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山谷《游愚溪》詩
詩如下:
游愚溪〔並序〕
三月辛丑,同徐靖國到愚溪,過羅氏修竹園,入朝陽洞,蔣彥回、陶介石、僧崇廣及余子相步,及余於朝陽巖,裴回水濱久之,有白雲出洞中,散漫洞口,咫尺欲不相見,介石請作五字記之:
意行到愚溪,竹輿鳴擔肩,〔韓、孟《城南聯句》[228]曰“刈熟擔肩赬”。〕冉溪昔居人,埋沒不知年,偶託文字工,遂以愚溪傳,柳侯不可見,古木蔭濺濺。〔劉禹錫詩[229]:會書圑扇上,知君文字工。柳子厚《石澗記》曰:交絡之流,觸激之音,皆在牀下,翠羽之木,龍鱗之石,均蔭其上。《楚辭》曰:石瀨兮淺淺[230],“淺”與“濺”同,濺濺,水疾流貌,音箋。〕羅氏家瀟東,瀟西讀書園,笋茁不避道,檀欒搖春煙。〔《梁王兔園賦》[231]曰:修竹圑欒夾池水。〕下入朝陽巖,次山有銘鐫,蘚石破篆文,不辨瞿李袁。〔次山《朝陽巖銘》[232]曰:江華縣大夫瞿令問,藝兼篆籀,俾依《石經》刻之。《法書苑》云:李陽冰趙郡人,善小篆。袁氏未詳。〕嵌竇響笙磬,洞中出寒泉,同遊三五客,拂石弄潺湲。〔老杜詩[233]:遠川曲通流,嵌竇潛洩瀨。《詩》曰:笙磬同音[234]。又曰:爰有寒泉,在浚之下[235]。謝靈運詩[236]:乘月弄潺湲。〕俄頃生白雲,似欲駕我仙,吾將從此逝,挽牽遂回船。〔挽牽,言為其子所挽留也。太白詩[237]:出門妻子強牽衣。又曰:稽山無賀老,空棹酒船回[238]。退之詩:波惡強牽挽[239]。〕
黃山谷此詩,足見愚溪、朝陽巖諸名蹟,至宋時猶在,注仍任淵[240]。獨“竹輿鳴擔肩”一語,乃惡詩,下一“鳴”字,讀之尤不快。程頌雲[241]語我:在蜀中行長途,輿夫皆借鴉片助力,沿途山居,窗開豁口,輿夫並不卸肩,稍稍灣腰,就豁口亟吸焉,仍行駛如故。兩竿窸窣有聲,與步伐印合,且逍遙中作順口溜,前後相應和。如前云:“左手一個灣”,後答云:“前面來了小姑娘”,前又云:“手中一枝花”,後又答:“伸手抱了他。”此種士夫濫役小工之惡趣,至公曆一千九百四十九年始告剷除。
[1]戈宙襄(1765—1827):字小蓮,江蘇元和人。幼喪父,及長,棄仕進,專意奉母,母死,過哀而卒。工辭章。著有《大儒傳道錄》、《名儒傳經錄》等。
[2]蔡邕琴酒客:指曹操。曹操曾在中國歷史上被視為欺世盜名的奸雄,故稱。葵邕:東漢著名學者,葵琰(文姬)的父親。琴酒客,古時好友相會,常以彈琴飲酒盡歡,故琴酒客就是指至好友人。曹操念與蔡邕的舊情,把他流落到匈奴的女兒蔡文姬贖回,讓她嫁給董祀為妻。典出舒元輿《贈李翱》詩。《雲谿友議》卷上《舞娥異》:“李八座翺,潭州席上有舞柘枝者,匪疾而顏色憂悴。殷堯藩侍御當筵而贈詩曰:‘姑蘇太守青娥女,流落長沙舞柘枝。滿座繡衣皆不識,可憐紅臉淚雙垂。’明府詰其事,乃故蘇臺韋中丞愛姬所生之女也。曰:‘妾以昆弟夭喪,無以從人,委身於樂部,恥辱先人。’言訖涕咽,情不能堪,亞相為之籲歎,且曰:‘吾與韋族,其姻舊矣。’速命更其舞服,飾以袿襦,延與韓夫人相見。顧其言語清楚,宛有冠蓋風儀,撫念如其所媵,遂於賓榻中選士而嫁之。舒元輿侍郎聞之,自京馳詩贈李公曰:‘湘江舞罷忽成悲,便脫蠻靴出絳帷。誰是蔡邕琴酒客,魏公懷舊嫁文姬。’”
[3]事見《三國志》卷十一《國淵傳》。
[4]錢曉徵:錢大昕。
[5]袁簡齋:袁枚。
[6]用兵於準、回、金川各部:指清乾隆帝時對中國西北的準噶爾部、回部以及四川大小金川等地的用兵。
[7]已已:已,休止。迭用以加重語氣。《三國志》卷四十一《費詩傳》:“達曰:‘諸葛亮見顧有本末,終不爾也。’盡不信沖言,委仰明公,無復已已。”
[8]曾子固:曾鞏。
[9]《左傳·文公六年》:“備豫不虞,古之善教也。”
[10]齮齕:側齒咬,引申為毀傷。《史記》卷九十四《田儋列傳》:“且秦復得志於天下,則齮齕用事者墳墓矣。”《史記索隱》:“齮齕,側齒齩也。”
[11]叢脞:瑣碎;雜亂。《尚書·益稷》:“元首叢脞哉,股肱惰哉,萬事墮哉。”孔傳:“叢脞,細碎無大略。”
[12]管子張四維曰維:《管子·牧民》:“何謂四維?一曰禮,二曰義,三曰廉,四曰恥。”“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”
[13]梅聖俞:梅堯臣。
[14]潘永固:應為潘永因。潘永因,字長吉,江蘇常熟人,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可考。清康熙時人。除輯有《宋稗類鈔》三十六卷外,另著有《讀史津逮》。
[15]《宋詩紀事》:清代厲鶚編輯的宋代詩歌資料彙集,共一百卷。書中錄宋詩作者三千八百十二家及其小傳,記載了與詩歌有關的事蹟和人物。詩後列舉了有關詩的本事。本書兼有詩選性質。厲鶚(1692—1752),字太鴻,又字雄飛,號樊榭、南湖花隱等,浙江錢塘人。康熙五十九年舉人,乾隆初舉博學鴻詞。著有《宋詩紀事》、《樊榭山房集》等。
