(1813)九月十四日派教徒凡二百人潛入北京。次日有九十餘人在信教太監接應下,攻入皇宮,因人力單薄失敗。林清被捕處死。

[47]惲子居(1757—1817):惲敬。惲敬,字子居,號簡堂,江蘇陽湖人。

[48]朱珪(1731—1807):字石君,號南厓,晚號盤陀老人。順天府大興人。乾隆十三年(1748)進士,官至兩廣總督,吏、兵、戶部尚書,卒諡“文正”。

[49]梁章鉅:曾任廣西巡撫兼學政。

[50]鄭祖琛:曾任廣西巡撫。咸豐元年(1851)太平天國事起,以防範懈怠,被革職。

[51]語出《禮記·孔子閒居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52]別一湘帥:指曾國藩。事見曾國藩日記,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二日、初三日條。《曾國藩全集·日記一》,第669頁。

[53]乾鵲:喜鵲。《淮南子·汜論》:“乾鵠,知來而不知往。”注:“乾鵠,鵲也。”

[54]挾書令:秦始皇在進行焚書時實行的一項法令,除了允許官府有關部門可以藏書外,民間和個人一律不得藏書。西漢王朝初期,制度基本上是繼承秦朝,挾書令也不例外。漢惠帝四年(前191),西漢政府宣佈廢除秦始皇焚書時頒佈的挾書令。

[55]回舛:紆曲錯訛。

[56]摭訕:摭,拾取;訕,挑剔。摭訕,取捨。

[57]推著:演繹、解釋。

[58]階:憑藉,階梯。這里有引導、助成的意思。

[59]劉歆詒書太常:事見《漢書》卷三十六《楚元王傳附劉歆傳》。

[60]皮鹿門(1850—1908):皮錫瑞。皮錫瑞,湖南善化人。字鹿門,一字麓雲。舉人出身。三應禮部試未中,遂潛心講學著書。景仰西漢伏勝之治《尚書》,署所居名“師伏堂”,學者因稱之“師伏先生”。著有《經學歷史》、《經學通論》、《師伏堂筆記》等。

[61]何紹基(1799—1873):字子貞,號東洲,晚號蝯叟。湖南道州人。道光十六年(1836)進士。咸豐初簡四川學政,曾典福建、貴州、廣東等省鄉試。歷主山東濼源、長沙城南書院。著有《東洲草堂文鈔》、《東洲草堂詩鈔》、《說文段注駁正》等。

[62]馬其昶(1855—1930):字通伯,晚號抱潤翁,安徽桐城人。1916年,任清史館總纂。

[63]朱竹垞:朱彝尊,號竹垞。

[64]杜元凱:杜預。

[65]龔主事蘅圃(1658—1733):龔翔麟。龔翔麟,字天石,號蘅圃,浙江仁和人。康熙二十年副貢生,授兵部主事。康熙三十三年考選陝西道御史。喜刻書。著有《田居詩稿》、《紅藕莊詞》等。

[66]《邵博聞見錄》:現一般稱《邵氏聞見後錄》,以與其父邵伯溫所著《邵氏聞見錄》相區別。邵博自序,《邵氏聞見後錄》系續其父《邵氏聞見錄》而作。

[67]諗:规谏,劝告。

[68]語出《禮記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出自《禮記》之《曲禮上》。

[69]此字當作“img”,音宛,或即作“腕”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70]八音與政通:語見劉禹錫《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》。

[71]《禮記·曲禮上》。

[72]三百:《後漢書》卷四十六《陳寵傳》原文作“二百”。

[73]《後漢書》卷四十六《陳寵傳》。

[74]骫骳:曲意依從,無骨氣。

[75]《道德經》第十一章。

[76]《尚書·益稷》:“藻火粉米,黼黻絺繡。”孔傳:“藻水草有文者。火為火字。粉若粟冰。米若聚米。黼若斧形。黻為爾已相背。葛之精者曰絺。五色備曰繡。”後以“黼藻”指花紋、雕刻、彩畫之屬。

[77]黃鐘大呂:黃鐘,我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六種陽律的第一律;大呂,十二律中六種陰律的第四律。常連用形容音樂或文辭莊嚴、正大、和諧和高妙。

[78]《咸池》:古樂曲名。相傳為堯樂。一說為黃帝之樂,堯增修沿用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《咸池》,備矣。”鄭玄注:“黃帝所作樂名也,堯增脩而用之。”

[79]《韺》:帝嚳時樂名。張華《正德舞歌》:“取節《六韺》。”韓愈孟郊《城南聯句》:“歲律及郊至,古音命《韶》、《韺》。”

