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故萬年令裴府君墓碣
吾嘗欲每日晨起,於無人時,高聲讀此文如下一段:
始公以唯諾聞長安中,奔人危急,輕出財力,如索水火。性開蕩,進交大官,不視齒類。挾同列,收下輩,細大畢歡。喜博奕,知聲音,飲酒甚少,而工於糺謫。謠舞擊咢,纖屑促密,皆曲中節度,而終身不以酒氣加人。晝接人事,夜讀書考禮,收捃策牘,未嘗釋手,以是重諸公間。
此比之長則讀李陵《答蘇武書》,短則讀史公敘季布氣蓋關左一節[82],功效可能相若。功效者何?此等文讀過三遍之後,斗覺神清氣壯,堪應百事。
此子厚為姊夫裴封叔銘幽,情誼旣篤,而封叔生性行事,亦値得放手發抒,正如史公為項羽立《本紀》一般,不將對象寫成生龍活虎,不肯擲筆,此文應是作者愜心貴當之作。說者謂:“始公以唯諾”下,乃子厚摹倣史公筆法。儲同人[83]曰:“此作者只要寫出活封叔,與萬世人看,何嘗倣司馬子長來。”說頗近理。不謂八股老手,亦有幾分看家本領。
搜逖疑互:釗案:“搜逖”如“糾逖”一類詞,“逖”為副詞,跟上動詞,而為具有同一動作之駢語。
自開元制禮,諱去《國恤》章:高宗朝,長孫無忌等修新禮,太常博士蕭楚材等,以為凶事非臣子所宜言,時許敬宗、李義府等希旨用事,遂焚去《國恤》一章,開元二十年復修新禮,因之不改。
皆因事擥綴:釗按:擥音覽,一作“攬”,攬取之義,於本文無當。疑“擥”是“攣”字形誤,攣音聯,聯系之義,字本作聯綴,或連綴,以子厚好用“攣”字入文,如他文:“攣踠瘻癘”等,遂寫成“攣綴”耳。或曰:如君言,“擥綴”或竟是“牽綴”之誤,擥、牽亦形似,余無以答。
取一切乃已:一切,原義出《史記·李斯傳》:“請一切逐客”,《索隱》[84]:“一切猶一例,言盡逐之也,言切者,譬若利刃之割,一運斤無不斷者。”在本文,乃謂切斷所聯綴之事項,而一例從簡也,於是“一切”之原義為切斷,引申義乃簡略。
會校成要:會,大計也,《周禮》:“聽出入比其要會”,注:“要會計最之簿書,月計曰要,歲計曰會”,要,平聲。
謠舞擊咢:咢,《爾雅·釋樂》:“徒擊鼓謂之咢”,郭注[85]:“獨作之”,此謂徒擊鼓者,獨自一人擊鼓也,謠,《釋樂》亦云:“徒歌謂之謠”,可見謠舞擊咢,皆指封叔一人之動作,廖注:“咢亦歌也”,非。釗案:子厚行文,主辭達易於了解,本文“咢”字特生,以致誤解叢積。“咢”疑“考”字形近而譌,如《與崔連州論石鐘乳書》:“泗濱之石,皆可以擊考”,擊考之云,何等爽脆?子厚無須故用生字,以矜博識。
告其叔舅宗元:何義門云:“子厚無他兄弟,歸於裴者其女兄,故稱叔舅。”釗案:子厚姊弟情長,此姊嫁裴墐,生三男喪其二,祇冢子銑奉柩,另一姊嫁崔簡,先簡十年卒。
大弁斯畢:“弁”與“卞”通。《書·顧命》:臨君周邦,率循大卞,注:大法也。
墊沃卒移:釗案:“墊沃”字連用,義微相伐,疑“墊沒”之誤。《愚溪對》:“西海有水,散渙而無力,不能負芥,投之則委靡墊沒,及底而後止。”乃明用“墊沒”字,沒、沃疊韻,形亦相近,易誤。
增我歲食,易其芋魁:此謂金人患水,稻食全荒,民惟賴芋魁果腹,封叔治水有效,民始得以歲食易之也。《漢書·翟方進傳》:“王莽時常枯旱,郡中追怨方進,童謠曰:壞陂誰?翟子威,飯我豆食羹芋魁。”“羹芋魁”者,“羹我芋魁”之省,與上“飯我豆食”相配成文。可見災無論水旱,芋魁為最先充饑之具,而漢人乃以之作羹,不似唐人如懶殘之煨食也。