[16]《東軒筆錄》:是魏泰記載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舊事的筆記。所記以仁宗、神宗兩朝事居多。由於魏泰多與上層人物交往,熟知內情,所記史事,有一定的史料價值。魏泰,字道輔,襄陽人。姐夫曾布官至丞相。嘗於試院中毆打考官幾死,因此不得錄取,遂隱居,自號臨漢隱居。徽宗崇觀年間,大臣章惇贊其才,欲任以職事,辭不就。愛訛托他人之名作書,如借張師正名作《志怪集》、《括異志》、《倦遊錄》;借梅堯臣名作《碧雲騢》。以真名著有《臨漢隱居集》、《臨漢隱居詩話》、《東軒筆錄》。
[17]淩次仲(1757—1809):淩廷堪。淩廷堪,字次仲。安徽歙縣人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)進士,官安徽甯國府教授。著有《校禮堂文集》、《校禮堂詩集》等。
[18]胡稚威:胡天遊。
[19]孔顨軒(1753—1787):孔廣森。孔廣森,字眾仲,一字撝約,號顨軒,堂名儀鄭,以希追蹤鄭玄。山東曲阜人。孔子之後。乾隆三十六(1771)年進士。精《公羊春秋》,多獨到之見。擅駢文,論者以為兼有漢、魏、六朝、初唐之勝。
[20]湘累:指屈原。
[21]傅毅(?—90?):字武仲。扶風茂陵人。東漢明帝永平中,在平陵習章句之學,作《迪志詩》自勉並以明志。又因明帝求賢無誠意,士多隱居,而作《七激》以諷諫。章帝時,為蘭臺令史,拜郎中,與班固、賈逵共典校書。
[22]崔琦:字子瑋,涿郡安平人。初舉孝廉,為郎。河南尹梁冀聞其才,請與交,琦作《外戚箴》諷之。除臨濟長,不就。後被梁冀捕殺。著有賦、頌、銘、論等十五篇。事見《後漢書》卷八十上《崔琦傳》。
[23]李尤(約55—138):《後漢書》卷八十上《李尤傳》:“李尤字伯仁,廣漢雒人也。少以文章顯。和帝時,侍中賈逵薦尤有相如、楊雄之風,召詣東觀,受詔作賦,拜蘭臺令史。稍遷,安帝時為諫議大夫,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俱撰漢記。後帝廢太子為濟陰王,尤上書諫爭。順帝立,遷樂安相。年八十三卒。所著詩、賦、銘、誄、頌、《七歎》、《哀典》凡二十八篇。”
[24]桓麟:《後漢書》卷三十七《桓榮丁鴻列傳》:“麟,字元鳳,早有才惠。桓帝初,為議郎,入侍講禁中,以直道牾左右,出為許令,病免。會母終,麟不勝喪,未祥而卒,年四十一。所著碑、誄、贊、說、書凡二十一篇。”
[25]成公綏(231—273):字子安,東郡白馬人。曹魏時,為秘書丞、騎都尉,入晉,官中書郎、著作郎。著有詩賦雜筆十餘卷。
[26]鄴中:指三國魏的都城鄴。後世多以“鄴中”指代三國魏。唐代劉長卿《銅雀臺》詩:“君不見鄴中萬事非昔是,古人不在今人悲。”
[27]洛下:指東漢。東漢都洛陽,故稱。
[28]典午:“司馬”的隱語。《三國志》卷四十二《譙周傳》:“周語次,因書版示立曰:‘典午忽兮,月酉沒兮。’典午者,謂司馬也;月酉者,謂八月也。至八月而文王(司馬昭)果崩。”晉帝姓司馬氏,後因以“典午”指晉朝。
[29]當塗:漢代讖書中的隱語。指三國魏。《後漢書》卷七十五《袁術列傳》:“(術)又少見讖書,言‘代漢者當塗高’,自云名字應之。”李賢注:“當塗高者,‘魏’也。”
[30]休奕集之而為林:休奕,傅玄字。據摯虞《文章流別論》:“傅子集古今‘七’而論品之,署曰《七林》。”
[31]謝康樂:謝靈運。謝靈運祖父謝玄以功封康樂縣公,謝玄卒,謝靈運襲封,故稱。
[32]顏特進(384—456):顏延之。顏延之,字延年,琅邪臨沂人。劉裕代晉建宋,為太子舍人。宋文帝元嘉時,官至步兵校尉。卒贈特進,諡曰憲子。
[33]太清:梁武帝蕭衍年號。時為公元547至549年。
[34]梁簡文:梁簡文帝蕭綱。
[35]何仲言(472?—519?):何遜。何遜,字仲言,東海郯人,何承天曾孫。梁武帝天監年間曾任建安王蕭偉記室,後遷尚書水部郎。後人稱為何記室或何水部。詩與陰鏗齊名,世號陰何。文與劉孝綽齊名,世稱何劉。其著作明人輯有《何水部集》。
[36]枚叟:枚乘。
[37]杼軸:比喻詩文的組織、構思。
[38]歷塊:《漢書》卷六十四下《王褒傳》:“過都越國,蹶如歷塊”。顏師古注:“如經歷一塊,言其疾之甚”。後以“歷塊”形容疾速。引申指不羈之才。
[39]覂軌:車子傾覆出軌。喻失敗。
[40]有若不能服魯人:有若為孔子弟子之一。孔子既沒,弟子思慕,有若狀似孔子,弟子相與共立為師,師之如孔子時也。然弟子請教,有若不能答。弟子起曰:“有子避之,此非子之座也!”有若事見《史記》卷六十七《仲尼弟子列傳》。