[80]《韶》盡善或《武》盡美: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子謂《韶》:‘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’謂《武》:‘盡美矣,未盡善也。’”

[81]蘭陵鬼:《史記》卷七十四《荀卿列傳》:“荀卿乃適楚,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。春申君死而荀卿廢,因家蘭陵。”荀卿卒葬蘭陵。

[82]尼基塔:即尼基塔·謝爾蓋耶維奇·赫魯曉夫。

[83]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子曰:‘殷因於夏禮,所損益,可知也;周因於殷禮,所損益,可知也;其或繼周者,雖百世可知也。’”

[84]熙:指熙寧,宋神宗的年號,公元1068年至1077年,共十年。

[85]豐:指元豐,宋神宗的年號,公元1078年至1085年,共八年。

[86]崇:指崇寧,宋徽宗的年號,公元1102年至1106年,共五年。

[87]寧:原文作“宣”。宣,指宣和,宋徽宗的年號,公元1119年至1125年,共七年。

[88]定之字守靜:《明史》卷一百七十六《劉定之傳》:“劉定之,字主靜,永新人。”可見,劉定之字主靜,非字守靜。《通要之部》卷六《劉定之之與韓柳》已改正為“劉定之,字主靜”。

[89]陰慝:陰險邪惡。

[90]魏禮(1630—1695):字和公,號季子。江西寧都人。魏禧之弟。與兄魏際瑞、魏禧稱為“寧都三魏”。

[91]錢林(1762—1828):初名福林,字叔雅,改字東生,一字志枚,號金粟,浙江仁和人。嘉慶十三年(1808)進士,歷任四川鄉試正考官、侍讀學士。撰有《玉山草堂集》、《文獻徵存錄》等。

[92]烝報:亂倫之行。烝是淫及上輩,報是淫及下輩。

[93]漓:同“離”,背離。

[94]叔季:沒落;末世。《魏書》卷一百一十四《釋老志》:“叔季之世,闇君亂主,莫不眩焉。”

[95]覿:見,相見。

[96]《左傳·隱公六年》:“為國家者,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,芟夷蕰崇之,絕其本根,勿使能殖,則善者信矣。”杜預注:“芟,刈也。夷,殺也。蕰,積也。崇,聚也。”

[97]針芥相投:亦作“鍼芥相投”。《三國志》卷五十七《虞翻傳》:“虞翻字仲翔,會稽餘姚人也。”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《吳書》:“虎魄不取腐芥,磁石不受曲鍼。”磁石引針,琥珀拾芥,因以“針芥相投”謂相投契。

[98]鳩槃荼:又作弓槃荼、究槃荼、恭畔荼、拘槃荼、俱槃荼、吉槃荼、拘辨荼、鳩滿拏。是佛教神話中,一種啖人精氣維生的鬼,又譯作厭眉鬼、甕形鬼、冬瓜鬼。

[99]雉經:自縊。

[100]媒孽:酒母。比喻藉端誣罔構陷,釀成其罪。《漢書》卷六十二《司馬遷傳》:“今舉事壹不當,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。”顏師古注引臣瓚曰:“媒謂遘合會之,孽謂為生其罪舋也。”

[101]朱筠(1729—1781):字竹君,又字美叔,號笥河,順天大興人。乾隆十九年(1754)進士。乾隆三十三年擢侍讀學士,後任安徽、福建學政。著有《笥河集》。

[102]《答彭進士書》:指戴震的《答彭進士允初書》。彭進士,指彭紹升。彭紹升(1740—1796),字允初,號尺木,江蘇長洲人,乾隆二十六年(1761)進士,選知縣,不就。中年皈依佛門,信從陸王心學。戴震去世前一個月,彭紹升致信戴震,指責戴反對理學。戴震作《答彭進士允初書》予以回應。

