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
劉後村題王元邃[188]詩曰:
昔者周公惟作《鴟鴞》、《七月》二詩,夫子不自為,合王朝列國千餘年風人之作,刪取三百五篇,其嚴如此。乃若人自為集,集之多者,至數十倍於夫子所删,烏乎!詩之盛,固詩之衰歟!前輩謂有意而言,意盡而言止,為天下至言,試以此說觀近人之集,類無意而言者也,意盡而言未止者也。如使君所作,則非有餘於辭,而不足於意矣,惟少故精,惟精故傳,奚以多為哉?
右一小段文字,足與子厚“得之為難”四字相發明,故錄存於此。王使君名太沖,元邃其字,文中所指前輩,大概是蘇子瞻。
意盡而言止,為斯文之極詣,自《周易》倡為此說[189],數千年以訖於今,殆無人敢否認。獨吾意念中,覺從來能文者如黿而進,吾殊不知斯語牒之何人而當。如右劉後村題王元邃詩,稱其非有餘於辭,亦非不足於意,吾誠喜《周易》所標極詣,將在芸芸總總之文人中,至少有一人焉,當膺其名而無媿。顧元邃何人吾不知,其詩吾又一字不曾入目,推斯例也,此或以一元邃對千千萬萬讀者,抑以一讀者對千千萬萬元邃,卒之得數舉將相若,夫天下亦何賴有此可望不可即之太虛幻境為?
[1]全紹衣:全祖望,字紹衣,號謝山。
[2]《答劉秀才》一書:指韓愈《答劉秀才論史書》,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四),第1920頁。
[3]齊太史氏兄弟幾盡: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大史書曰:‘崔杼弑其君。’崔子殺之。其弟嗣書而死者,二人。其弟又書,乃舍之。南史氏聞大史盡死,執簡以往。聞既書矣,乃還。”
[4]王隱:生卒年不詳,約317年前後在世。字處叔,陳郡陳人。父王銓,任晉歷陽令,有著述之志,暗記西晉時事及功臣事蹟,擬著史書,未竟而卒。隱承父志,留心史實。晉元帝時,王隱拜著作郎,撰《晉史》。時著作郎虞預私撰晉書,生長東南,不諳朝中事故,數訪於隱,並借隱所著竊寫之。後預因妒隱才勝己,隱竟以訕謗免歸,往依庾亮,亮供紙筆,書始得成,詣闕上之。
[5]崔浩:崔浩,字伯淵,清河人。仕北魏,歷任機要,參贊軍事,官至司徒。著《國書》,因直書拓跋氏早期歷史,被族滅。
[6]范曄:著《後漢書》。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(445)以謀反罪被族誅。
[7]魏收(505—572):字伯起,鉅鹿人。無子。仕東魏、北齊,官至尚書右僕射。著《魏書》。魏收事蹟見《北史》卷五十六《魏收傳》。
[8]宋孝王:《北史》卷二十六《宋隱傳》末載:“(宋)道璵從孫孝王,學涉,亦好緝綴文藻。形貌矬陋而好臧否人物,時論甚疾之。為北平王文學。求入文林館不遂,因非毁朝士,撰《朝士別錄》二十卷。會周武滅齊,改為《關東風俗傳》,更廣聞見,勒成三十卷以上之。言多妄謬,篇第冗雜,無著述體。周大象末,預尉迥事,誅死。”
[9]吳兢(670—749):汴州浚儀人。武周時入史館,修國史。歴任臺、洪、饒、蘄四州刺史,及相州長史、鄴郡太守等職。著有《貞觀政要》。
[10]佔畢:讀書吟誦。
