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立方《韻語陽秋》[183]云:

柳子厚可謂一世窮人矣,永貞之初,得一禮部郎,席不暖,即斥去為永州司馬。在貶所歷十一年,至憲宗元和十年,例召至京師,喜而成詠,所謂“投荒垂一紀,新詔至荊扉”,又云:“十一年前南渡客,四千里外北歸人”是也。由永至京,已四千里,自京徂柳,又復六千,往返殆萬里矣,故《贈劉夢得》詩云:“十年顦顇到秦京,誰料翻為嶺外行”,《贈宗一》詩云:“一身去國六千里,萬里投荒十二年”是也。子厚之窮極矣,觀《上李夷簡書》云:“曩者齒少心銳,徑行高步,不知道之艱以限於大阨,窮躓隕墜,廢為孤囚,日號而望,十四年矣。”當時同貶之士程异為宰相,而夢得亦得召用,則子厚望歸之心為何如?然竟不生還,畢命於蛇虺瘴癘之區,可勝歎哉?韓退之有言曰:子厚斥不久,窮不極,雖有出於人,其文學辭章,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於後如今無疑也,雖使得所願於一時,以彼易此,孰得孰失?……

文未終篇,顯有闕佚,姑不具論。獨子厚同貶八司馬中,以程异最為下材,彼被貶不久,即能起復,以與皇甫鎛比周[184],為憲宗聚斂故,事出詭迹,絶非正軌,以此欣動子厚,葛常之未為知言。又夢得自始貶逮子厚之死,兩人一切同其厄運,其得與於召用,在長慶、開成間,去子厚之死已遠,子厚何得預知夢得之未來,而心怦怦然動哉?此非知言尤甚。

焦循《易餘籥錄》載:

司空表聖[185]《題〈柳州集〉後》云:“今於華下方得柳詩,味其探搜之致,亦深遠矣,俾其窮而克壽,抗思極精[186],則固非瑣瑣者輕可擬議其優劣。”“窮而克壽”四字造於微,非窮則心不壹,非壽則思不練。

固哉表聖之言詩也!子厚之詩,以窮得之,恰到好處,益之以壽,容或有損,劉夢得即是最切近之例子。里堂分為兩境,從而分析,又智下表聖一等。嘗論人生得壽,固不失為晚福,然語其為人,可得減少頹廢氣氛,則遠遠不如早死為愈。尋《夢得集》僅三十卷,詩即佔十卷,《外集》十卷,詩且多至八卷,就中淫昏諛佞可删之作,居其泰半。夫人生亦何不幸而享此懸疣附贅[187]之遐齡,枉與同情者以意外之傷感哉?


[1]芒羊:亦作“茫洋”、“芒洋”。迷芒貌。宋歐陽修《乞外任第一表》:“惟兩目之舊昏,自去秋而漸劇,精明晻藹,瞻視茫洋。”

[2]某達官:指程含章。程含章(1762—1832),又名羅含章。字象坤,號月川,雲南景東人。官至山東巡撫、福建布政使。

[3]方東樹:《復羅月川太守書》,《儀衛軒文集》卷七。

[4]墨,各本皆作“愚”,釗敢斷是形譌,輒謬改定。又“陳”讀若陣,“陳墨”與“陣馬”為類語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5]諒:推想。

[6]訾嗸:亦作“訾謷”、“訾嗷”。攻訐詆毁。

[7]觶:古代酒器,青銅制,形似尊而小,或有蓋。盛行於中國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。

[8]一間:謂相距極近。間,間隙。

[9]樓迂齋:樓昉。樓昉,字陽叔,號迂齋,南宋鄞縣人。

[10]蘇老泉:蘇洵。蘇洵,字明允。有謂老泉為蘇軾之號,然南宋以來多謂蘇洵號老泉。

[11]陳后山:陳師道。陳師道,號后山居士,故稱陳后山。

[12]韓愈:《讀〈儀禮〉》曰:“余嘗苦《儀禮》難讀,又其行於今者蓋寡。”

[13]唐子西:唐庚。

[14]邵秉華:清代學者邵晉涵次子,餘姚人。

[15]藻繪:亦作“藻繢”。修飾;作美麗的描繪。曾鞏《〈南齊書目錄〉序》:“其更改破析刻彫藻繢之變尤多,而其文益下。”