又曰良能,宜力之宣:本文前云:以能增秩,此又云:良能宜宣力,此較之誌凌準墓:以能遷官,尤為用力渲染。特宗一[86]之能,為廉吏之能,封叔之能,為豪吏之能,一為篤友,一為密親,筆鋒所之,誼顯有別。
命殞在前:廖注:元和十二年十月,平吳元濟,十三年正月大赦,而墐以十二年七月卒,故云殞命在前。
[1]李華(715—766):字遐叔。趙州贊皇人。開元二十三年(735)進士,曾官監察御史。文學成就與蕭穎士齊名,世號“蕭李”。為韓柳古文運動先驅。
[2]廣津:王涯字。
[3]豐稷(1033—1107):字相之,諡清敏,明州鄞縣人。嘉祐(1059)四年進士。官至工部尚書。
[4]《與太學諸生書》:即《與太學諸生喜詣闕留陽城司業書》,見《柳宗元集》卷三十四。
[5]《論語·子罕》:“譬如平地,雖覆一簣,進,吾往也。”
[6]《韓非子·喻老》。
[7]李聯琇(1820—1878):字季瑩,號小湖,別號好雲樓主人。江西臨川人。道光二十五年(1845)進士,選翰林院庶吉士,散館授編修。咸豐朝官大理寺卿。同治年間主講鐘山、惜陰兩書院。著有《好雲樓集》等。
[8]“蚳鼃”句: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:“孟子謂蚳鼃曰:‘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,似也,為其可以言也。今既數月矣,未可以言與?’蚳鼃諫於王而不用,致為臣而去。齊人曰:‘所以為蚳鼃,則善矣;所以自為,則吾不知也。’公都子以告。曰:‘吾聞之也:有官守者,不得其職則去;有言責者,不得其言則去。我無官守,我無言責也。則吾進退,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?’”
[9]宰我之短喪: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宰我問:‘三年之喪,期已久矣。君子三年不為禮,禮必壞;三年不為樂,樂必崩……。’”
[10]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季氏富於周公,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。子曰:‘非吾徒也。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。’”求,即冉有。冉有,名求,字子有。魯國人。孔子弟子。
[11]樊遲之請學稼圃:《論語·子路》:“樊遲請學稼。子曰:‘吾不如老農。’請學為圃。曰:‘吾不如老圃。’樊遲出。子曰:‘小人哉。樊須也。上好禮,則民莫敢不敬;上好義,則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則民莫敢不用情。夫如是,則四方之民,繈負其子而至矣,焉用稼?’”
[12]子服景伯欲肆公伯寮: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。子服景伯以告,曰:‘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,吾力猶能肆諸市朝。’子曰:‘道之將行也與?命也;道之將廢也與?命也。公伯寮其如命何!’”
