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
詠三良[54]
詩云:
束帶値明后,顧盼流輝光,一心在陳力,鼎列夸四方。款款效忠信,恩義皎如霜,生時亮同體,死沒寧分張?壯軀閉幽隧,猛志塡黃腸,殉死禮所非,況乃用其良?霸基弊不振,晉楚更張皇,疾病命固亂,魏氏言有章,從邪陷厥父,吾欲討彼狂。
詩語意明白,無用詳釋,惟黃腸指棺而言,出《漢書·霍光傳》:賜光黃腸題湊各一具。蘇林曰: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,故曰黃腸。木頭皆向內,故曰題湊。
魏氏,本《左·宣十五年》:魏武子有嬖妾無子,武子疾,命其子顆必嫁是,疾病則必以為殉,及卒,顆嫁之,曰:疾病則亂,吾從其治也。
詩以三良影二王,二王之死,依《通鑑》所載如下:
七月乙未制:以積疹未復,其軍國政事權,令皇太子純勾當。時內外共疾王叔文黨與專恣,上亦惡之,俱文珍屢啓上,請令太子監國,許之。
八月庚子制:令太子即皇帝位。壬寅,貶王伾開州司馬,王叔文渝州司戶,伾尋病死貶所,明年賜叔文死。
由右觀之,二王之死,乃出自順宗之意,“上亦惡之”四字,可稱為極辛辣之爰書。憲宗八月庚子即皇帝位,越二日壬寅,即稱父命殺二王,由子厚視之,此不啻魏武子之亂命。末云:“從邪陷厥父,吾欲討彼狂”,曰從邪,曰陷父,又曰彼狂,曰討,語意何等嚴重!子厚在憲宗治下為臣,而對君申討,斥之曰彼狂,此在子厚惟民至上,以民討君,誠若行其所無事然。而獨中唐之世,人心尙趨敦厚,無人妄興文字獄,以取媚於上,憲宗復不如滿洲雍、乾二暴,專以戮辱士類為事,於是子厚恣行怨懟,居然得以容頭過身而去。不然,即百柳子厚,亦駢斬於城西獨柳樹下,與劉闢同其命運,倏逾千祀,直使人憑弔而無從矣。
嘗論唐史蕪穢,莫甚於永貞,雖史家如是言之,而從未見具體為之說明。以愚揣之:一自廣陵[55]乘權奄之勢,逼取監國,順宗自審大勢已去,己身且指日而知死所,遑論其他?向後凡權奄一切請求,即萬分逆己之意,而亦不得不為首肯,二王之死,其著例也。默察當時形勢,廣陵旣上賊船,求不為商臣而不可能,順宗實逼處此,復坐待為楚靈王而無從解免。今《順宗實錄》,固曾一改再改,都看不出此一眞實形象,於是豐陵“喑不能言”,及“馳馬若飛”之兩種矛盾紀載,僅從筆者隨意裝點,以欺朦世人耳目,而舉無當於爾時眞出來事。三復子厚哀永貞三詩,循聲發歎,倍百恆情。
[1]據朱志先、張霞:張燧乃湖南湘潭人。見朱志先、張霞:《章士釗〈柳文指要〉獻疑一則》,《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》第27卷第12期(2010年12月)。
[2]《王叔文之寃》一則:出自張燧《千百年眼》卷八。
[3]據朱志先、張霞:張燧的《千百年眼》卷八《王叔文之寃》,係刪改王世貞《讀書後》卷三《書〈王叔文傳〉後》而來。見朱志先、張霞:《章士釗〈柳文指要〉獻疑一則》。
[4]作者明之逋臣:據朱志先、張霞研究,從史源的角度來看,作者是王世貞而非張燧。王世貞非“明之逋臣”。見朱志先、張霞:《章士釗〈柳文指要〉獻疑一則》。
[5]朱舜水(1600—1682):朱之瑜。朱之瑜,字楚嶼,又作魯嶼,號舜水,浙江餘姚人,明末貢生。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詔特徵,未就,人稱征君。清兵入關後,流亡在外參加抗清復明活動。南明亡後,東渡定居日本,在長崎、江戶授徒講學,傳播儒家思想,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。著有《朱舜水集》。
[6]陳昇菴(1587—1671):陳元贇。陳元贇,本名珦,字義都,又字士升,號芝山、升庵,另號虎魄道人、瀛壺逸史、菊秀軒、羲都甫、既白山人、玄香齋逸叟等。浙江杭州府餘杭人,祖籍為河南禹州。明末傑出學者與武術家,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相當的貢獻,與朱舜水在日本皆享有聲望。
[7]據朱志先、張霞:王世貞1590年去世時,熊廷弼才二十一歲,袁崇煥才六歲,所以從內容而言,應該不存在作者對熊廷弼、袁崇煥心儀之論。見朱志先、張霞:《章士釗〈柳文指要〉獻疑一則》。