[16]摯:精當,確切。

[17]湘人崛起:指曾國藩。曾為湖南人,故稱湘人。曾國藩在同治朝時,率湘軍打敗太平天國,出將入相,位高權重。由於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深厚功底,曾國藩在文壇擁有很高聲望,往往一呼百應。曾作文提倡桐城派,推崇韓愈,天下士子翕然從之,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,在道光朝已經衰落的桐城派至此中興。

[18]李華:字遐叔。

[19]偃、商:偃指孔子弟子子游,商指孔子弟子子夏。子游,即言偃(前506—前443),姓言,名偃,字子游,亦稱言游,又稱叔氏,春秋末吳國人;子夏,即卜商(前507—約前420),字子夏,春秋時晉國人。子游、子夏二人在整理、保存、繼承和傳播孔子(儒家)的經典與學說方面貢獻很大。子游是南方人,在南方積極傳播孔子的學說,孔子曾說:“吾門有偃,吾道其南。”子夏曾“序《詩》”、“傳《易》”、“傳《禮》”、受《春秋》於孔子 ,《論語》一書疑多出於他和門人手撰,許多後來儒學經典都被說成是由他流傳下來。子游和子夏皆為“孔門十哲”,同列文學科。

[20]孔伋(前483—前402):字子思,孔子的孫子,戰國初期魯國人。子思曾師事曾參,孟子是其再傳弟子,作《中庸》,在儒家學派中是承先啟後的人物。

[21]崔沔(673—739):字善沖,京兆長安人。有才章,擢進士,復試為第一。累遷秘書監、太子賓客。年六十七卒,贈禮部尚書。曾撰《老子道德經疏》行於天下。文多散佚,其子集其遺文,編為二十九卷文集,李華為之作序,今不存。

[22]周情孔思:周,周公;孔,孔子。周公、孔子的思想感情。李漢《昌黎先生集序》曰:“日光玉潔,周情孔思。”

[23]蕭茂挺:蕭穎士。蕭穎士,字茂挺,提倡古文,為唐代古文運動之先驅。

[24]獨孤至之:獨孤及。獨孤及,字至之,與蕭穎士、李華等皆提倡古文,同為唐代古文運動之先驅。

[25]八代:指東漢、魏、晉、宋、齊、梁、陳、隋,這幾個朝代正是駢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時代。

[26]序《李公中集》:即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》,《毗陵集》卷一三。

[27]陵夷:由盛到衰。衰頹,衰落。

[28]梏拲:古代刑具,亦指械系。比喻束縛人的事物。韓愈、孟郊等《會合聯合》:“格言多彪蔚,懸解無梏拲。”

[29]拳拳:誠摯貌。漢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拳拳之忠,終不能自列。”

[30]皋繇:亦作“皋陶”、“皐陶”、“皋繇”。傳說虞舜時的司法官。《書·舜典》:“帝曰:‘皐陶 ,蠻夷猾夏,寇賊姦宄,汝作士。’”《論語·顏淵》:“舜有天下,選於眾,舉皋陶,不仁者遠矣。”

[31]史克:里革,名克,春秋時魯國太史。

[32]枵腹:空腹,比喻空疏無學。

[33]旉祐:旉,同“敷”。旉祐,猶言造福、施恩。

[34]丕變:大變。《尚書·盤庚上》:“罔有逸言,民用丕變。”

[35]鄭:鄭聲,原指春秋戰國時鄭國的音樂。因與孔子等提倡的雅樂不同,故受儒家排斥。此後凡與雅樂(文學)相背的音樂(文學),均被崇“雅”黜“俗”者斥為“鄭聲”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放鄭聲,遠佞人。鄭聲淫,佞人殆。”

[36]賈幼幾(718—772):賈至。賈至,字幼幾,提倡古文,為唐代古文運動之先驅。

[37]元次山(719—772):元結。元結,字次山。

[38]擊石拊石、百獸率舞:《尚書·舜典》:“帝曰:‘夔!命汝典樂,教胄子,直而溫,寬而栗,剛而無虐,簡而無傲。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八音克諧,無相奪倫,神人以和。’夔曰:‘於!予擊石拊石,百獸率舞。’”

[39]蓋公:《漢書》卷三十九《曹參傳》:“(參)聞膠西有蓋公,善治黃、老言,使人厚幣請之。既見蓋公,蓋公為言‘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’,推此類具言之。參於是避正堂,舍蓋公焉。其治要用黃、老術,故相齊九年,齊國安集,大稱賢相。”

[40]《史記》卷八十《樂毅列傳》載:樂臣公學黃帝、老子,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。河上丈人教安期生,安期生教毛翕公,毛翕公教樂瑕公,樂瑕公教樂臣公,樂臣公教蓋公,蓋公教於齊高密、膠西,為曹相國師。樂臣公,《史記索隱》:本亦作“巨公”也。

[41]淳閟:疑為“淳悶”。淳悶:淳厚質樸。清龔自珍《大誓答問第十一》:“漢初淳悶,重功令,尤重師法,學有家法,名成大師,豈肯從而詭和以塞詔旨乎?”

