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辛生下第序略

送辛生下第序略

此文為辛生下第申屈,而苛責於中書高舍人。夫高舍人郢,子厚先友也,《先友記》中,稱其“有文章,規矩自立者,不干貴幸”,此數語亦甚矜重。永貞年,王叔文當國,郢與鄭珣瑜俱居相位,而告病求退,憲宗監國,郢即罷政,時子厚在禁近主謀議,高、柳間或不無意見新舊激隨之不同,然子厚正人也,此不能影響其對先友之平素尊仰。尋郢以中書舍人進禮部侍郎而知貢舉,事在貞元中葉,距永貞彌遠,迨辛生再黜,猶在子厚官集賢正字時,事各有系,不能一概而言。嘗謂唐人以通榜取士,獎借浮華奔競之輩,勢所難免,非故抑之,即不可能一洗軒輊不當之病。語稱矯枉過正,蓋欲矯枉,必須過正,苟不過正,即枉不可得矯,此物理之必然性,而且為現行黨義隱寓之德,〔參看《毛澤東選集·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》[58]。〕無可逃避。而辛生適嬰其鋒,乃年運之無可如何,而不可深責當時堅意救弊之人,子厚此文之用意,本來爾爾,陳少章駁柳之論,殊不足為典要。少章云:

子厚之意,以高郢司貢士,痛抑華耀,矯枉太過,故掄擇未精。然郢所擢士:如白居易、獨孤郁、張籍,皆國士也,謂之不辨能否可乎?史言郢性剛正,拒絶請託,掌貢部三歲,進幽獨,抑浮華,朋濫之風,翕然一變,元稹序居易文亦云爾。是郢在當時,盛有得人之譽,不聞薄鑒之嗤,此序所云,非公論也。辛生再黜之歲,為貞元十六年,子厚方官集賢正字,故云位卑。

少章稱郢舉士之能,與子厚所謂能否世莫知,固不過百步五十步之差,倘少章此評,能使子厚看到,當為莞爾一笑。少章又云:“篇末之‘故略’,正應題中‘略’字,詞簡意足,並無闕文,宋本‘故略’下一注‘下闕’二字,非也。”陳說諦。


[1]儲大文(1665—1743):字六雅,號畫山,別號樊桐逸士,江蘇宜興人。為儲欣從孫。康熙六十年(1721)進士,改翰林院庶吉士。散館,授編修。告歸後,主維揚之安定書院。著有《存研樓文集》、《山西通志》等。

[2]李白:《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》之一,《李太白全集》(上冊),第472頁,中華書局,1977年版。

[3]白居易:《自題》,《全唐詩》卷四百四十。

[4]白居易:《重贈李大夫》,《全唐詩》卷四百四十。

[5]遇赦移官罪未除:語見韓愈《量移袁州張韶州端公以詩相賀因酬之》。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二),第813頁。

[6]見《宋史》卷二百六十四。

[7]田雯《黔書》卷下《南齊雲康保裔》載:“南齊雲之得祀貴陽,以其子承嗣之為清江太守也……承嗣歷三州,多惠政,繼英入賀,真宗歎其世篤忠貞,二子亦人傑云。”

[8]蘇時學(1814—1874):字斅元,號琴舫,又號爻山,廣西藤縣人。官至內閣中書、奉直大夫。主要著作有《寶墨樓詩册》、《寶墨樓楹聯》、《〈墨子〉刊誤》、《遊瑤日記》、《羊城遊記》、《爻山筆話》、《鐔津考古錄》等。

[9]嘑爾而與者: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嘑爾而與之,行道之人弗受。”趙岐注:“嘑爾,猶呼爾,咄啐之貌也。”

[10]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。

[11]江斅,《南齊書》、《南史》都有傳。《南齊書》、《南史》作:“時袁粲為尹,見敦歎曰:風流不墜,政在江郎。數與晏賞,留連日夜。”

[12]顧藉:顧忌。

[13]《左傳·昭公十四年》:“三數叔魚之惡,不為末減。”杜預注:“末,薄也。減,輕也。”

[14]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:孟子去齊。尹士語人曰:“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,則是不明也;識其不可,然且至,則是干澤也。千里而見王,不遇故去。三宿而後出晝,是何濡滯也?士則茲不悅。”高子以告。曰:“夫尹士惡知予哉?千里而見王,是予所欲也;不遇故去,豈予所欲哉?予不得已也。予三宿而出晝,於予心猶以為速。王庶幾改之。王如改諸,則必反予。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,予然後浩然有歸志。予雖然,豈舍王哉?王由足用為善。王如用予,則豈徒齊民安,天下之民舉安。王庶幾改之,予日望之。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?諫於其君而不受,則怒,悻悻然見於其面。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?”