[41]優孟不能治楚國:優孟,楚莊王時樂人。扮已故楚相孫叔敖極像。然優孟究為樂人,不能如孫叔敖一樣治國。優孟事見《史記》卷一百二十六《滑稽列傳》。
[42]椎魯:愚鈍,魯鈍。蘇軾《六國論》:“其力耕以奉上,皆椎魯無能為者。”
[43]廷堪駢文典雅可誦,釗幼時,即喜朗誦其《謝啓昆〈西魏書〉後序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謝啓昆(1737—1802),字良壁,號蘊山,又號蘇潭。江西南康人。官至巡撫。著有《西魏書》等。
[44]《晉書》有傳:《晉書》卷四十七《傅玄傳》。
[45]沈確士(1673—1769):沈德潛。沈德潛,字確士,號歸愚,長洲人。乾隆四年(1739)進士,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。著有《沈歸愚詩文全集》。又選有《古詩源》、《唐詩別裁》、《明詩別裁》、《清詩別裁》等。
[46]“志士不忘在溝壑”二句:見《孟子·萬章下》。
[47]土苴:渣滓,糟粕。比喻微賤的東西。猶土芥。《莊子·讓王》:“道之真以治身,其緒餘以為國家,其土苴以治天下。”陸德明釋文:“司馬云:土苴,如糞草也。李云:土苴,糟魄也,皆不真物也。”作動詞用,意為以之為土苴,賤視。
[48]尼山老人:指孔子。
[49]蒯光典(1857—1910),字禮卿,安徽合肥人。
[50]玉連環:古代一種玉器玩具。見《戰國策·齊策六》:“秦始皇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,曰:‘齊多智,而解此環不?’君王后以示群臣,群臣不知解。君王后引椎椎破之,謝秦使曰:‘謹以解矣。’”
[51]董狐: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乙丑,趙穿攻靈公於桃園。宣子未出山而復。大史書曰:‘趙盾弑其君。’以示於朝。宣子曰:‘不然。’對曰:‘子為正卿,亡不越竟,反不討賊,非子而誰?’”“孔子曰:‘董狐古之良史也,書法不隱。’”
[52]《文獻徵存錄》:錢林編。錢林(1762—1828),初名福林,字叔雅,改字東生,浙江仁和人。嘉慶十三年(1808)進士,曾官翰林院侍讀學士。著作有《玉山草堂集》、《文獻徵存錄》等。
[53]《詩經·大雅·板》。
[54]朱溫入洛:天復四年(904),朱溫迫唐昭宗遷都洛陽,後殺昭宗及其子。
[55]獻賊:指張獻忠。
[56]《立政》之篇:指《尚書·立政》。
[57]驕蹇:傲慢,不順從。《漢書》卷四十四《淮南厲王劉長傳》:“自以為最親,驕蹇,數不奉法。”顏師古注:“蹇謂不順也。”
[58]顓蒙:愚昧。《漢書》卷八十七下《揚雄傳下》:“天降生民,倥侗顓蒙,恣於情性,聰明不開,訓諸理。”顏師古注引鄭氏曰:“童蒙無所知也。”
[59]典籤:即籤帥,或稱典籤帥。官名,始於南朝。朝廷為監視出任方鎮的諸王而設,多以天子近侍充任。因其權勢特大,故有籤帥之稱。至唐權力已減,僅掌文書,宋以後漸廢。《南史》卷四十四《巴陵王子倫傳》:“及明帝誅異己者,諸王見害,悉典籤所殺,竟無一人相抗。孔珪聞之流涕曰:‘若不立籤帥,故當不至於此。’”
[60]昭代:政治清明的時代。常用以稱頌本朝或當今時代。唐崔塗《問卜》詩:“不擬逢昭代,悠悠過此生。”
[61]朝宗(1618—1654):侯朝宗,即侯方域。侯方域,字朝宗,河南商丘人,與汪琬、魏禧合稱清初“散文三大家”。與冒襄、陳貞慧、方以智,合稱“明末四公子”。
[62]鈍翁:汪琬。汪琬,字苕文,號鈍庵。
[63]宋商邱(1634—1713):宋犖。宋犖,字牧仲,號漫堂、西陂。河南商丘人。順治四年(1647),應詔以大臣子列侍衛。累官至吏部尚書。
[64]眉山父子:蘇洵、蘇軾、蘇轍父子,眉山人。
[65]周篔(1623—1687):初名筠,字青士,別字篔谷,浙江嘉興人。入清後棄諸生,隱於米市,且賈且讀。著有《采山堂集》。
[66]李潛夫:魏禧友人。魏禧《與周青士書》:“潛夫名天植。崇禎癸酉登賢書,……甲申、乙酉以來,禿頂披緇衣,……家奇貧,無子。”
[67]王文治:生卒年不詳。清康熙時人,字後村。先世在安徽歙縣經商,其祖徙居江寧。不事科舉,布衣終生。著有《吳越遊草》、《後村雜著》、《後村詩集》等。
[68]王夢樓(1730—1802):王文治。王文治,字禹卿,號夢樓,江蘇丹徒人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)進士,曾官雲南臨安府知府。
[69]劉克莊(1187—1269):字潛夫,號後村。莆田人。官至龍圖閣學士。卒諡文定。
[70]遘:相遇。