[42]涯涘:邊際;界限。南朝齊謝朓《辭隨王箋》:“榮立府庭,恩加顏色。沐髮晞陽,未測涯涘。”

[43]侔色揣稱:形容描摹得恰到好處,惟妙惟肖。況周頤《蕙風詞話》卷一:“詞中對偶……深淺濃淡,大小重輕之間,務要侔色揣稱。”

[44]刻覈:亦作“刻核”,苛刻。

[45]常山之蛇:古代傳說中一種能首尾互相救應的蛇。後因以喻首尾相顧的陣勢。《孫子·九地》:“故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。率然者,常山之蛇也。擊其首則尾至,擊其尾則首至,擊其中則首尾俱至。”

[46]《唐語林》卷五。

[47]驢駒媚:傳說中初生驢駒口中所含的肉狀物。婦人帶之增媚,故名。

[48]硜硜:淺陋而又固執的樣子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子擊磬於衛,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,曰:‘有心哉,擊磬乎!’既而曰:‘鄙哉!硜硜乎莫己知也,斯已而已矣。’”

[49]茅星來(1678—1748):字豈宿,號鈍叟,又號具茨山人,浙江歸安人。著有《純叟文集》、《近思錄集解》。

[50]竅要:關鍵;要害。

[51]紬繹:也作“抽繹”,演繹。方苞《楊黃在時文序》:“聞喜楊黃在守選京師,與余交,間出其時文,能曲暢所欲言,以顯事物之理,又能抽繹先儒之書,而發其端緒之未竟者。”

[52]愜心貴當:猶言合情合理。晉陸機《文賦》:“故夫誇目者尚奢,愜心者貴當。”

[53]或謂杜詩指《蕭選》而言,說亦不謬,然彼為局義,非通義也,通、局之間,廣、狹迥別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54]儲在文:字禮執,宜興人。儲方慶子,曾與兄弟儲鬱文、儲大文、儲右文、儲雄文同登甲乙榜,世稱“五鳳齊飛”。官編修,工制舉。

[55]姚際恆(1647—1715):字立方,一字首源,安徽桐城人,清代經學家。著有《九經通論》、《好古堂書目》等。

[56]《漢·志》:指《漢書·藝文志》。然《漢書·藝文志》曰:“《國語》二十一篇。左丘明著。”姚際恒卻曰:“不著撰人名”。

[57]司馬遷:《報任安書》。

[58]傅玄(217—278):字休奕,北地郡泥陽人。歷任縣令、太守、典農校尉、司隸校尉等,著有《傅子》、《傅玄集》等。

[59]劉炫:隋代經學家。字光伯,河間景城人,曾任太學博士。著有《〈論語〉述議》、《〈春秋〉攻昧》、《〈五經〉正名》、《〈孝經〉述議》、《〈春秋〉述議》、《〈尚書〉述議》、《〈毛詩〉述議》等,唐孔穎達撰《〈五經〉正義》時,採用劉炫經學著作不少成果。

[60]李仁父(1115—1184):李燾。李燾,字仁甫(父),一字子真,號巽岩,眉州丹棱人。著述有《續資治通鑑長編》等。

[61]峻健:猶剛勁。金王若虛《文辨》:“歐公散文自為一代之祖,而所不足者精潔峻健耳。”

[62]此段引文出自姚際恆《古今偽書考》。

[63]晉之《乘》,楚之《檮杌》:相傳為晉、楚兩國之史記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曰:“王者之跡熄而《詩》亡,《詩》亡然後《春秋》作。晉之《乘》,楚之《檮杌》,魯之《春秋》,一也。”

[64]或云:《左傳》為丘明一家說,姚姬傳補注《左傳》,曾提異議,謂“丘明作傳以授曾申,申傳吳起,起傳其子期,期傳楚人鐸椒,椒傳趙人虞卿,虞卿傳荀卿,蓋後人屢有附益,其為丘明說經之舊,及為後所益者,今不知孰為多寡矣。”釗案:謂凡傳授即有附益,說殊武斷偏執,姚舉魏氏事有造飾為例,此等錯迕,古籍多有,何足以一眚槪全書?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65]尨:雜亂。

[66]舛逆:顛倒;悖逆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本末舛逆,首尾衡決,國制搶攘,非甚有紀,胡可謂治!”

