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觀國談柳書
2025年08月10日
王觀國談柳書
宋王觀國《學林》卷七,有《柳子厚書》一條,所載如下:
趙璘[44]《因話錄》曰:“柳子厚善書,當時重其書,湖湘以南士人皆學其書,柳氏前有公權,後有子厚,有此二人。”歐公《集古錄》,有子厚書《般舟和尚碑》,幷《南嶽彌陀和尙碑》。歐公跋曰:“書旣非工,而字畫多不同,疑喜子厚者,竊借其名以為重。”觀國嘗于南嶽山間,見此子厚二碑,詳觀之,乃子厚南貶時書也。子厚書體格雖疏,靜好藏鋒,類崛筆書,然在唐未可以名家,故唐史及唐人文集,未嘗言其善書。大抵士人文章稱著,則幷其書亦為世所貴重,子厚嘗以文稱于朝矣,及其南貶也,湖湘以南士人慕其文章,又學其書,此古今之常態也,《因話錄》謂柳氏有此二人,蓋獎飾子厚之過耳。
《因話錄》謂柳前有公權,後有子厚,此顯然顛倒錯誤,蓋公權年少於子厚,科名亦遠在後,公權書名顯於長慶以下六朝,元和還追踪不上,吾在他條有詳細說明[45],此正如杭堇浦[46]文:“建安七子,應瑒繼應璩而興”,璩為瑒弟,強使兄繼弟後,[47]姑不贅。子厚眞跡不傳,千載下艱於下斷,南嶽二碑,永叔疑非子厚筆,碑即至今存在,觀國所評藏鋒崛筆,亦未必的是子厚筆法。獨觀國又謂在唐未可名家,卻是顢頇武斷,子厚在元和中,不僅本國人從遊學書者眾,而且聲勢遠及國外。近沈乙庵〔曾植〕言:“日本橘逸勢,傳筆法於柳子厚,唐人當時稱之曰橘秀才。”近中日兩國交流書法,吾題一絶紀其事云:“海國堂堂橘秀才,乙庵好古見丰裁,柳州墨法蕭寥甚,且覰蓬山一綫纔。”吾言柳州墨法者,以乙庵論書,謂子厚筆法、墨法交織為工也。子厚遺書,既在本國毫無綫索可尋,冀幸於鄰國有所發見,故吾為之殷殷寄與希望云。復次:觀國謂璘獎飾子厚過當,此固有淵源可敘。查璘字澤章,開成進士,為宗儒從孫,宗儒與子厚友善,璘生雖晚,終不得不於子厚展轉有所沾丐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