[11]《考異》:指朱熹的《韓文考異》。
[12]王壬秋:王闓運。王闓運,字壬秋,又字壬父(甫),號湘綺,世稱湘綺先生。
[13]黃彭年(1824—1890):字子壽,號陶樓,晚號更生,貴州貴築縣人。道光二十五年(1845)進士。官至江蘇布政使。參與編寫《畿輔通志》,著有《東三省邊防考略》、《陶樓文鈔》、《陶樓詩鈔》等。
[14]爝火:炬火,小火。
[15]董生:董挺,字庶中,曾為弘文館校書郎,再選至大理評事,後以嶺南節度推官退居朗州,時劉禹錫謫官來此,得與劉討論《易經》。董挺元和七年(812)卒。
[16]畢中和:事蹟不詳,當時為《易》學者。
[17]僧一行,本名璲,俗姓張,後出家,改名敬賢。仙化,詔起塔銅人原,謚大惠禪師,參看李石《續博物志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8]韓康伯:韓伯。韓伯,字康伯,東晉玄學思想家,潁川長社人。王弼弟子。歷官中書郎、吏部尚書、領軍將軍,著有《周易繫辭注》,收入《十三經注疏》。
[19]王弼(226—249):字輔嗣,山陽高平人,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。曾任尚書郎。注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周易》等。
[20]孔氏:孔穎達。孔穎達著《〈周易〉正義》。
[21]周簡子(496—574):周弘正。周弘正,字思行,汝南安城人。南朝梁時任國子博士。入陳,官至尚書右僕射、國子祭酒、豫州大中正。卒贈侍中、中書監,諡簡子。著有《〈周易〉講疏》、《〈論語〉疏》、《〈莊子〉疏》等。事見《陳書》卷二十四《周弘正傳》。
[22]在十卷本的《〈周易〉注》中,上、下《經》注六卷及《略例》一卷為王弼注,《繫辭》、《說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雜卦》傳注凡三卷為韓康伯補撰。見李小成《王弼〈周易注〉版本述略》,《蘭台世界》2009年11月(下半月)。
[23]元凱:杜預,字元凱。
[24]《三易》:《連山》、《歸藏》、《周易》的合稱。
[25]筮數:筮法與術數。筮,以蓍草占吉凶。
[26]晉公子親筮之:見《國語·晉語四·重耳親筮得晉國》。
[27]董因迎公於河:見《國語·晉語四·秦伯納重耳於晉》。
[28]穆姜薨於東宮:見《左傳·襄公九年》。
[29]韋昭(201—273):字弘嗣,吳郡雲陽人。吳主孫皓時,官至中書僕射。著《吳書》、《漢書音義》,注《國語》。
[30]斠:古通“校”。
[31]瞿兌之(1894—1973):名宣穎,以字行,晚號蛻園。湖南善化人。瞿鴻禨之子。曾任教南開大學、燕京大學、清華大學。文化大革命中,被逮捕判刑,瘐死獄中。著有《中國駢文概論》等。
[32]《連》、《歸》:《連山》和《歸藏》。《連山》、《歸藏》、《周易》,是我國古代的易書,合稱“三易”。
[33]傅遜:字士凯,其先嘉定人,后徙家崑山。師事歸有光。明朝诸生。曾任嵊縣訓導、建昌县教諭。嗜《左傳》,著有《〈春秋左傳〉屬事》、《〈左傳〉注解辨誤》、《〈左傳〉古字奇字音釋》等。