[67]不臧:不善,不良。《詩·邶風·雄雉》:“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。”

[68]予豈好辯哉,予不得已也:語出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。

[69]嶄嶄:突出、特別。

[70]韓菼(1637—1704):字元少,別號慕廬,江蘇長洲人。官禮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。

[71]錢田間(1612—1693):錢澄之,初名秉鐙,字飲光,一字幼光,晚號田間老人、西頑道人。安徽桐城人。明崇禎時秀才。南明桂王時,擔任翰林院庶吉士。詩文負重名,著有《田間集》、《田間詩集》、《田間文集》、《藏山閣集》等。

[72]鰓鰓:恐懼貌。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(秦)故雖地廣兵彊,鰓鰓常恐天下之一合而共軋己也。”

[73]胡鳴玉(1685—1767):字廷佩(又作亭培),號吟鷗,青浦人。乾隆間舉博學鴻詞,著作有《訂譌雜錄》,該書為考訂聲音文字之訛,大抵採集諸家說,而參以己說。

[74]三條:即《訂譌雜錄》卷二《倉皇》條,卷四《假而》條,卷五《嘵、譊之辨》條。

[75]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文王視民如傷,望道而未之見。”

[76]《日知錄》:顧炎武“稽古有得,隨時劄記,久而類次成書”的著作。其內容大體劃為經義、史學、官方、吏治、財賦、典禮、輿地、藝文八類。

[77]予維音嘵嘵:《詩經·豳風·鴟鴞》:“風雨所漂搖,予維音嘵嘵。”

[78]《法言》卷第七《寡見》。原文為:“呱呱之子,各識其親;譊譊之學,各習其師。”

[79]皮日休《奉和魯望早秋吳體次韻》:“書淫傳癖窮欲死,譊譊何必頻相仍。”

[80]蘇軾《百步洪》:“回船上馬各歸去,多言譊譊師所呵。”

[81]載號載呶:《詩經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賓既醉止,載號載呶。”

[82]鳴玉乾隆間曾舉鴻博,年應長於引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83]《杜詩注》:指仇兆鼇的《杜詩詳注》。《杜詩詳注》卷之七《新婚別注》引《北山移文》“蒼黃反覆”句。

[84]胡刻《文選》:清代胡克家刻印的《昭明文選》。胡克家,字果泉,鄱陽人,乾隆年間進士,曾官開歸道臺、安徽和江蘇巡撫。嘉慶二十二年因疏浚吳淞口積勞成疾,歿於任上。《昭明文選》經一千多年的輾轉傳抄,“偽舛日滋”,難以卒讀,胡克家決心對其修訂重印。他以宋代的尤袤刻本(唐李善注)為依據,精心校對,歷經一年多時間始付印,嘉慶十四年(1809)完成。

[85]胡曾《廣武山》詩曰:“數罪楚師應奪氣,底須多論破深艱。倉皇鬥智成何語?遺笑當時廣武山。”見《全唐詩》卷六百四十七。胡曾:生卒年不詳。號秋田,唐代邵陽人。咸通中,屢舉不第。咸通末,嘗為漢南從事。高駢鎮蜀,辟為書記。工詩,尤擅詠史。

[86]蘇軾《虞姬墓》诗:“帳下佳人拭淚痕,門前壯士氣如雲。倉皇不負君王意,獨有虞姬與鄭君。”

[87]《論語》“已而”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已而,已而,今之從政者殆而!”