[103]賈、馬、服、鄭:賈逵、馬融、服虔、鄭玄。

[104]傅奕(555—639):相州鄴人。曉天文曆數。唐高祖時拜太史令,武德七年(624)上疏請除去佛教。

[105]以上語見柳宗元《送僧浩初序》。

[106]王氏:指王弼。著有《〈老子〉注》、《〈周易〉注》。

[107]何氏:何晏。著有《〈論語〉集解》。

[108]眉山蘇氏:指蘇軾。蘇軾為歐陽修文集作序,名《〈六一居士集〉敘》,《蘇軾文集》第一冊,第315頁。

[109]姚江王氏:指王守仁。王守仁出生於餘姚,餘姚境內有餘姚江(亦稱姚江),故稱。

[110]登書所謂魏王氏之注乃王肅:從洪榜書中所述內容來看,王氏指王弼更準確。王弼所注之《易》,為唐孔穎達著《周易正義》所採納,《周易正義》影響很廣,在清代被收入《十三經注疏》。且王弼通佛、道之學,為魏晉玄學代表人物。這些與洪榜書中所說“而所謂《易》、《論語》者,則又專用魏王氏之《注》,與何氏之《集解》,其人本深於老、釋,其說亦雜於二家”相合。王肅所注之《易》,影響不大,在歷史上談不上“專用魏王氏之注”。因此,章士釗此處謂“王氏之注乃王肅”,值得商榷。

[111]止於為顏淵增益三年之壽而夭:洪榜生於乾隆七年(1742),卒於乾隆四十一年(1776),享年三十五歲;顏回(淵)享年三十二歲,洪榜比顏回壽長三年。《史記》卷六十七《仲尼弟子列傳》:“回年二十九,髪盡白,蚤死。”《索隱》按:《家語》亦云“年二十九而髪白,三十二而死。”

[112]慆:貪。

[113]金農(1687—1763):字壽門、司農,號冬心先生,浙江錢塘人。布衣終身。工詩文書法,揚州八怪之一。

[114]跼蹐:恐懼不安。

[115]堯舜黴瘠禹胼胝:《新唐書》卷一九六《隱逸列傳》:“陸龜蒙,字魯望,元方七世孫也。……有田數百畝,屋三十楹,田苦下,雨潦則與江通,故常苦饑。身畚鍤,茠刺無休時,或譏其勞,答曰:‘堯、舜黴瘠,禹胼胝。彼聖人也,吾一褐衣,敢不勤乎?’”黴瘠:黑而瘦。胼胝:手掌腳底因長期勞動摩擦而生的繭子。

[116]許中書:許自昌。許自昌,明代戲曲家、藏書家、出版家,蘇州人。四赴京會試,皆落榜。捐官,選授文華殿中書舍人(故稱“許中書”),旋辭歸。喜藏書、刻書,嘗“漁獵傳記、兩漢、四唐之業,築倉而藏之。”梅花墅即許自昌所築藏書樓,嘗藏書萬卷,清康熙《蘇州府志》載:“自昌,中書舍人,以篤行稱。構梅花墅,聚書連尾。”乾隆《蘇州府志》則稱:“梅花墅今為海藏庵。”。

[117]梅華墅:又作“梅花墅”。梅花墅在明末,與海藏曾合而為一。清初,許氏後裔將墅之一部分,舍為海藏禪院,作為許氏家庵。後來,一部歸汪氏所有,而一部則改為海藏寺。梅花墅遺址今在蘇州甪直姚家弄西。甪直今位於蘇州城東十八公里處。甪直原名為甫里。

[118]甫里陸先生:據《甫里志》載:甪直原名為甫里,因唐代詩人陸龜蒙(號甫里先生)隱居於此,故名。甫里陸先生,即指陸龜蒙。

[119]季晉:汪縉弟。

[120]玄鳥、巨跡,著於《雅》、《頌》:巨跡事見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。玄鳥事見《詩經·商頌·玄鳥》。

[121]旧党司马光曾对王安石作过这样的评价:“天命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流俗不足恤”(见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》卷七三)。

[122]論定武王非聖人:蘇軾《武王論》:“蘇子曰:武王,非聖人也。”

[123]包世臣(1775—1855):字慎伯,號倦翁、小倦遊閣外史,安徽涇縣人,人多稱“包安吳”。嘉慶十三年(1808)舉人,任江西新喻知縣。著有《安吳四種》等。

[124]楊季子(1797—1853):楊亮。楊亮,原名大承,字季子,江蘇江都人。國學生。屢應鄉試不中,以先世戎勳襲三等輕車都尉。為學師從徐松,精於地理,著有《蒙古道里考》、《西域沿革圖表》等;詩文則師事李兆洛、包世臣,從漢魏六朝入手,有《世澤堂詩文集》。楊秀清攻揚州,被困城中,撰有《圍城日記》,城破,絕食而死。

[125]唐氏:唐朝。

[126]“說者曰”幾句:方苞《又書貨殖傳後》:“義,即《易》之所謂‘言有物’也;法,即《易》之所謂‘言有序’也。”見《方苞集》(上),第58頁。

[127]《禮記·中庸》。

[128]道與德為虛位:語出韓愈《原道》。

[129]五刑之屬三千:《尚書·呂刑》。

[130]在宥:《莊子·在宥》:“聞在宥天下,不聞治天下也。在之也者,恐天下之淫其性也;宥之也者,恐天下之遷其德也。”後因以“在宥”指任物自在,無為而化,此指獲得自由。