[34]陳摶(?—989):字圖南,號扶搖子,賜號希夷先生。亳州真源縣人,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、隱士。
[35]雙陸:古代博戲用具。是一種棋盤遊戲。
[36]日日臨池:劉禹錫《酬柳柳州家雞之贈》:“日日臨池弄小雛,還思寫論付官奴。柳家新樣元和腳,且盡薑芽斂手徒。”《劉禹錫集》下冊,第552頁。
[37]劉家異同:柳宗元《重贈二首》之一:“聞道將雛向墨池,劉家還有異同詞。如今試遣隈牆問,已道世人那得知。”《柳宗元集》第四冊,第1177頁。此為柳宗元贈答劉禹錫之詩。
[38]火急添功用:柳宗元《疊後》:“事業無成恥藝成,南宮起草舊連名。勸君火急添功用,趁取當時二妙聲。”《柳宗元集》第四冊,第1180頁。
[39]興元軍亂:《舊唐書》卷十七下《文宗紀下》:“二月丙午朔。戊午,興元軍亂,節度使李絳舉家被害,判官薛齊、趙存約死之。庚申,以左丞溫造為興元節度使。……興元溫造奏:‘害李絳賊首丘崟、丘鑄及官健千人,並處斬訖。其親刃絳者斬一百段,號令者三段,餘並斬首。內一百首祭李絳,三十首祭死王事官僚,其餘屍首並投於漢江。’己丑,詔興元監軍使楊叔元宜配流康州百姓,錮身遞於配所。”興元軍亂發生於唐文宗太和四年(830)。
[40]《尚書·泰誓中》。
[41]方鵬(1470—?):字時舉,號矯亭,江蘇昆山人。正德三年(1508)進士。官至南京太僕寺少卿。著有《矯亭存稿》、《責備餘談》、《續觀感錄》、《昆山人物志》等。
[42]諗:規諫,勸告,曉諭。
[43]唐朝奉老子為始祖。唐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(666)追號老子曰“太上玄元皇帝”。
[44]皋、夔:皋陶和夔的並稱。傳說皋陶是虞舜時刑官,夔是虞舜時樂官。後常借指賢臣。
[45]嬰、僑:嬰,晏嬰,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。僑,子產。子產,姓公孫,名僑,子產是字。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。
[46]見《唐語林》卷二《政事下》。
[47]語出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。
[48]元、凱:八元八凱。傳說高辛氏有才子八人,稱為八元;高陽氏有才子八人,稱為八凱。此十六人之後裔,世濟其美,不隕其名。舜舉之於堯,皆以政教稱美。見《左傳·文公十八年》。
[49]“帝賚”之語:《尚書·說命上》:“王庸作書以告曰:‘以台正於四方,惟恐德弗類,茲故弗言。恭默思道,夢帝賚予良弼,其代予言。’乃審厥象,俾以形旁求於天下。說築傅岩之野,惟肖。爰立作相。王置諸其左右。”王,指殷高宗武丁,說,指傅說,高宗任以為相。