[88]《說苑》:西漢劉向編撰。

[89]盧抱經(1717—1796):盧文弨,字召弓,一作紹弓,號磯漁,又號檠齋、抱經,晚年更號弓父,人稱抱經先生,清仁和人。以校勘古籍稱名於世。著有《群書拾補》等。

[90]釗案:《唐音癸籤》卷二十九載:“賀朝,萬齊融,賀萬,姓也。《舊唐書》以賀名朝萬,而分齊融為姓名,誤。今從梁肅《越州開元寺碑》、李華《潤州鶴林寺碑》改正。”柳州“王林國”之誤,何常之有?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91]《孟子》:指《孟子·盡心下》。

[92]《記·儒行》:指《禮記·儒行》。原文為:“魯哀公問於孔子曰:‘夫子之服,其儒服與?’孔子對曰:‘丘少居魯,衣逢掖之衣。’”

[93]丰裁:猶風紀。《明史》卷二百八十一《循吏傳·陳灌傳》:“灌丰裁嚴正,而為治寬恤類此。”

[94]峻整:嚴肅莊重。《新唐書》卷一百七十九《王璠傳》:“儀宇峻整,著稱於時。”

[95]汗流籍湜走且僵:籍,指張籍,湜,指皇甫湜,二人在唐時與韓愈一同有名。語出蘇軾:《潮州韓文公廟碑》:“追逐李杜參翱翔,汗流籍湜走且僵,滅沒倒影不能望。”

[96]文昌:張籍。張籍,字文昌。

[97]彭宣之於張禹:彭宣、張禹皆西漢末人物。張禹字子文,河內軹人,善《易》。彭宣字子佩,淮陽陽夏人,治《易》,師事張禹。《漢書》卷八十一《匡張孔馬傳》:“禹成就弟子尤著者,淮陽彭宣至大司空,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。宣為人恭儉有法度,而崇愷弟多智,二人異行。禹心親愛崇,敬宣而疏之。崇每候禹,常責師宜置酒設樂與弟子相娛。禹將崇入後堂飲食,婦女相對,優人管弦鏗鏘極樂,昏夜乃罷。而宣之來也,禹見之於便坐,講論經義,日晏賜食,不過一肉卮酒相對。宣未嘗得至後堂。及兩人皆聞知,各自得也。”

[98]李北海(678—747):李邕,字泰和,廣陵江都人,曾任北海太守,故稱李北海。

[99]賈常侍:賈至,曾任散騎常侍,故稱賈常侍。

[100]沈諫議:《全唐文》作“沈諫議”,《四部叢刊初編》集部《皇甫持正文集》作“沈諮議”。沈諫議似為沈亞之。沈亞之曾登賢良方正、能直言極諫科。曾遊韓愈門下,與韓愈關係密切。

[101]歐公:指歐陽修。

[102]袁昂(461—540):字千里,陳郡陽夏人。仕齊至吳興太守,歸梁位司空。卒諡穆正。著《古今書評》,該書共評二十五位書法家,多用妙喻,簡介傳神,對後世影響很大。

[103]敖陶孫(1154—1227):字器之,號臞翁,一號臞庵,福清(今屬福建)人。淳熙進士,歷官海門縣簿、漳州教授等。著有《詩評》等。

[104]王弇州:王世貞。

[105]東坡《南海廟碑》:應為蘇軾的《潮州韓文公廟碑》。

[106]陳善:生卒年不詳,約公元1147年前後在世。字子兼,一字敬甫,號秋塘,羅源(今屬福建)人。紹興進士,官終太學錄,著有《捫蝨新話》十五卷,分類考論經史詩文。

[107]鮑倚雲(1707—1777):字薇省,號退餘,一號蘇亭,安徽歙縣人。優貢生。工詩。年四十,絕意仕進,教授於鄉里。著有《壽藤齋詩集》、《退餘叢話》等。

[108]魯直:黃庭堅。

[109]補之:姚補之。

[110]文潛:張耒。

[111]少游:秦觀。

[112]無己:陳師道。

[113]習之娶吾亡兄之女: 習之,即李翺。李翺娶韓弇之女為妻。韓弇為韓愈叔父韓雲卿的兒子,為韓愈從兄。韓弇在貞元三年代表唐與吐蕃會盟時,被吐蕃劫殺,故韓愈稱弇為“亡兄”。弇曾官殿中侍御史(為兼銜,非實授),故曰殿中,下面說:“習之娶殿中女”,指此。

[114]李南紀:李漢。

[115]皇甫持正實弟子:李最欣:《韓愈與皇甫湜關係辨正》曰:“就態度而言,韓愈認皇甫湜為朋友,皇甫湜也認韓愈為朋友,當時人也以二人為朋友關係,從未見有誰認為二人是師弟子關係的;就事實而言,韓愈之於皇甫湜,不是業師,不是座主,不是舉主,故二人不存在任何意義上的師弟子關係。說韓愈和皇甫湜是朋友關係而非師弟子關係,對韓愈的古文成就和地位沒有傷害;今人論述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,不必用皇甫湜為韓愈弟子的說法。”李最欣本文論韓愈與皇甫湜關係,可備一說。李最欣:《韓愈與皇甫湜關係辨正》,《中州學刊》2009年第1期。

