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厚之《春秋》學

子厚之《春秋》學

子厚於《三傳》獨不信《左氏》,蓋以其推天引神而惡之,質之子厚為學本質,理固然也。顧子厚為《故襄陽丞趙君誌》,非微文仿《左氏》,而其神卜者秦誗之說,來蕝者曹信之助,命意幾與《左氏》全無差異,吾幾不信子厚能有此一作法,姑不具論。除《左氏》外,子厚於《公》、《穀》二傳皆特嗜,然特嗜者嗜其文,而不涉及義,以言義也,則子厚願掃於陸先生之門,而唯文通之說是從,凡子厚之治《春秋》,大較如此而已。

陸淳者,與趙匡相從而受學於啖助,質言之:子厚之學即啖助之學。《新書·儒學傳贊》曰:

《春秋》、《詩》、《易》、《書》,由孔子時師弟子相傳,歷暴秦不斷如系。至漢興,剗挾書令[54],則儒者肆然講授,經典寖興。左氏與孔子同時,以魯史附《春秋》作傳,而公羊高、穀梁赤,皆出子夏門人,三家言經,各有回舛[55],然猶悉本之聖人,其得與失蓋十五,義或繆誤,先儒畏聖人,不敢輒改也。啖助在唐名治《春秋》,摭訕[56]三家,不本所承,自用名學,憑私臆決,尊之曰孔子意也,趙、陸從而唱之,遂顯於時。嗚呼!孔子沒乃數千年,助所推著[57],果其意乎?其未可必也。以未可必而必之,則固,持一己之固而倡茲世,則誣,誣與固君子所不取,助果謂可乎?徒令後生穿鑿詭辨,詬前人,捨成就,而自為紛紛,助所階[58]已。

由右看來,啖助之治《春秋》,在摭訕三家,不本所承,自用名學,憑私臆決,其卒也,不免穿鑿詭辨,自為紛紛,於是助之所為,陸淳不能不分任其責,進而淳所負責,子厚亦相與共承焉。

嘗論漢人治《春秋》,大抵各專一經,自名絶學,以至《左氏》不立學官,劉歆詒書太常[59],齗齗以爭。至唐則如啖、趙、陸、柳諸家,乃通《三傳》而合治之,風尙所趨,逶迤至於清末,而皮鹿門[60],而鄭東父,黨同門、妒道眞之弊以終。

鄭東父者,名杲,山東即墨人,光緖五年,鄉舉第一,明年成進士,晚主講濼源書院,湖南何紹基[61]舊撰杖都講所也。講學宗旨,馬其昶[62]通伯嘗為立傳以明之:

君之學,自經訓史傳,朝章國故,以逮百家眾說,無所不涉,而獨耽於經,於經無所不致其力,而尤莫篤於《春秋》。君之言曰:古者入學,祭先聖、先師,先聖作經,先師述之為傳,今欲明聖人之經,必自篤信先師之傳始。如《易》有《十翼》,《春秋》有《三傳》,《禮》有《記》,有《喪服傳》,有《周官禮》,《詩》有《序》、《傳》,《書》亦有《序》、《大傳》,又有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爾雅》,為《五經》之總傳,苟據此以求聖人之意,十可七、八得。自唐後儒者多不信古傳,而自立新說,經之難明,固無惑焉。其說《春秋》也,《三傳》錯出,必求其通,以謂《左氏》明魯史舊章,《二傳》則孔子推廣新意,口授傳指。《公羊》明魯道者也,《穀梁》明王道者也,《左氏》則備載當時行用之道,當時行用之道,霸道也。所以必明魯道者,為人子孫,道在法其祖也,《穀梁》則損益四代之趣咸在焉,惟聖人崛起在帝位者乃能用之也。其為說兼綜《三傳》,若瓜蔓然,牽引連亙,不相違害,而尤兢兢於事天、事君與親之辨。謂《春秋》首致謹於元年正月,正月者,正即位也,人知即位之為君道,而不知其為子道也。雖無事必舉正月,謹始也,必能為父之子,而後能為天之子矣。《春秋》之有三正,由其有天、君、父之三命也,春者天也,王者君也,正月者父也。將以備責三正,而單舉正月何也?事天、事君,皆以事親為始也。

《三傳》合治以求其通,乃知《公羊》明魯道,《穀梁》明王道,《左氏》明霸道,東父於此用力最勤,手稿盈尺,書成未及刊行,年四十九積勞以沒。稿近為吾所得,願假數年之力,將由子厚及有唐諸賢,以逮清末皮、鄭諸家,合攻《三傳》之所得伊何,窮源竟委以表襮於世,冀達古為今用之最大績效,以無負乎千年相望之兩代大儒如柳、如鄭之畢生工力,誠所馨香以祝之爾,何敢必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