[131]天弢:弓或劍的套子,引申為束縛。天弢,天的懲罰,指朝廷的處分。

[132]歸誠慰松梓:歸誠,歸順,指被赦後作一個安分守己的人。松梓,即松楸,多種於墓地,故用為墓地的代稱,此指祖墳。

[133]卜室:選擇住處。

[134]骭:小腿骨。

[135]安將蒯及菅:安:安心,滿足。將:用,享用。蒯及菅:蒯草和菅草。都是茅草之類,可用來編織。此指粗劣的衣服、鞋履、席墊等草織品。

[136]觀象嘉素履:觀象,觀察卦爻之象。古人用以測吉凶。《周易·繫辭上傳》:“聖人設卦觀象,繫辭焉而明吉凶,剛柔相推而生變化。”此指閱讀《易》。素履:樸實的行為。《周易·履卦》:“素履,往無咎。”

[137]陳《詩》謝干旄:陳詩,陳述《詩經》;謝,謝絕;干旄,指《詩經·鄘風·干旄》,詩意美衛文公及臣子多好善,後因用以稱顯貴者。

[138]固窮匪淫慆:固窮,固守貧窮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君子固窮。”淫慆,荒唐怠惰。

[139]登年徒負版:登年,五穀成熟的好年景。負版,帶着圖籍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式負版者。”《集解》:“負版者,持邦國之圖籍。”此指帶着繳納賦稅的圖籍去納稅。

[140]興役趨伐鼛:興役,徵發勞役。鼛,大鼓。古時發動役事或停止役事都以擊鼛鼓為號。《周禮·地官·鼓人》:“以鼛鼓鼓役事。”注:“鼛鼓長丈二尺。”

[141]渾渾:渾濁紛亂。陸雲《九湣·感逝》:“世渾渾其難澄。”

[142]負負:猶言慚愧、慚愧;對不起、對不起。《後漢書》卷十二《張步傳》:“茂讓步曰:‘以南陽兵精,延岑善戰,而耿弇走之。大王奈何就攻其營,既呼茂,不能待邪?’步曰:‘負負,無可言者。’”李賢注:“負,愧也。再言之者,愧之甚。”

[143]《清史稿》第四百八十四卷有《書諴傳》。

[144]埴擿冥行:揚雄《法言·修身》:“擿埴索塗,冥行而已。”注:“埴,土也。盲人以杖擿地而求道,雖用白日,無異夜行。夜行之義,面牆之諭也。”

[145]鄭燮(1693—1765):字克柔,號板橋居士(板橋道士、板橋老人),江蘇興化人。乾隆元年(1736)進士。“揚州八怪”之一。歷官山東範縣、濰縣知縣。著有《板橋全集》。

[146]靈澈(746或749—816):俗姓湯,字源澄,會稽人。幼出家於雲門寺。唐代著名詩僧。著有《律宗引源》。與劉禹錫、柳宗元、呂溫等過從甚密。

[147]靈澈:《東林寺酬韋丹刺史》:“年老心閑無外事,麻衣草座亦容身。相逢盡道休官好,林下何曾見一人。”梁章鉅《浪跡續談》第八卷《靈澈詩》:“‘相逢盡道休官好,林下何曾見一人。’世俗無不知誦此詩者,而率不知為唐詩,且不知為釋靈澈詩,且不知此詩為宋慶曆中始出。按《集古錄》云:世俗相傳此二句,以為俚諺。慶曆中,許元為發運使,因修江岸得石刻於池陽江水中,始知為釋靈澈詩也。”

[148]吾鄉屠伯某:指曾國藩。曾國藩與章士釗皆湖南人,是同鄉,故章士釗稱吾鄉。

[149]南京三牌樓案:又稱江寧三牌樓案。是光緒初年震動全國的四大冤案之一。該案因光緒初年南京三牌樓發現一具無名屍體而起。按規定程式,它應由地方官查清審理。但是,兩江總督沈葆楨卻將它批給營務處總辦洪汝奎,由參將胡金傳經辦。胡金傳羅織罪名,認定這是哥老會匪內訌互相殘殺案,沈葆楨據此援引“就地正法”章程,將僧人紹宗等處斬。沈葆楨死後,江寧地方官偶獲真正兇犯,由於繼任兩江總督劉坤一與洪汝奎私交甚密,福建籍官僚又企圖維護沈葆楨名聲而提出諸多質疑,案延不結。最後,由清朝派欽差薛允升等前往江寧秘密審訊,才予平反。沈葆楨已死免議,胡金傳問斬,洪汝奎等一批承審官員降革流放有差。