[50]“武元衡”句:孟棨《本事詩·事感第二》:“劉尚書自屯田員外左遷朗州司馬,凡十年始徵還。方春,作《贈看花諸君子》詩曰:‘紫陌紅塵拂面來,無人不道看花回。玄都觀裏桃千樹,盡是劉郎去後栽。’其詩一出,傳於都下。有素嫉其名者,白於執政,又誣其有怨憤。他日見時宰,與坐,慰問甚厚,既辭,即曰:‘近者新詩,未免為累,奈何?’不數日,出為連州刺史。”劉尚書,指劉禹錫。此事兩唐書劉禹錫本傳皆有記載。惟“執政”指誰?孟棨《本事詩》與兩唐書皆無明說,但《資治通鑑》卷二三九《唐紀》五十五有云:“王叔文之黨坐謫官者,凡十年不量移,執政有憐其才欲漸進之者,悉召至京師;諫官爭言其不可,上與武元衡亦惡之,三月,乙酉,皆以為遠州刺史,官雖進而地益遠。”此“三月”,指元和十年三月,查《新唐書》卷六十一《宰相表》,元和十年三月,武元衡在相位。武元衡與劉禹錫是政敵,此時借機打擊劉禹錫有可能。
[51]嶄嶄:突出、特別。唐儲光羲《述韋昭應畫犀牛》詩:“雙角前嶄嶄,三蹄下駸駸。”
[52]《范書·宦者列傳》:指《後漢書》卷七十八《宦者列傳》。
[53]景略:王猛,字景略。東晉北海郡人。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,輔佐苻堅掃平群雄,統一北方。
[54]邵康節在天津橋聞鵑聲:《邵氏聞見錄》卷第十九:“治平間,與客散步天津橋上,聞杜鵑聲,慘然不樂。客問其故,則曰:‘洛陽舊無杜鵑,今始至,有所主。’客曰:‘何也?’康節先公曰:‘不三、五年,上用南士為相,多引南人,專務變更,天下自此多事矣!’”邵康節,邵雍卒諡康節。
[55]《劉氏誌文》:指柳宗元的《故尚書戶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間劉氏誌文》,《柳宗元集》卷十三。
[56]謝采伯(1179—1251):字元若,臺州臨海人。甯宗嘉泰二年(1202)進士。歷知廣德軍、湖州,累官大理正。理宗寶慶元年(1226)知嚴州。著有《密齋筆記》。
[57]綠野:裴度的別墅名,此指裴度。《新唐書》卷一百七十三《裴度傳》:“度不復有經濟意,乃治第東都集賢里……午橋作別墅,具燠館涼臺,號綠野堂,激波其下。度野服蕭散,與白居易、劉禹錫為文章、把酒,窮晝夜相歡,不問人間事。”
[58]香山:指白居易。白居易晚年號香山居士。
[59]劉禹錫:《酬樂天詠老見示》,《劉禹錫集》下冊,第498頁。
[60]覆策:試策後,審核對策的內容。白居易《論制科人狀》:“裴垍以覆策,又不退直言者,故免內職,除戶部侍郎。”
[61]白嘗因覆策事救王:《資治通鑑·唐紀》五十三:“(元和三年)夏,四月,上策試賢良方正、直言極諫舉人,伊闕尉牛僧孺、陸渾尉皇甫湜、前進士李宗閔皆指陳時政之失,無所避;戶部侍郎楊於陵、吏部員外郎韋貫之為考策官,貫之署為上第。上亦嘉之。乙丑,詔中書優與處分。李吉甫惡其言直,泣訴於上,且言‘翰林學士裴垍、王涯覆策。湜,涯之甥也,涯不先言;垍無所異同。’上不得已,罷垍、涯學士,垍為戶部侍郎,涯為都官員外郎,貫之為果州刺史。後數日,之再貶巴州刺史,涯貶虢州司馬。乙亥,以楊於陵為嶺南節度使,亦坐考策無異同也。……五月,翰林學士、左拾遺白居易上疏,以為:‘牛僧孺等直言時事,恩獎登科,而更遭斥逐,並出為關外官。楊於陵等以考策敢收直言,裴垍等以覆策不退直言,皆坐譴謫。盧坦以數舉職事黜庶子。此數人皆今之人望,天下視其進退以卜時之否藏者也。一旦無罪悉疏棄之,上下杜口,眾心洶洶,陛下亦知之乎?且陛下既下詔征之直言,索之極諫,僧孺等所對如此,縱未能推而行之,又何忍罪而斥之乎!’”