[71]三季:指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末期。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雖當三季之王,不亦可乎?”韋昭注:“季,末也。三季王,桀、紂、幽王也。”
[72]殄:消滅,滅絕。
[73]五侯:漢成帝封其舅王譚平阿侯、王商成都侯、王立紅陽侯、王根曲陽侯、王逢時高平侯。見《漢書》卷九十八《元后傳》。東漢大將軍梁冀擅權,其親屬梁胤、梁讓、梁淑、梁忠、梁戟皆封侯。《後漢書》卷六十六《陳蕃傳》:“前梁氏五侯,毒徧海內。”李賢注:“五侯謂胤、讓、淑、忠、戟五人。”漢桓帝封宦者單超新豐侯、徐璜武原侯、左悺上蔡侯、具瑗東武陽侯、唐衡汝陽侯。《後漢書》卷八十七《宦者單超傳》:“五人同日封,故世謂之‘五侯’。”
[74]新都:王莽政權。
[75]從衡:橫行天下。曹丕《又報孫權書》:“君生於擾攘之際,本有從橫之志。”
[76]襄、惠振於晉、鄭:指周襄王在晉文公帮助下平定子帶之亂復辟,周惠王在鄭厲公帮助下平定子頹之亂復辟。
[77]平原:陸機。陸機曾任平原內史,故世稱陸平原。
[78]姜曾(?—1852):字重倫,一字懷哲。號樟圃。
[79]《尚書·湯誓》:“聿求元聖,與之戮力同心,以治天下。”
[80]屑屑:勞瘁匆迫貌。《左傳·昭公五年》:“禮之本末將於此乎在,而屑屑焉習儀以亟。”
[81]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。
[82]《戰國策·燕策二·蘇代為奉陽君》。
[83]《國語·晉語一·獻公卜伐驪戎勝而不吉》。
[84]郝敬:生於嘉靖三十七年(1558),卒於崇禎十二年(1639)。
[85]劉金門(1761—1830):劉鳳浩。劉鳳誥,字丞牧,號金門,江西萍鄉人。乾隆五十四年(1789)進士。累遷至吏部侍郎。
[86]包愼伯:包世臣。
[87]原甫(1019—1068):劉敞。劉敞,字原父(甫),號公是先生。臨江軍新喻人。北宋著名學者。
[88]澹菴(1102—1180):胡銓。胡銓,字邦衡,號澹菴,吉州廬陵人。建炎二年(1128)進士。官至工部侍郎。卒諡忠簡。
[89]容齋:洪邁。
[90]申耆:李兆洛。李兆洛,字申耆。
[91]小宛(1775—1831):沈欽韓。沈欽韓,字文起,號小宛,江蘇吳縣人。嘉慶十二年(1807)舉人。授安徽寧國縣訓導。長於訓詁考證。著有《幼學堂文集》、《兩漢書疏證》、《〈水經注〉疏證》、《〈左傳〉補注》、《〈左傳〉地理補注》等。
[92]時主開礦徵稅之宦官名陳增,號稅閹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93]牆仞:《論語·子張》:“夫子之牆數仞,不得其門而入,不見宗廟之美,百官之富。”意謂孔子之才德不可企及,後因以“牆仞”喻賢者之門。
[94]見《義門讀書記》卷三十五《河東集上》。
[95]趙臺卿:趙岐。趙岐,東漢時人。著有《〈孟子〉章句》、《三輔決錄》。
[96]賈嘉與余通書:《史記》卷八十四《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孝武皇帝立,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,而賈嘉最好學,世其家,與余通書。至孝昭時,列為九卿。”
[97]吳承志(1844—1917):字祁甫,杭州人。光緒二年(1876)舉人。師從俞樾。通經史。曾任平陽縣學訓導。著有《橫陽劄記》、《〈漢書地理志〉水道圖說補正》等。
[98]高似孫(1158—1231):字續古,號疏寮,鄞縣人。淳熙十一年(1184)進士,曾知處州。著有《疏寮集》、《剡錄》、《子略》、《蟹略》、《騷略》、《緯略》等。《子略》,四卷,是一部評價中國古代諸子的目錄書。
[99]《索隱》:指《〈史記〉索隱》。
[100]樂壹:西晉人,注《鬼谷子》三卷,已佚。
[101]《萬畢術》:陰陽術數書,為古代禁書,由淮南王劉安編撰。
[102]《錄》、《略》:《別錄》、《七略》。《別錄》劉向撰,其子劉歆據此刪繁就簡,編成《七略》。
[103]皇甫謐(215—282):幼名靜,字士安,自號玄晏先生。安定朝那人。著有《針灸甲乙經》、《帝王世紀》、《高士傳》、《逸士傳》、《列女傳》等書。
[104]沈氏濤(1792—1861):沈濤。沈濤,原名爾振(政),字季壽,一字西雍,號匏廬,浙江嘉興人。嘉慶十五年(1810)舉人。官大名、正定、宣化等府知府。著有《銅熨斗齋隨筆》、《交翠軒筆談》、《柴辟亭讀書記》、《瑟榭叢談》等。
[105]屠氏繼序(1744—1817):屠繼序。屠繼序,字淇篁,浙江鄞縣人。
[106]《錄》:指劉向的《別錄》。
[107]《志》:指班固的《漢書·藝文志》。即《漢·志》。