[13]韓愈《原毁》:“古之君子,其責己也重以周,其待人也輕以約。”
[14]淳以避憲宗諱改名質,今本編一律仍用本名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5]詿誤:貽誤;連累。
[16]歐陽修《薛簡肅公文集序》:“如唐之劉柳,無稱於事業,而姚宋不見於文章。”劉,指劉禹錫,姚,指姚崇,宋,指宋璟。姚、宋,為開元名相,卻不以文章名世。
[17]《金石例》:元代潘昂霄撰。該書通考金石文字源流體例。
[18]二帝三王:指唐堯、虞舜、夏禹、商湯、周文王(或周武王)。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昔在二帝三王,宮館臺榭……財足以奉郊廟,御賓客,充庖廚而已。”李善注引應劭曰:“堯、舜、夏、殷、周也。”見《昭明文選》卷八。
[19]薑塢:姚範。姚範號薑塢,著有《援鶉堂筆記》。
[20]佔畢:讀書吟誦。
[21]陳振孫曰:“《唐志》有質《集注》二十卷,今不存,然《纂例》、《辨疑》中,大略具矣。又有《微旨》二卷,未見。”見陳振孫:《直齋書錄解題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7年,第57頁。
[22]袁桷(1266—1327):字伯長,號清容居士。慶元鄞縣人。師從戴表元、王應麟。曾任侍講學士。著有《清容居士集》。
[23]張海鵬(1775—1816):字若雲,號子瑜,江蘇常熟人。清代藏書家、刻書家。所刻的《學津討源》二十集,收入經史子集各類書一百七十餘種一千四百一十卷。《學津討源》開雕於嘉慶七年(1802),成書於九年。
[24]皮錫瑞(1850—1908):湖南善化人。字鹿門,一字麓雲。舉人出身。三應禮部試未中,遂潛心講學著書。他景仰西漢《尚書》今文學大師伏生,署所居名“師伏堂”,學者因稱之“師伏先生”。著有《師伏堂叢書》等。《經學歷史》是其中一種。
[25]皮錫瑞在《經學歷史》中說:“唐人經說傳今世者,惟陸淳本啖助、趙匡之說,作《春秋纂例》、《微旨》、《辨疑》……惟《三傳》自古各自為說,無兼采《三傳》以成一書者;是開通學之途,背顓門之法矣。”皮錫瑞著、周予同注釋《經學歷史》第152頁。中華書局,2004年版。
[26]刺讞:調查定案。
[27]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子曰:‘大哉!堯之為君也。巍巍乎!唯天為大,唯堯則之。蕩蕩乎!民無能名焉。巍巍乎!其有成功也,煥乎,其有文章。’”
[28]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子謂《韶》:‘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’謂《武》:‘盡美矣,未盡善也。’”
[29]禹吾無間然: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子曰:‘禹,吾無間然矣。菲飲食,而致孝乎鬼神;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;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。禹,吾無間然矣。’”
[30]楚人殺陳夏徵舒:夏徵舒為陳國大夫,殺陳靈公,自立為陳侯。楚莊王伐陳,殺夏徵舒,立陳靈公太子午為陳君,是為陳成公。見《史記》卷三十六《陳杞世家》。
[31]殷侑:《舊唐書》卷一百六十五《殷侑傳》:“殷侑,陳郡人。父懌。侑為兒童時,勵志力學,不問家人資產。及長,通經,以講習自娛。貞元末,以《五經》登第,精於歷代沿革禮。元和中,累為太常博士。”
[32]退之欲為之序:韓愈《答殷侍御書》曰:“直使序所注,掛名經端,自託不腐,其又奚辭?將惟先生所以命。”韓愈《答殷侍御書》見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四),第2216、2217頁。
[33]“寄詩盧仝”三句:韓愈《寄盧仝》曰:“春秋三傳束高閣,獨抱遺經究終始。”《寄盧仝》見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二),第540頁。