[62]“牆東”二字用宋玉賦:指宋玉的《登徒子好色賦》:“臣里之美者,莫若臣東家之子。東家之子,增之一分則太長,減之一分則太短;著粉則太白,施朱則太赤。眉如翠羽,肌如白雪,腰如束素,齒如含貝。嫣然一笑,惑陽城,迷下蔡。然此女登牆窺臣三年,至今未許也。”《登徒子好色賦》,《昭明文選》第十九卷。
[63]顧索素琴應不暇:《晉書》卷四十九《嵇康傳》:“康將刑東市,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,弗許。康顧視日影,索琴彈之,曰:‘昔袁孝尼嘗從吾學《廣陵散》,吾每靳固之,《廣陵散》於今絕矣!’時年四十。海內之士,莫不痛之。”
[64]憶牽黃犬定難追:《史記》卷八十七《李斯列傳》:“二世二年七月,具斯五刑,論腰斬咸陽市。斯出獄,與其中子俱執,顧謂其中子曰:‘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,豈可得乎!’遂父子相哭,而夷三族。”
[65]王涯、賈餗旣以無罪族,其子孫迸走在昭義劉禛所者,為郭誼所殺且盡,天下寃之。涯之子王羽,餗之子賈庠,王白田《雜著》曾論此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章士釗原作“雜箸”,依義校改作“雜著”。
[66]居易俟命:《禮記·中庸》:“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,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險以僥倖。”鄭玄注:“俟命,聽天任命也。”
[67]錦瑟佳人之索瘢巧詆:此指上劉禹錫的《代靖安佳人怨》詩。
[68]米元章:米芾。
[69]昭回:謂星辰光耀回轉。《詩經·大雅·雲漢》:“倬彼雲漢,昭回於天。”朱熹集傳:“昭,光也。回,轉也。言其光隨天而轉也。”
[70]疏儁:放達超逸。
[71]餘瀋:遺留的墨汁。指著述。
[72]晁、賈:晁錯、賈誼。
[73]嘽緩:和緩。
[74]曼衍:散漫。
[75]蔚宗:范曄,字蔚宗。作《後漢書》。
[76]浹:融洽,相合。
[77]七錄:宋代福建莆田鄭寅分列所收藏的圖書為七錄:曰經,曰史,曰子,曰藝,曰方伎,曰文,曰類。見明胡應麟《少室山房筆叢·經籍會通二》。
[78]袁爽秋:袁昶。
[79]張廉卿(1823—1894):張裕釗。張裕釗,字廉卿(濂卿),號濂亭,湖北武昌人。道光二十六年(1846)中舉,考授內閣中書。後入曾國藩幕府,為“曾門四弟子”之一。曾主講江寧、湖北、直隸、陝西各書院,培養學生甚眾,范當世、馬其昶等皆出其門下。
[80]吳長慶(1829—1884):字筱軒,淮軍將領,安徽廬江縣人。曾任浙江提督、廣東水師提督。吳葆初之父。吳葆初請袁爽秋為其父吳長慶作墓表,遭袁爽秋婉拒。章士釗乃吳葆初女婿。
[81]“殷王俯念於前禽”二句:《史記》卷三《殷本紀》載:“湯出,見野張網四面,祝曰:‘自天下四方,皆入吾網。’湯曰:‘嘻,盡之矣!’乃去其三面。祝曰:‘欲左,左;欲右,右。不用命,乃入吾網。’”
[82]“漢帝有哀於少女”二句:公元前167年,漢文帝詔廢肉刑。此舉緣於一少女願以己身贖父刑罪事件。據《史記》卷十《孝文本紀》載:“五月,齊太倉令淳於公有罪當刑,詔獄逮徙繫長安。太倉公無男,有女五人。太倉公將行會逮,罵其女曰:‘生子不生男,有緩急非有益也!’其少女緹縈自傷泣,乃隨其父至長安,上書曰:‘妾父為吏,齊中皆稱其廉平,今坐法當刑。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,刑者不可復屬,雖復欲改過自新,其道無由也。妾願沒入為官婢,贖父刑罪,使得自新。’書奏天子,天子憐悲其意,乃下詔曰:‘……其除肉刑。’”
[83]《劉禹錫文過不悛》:見《蘇軾文集》卷六十五,第2038頁。
[84]舍清河而立蠡吾:清河,指東漢清河王劉蒜;蠡吾,指蠡吾侯劉志。劉蒜為人嚴肅鄭重,舉止有度,朝臣歸心,質帝劉纘卒,公卿欲立為帝,因中常侍曹騰與大將軍梁冀從中作梗,未成。曹、梁強立劉志,是為桓帝。