[8]羅汝懷(1804—1880):字研生,湖南湘潭人。道光十七年(1837)選拔貢生。曾國藩視師江西曾招入幕府,為其賓而不視事。選為芷江、龍山縣學訓導,均不就。獨以纂輯著述為事,尤留心湖南文獻,編成《湖南文徵》。精文字訓詁學。
[9]此書中華原無版本:朱志先、張霞認為此說不正確,該書一直在中國有流傳。見朱志先、張霞:《章士釗〈柳文指要〉獻疑一則》。《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》第27卷第12期。
[10]王惕齋(1839—1911):王仁乾。王仁乾,字健君,號惕齋,寧波府慈溪縣人。1870年東渡日本,在日本創辦淩雲閣,主要經營漢文書籍、文房四寶、古玩、字畫、絲綢等中國產品,兼出版發行書籍。1910年歸國。
[11]煬竈: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衛靈公近雍疸、彌子瑕 。二人者,專君之勢以蔽左右。復塗偵謂君曰:‘昔日臣夢見君。’君曰:‘子何夢?’曰:‘夢見竈君。’君忿然作色曰:‘吾聞夢見人君者,夢見日。今子曰夢見竈君而言君也,有説則可,無説則死。’對曰:‘日,並燭天下者也,一物不能蔽也。若竈則不然,前之人煬,則後之人無從見也。今臣疑人之有煬於君者也,是以夢見竈君。’君曰:‘善。’”謂在竈前向火,則蔽其光。後因以“煬竈”喻佞幸專權,蒙蔽國君。
[12]李祖陶(1776—1858):字欽之,號邁堂,江西上高人。嘉慶十三年(1808)舉人。著有《史論五種》、《邁堂文略》等。
[13]吉、贛又相距密邇:賀貽孫江西永新人,永新明清時屬吉安府,故謂賀貽孫吉郡人;魏叔子江西寧都人。寧都清時屬寧都州,明時屬贛州府,故謂魏叔子為贛州人亦確。吉安府、贛州府相鄰,故謂吉贛相距密邇。
[14]潘伯寅(1830—1890):潘祖蔭。潘祖蔭,字伯寅,吳縣人。咸豐二年(1852)進士。官至刑部尚書。
[15]葉煥彬(1864—1927):葉德輝。葉德輝,字奐彬(煥彬),號直山。湖南湘潭人。光緒十八年(1892)進士,授吏部主事。旋歸故里,從事著述。1927年在大革命高潮中被殺。
[16]噂:也作“噂沓”,議論紛紛。《詩經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噂沓背憎,職競由人。”
[17]鳳洲:王世貞。王世貞,字元美,號鳳洲。
[18]煬蔽:遮瞞,蒙蔽。
[19]然:安閒自適。《舊唐書》卷一百三十五《王叔文傳》作“僴然”。
[20]見《舊唐書》卷一百三十五《王叔文傳》。
[21]見《新唐書》卷一百六十八《王叔文傳》。
[22]張說賀魏元忠衣紫:《資治通鑑·唐紀》二十三:“易之、昌宗遽呼曰:‘張說與魏元忠同反!’太后問其狀。對曰:‘說嘗謂元忠為伊、周;伊尹放太甲,周公攝王位,非欲反而何?’說曰:‘易之兄弟小人,徒聞伊、周之語,安知伊、周之道!日者元忠初衣紫,臣以郎官往賀,元忠語客曰:無功受寵,不勝慚懼。臣實言曰:明公居伊、周之任,何愧三品!彼伊尹、周公皆為臣至忠,古今慕仰。陛下用宰相,不使學伊、周,當使學誰邪?且臣豈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臺衡,附元忠立致族滅!但臣畏元忠冤魂,不敢誣之耳。’太后曰:‘張說反覆小人,宜並系治之。’他日,更引問,說對如前。”
[23]二張:指武則天的內寵張昌宗、張易之兄弟。
[24]見《容齋四筆》卷九《譽人過實》。
[25]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曹交問曰:‘人皆可以為堯舜,有諸?’孟子曰:‘然。’”
[26]河漢: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肩吾問于連叔曰:‘吾聞言於接輿,大而無當,往而不返,吾驚怖其言,猶河漢而無極也。’”成玄英疏:“猶如上天河漢,迢遞清高,尋其源流,略無窮極也。”後因以“河漢”比喻言論誇誕迂闊、不切實際。
[27]管仲器小: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子曰:‘管仲之器小哉!’”