[34]苞羅旁魄:謂蘊含着博大的思想。旁魄,同“磅礴”。磅礴,混同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之人也,之德也,將旁礴萬物以為一,世蘄乎亂。”
[35]轇轕:驅馳,縱橫交錯。
[36]柳貫(1270—1342):字道傳,婺州浦江人。官至翰林待制,兼國史院編修。與虞集、揭傒斯、黃溍並稱為“儒林四傑”。
[37]癸亥歲:即公元1203年,也就是金章宗泰和三年。
[38]章宗復土:指金章宗死後安葬。復土,謂掘穴下棺,以所出土覆於棺上為墳,建陵墓。此指死後安葬。泰和八年(1208),金章宗完顏璟崩,次年(1209)安葬。1209年,即後癸亥(1203)七年。
[39]中原癉於兵:癉,疲於。章宗崩後,衛紹王完顏允濟即皇帝位。蒙古成吉思汗聞知金新皇為完顏允濟,甚鄙視之,拒不受詔。從此,蒙古與金絕交,金、蒙戰爭不斷,中原疲於兵燹。
[40]又二十五年而金亡:又二十五年,指1209年後25年,即公元1234年,是年金亡。
[41]胡安國所作之《〈春秋〉傳》,斯《傳》乃對王安石而作,以安石指訾《春秋》為斷爛朝報,安國力反其說,宜不免有矯枉過正之處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42]尹更始,漢宣帝時汝南人,治《穀梁春秋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43]兔園冊:淺近的書籍。
[44]射覆:古時的一種猜物游戲,亦往往用以占卜。
[45]見《周禮·春官》。
[46]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王者之跡熄而《詩》亡,《詩》亡然後《春秋》作。晉之《乘》,楚之《檮杌》,魯之《春秋》,一也。其事則齊桓、晉文,其文則史,孔子曰:‘其義則丘竊取之矣。’”
[47]杜預(222—285):字元凱,京兆杜陵人,西晉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。功成之後,封當陽縣侯。著有《春秋左氏經傳集解》等。
[48]賈逵(30—101):字景伯,扶風平陵人。和帝時,為左中郎將、侍中。精經義,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百餘萬言。
[49]服虔:字子慎,河南滎陽人。漢靈帝時,曾官九江太守。作《春秋左氏傳解》等。
[50]案此是江西高伯足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高伯足,即高心夔。高心夔(1835—1883),原名高夢漢,字伯足,號碧湄,又號陶堂、東蠡,江西湖口縣人。咸豐九年(1859)進士,兩次考試都因在“十三元”一韻上出了差錯,被擯為四等,後官吳縣知縣。曾為肅順的幕僚。工詩文,善書,又擅篆刻,著有《陶堂志微錄》。
[51]子厚之賞《穀梁子》之潔,與《太史公》之峻:柳宗元《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》曰:“《穀梁子》、《太史公》甚峻潔,可以出入。”《柳宗元集》卷三十四。
[52]元侯指憑言:元侯指樊澤似更妥。因楊凝為樊澤下屬,故云“毗贊”。楊凝非憑下屬,何云“毗贊”?
[53]一易、再易之田:《周禮·地官·司徒》:“不易之地家百畝,一易之地家二百畝,再易之地家三百畝。”
[54]過差猶言踰等、或逾量,“惟酒後過差耳”,語本嵇康《與山巨源書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
[55]子厚《五十韻》詩,頌憑碩德偉材,無一語昭其儉德,僅消極謂:璧非眞盜客,金有誤持郎耳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56]《雜說》:即《孔氏雜說》,宋孔平仲撰。孔平仲,字義甫,一作毅夫(父),臨江新喻人。治平二年(1066)進士,官集賢校理,紹聖中出知衡州,有《平仲清江集鈔》、《孔氏雜說》等傳世。此處“孔平父”,誤,應作“孔平仲”。