[85]如小人為姦:《蘇軾文集》作“以此知小人為姦”。
[86]穿窬斗筲:穿窬,挖牆洞和爬牆頭。指偷竊行為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色厲而內荏,譬諸小人,其猶穿窬之盜也歟!”何晏《集解》:“穿,穿壁;窬,窬牆。”斗筲:斗與筲。斗容十升;筲,竹器,容一斗二升,皆量小的容器。穿窬斗筲:指氣度狹小、見識淺陋的小人。
[87]間君之惑:間,參與。指荀息參與晉獻公廢嫡立庶的昏亂行為。
[88]自經:自縊。
[89]孔父、仇牧:皆宋國大夫。魯桓公二年(前710),宋國太宰宋督殺國君宋殤公。《春秋公羊傳·桓公二年》:“督將弑殤公,孔父生而存,則殤公不可得而弑也。故於是先攻孔父之家。殤公知孔父死,己必死,趨而救之,皆死焉。孔父正色而立於朝,則人莫敢過而致難於其君者,孔父可謂義形於色矣。”魯莊公十二年(前682)宋大夫宋萬殺死宋閔公(名捷)。《春秋公羊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萬怒,搏閔公,絕其脰。仇牧聞君弑,趨而至,遇之於門,劒而叱之。萬臂殺仇牧。”
[90]孔子曰: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,唯何甚!人潔己以進,與其潔也,不保其往也。’”
[91]許止:春秋時許國君主悼公的兒子。公元前523年,悼公病危,吃了兒子許止送來的藥,不久就死了。《左傳·昭公十九年》:“夏,許悼公虐。五月戊辰,飲大子止之藥,卒。大子奔晉。書曰:‘弑其君。’”
[92]尼父:亦稱“尼甫”。對孔子的尊稱。孔子字仲尼,故稱。《左傳·哀公十六年》:“旻天不弔,不憖遺一老。俾屏余一人以在位,煢煢余在疚。嗚呼哀哉,尼父!無自律。”
[93]朱湘淘(1666—1732):朱澤沄。朱澤沄,字湘淘,號止泉。江蘇寶應人。諸生。精朱子之學。著有《朱止泉文集》、《朱子聖學考略》、《王學辨》等。
[94]朱子注“志於學”章: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子曰:‘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……。’”朱熹《〈論語〉集注》:“愚謂聖人生知安行,固無積累之漸,然其心未嘗自謂已至此也。是其日用之間,必有獨覺其進,而人不及知者。”
[95]“問政”章: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子禽問於子貢曰:‘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’”朱熹《〈論語〉集注》:“聖人過化存神之妙,未易窺測,然即此而觀,則其德盛禮恭而不願乎外,亦可見矣。”
[96]顏子之樂:《論語·雍而》:“子曰:‘賢哉,回也,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’”朱熹《〈論語〉集注》:“愚按:程子之言,引而不發,蓋欲學者深思而自得之。今亦不敢妄為之說。”
[97]《姓纂》:即《元和姓纂》。《元和姓纂》,唐代譜牒姓氏學專著。唐代人林寶撰。林寶,濟南人。官朝議郎,太常博士。
[98]勞格(1819—1864):字季言,浙江仁和人。精於唐史研究。著有《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》、《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》、《讀書雜識》等,並續完父親未竟的《唐折衝府考》。
[99]艾軒(1114—1178):林光朝。林光朝,字謙之,號艾軒,莆田人,南宋理學家。累官國子司業、太子侍讀、中書舍人。卒謚文節,學者稱艾軒先生。著有《艾軒集》。
[100]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子曰:‘大哉,堯之為君也!巍巍乎!唯天為大,唯堯則之。蕩蕩乎!民無能名焉。巍巍乎!其有成功也。煥乎其有文章!’”