[116]持正碑、銘:持正,皇甫湜的字。碑、銘,指皇甫湜作的《韓文公墓誌》、《韓文公神道碑》、《祭吏部韓侍郎文》,皆稱韓愈為“先生”。

[117]習之之非門人:李最欣:《李翺是韓愈弟子嗎?》曰:“從稱呼到心理,李翺都不承認自己是韓愈弟子,而僅以朋友自居,事實證明,李翺的做法沒什麼不妥。”“以李為韓之弟子,乃宋祁等人的好逞偏見和眾人的慣於盲從所致。李翺不是韓愈的弟子,論述韓愈在古文運動中的領導作用,應慎用李翺為韓愈弟子的說法。”李最欣本文似乎佐證了“習之之非門人”的觀點。李最欣:《李翺是韓愈弟子嗎?》,《文學遺產》2005年第3期。

[118]低頭拜東野:語出韓愈《醉留東野》。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一),第36頁。

[119]淹雅:淵博。清張海鵬《〈曲洧舊聞〉跋》:“寧徒援據精博,足誇淹雅乎哉?”

[120]錢辛楣:錢大昕。錢大昕,字辛楣、曉征,號竹汀,江蘇嘉定人。

[121]誚讓:責問。唐韓愈《順宗實錄四》:“賦稅不登,觀察使數誚讓。”

[122]秦小峴:秦瀛,字淩滄,一字小峴,號遂庵,無錫人。乾隆甲午舉人,官刑部右侍郎。撰《小峴山人集》、《已未詞科錄》。

[123]汪苕文(1624—1691):汪琬。汪琬,字苕文,號鈍庵,晚號鈍翁,晚年隱居太湖堯峰山,學者稱堯峰先生。江南長洲人。順治十二年進士,官刑部郎中。與侯方域、魏禧合稱為“清初散文三大家”。

[124]懍懍:危懼、戒慎貌。《尚書·泰誓中》:“百姓懍懍,若崩厥角。”

[125]良醫三折肱:幾次斷臂,就能懂得醫治斷臂的方法。後比喻對某事閱歷多,富有經驗,自能造詣精深。《左傳·定公十三年》:“三折肱知為良醫。”

[126]闊誕:虛誇怪誕。

[127]樊紹述(766?—824):樊宗師。樊宗師,字紹述,河中人。官歷太子舍人、綿州刺史、絳州刺史等職。是韓愈等人宣導的古文運動的參加者之一。為文力主詼奇險奧,刻意求奇,喜用生僻詞語,流於艱澀怪僻,時號“澀體”。

[128]韓愈:《讀〈荀〉》。

[129]《文選》六臣:唐高宗時,李善為《昭明文選》作注,人稱《李善注》。唐玄宗時,工部侍郎呂延祚集呂延濟、劉良、張銑、呂向、李周翰注,人稱《五臣注》。南宋以後有人將《李善注》與《五臣注》合刻,成為所謂《六臣注》。

[130]飣餖:亦作餖飣,將食品堆迭在盤中,擺設出來。後比喻堆砌文詞。

[131]慊慊:心不滿足貌;不自滿貌。《後漢書·五行志一》:“石上慊慊舂黃粱者,言永樂雖積金錢,慊慊常苦不足,使人舂黃粱而食之也。”

[132]摩頂放踵:從頭頂到腳跟都磨傷。形容不辭辛苦,捨己為人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墨子兼愛,摩頂放踵利天下,為之。”

[133]心向尼山,目送身毒:指學兼儒、佛。尼山:指孔子,因孔子字仲尼。尼山指儒家的學說。身毒,指佛教。身毒本為古印度之稱,因佛教來自印度,故以身毒指稱佛教。

[134]深寧:即王應麟。王應麟,字伯厚,號深寧老人,著有《深寧集》一百卷,故稱深寧。

[135]嬰舋:負罪。嬰,纏繞。舋,事端,此指罪。

[136]隸御:從官、隸御,皆指皇帝身邊的侍從官。

[137]宸極:北極星,引申為王位、帝王。

[138]嗤嗤:喧擾貌;惑亂貌。陳子昂《感遇》詩之二十:“玄天幽且默,羣議曷嗤嗤。”