[108]許書:指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。因許慎所著《說文解字》聞名於世,所以研究《說文解字》的人,皆稱許慎為“許君”,稱《說文》為“許書”,稱傳其學為“許學”。吳承志精研《說文解字》,故曰精研許書。
[109]劉承幹(1882—1963):字翰怡,號貞一,浙江省吳興人,藏書家。
[110]張香濤:張之洞。
[111]《志》列道家:《漢書》卷三十《藝文志》將《鶡冠子》列入道家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“縱橫家”列有《龐煖》二篇,“兵權謀”列有《龐煖》三篇。
[112]《鵩賦》:賈誼作。
[113]原注:《文選》注作“袃葪”,與“蔕芥”古字通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14]班《志》:即班固的《漢書·藝文志》。
[115]袁淑:《宋書》卷六十三《隱逸傳》:“陳郡袁淑集古來無名高士,以為《真隱傳》。”
[116]興晉陽之甲:《公羊傳·定公十三年》:“晉趙鞅取晉陽之甲,以逐荀寅與士吉射。荀寅與士吉射者,曷為者也,君側之惡人也。”後因稱地方長吏不滿朝廷而舉兵內向為興晉陽之甲。
[117]王彥威,字弢夫,黃巖人,同治舉人,官軍機章京。光緖三十年卒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18]黃尙毅(1869—1938):四川綿竹人,楊銳學生。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,曾創辦綿竹中學,任四川女子師範學校校長。著有《文廟通考補遺》等。
[119]廣雅:指張之洞。張之洞著有《廣雅堂集》,故稱。
[120]高楷(1852—1912):字竹園,四川瀘州人,官至內閣中書。善詩文,工書法。著有《快隱堂詩文鈔》等。
[121]欽吉堂:欽善。欽善,生卒年不詳,字繭木,號吉堂,江蘇婁縣籍,浙江長興人。道光間諸生。工詩古文詞。著有《吉堂文稿》。
[122]王惕甫:王芑孫。
[123]改七薌(1773—1828):改琦。改琦,字伯韞,號香白,又號七薌、玉壺山人、玉壺外史、玉壺仙叟等。回族。先世本西域人(新疆),祖父僑居松江。工詩、畫。
[124]王文祿:字世廉。海鹽人。嘉靖間舉人。為明代著名學者。
[125]太王得之:《史記》卷四《周本紀》:“古公亶父復脩后稷、公劉之業,積德行義,國人皆戴之。薰育戎狄攻之,欲得財物,予之。已復攻,欲得地與民。民皆怒,欲戰。古公曰:‘有民立君,將以利之。今戎狄所為攻戰,以吾地與民。民之在我,與其在彼,何異。民欲以我故戰,殺人父子而君之,予不忍為。’乃與私屬遂去豳,度漆、沮,踰梁山,止於岐下。豳人舉國扶老攜弱,盡復歸古公於岐下。及他旁國聞古公仁,亦多歸之。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,而營築城郭室屋,而邑別居之。”古公亶父,即周太王。
[126]《禮記·檀弓上》。
[127]《孟子》言舜卒於鳴條: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孟子曰:‘舜生於諸馮,遷於負夏,卒於鳴條,東夷之人也。’”
[128]陟方乃死:見《尚書·舜典》。
[129]《祭法》:指《禮記·祭法》。
[130]《路史》:《路史·發揮》卷三《辯帝舜冢》,認為舜葬鳴條,鳴條在山西安邑縣,那裏有蒼梧山。《路史》,南宋羅泌撰。路史,即大史之意,記述了上古以來有關歷史、地理、風俗、氏族等方面的傳說和史事。
[131]《竹書》:《竹書紀年》卷上云:“鳴條,有蒼梧之山,帝(舜)崩遂葬焉。”
[132]《史記》卷一《五帝本紀》。
[133]《山海經》:《山海經》中,關於舜的葬地有《海內東經》、《海內南經》、《大荒南經》、《海內經》等篇。
[134]《汲簡》:西晉武帝時在汲郡的一座戰國古墓中發現並出土的一批竹簡古書,即通常所說的“汲塚書”。其中以《竹書紀年》最為重要、學術價值最高。
[135]皇甫氏之《世紀》:指皇甫謐著的《帝王世紀》。皇甫謐(215—282),字士安,幼名靜,自號玄晏先生,東漢學者。
[136]羅含(293—369):字君長,號富和,東晉桂陽郡耒陽人。官至廷尉。所著《湘中記》(又稱《湘中山水記》),是一部關於湖南地理的著作。
[137]度尙(117—166):字博平,山陽湖陸人。歷官荊州刺史、桂陽太守、遼東太守。
[138]鄭玄: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舜葬於蒼梧之野,蓋三妃未之從也。”鄭玄注:“《離騷》所歌湘夫人,舜妃也。”