[150]《左》,晨炊蓐食:《史記》卷九十二《淮陰侯列傳》:“淮陰侯韓信者,淮陰人也。始為布衣時,貧無行,不得推擇為吏,又不能治生商賈,常從人寄食飲,人多厭之者。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,數月,亭長妻患之,乃晨炊蓐食。食時信往,不為具食。信亦知其意,怒,竟絕去。”“晨炊蓐食”出現在《史記》中,章士釗此處說出現在《左傳》中,誤。然《左傳·文公七年》有“秣馬蓐食”一語。

[151]徐仁甫曰:《經義述聞》云:“訓卒利兵秣馬,非寢之時矣,而云早食於寢蓐,義無取也。《方言》曰:‘蓐,厚也,食之豐厚於常,因謂之蓐食。’”見徐仁甫:《讀〈柳文指要〉劄迻》。

[152]《酬賈鵬山人》:即《酬賈鵬山人郡內新栽松寓興見贈二首》之一。在《柳宗元集》卷四十二。

[153]鐘惺《唐詩歸》:“結得味永,似儲王田居諸作。”儲,指儲光羲,儲光羲有田園詩《田家雜興》;王,指王維,王維有田園詩《田家》。鐘惺(1574—1625),字伯敬,號退谷,竟陵人。萬曆三十八年(1610)進士,官至福建提學僉事。與同里譚元春評選唐人詩,作《唐詩歸》;又評選隋以前詩,作《古詩歸》,名揚一時,形成“竟陵派”,世稱“鐘譚”。

[154]邵晉涵(1743—1796):字與桐,號二雲,又號南江,浙江餘姚人。乾隆三十六年(1771)進士,歷任侍講學士、日講起居注官。著有《〈爾雅〉正義》、《〈孟子〉述義》等書。

[155]猶子:指侄子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喪服,兄弟之子,猶子也,蓋引而進之也。”本指喪服而言,謂為己之子期,兄弟之子亦為期。後因稱兄弟之子為猶子。

[156]章廷楓:章學誠族侄,會稽人。嘉慶年間曾兩任海門同知。嘉慶十一年(1806)海門大災,以救災成績卓異升任穎州知府。

[157]禮時為大:《禮記·禮器》:“禮,時為大,順次之,體次之,宜次之,稱次之。”

[158]《詩經·周頌·時邁》:“懷柔百神,及河喬嶽。”

[159]《禮器》有升中之說:《禮記·禮器》:“是故因天事天,因地事地,因名山升中於天,因吉土以饗帝於郊。”

[160]秦一主,漢二君:秦始皇,漢武帝,漢光武帝,皆封禪泰山。

[161]文中子以為秦漢侈心:王通《中說·王道》:“子曰:‘封禪之費,非古也,徒以誇天下,其秦漢之侈心乎?’”王通,字仲淹,號文中子。

[162]《困學紀聞》:宋代王應麟著,應麟與王仁堪同姓,故曰宗門。

[163]《封禪文》:司馬相如作。

[164]《洪範五行傳》:劉向作。

[165]《劇秦美新》:揚雄作。

[166]《王命論》:班彪作。

[167]《典引》:班固作。

[168]夷吾:管仲,字夷吾。

[169]以上見《管子·封禪第五十》。

[170]李少君:漢武帝時方士,與欒大、公孫卿等多次迷惑、引誘漢武帝祠神祭鬼。事見《史記》卷十二《孝武本紀》。

[171]越人勇之:《史記》卷十二《孝武本紀》:“是時既滅南越,越人勇之乃言:越人俗信鬼,而其祠皆見鬼,數有效。”越人勇之,《史記集解》引韋昭曰:“越地人名也。”

[172]元和聖文神武法天應道皇帝:即唐憲宗李純。《新唐書》卷七《憲宗本紀》:元和十四年(819)七月,“己丑,群臣上尊號曰元和聖文神武法天應道皇帝。”

[173]言事劄子:指韓愈的《論佛骨表》。

[174]竟若熟視無睹:指唐憲宗對柳宗元作《貞符》毫無處分。

[175]袁彥伯(328—376):袁宏。袁宏,字彥伯,小字虎。陽夏人。曾為桓溫記室。著有《後漢紀》等。

[176]《毛澤東在杭州會議的講話》(1965年12月21日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