[139]謝山:全祖望。全祖望,字紹衣,號謝山,學者稱為謝山先生。

[140]艾軒(1114—1178):林光朝,字謙之,號艾軒,莆田人,南宋理學家。累官國子司業、太子侍讀、中書舍人。卒謚文節,學者稱艾軒先生。著有《艾軒集》。

[141]方楘如(1680—?):字若文,一字文輈,號朴山,浙江淳安人。康熙四十五年(1706)進士,官豐潤知縣。工古文。著有《〈周易〉通義》、《〈尚書〉通義》、《〈毛詩〉通義》、《集虛齋學古文》、《離騷經解》及《樸山存稿》、《續稿》。

[142]襞積:亦作“襞績”,重複,堆砌。宋王安石《上邵學士書》:“某嘗悉近世之文,辭弗顧於理,理弗顧於事,以襞積故實為有學,以雕繪語句為精新。”

[143]杜欽:字子夏,南陽人。生卒年不詳。西漢散文家。好經書,曾為議郎。為官能直言極諫。

[144]谷永:字子雲,長安人。生卒年不詳。西漢散文家。官太中大夫、北地太守、大司農。為官能直言極諫。

[145]某家偶忘其名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146]瀏然:水清澈的樣子,此指明朗。

[147]孑然:特出。宋范仲淹《唐異詩序》:“觀乎處士之作也,孑然弗倫,洗然無塵。”

[148]癯然:瘦,此指簡潔。

[149]短局滯澀:簡短拘束,放不開。滯澀,不流暢。

[150]猖狂恣睢:作文如大江大河,汪洋奔放,恣意而為,揮灑自如。

[151]穿穴:鑽研,深究。

[152]和:《柳宗元集》卷三十四《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》校勘記:“一作‘加’。按:‘和’字費解,‘加’字近是。”

[153]稚騃:幼稚愚魯。

[154]趑趄:且行且卻,徘徊不前貌。

[155]《唐宋文醇》:即乾隆帝《御選唐宋文醇》,曰:“吏部文章之宗。然其造詣深淺,須以柳州所論為定,故錄之。且可以見柳之不敢望韓,具所自道中,蓋實錄,非謙辭也。”

[156]語見《報袁君陳書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157]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八《通榜》:“貞元十八年,權德輿主文,陸傪員外通榜帖,韓文公薦十人於傪。”

[158]薦侯喜等十人書:即韓愈《與祠部陸員外書》,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三),第1513頁。

[159]《登科記》:即《登科記考》。《登科記考》,徐松編著。徐松(1781—1848),字星伯,北京大興人。嘉慶十年(1805)進士。曾任湖南學政。著有《西域水道記》、《新注地理志集釋》、《〈漢書西域傳〉補注》、《唐兩京城坊考》、《登科記考》等書。

[160]校閱本文時,竟不憶妄人指誰?耄年昏憒,可哂乃爾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161]莊炘(1735—1818):字景炎,一字似撰,號虛庵,江蘇武進人。與洪亮吉、孫星衍、趙懷玉、張惠言共為漢學,於聲音訓詁尤深。乾隆三十三年副貢生。歷官咸甯知縣、興安知府。炘詩文有法度,生平著述沒於水,僅存文六卷,詩七百餘首。

[162]趙懷玉(1747—1823):字億孫,號味辛,又字印川,江蘇武進人。

[163]胡天游(1696—1758):一名騤,字雲持,又字稚威。浙江山陰人。雍正七年(1729)副貢。一生未仕。客死山西。善作駢體文。詩學韓愈、孟郊。

[164]蕭穆(1835—1904):字敬甫,一字敬孚,桐城人。諸生。師事錢儀吉、方宗誠。作文深受劉大櫆評選之《唐宋八大家文選》影響,著有《敬孚類稿》。在訪書、校書上成就顯著。

[165]康紹鏞(1770—1834):字蘭皋,一字鎛南,山西興縣人。嘉慶四年進士,授兵部主事,充軍機章京。累遷郎中、鴻臚寺少卿、安徽巡撫、廣東巡撫。師事姚鼐,受古文法,文章、經濟蔚為時稱。

[166]孟康:三國曹魏時著名學者,精通地理、天文、小學,其《〈漢書〉音義》在訓詁、考據方面均有較高的成就,常常被各種古代典籍援引,具有相當高的學術研究價值。

[167]弔詭:亦作“吊詭”。奇異,怪異;趨異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丘也與女,皆夢也;予謂女夢,亦夢也。是其言也,其名為弔詭。”

[168]《集古錄》:歐陽修撰,為研究金石文字的專著,其所著錄的大部分唐代石刻及拓本今已不傳。

[169]臨命:謂人將死之時。《後漢書》卷六十六《王允傳》:“宏臨命詬曰:‘宋翼豎儒,不足議大計!’”