[139]張華:《博物志》卷八:“堯之二女,舜之二妃,曰湘夫人。舜崩,二妃啼,以涕揮竹,竹盡斑。”
[140]酈道元:《水經注·湘水》:“言大舜之陟方也,二妃從征,溺於湘江。”
[141]《堯典》有二女之文:《尚書·堯典》:“釐降二女于媯汭,嬪于虞。”
[142]期頤:一百歲。
[143]司馬公:指司馬光。
[144]二詩:司馬光和張耒(張文潛)的二首詩,見王應麟《困學紀聞》卷十二《考史》。
[145]源源而來、常常而見:語見《孟子·萬章上》。
[146]象傲:《尚書·堯典》:“父頑母嚚象傲。”
[147]象日以殺舜為事:語見《孟子·萬章上》。
[148]王文成公:王守仁。
[149]《尚書·堯典》:“克諧以孝,烝烝乂,不格奸。”
[150]瞽瞍亦允若:語見《孟子·萬章上》。
[151]王逸之言:王逸《楚辭章句·湘君》:“堯用二女妻舜,有苗不服,舜往征之,二女從而不返,道死於沅、湘之中,因為湘夫人也。”
[152]郭璞:注《山海經》。
[153]見劉向《烈女傳》第一卷《母儀傳·有虞二妃》。
[154]注:即《禮記·檀弓上》鄭玄注。
[155]《史記》卷六《始皇本紀》:“上問博士曰:‘湘君何神?’博士對曰:‘聞之,堯女,舜之妻,而葬此。’”
[156]洪興祖(1090—1155):字慶善,號練塘,鎮江丹陽人。官至太常博士。著有《〈楚辭〉補注》等。
[157]二十有八載相堯: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舜相堯二十有八載”。
[158]十有七年薦禹: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昔者舜薦禹於天,十有七年,舜崩。”
[159]七年薦益: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禹薦益於天,七年,禹崩。”
[160]各避帝位: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堯崩,三年之喪畢,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。”“舜崩,三年之喪畢,禹避舜之子於陽城。”“禹崩,三年之喪畢,益避禹子於箕山之陰。”
[161]居堯之宮,逼堯之子,是篡也:語見《孟子·萬章上》。
[162]孟子言: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堯崩,三年之喪畢,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……夫然後之中國,踐天子位焉。”
[163]正誼不謀利之說:《漢書》卷五十六《董仲舒傳》:“夫仁人者,正其誼不謀其利,明其道不計其功,是以仲尼之門,五尺之童羞稱五伯,為其先詐力而後仁誼也。”
[164]溥:廣大。
[165]子思所云:《子思子全書·魯繆公》:“孟軻問牧民何先。子思曰:‘先利之。’曰:‘君子之所以教民者,亦有仁義而已矣,何必曰利?’子思曰:‘仁義固所以利之也。’”
[166]孟子與梁惠言仁義:見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[167]史遷廉吏久更富之言:《史記》卷一百二十九《貨殖列傳》:“是以廉吏久,久更富,廉賈歸富。”
[168]儈:以拉攏買賣、從中獲利為職業的人。
[169]駔:馬匹交易的經紀人。泛指市儈。《呂氏春秋·尊師》:“段干木,晉國之大駔也。”
[170]督學山左:指彭維新督山東學政。山左,指山東省。因山東省在太行山之左(東),故稱。
[171]訟魁:訟棍。
[172]長鎗:鎗手,指考試時冒名代考的人。
[173]扞罔:觸犯法律(網)。
[174]熊伯龍(1616—1669):字次侯,號塞齋,別號鐘陵,漢陽人。順治六年進士,累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。著有《無何集》、《熊學士詩文集》等。
[175]劉子壯(1609—1652):字克猷,號稚川,黃岡人,順治六年(1649)進士,授翰林院修撰。順治八年,充會試同考官。尋告歸,翌年卒。著有《屺思堂文集》、《屺思堂詩集》等。
[176]唐鏡海(1778—1861):唐鑑。唐鑑,字鏡海,湖南善化人。曾國藩之師。唐仲冕之子。嘉慶十四年(1809)進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,歷任檢討、御史、府、道、臬、藩等地方官。道光二十年(1840),召授太常寺卿。