[28]璫:漢代武官的冠飾。《後漢書》卷四十三《朱穆傳》:“(朱穆)乃上疏曰:‘案漢故事,中常侍參選士人。建武以後,乃悉用宦者。自延平以來,浸益貴盛,假貂璫之飾,處常伯之任,天朝政事,一更其手,權傾海內,寵貴無極,子弟親戚,並荷榮任,故放濫驕溢,莫能禁禦。’”注:“璫以金為之,當冠前,附以金蟬也。”後遂以璫作為宦官的代稱。
[29]《續筆》:《容齋續筆》卷六《文字潤筆》。
[30]薰、蕕:香草和臭草。喻善惡、賢愚、好壞等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一薰一蕕,十年尚猶有臭。”杜預注:“薰,香草;蕕,臭草。十年有臭,言善易消,惡難除。”
[31]軒元略而輊貫之:疑筆誤。按上下文,當云“軒貫之而輊元略”。
[32]興元,乃德宗建中四年後改元年號,僅一年,又改元貞元。興元元年正月大赦,賜文武官階勳爵,七月又大赦,賜百官將士階勳爵。從正議大夫,“從”去聲讀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33]邏輯術語,在英文號曰晏璞生鋼叉。(Empson’s Fork.)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即兩刀論法,亦稱二難推理,邏輯上稱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聯合起來的推理。大前提是兩個假言判斷,小前提是選言判斷。
[34]桀犬:喻忠實奴僕。
[35]舂容:舒緩從容。
[36]藉手:猶借助。借人之手以為己助。
[37]計相:指杜佑,杜佑時為宰相兼領度支鹽鐵等使。見陶敏、陶紅雨:《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》,嶽麓書社,2003年,第1242頁。
[38]徐松(1781—1848):字星伯,順天大興人。嘉慶十年(1805)進士。曾任湖南學政,因事獲罪戍邊。歸授禮部主事。著有《唐兩京城坊考》等。
[39]豐陵:唐順宗的陵墓。《舊唐書》卷十四《順宗紀》:“(順宗)葬於豐陵。”指唐順宗。
[40]宋白(936—1012):字太素,一作素臣,大名人。建隆二年(961)進士。官至兵部尚書。參與編纂《文苑英華》。卒諡文憲(後改諡文安)。
[41]設官置衙鎖嬪妓:韓愈《豐陵行》作“設官置衛鎖嬪妓。”“衙”,作“衛”。《豐陵行》,見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一),第351頁。
[42]當寧:指皇帝。
[43]孟子月攘一雞之謔浪: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戴盈之曰:‘什一,去關市之征,今茲未能。請輕之,以待來年,然後已,何如?’孟子曰:‘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,或告之曰,是非君子之道。曰,請損之,月攘一雞,以待來年,然後已。如知其非義,斯速已矣,何待來年。’”
[44]尚宛甫(?—1836):尚鎔。尚鎔,字喬客,一字宛甫,江西南昌人。道光間諸生。工詩文,精史學。遍遊湖、湘、吳、越等地。晚客河南,歷主三山、聚星、崇實書院。著有《持雅堂詩文集》、《史記辨正》、《三國志辨微》等。
[45]劉蕡對策極言之:劉蕡,字去華,昌平人。唐文宗太和二年(828),劉蕡於對策中,極言宦官專橫,將危宗社。言論激切,士林感動,然考官畏宦官勢力,竟不敢錄取劉蕡。事見《舊唐書》卷一百九十下《劉蕡傳》。
[46]相里造之折魚朝恩:《舊唐書》卷一百八十四《魚朝恩傳》:“章敬太后忌日,……朝恩恣口談時政,公卿惕息。戶部郎中相里造、殿中侍御史李衎以正言折之,朝恩不悅,乃罷會。”
[47]柳伉之論程元振:《舊唐書》卷一百八十四《程元振傳》:“及至行在,太常博士柳伉上疏切諫誅元振以謝天下,代宗顧人情歸咎,乃罷元振官,放歸田里,家在三原。”
[48]陳蕃竇武:漢靈帝建寧元年(168),大將軍竇武、太傅陳蕃謀誅宦官,事敗,陳蕃被害,竇武自殺。
[49]《國語·晉語二·驪姬讒殺太子申生》。
[50]《尚書·泰誓上》:“今商王受,弗敬上天,降災下民,沈緬冒色,敢行暴虐。”
[51]《周易·旅卦》:“九四:旅於處,得其資斧,我心不快。”“資斧”,《子夏傳》及眾家並作“齊斧”,古“齊”、“齋”通。
[52]陳拾遺:陳子昂。因曾任右拾遺,後世稱為陳拾遺。
[53]嗛嗛:微小貌。《國語·晉語一·史蘇論獻公伐驪戎勝而不吉》:“嗛嗛之德,不足就也,不可以矜,而祇取憂也。”韋昭注:“嗛嗛,猶小小也。”
[54]三良:《左傳·文公六年》:“秦伯任好卒,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、仲行、鍼虎為殉,皆秦之良也。國人哀之,為之賦《黃鳥》。”杜預注:“任好,秦穆公名。”
[55]廣陵:指唐憲宗李純。憲宗踐皇帝位前被封廣陵王。《舊唐書》卷十四《憲宗紀》:“貞元四年六月,封廣陵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