[57]尹師魯(1001—1047):尹洙。尹洙,字師魯。河南人。天聖二年(1024)進士。繼柳開、穆修之後,提倡古文,反對浮靡的文風。
[58]朱琦(1803—1861):字伯韓,號廉甫,廣西臨桂人。道光十五年進士,官至御史,以直言敢諫聞。晚年總理杭州團練局,遇太平天國攻杭州被殺。為文宗桐城派,是桐城派在廣西的代表作家之一,號稱嶺西五大家之一。著有《怡志堂詩文集》。
[59]引文見朱琦:《書歐陽永叔答尹師魯書》。王先謙纂《續古文辭類纂》上冊,第198頁。
[60]陽城之毁白麻:《新唐書》卷第一百九十四《陽城傳 》:“然帝意不已,欲遂相延齡。城顯語曰:‘延齡為相,吾當取白麻壞之,哭於廷。’帝不相延齡,城力也。”
[61]端揆:指相位。宰相居百官之首,總攬國政,故稱。
[62]姚南菁:姚範。姚範,字南菁。
[63]李穆堂(1673—1750):李紱。李紱,字巨來,號穆堂,江西臨川人。歷任廣西巡撫、直隸總督,因參劾下獄。乾隆初,起授戶部侍郎。著有《穆堂類稿》、《陸子學譜》、《朱子晚年全論》、《陽明學錄》、《八旗志書》等。
[64]維師尙父:《詩經·大雅·大明》:“維師尙父,時維鷹揚。”
[65]聿求元聖:《尚書·湯浩》:“聿求元聖,與之戮力。”
[66]《周禮·天官·宰夫》。
[67]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王謂叔父,敬服王命,以綏四國,糾逖王慝。”
[68]汲黯臥治事:《史記》卷一百二十《汲鄭列傳》:“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。黯伏謝不受印,……上曰:‘吾今召君矣。顧淮陽吏民不相得,吾徒得君之重,臥而治之’。黯即辭行……黯居郡如故治,淮陽政清。……七歲而卒。”
[69]《論語·子路》:“子適衛,冉有僕。子曰:‘庶矣哉!’冉有曰:‘既庶矣,又何加焉?’曰:‘富之。’曰:‘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’曰:‘教之。’”
[70]“戾癟”字出《廣韻》,謂乖戾而乾枯也,滬諺癟三,即用《廣韻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71]此可參看本編所收全謝山《河東柳氏遷吳考》一文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72]《周禮·地官·司徒》。
[73]《唐·百官志》:此指《新唐書》之《百官志》。《舊唐書》稱《職官志》。
[74]鐫:《漢書》卷八十三《薛宣傳》:“故使掾平鐫令”。師古注曰:“鐫謂琢鑿也。”
[75]譙:《漢書》卷一《高帝紀》:“噲因譙讓羽”。師古注曰:“譙讓,以辭相責也。”
[76]《禮記·祭義》:“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,焄蒿悽愴,此百物之精也,神之著也。”
[77]呂伋:齊丁公。齊太公呂望之子,齊國第二代國君。
[78]《詩》之河魴河鯉:《詩經·陳風·衡门》:“豈其食魚,必河之魴。”“豈其食魚,必河之鯉。”
[79]夥頤沈沈:《史記》卷四十八《陳涉世家》:“入宮,見殿屋帷帳,客曰:‘夥頤!涉之為王沈沈者。’楚人謂多為夥,故天下傳之,夥涉為王,由陳涉始。”司馬貞《索隱》:“服虔云:‘楚人謂多為夥。’按:又言‘頤’者,助聲之辭也。謂涉為王,宮殿帷帳,庶物夥多,驚而偉之,故稱夥頤也。”
[80]丰神:風貌神情。
[81]摛:鋪陳。
[82]《史記》卷一百《季布欒布列傳》。
[83]儲欣:字同人,清宜興人。
[84]《索隱》:指司馬貞的《〈史記〉索隱》。劉宋裴駰的《〈史記〉集解》、唐司馬貞的《〈史記〉索隱》、唐張守節的《〈史記〉正義》稱“《史記》三家注”。
[85]郭注:郭璞注《爾雅》。
[86]宗一:凌準的字。凌準為“八司馬”之一,與柳宗元友善。柳宗元《故連州員外司馬凌君權厝誌》:“君字宗一,以孝悌聞於其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