[170]謝昌國(1121—1194):謝諤,字昌國,號艮齋,一說定齋,人稱艮齋先生,臨江軍新喻人。程頤再傳弟子。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(1157)進士。歷撫州樂安尉、吉州錄事參軍,知分宜縣,累官右諫議大夫兼侍講。光宗時,歷御史中丞、權工部尚書,提舉太平興國宮,晚歸桂山。

[171]范蔚宗:范曄。范曄,字蔚宗,著《後漢書》。

[172]惠氏祖孫父子:指惠棟、惠棟父惠士奇、祖父惠周惕。惠周惕(?—約1694),原名恕,字元龍,又字硯溪(研溪),吳縣人。受業於汪琬。康熙三十年進士及第,選翰林院庶吉士,任密雲縣知縣。卒於任上。精於經學,著《易傳》、《春秋問》、《三禮問》、《詩說》等。惠氏三代傳經,周惕為創始人;惠士奇(1671—1741),惠周惕子。字天牧,一字仲孺,晚號半農,人稱紅豆先生。康熙四十八年進士,官編修、侍讀學士,曾典試湖廣,督學廣東。傳父惠周惕之學,撰《易說》、《禮說》、《春秋說》;惠棟(1697—1758),惠士奇子,字定宇,號松崖,學者稱小紅豆先生。著《九經古義》。祖孫三代治經皆有聲。

[173]高郵王氏:王念孫、王引之父子,江蘇高郵人。皆清代著名學者。此處指王引之。

[174]《助字辨略》:解釋古籍虛詞的書,清代劉淇著。劉淇為清初人,祖籍確山,實居山東濟寧。《助字辨略》初刻於清康熙五十年(1711)。王引之的《經傳釋詞》,亦為清代匯釋虛詞的工具書,自序於清嘉慶三年(1798),相距八十餘年。王引之生當乾嘉漢學盛世,成就自然超越劉淇,但劉淇篳路藍縷之功不可沒。且《助字辨略》有些地方仍為《經傳釋詞》所不及。

[175]《太平廣記》:北宋李昉等主編。全書五百卷,目錄十卷。全書採錄漢代至宋初的各類筆記小說四百七十五種,按性質分為九十二大類。因成書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,故名《太平廣記》。李昉(925—996),字明遠,深州饒陽人,宋太宗時官拜平章事。

[176]李方叔(1059—1109):李廌。李廌,字方叔,號齊南先生、太華逸民。華州人。少以文為蘇軾所知,蘇譽之為“萬人敵”之才,為“蘇門六君子”之一,詩詞文俱工。中年應舉落第,絕意仕進,定居長社,直至去世。

[177]黃茅白葦:連片生長的黃色茅草或白色蘆葦。形容齊一而單調的情景。

[178]巽:古同“遜”,謙讓恭順。

[179]伻:使者。

[180]儇薄:巧佞輕佻。

[181]imgimg:或作“毷氉”,煩惱,鬱悶。前蜀韋莊《買酒不得》詩:“停尊待爾怪來遲,手挈空瓶毷氉歸。”

[182]黔婁:人名。據漢劉向《列女傳·魯黔婁妻》載,黔婁為春秋魯人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、晉皇甫謐《高士傳·黔婁先生》則說是齊人。隱士,不肯出仕,家貧,死時衾不蔽體。晉陶潛《詠貧士》之四:“安貧守賤者,自古有黔婁。”後作為貧士的代稱。

[183]葛立方(?—1164):字常之,號歸愚。丹陽人,後定居吳興。紹興八年(1138)進士,官至吏部侍郎。著有《韻語陽秋》二十卷。

[184]比周:結黨營私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羣徒比周之説勝,則賢、不肖不分。”

[185]司空表聖(837—908):司空圖。司空圖,字表聖,自號知非子,又號耐辱居士。河中虞鄉人。唐懿宗咸通十年(869)進士。曾官中書舍人。唐哀帝被弑,絕食而死。

[186]抗思極精:一本作“玩精極思”。

[187]懸疣附贅:比喻累贅無用之物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:“彼以生為附贅縣疣,以死為決潰癰,夫若然者,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