[177]周星叔(1787—?):周樹槐。周樹槐,字星叔,湖南長沙人。嘉慶十四年(1809)進士。歷官山西沁源、江西吉水等縣知縣,為治簡易便民,有古循吏風。年未五十,即告歸,杜門不入城市。
[178]孫芝房(1819—1859):孫鼎臣。孫鼎臣,字子餘,號芝房,湖南善化人。道光二十五年(1845)進士,官至翰林院侍讀,充日講起居注官。以言事不用,乞假歸。讀書奉母,益肆力於學術。工詩、古文辭,著有《蒼筤文集》等。
[179]王葵園:王先謙。王先謙,字益吾,因宅名葵園,學人稱為葵園先生。湖南長沙人。編有《續古文辭類纂》。
[180]釗案:王峻參彭維新事,亦見於錢林《文獻徵存錄》卷五“陳祖范”名下,此謂彭彊很而忮,無學術,峻具疏劾罷之,旣云劾罷,則彭因此而落職可知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81]王峻(1694—1751):歷典浙江、貴州、雲南鄉試。乾隆初,改御史。
[182]白簡:古時彈劾官員的奏章。《晉書》卷四十七《傅玄傳》:“玄天性峻急,不能有所容;每有奏劾,或值日暮,捧白簡,整簪帶,竦踴不寐,坐而待旦。”
[183]陳祖范(1676—1754):字亦韓,號見復,常熟人。雍正元年(1723)以舉人成進士,因病不殿試而歸,遂不復出。主講多家書院。晚年,被授國子監司業。能文工詩,尤以經學名家。著有《陳司業文集》、《陳司業詩集》等。
[184]張水部:張籍。張籍於長慶二年(822)遷水部員外郎,故稱。
[185]范蔚宗《香方》:范曄作《和香方》,對同僚進行譏訕。根據同僚的特點,把他們有的比作是“多忌”的麝香、“昏鈍”的“棗膏”、“虛燥”的“靈藿”、“粘濕”的“詹唐”等等。
[186]卞彬《禽獸決錄》:“羊性淫而狠,豬性卑而率,鵝性頑而傲,狗性險而出。”皆指斥當時貴勢。羊淫狠謂呂文顯,豬卑率謂朱隆之,鵝性頑謂潘敞,狗險出謂呂文庶也。卞彬,字士蔚,南朝齊濟陰冤句人。仕宋,官員外郎。入齊,累遷至平越長史、綏建太守。有文才,好飲酒,以蚤、蝸、蝦蟆等為題作賦,又作《禽獸決錄》,指刺權貴。
[187]南朝袁淑著有《驢山公九錫文》、《雞九錫文》等。
[188]《夷堅志》:洪邁著,四集,四百二十卷。
[189]衎衎:和樂貌。《後漢書》卷三十二《樊準傳》:“每讌會,則論難衎衎,共求政化。”李賢注:“衎衎,和樂貌也。”
[190]駈:古同“驅”。
[191]浮白:原意為罰飲一滿杯酒,後亦稱滿飲或暢飲酒為浮白。
[192]《尚書·說命下》:“惟斅學半”。孔傳:“斅,教也。”
[193]叔仲皮學子柳:見《禮記·檀弓下》。
[194]凡學世子及學士:見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。
[195]博學不教:《禮記·內則》:“二十而冠,始學禮,可以衣裘帛,舞《大夏》,惇行孝弟,博學不教,內而不出。”
[196]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孟子曰:‘人之患,在好為人師。’”
[197]皋比:虎皮。古人坐虎皮講學,後因以指講席。
[198]朱家、郭解:皆西漢游俠。事蹟詳見《史記》卷一百二十四《游俠列傳》。
[199]史念祖(1843—1910):號弢園,別號俞俞子,江蘇江都人。監生。官甘肅按察使、雲南布政使、廣西巡撫等,著有《俞俞齋文稿》。
[200]訢合:謂受感而動,和合融洽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是故大人舉禮樂,則天地將為昭焉。天地訢合,陰陽相得。”引申為情意投合。
[201]“浮生擾擾笑何樓”三句:見段成己《臨江仙》。段成己(1199—1279),字誠之,號菊軒。絳州人。金哀宗正大年間進士,授宜陽主簿。金亡隱居不仕。因此,段成己應為金人,非宋人。
[202]況蕙風(1859—1926):況周頤。況周頤,字夔笙,一字揆孫,別號玉梅詞人、蕙風詞隱。廣西臨桂人。光緒五年舉人,曾官內閣中書,後入張之洞、端方幕府。一生致力於詞,凡五十年,尤精於詞論。著有《蕙風詞》、《蕙風詞話》。
[203]劉貢父:劉攽。
[204]況《詞話》:指況周頤的《蕙風詞話》。
[205]王子淵:王褒,西漢辭賦家。
[206]周晬:小兒周歲。
[207]矍矍:急切貌。
[208]施施:喜悅自得貌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(妻)與其妾訕其良人,而相泣於中庭;而良人未之知也,施施從外來,驕其妻妾。”
[209]抗髒:高亢耿直貌。