[15]《詩經·小雅·采菽》:“維柞之枝,其葉蓬蓬。樂只君子,殿天子之邦。”

[16]王、李:王世貞、李攀龍。皆明“後七子”。

[17]歸熙甫:歸有光。歸有光,字熙甫。

[18]黃之雋(1668—1748):字石牧,號img堂,江南華亭人。康熙六十年(1721)進士。曾提督福建學政。著有《img堂集》等。

[19]子固:曾鞏。曾鞏,字子固。

[20]子靜(1139—1193):陸九淵。陸九淵,號象山,字子靜,書齋名“存”,世人稱存齋先生,因其曾在貴溪龍虎山建茅舍聚徒講學,其山形如象,自號象山翁,世稱象山先生、陸象山。

[21]語見卷二十二《送幸南容歸使聯句詩序》。釗案:本編吾以髦年寫成,引古籍每多翻覆,一語重出,往往而有,雖見到即改,媿未能盡,識者諒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22]《禮記·檀弓下》。

[23]朱注:朱熹注。見朱熹:《四書章句·孟子集注》。

[24]流:一本作“沉”。

[25]劉峻(462—521):字孝標,本名法武,平原人。代表作有《廣絕交論》和《辯命論》、《〈世說新語〉注》。

[26]《辨命論》:《昭明文選》作《辯命論》。《辯命論》,《昭明文選》卷五十四。

[27]放勳:堯,名放勳。

[28]天乙:商湯,商朝開國之君。《漢書》卷二十四上《食貨志》:“堯、禹有九年之水,湯有七年之旱。”

[29]疲薾:不振作,無生氣。

[30]字源本《漢書》:《漢書》卷四十九《爰盎晁錯傳》:“此五伯之所以德匡天下,威正諸侯,功業甚美,名聲章明。”

[31]北有胡苑之利:《漢書》卷三十四《韓信傳》無此語。《漢書》卷四十《張良傳》:“夫關中左崤函,右隴蜀,沃野千里,南有巴蜀之饒,北有胡苑之利,阻三面而守,獨以一面東制諸侯。”師古注曰:“養禽獸謂之苑。”《漢書·韓信傳》,應為《漢書·張良傳》。

[32]范氏:指《後漢書》作者范曄。

[33]崔、蔡:崔駰、蔡邕。《崔駰傳》在《後漢書》卷五十二。《蔡邕傳》在《後漢書》卷六十下。

[34]劉辰翁(1231—1297):字會孟,號須溪,南宋廬陵人。

[35]詼啁:戲謔逗樂。

[36]羈貫:古時成童髮式,女曰羈,男曰貫。後泛指童年。

[37]不能師傅:現多作 “不就師傅”。見十三經注疏:《春秋谷梁傳注疏》。

[38]《宋景文公筆記》卷上。

[39]韓退之三上宰相書:即韓愈《上宰相書》、《後十九日復上書》、《後二十九日復上書》三書,見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三),第1238、1249、1252頁。

[40]汎汎揚舟:《詩經·小雅·菁菁者莪》:“菁菁者莪,在彼中阿。既見君子,樂且有儀。菁菁者莪,在彼中沚。既見君子,我心則喜。菁菁者莪,在彼中陵。既見君子,錫我百朋。汎汎楊舟,載沉載浮。既見君子,我心則休。”

[41]孟子“君子有三樂”: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孟子曰:‘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,一樂也;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,二樂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樂也。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’”

