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段從“獨被罪辜”起,至“不知何適”止,共十六句,匿、戚、跡、益、澤、讁、惕、適,八韻皆叶。

第二段從“觀今之賢智”起,至“流光垂榮”止,共十二句,英、庭、行、聲、扃、榮,六韻皆叶。

以下分德、理、學、文四項言之,第一言德,“茫洋深閎”四句,亮、往,為韻;“蹇淺窄僻”四句,僻、唶、厄、跡,叶,每句韻。第二言理,“謨明淵沈”四句,沈、深、今,三用韻;“緘鉗塞默”七句,默、惑、匿、恤、賊、則,六叶,幾於每句韻。第三言學,“總攬羅絡”四句,絡、博、縮、錯,四用韻;“單庸撇莩”六句,莩、虛、塗、愚、如、俱,句句韻。第四言文,“汗漫輝煌”四句,煌、陽、光、皇,四用韻;“朴鄙艱澀”五句,澀、湁、緝、入、級,句句韻。

最後作歌,以修、憂、休、囚、愁、求,為韻,辭甚顯白,無待推校。

魁礨恢張:《漢書·鮑宣傳》:“朝臣無有大儒魁礨之士”,魁礨,壯貌,“礨”或作“壘”。

跳浮嚄唶:跳浮,輕浮貌,嚄唶,多言貌,或曰大呼,《史記·信陵君傳》:晉鄙嚄唶。

固不足以趑趄批捩而追其跡:趑趄言足,批捩言手,謂竭手足之力,皆滯拙不足以追及之也。批捩猶言撇捩,謂身輕轉動便利,杜甫《大食刀歌》:“鬼神撇捩辭坑壕”,或作“潎洌”,《文選·上林賦》:“轉騰潎洌”,潎洌,輕流疾貌。

攸攸恤恤:《左·昭十二》:“恤恤乎!湫乎攸乎!”攸,懸危貌,恤,憂患也。

而僕乃單庸撇莩:《佩文韻府》引本文,加按語:“撇莩,謂所學空疏也”,據此,正與本文下一語“離疏空虛”相同,然則下一語,恐是解釋“撇莩”之旁注,而竄入正文。觀於刪去此一語,使“單庸撇莩,竊聽道塗,顓嚚蒙愚,不知所如”,成為與上下相配合之四句,始恰符文式,今五句參差,意又重複,諒子厚原文不如是。或曰:五句參差,何以前文“蹇淺窄僻,跳浮嚄唶,抵瑕陷厄”,三句反無此嫌?曰:此殊難言,編者鹵莽,誤奪一句,事亦恆有。

培塿潗湁:《左·襄二十四》:“部婁無松柏”,字不從土,義同冢。《文選·上林賦》:“湁潗鼎沸”,字顛倒,或作“湁濈”,均水沸貌。

黃鐘元間之登清廟也:元間如字,又間厠之間,《國語》:“元間大呂,助宣物也”[55],注:陰繫於陽,以黃鐘為主,故曰元間。

咬哇:咬音交,鳥聲;哇音娃,小兒學語聲。梅堯臣詩[56]:何必絲管喧咬哇,則用作普通歌聲矣。

而麽眇連蹇:麽,么䯢,細小之稱,眇,窅眇,深邃之稱,麽眇,猶謂微細深渺,窺測不見。“連蹇”字見揚雄《解嘲》:“孟軻雖連蹇,猶為萬乘師”,“連”或作“蹥”。

曷之求乎! 之,反牒代名詞,例示《平淮夷雅》條下“唯利是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