[210]夭閼:摧折,遏止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(大鵬)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,而後乃今將圖南。”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云:“夭,折也;閼,止也。”
[211]媒孽:酒母。比喻藉端誣罔構陷,釀成其罪。《漢書》卷六十二《司馬遷傳》:“今舉事壹不當,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。”顏師古注引臣瓚曰:“媒謂遘合會之,孽謂生其罪舋也。”
[212]道殣:餓死於道路者。
[213]杈枒:參差交錯貌。
[214]《列子·仲尼篇》。
[215]《家語》:應為《禮記》。“言非一端,夫各有當”語出《禮記·祭義》,原文為:“夫言豈一端而已,夫各有所當也。”
[216]胡虔:生卒年不詳。字恭孟,一字雒君,號楓原,安徽桐城人。諸生。嘉慶元年(1796)舉孝廉方正,賜六品頂戴,師事姚鼐,受古文法。曾客遊翁方綱、謝啟昆、秦瀛幕府。著有《識學錄》、《柿葉軒筆記》等。
[217]王蘋(1082—1153):字信伯,號震澤,福清人。為程門高弟。曾官著作佐郎。
[218]王建(約767—約831後):字仲初。潁川人。元和八年(813)前後,任昭應縣丞。長慶元年(821),遷太府寺丞,轉秘書郎。在長安時,與張籍、韓愈、白居易、劉禹錫、楊巨源等均有往來。大和初,再遷太常寺丞。約在大和三年(829),出為陝州司馬。世稱王司馬。大和五年,為光州刺史。王建的樂府詩和張籍齊名,世稱“張王樂府”。
[219]逍遙公:北周韋夐的賜號。夐志尚夷簡,淡於榮利,所居之宅,枕帶林泉,夐對玩琴書,蕭然自樂。明帝敕有司,日給河東酒一斗,號之曰逍遙公。見《周書》卷三十一《韋夐傳》。
[220]翟褘:即翟衣。古代貴婦用翟羽為飾或織以翟羽紋樣的衣服。
[221]賁:形容貴賓駕臨。
[222]李衛公:李德裕。
[223]羲皇:指伏羲氏。古人想像伏羲以前的人,無憂無慮,生活閒適。
[224]湯右曾(1656—1722):字西崖,浙江仁和人。康熙二十七年(1688)進士,官吏部侍郎。
[225]潨潨:水流聲。皮日休《通玄子棲賓亭記》:“鳴溪潨潨。”《皮子文藪》第七卷。
[226]摯仲氏任:《詩經·大雅·大明》:“摯仲氏任,自彼殷商,來嫁於周。”
[227]呂太史《釣魚臺記》:指呂祖謙的《重修釣臺記》。見《全宋文》卷五八九〇。呂祖謙著有《東萊呂太史文集》。
[228]韓、孟城南聯句:指韓愈、孟郊《城南聯句》。見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二),第1022頁。
[229]劉禹錫詩:指劉禹錫的《湖州崔郎中曹長寄三癖詩,自言癖在詩與琴酒,其詞逸而高,吟詠不足,昔柳吳興亭皋隴首之句,王融書之白團扇,故為四韻以謝之》詩。見《劉禹錫集》下冊,第324頁。
[230]石瀨兮淺淺:《楚辭·九歌·湘君》:“石瀨兮淺淺,飛龍兮翩翩。”王逸注:“瀨,湍也。”
[231]《梁王兔園賦》:枚乘作。是今存漢代以“賦”命名的賦作中時代最早的一篇騁辭大賦。
[232]次山《朝陽巖銘》:次山,元結。唐代宗永泰二年(766),道州刺史元結途經永州,繫舟巖下,愛其形勝,以其巖口東向,取名“朝陽”,並為之作《朝陽巖銘》及《朝陽巖詩》。
[233]老杜詩:指杜甫的《萬丈潭》詩。見《杜詩詳注》第二冊,第702頁。
[234]《詩經·小雅·鼓鐘》:“鼓瑟鼓琴,笙磬同音。”
[235]《詩經·邶風·凱風》:“爰有寒泉,在浚之下。有子七人,母氏勞苦。”
[236]謝靈運詩:指謝靈運《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》詩。诗曰:“且申獨往意,乘月弄潺湲。”《昭明文選》卷二十六。
[237]李白《別內赴徵三首》之二:“出門妻子強牽衣,問我西行幾日歸?歸時儻佩黃金印,莫學蘇秦不下機。”《李太白全集》下冊,第1187頁,中華書局,1977年版。
[238]李白《重憶》:“欲向江東去,定將誰舉杯?稽山無賀老,卻棹酒船回。”《李太白全集》中冊,第1087頁。
[239]波惡強牽挽:韓愈《南溪始泛三首》之一:“波惡厭牽挽”。“強”,作“厭”。
[240]任淵:約生於北宋元祐五年(1090),卒於南宋隆興二年(1164)。名子淵,新津人。紹興十五年(1145)四川類試第一,官至潼川提刑。曾注釋黃庭堅、陳師道詩。
[241]程頌雲(1882—1968):程潛。程潛,字頌雲,湖南醴陵人。清末秀才。同盟會會員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,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