[42]斯諾(Edgar Snow):美國新聞記者,解放前曾親到延安,謁見毛主席,解放後復來北京不止一次,此論似為一九六四年十月訪稿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43]此為美聯社瑞士埃辛斯一九七一年七月十六日電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44]勌:古同“倦”。

[45]《信傳》:指《漢書》卷三十四《韓信傳》。

[46]園桃巷柳:指韓愈收蓄的二妓。邵博《邵氏聞見後錄》卷十七:“韓退之使鎮州,題壽陽驛云:‘風光欲動別長安,春半邊城特地寒。不見園花並巷柳,馬頭唯有月團團。’……唐人跋云:‘退之有倩桃、風柳二妓,歸途聞風柳已去,故云。’”《唐語林》卷六作“二妾”,云:“韓退之有二妾,一曰絳桃,一曰柳枝”。

[47]張籍及宋代朱熹所攻之嬉遊樗蒲:樗蒲,亦作“樗蒱”。古代一種博戲。唐朝時,以樗蒲賭博之風熾盛。韓愈亦癡迷樗蒲博戲。《唐摭言》卷五《切磋》載:韓愈好博簺之戲,張籍以書勸之,凡三書。其一曰:“有德者不為,猶不為損,況為博簺之戲,與人競財乎!君子固不為也。今執事為之,以廢棄時日,籍實不識其然。”朱熹所攻韓愈之嬉遊,見朱熹《讀〈唐志〉》:“然今讀其(韓愈)書,則出於諂諛、戲豫、放浪而無實者,自為不少。”(《朱文公文集》卷七十)

[48]宋室三洪:指宋代的洪適、洪遵、洪邁三兄弟,均著文名,被稱為“三洪”。他們為洪皓之子。

[49]杜《送李龜年》詩:即杜甫的《江南逢李龜年》。詩曰:“岐王宅裏尋常見,崔九堂前幾度聞。正是江南好風景,落花時節又逢君。”見《杜詩詳注》卷二十三,《杜詩詳注》第五冊,第2060頁。

[50]彼崔九乃崔湜也:仇兆鼇《杜詩詳注》:“原注:崔九,即殿中監崔滌,中書令湜之弟。《舊書》:崔湜弟滌,與玄宗款密,用為秘書監,出入禁中,後賜名澄,開元十四年卒。”見《杜詩詳注》第五冊,第2061頁。可見,“崔九堂前幾度聞”中的崔九,乃崔滌,非崔湜。崔湜乃崔滌兄。

[51]《穀梁傳·昭公十九年》:“名譽旣聞,有司不舉,有司之罪也。”此處所引,與原文有異。

[52]程魚門(1718—1784):程晉芳。程晉芳,字魚門,號蕺園,歙縣人。乾隆三十六年(1771)進士。歴官吏部文選司主事、翰林院編修、會試同考官。晚年為債所累,客死西安。著有《蕺園詩集》、《勉行齋文集》等。

[53]冉、閔之徒:冉,冉伯牛;閔,閔子騫。二人皆孔子弟子,長於德行。《史記》卷六十七《仲尼弟子列傳》:“孔子曰:‘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’……德行: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。……文學:子游、子夏。”亦見《論語·先進》。冉、閔之徒,指有德行的士子。

[54]游、夏:即子游、子夏。二人皆孔子弟子,長於文學。亦見《論語·先進》。

[55]汪容甫(1744—1794):汪中。汪中,字容甫,江都人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)貢生,後絕意仕進。能詩,工駢文,精於史學。著有《述學》、《廣陵通典》、《容甫遺詩》等。

[56]《國朝漢學師承記》卷七《汪中》載:於時流不輕許可,有盛名於世者必肆譏彈。人或規之,則曰:“吾所罵者,皆非不知古今者,惟恐莠亂苗爾。若方苞、袁枚輩,豈屑屑罵之哉!”。

[57]私淑大師:私自敬仰而未得到直接的傳授的大家。此處可能指方苞。劉聲木《桐城文學淵源考》卷三載程晉芳:“師事劉大櫆,受古文法,其文以歸、方為宗,醇清遒簡,有法度,詩尤工。”

[58]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》原語為:“矯枉必須過正,不過正不能矯枉。”見《毛澤東選集》第一卷,1991年第二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