[101]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子謂《韶》:‘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’謂《武》:‘盡美矣,未盡善也。’”
[102]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子曰:‘禹,吾無間然矣。菲飲食,而致孝乎鬼神;惡衣服,而致美乎黻冕;卑宮室,而盡力乎溝恤。禹,吾無間然矣。’”
[103]學津討源印本,此本三卷,與子厚作《陸文通墓表》,稱《〈春秋〉微指》二篇不合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04]“舜之於陶於漁”等句:《史記》卷一《五帝本紀》:“舜耕歷山,歷山之人皆讓畔;漁雷澤,雷澤上人皆讓居;陶河濱,河濱器皆不苦窳。一年而所居成聚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。”
[105]“太王居邠”等句:《史記》卷四《周本紀》:“古公亶父復脩后稷、公劉之業,積德行義,國人皆戴之。薰育戎狄攻之,欲得財物,予之。已復攻,欲得地與民。民皆怒,欲戰。古公曰:‘有民立君,將以利之。今戎狄所為攻戰,以吾地與民。民之在我,與其在彼,何異。民欲以我故戰,殺人父子而君之,予不忍為。’乃與私屬遂去豳,度漆、沮,踰梁山,止於岐下。豳人舉國扶老攜弱,盡復歸古公於岐下。及他旁國聞古公仁,亦多歸之。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,而營築城郭室屋,而邑別居之。”古公亶父,即周太王。《周本紀》稱:“追尊古公為太王。”
[106]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:語出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。
[107]愛伯:李慈銘,字愛伯。
[108]沈晦(1084—1149):字元用,號胥山,錢塘人。曾先後整理韓、柳兩《集》,所校《韓集》今已不傳。所校《柳集》,則成為後世《柳集》祖本。
[109]殷侑:《舊唐書》卷一百六十五《殷侑傳》:“殷侑,陳郡人。……元和中,累為太常博士。”
[110]退之欲為之序:韓愈《答殷侍御書》曰:“直使序所注,掛名經端,自讬不腐,其又奚辭?將惟先生所以命。”韓愈《答殷侍御書》,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四),第2216頁。殷侍御,即殷侑。殷侑於元和十二年(817)以虞部兼侍御史,故稱。
[111]“寄詩盧仝”三句:韓愈《寄盧仝》曰:“春秋三傳束高閣,獨抱遺經究終始。”《寄盧仝》,見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二),第540頁。
[112]《集傳》:即《元史》卷一百八十一《虞集傳》。
[113]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子曰:‘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’”
[114]徐仁甫謂:按“卒如之何”者,卒奈是何也。卒奈是何,為問詢審度之詞,與《論語》“吾末如之何”為否定決辭者,迥然不同。若增一“無”字,比而同之,直未辨《論語》上文有“不曰如之何如之何”。“如之何如之何”者,乃一再問人或一再審度之辭。凡不一再問人或一再審度者,孔丘乃曰“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”即“我對他沒辦法”。可見“如之何”與“末如之何”,兩語不能等同。
見徐仁甫:《讀〈柳文指要〉劄迻》。
[115]《定五年·傳》:指《左傳·定公五年》,中有:“不能,如辭。”
[116]徐仁甫謂:正文“敢”字,皆在反詰句中,杜預皆注“敢”為“不敢”,皆相反為訓,可見杜氏是釋反詰句中之“敢”為“不敢”,非訓“敢”之詞義為“不敢”也。
見徐仁甫:《讀〈柳文指要〉劄迻》。
[117]道希(1856—1904):文廷式。著《純常子枝語》。
[118]江端禮(1060—1097):字子和,又字季恭,開封人,江鄰幾孫,曾師從蘇軾、黃庭堅。
[119]虞槃:《元史》卷一百八十一《虞集傳·附弟槃傳》:“槃字仲常,延祐五年(1318)第進士,授吉安永豐丞。……槃幼時,嘗讀柳子厚《非國語》,以為《國語》誠可非,而柳子之說亦非也,著《非〈非國語〉》,時人已歎其有識。”
[120]王應麟《困學紀聞》卷六《左氏》:“江端禮嘗病柳子厚作《非國語》,乃作《非非國語》。東坡見之曰:‘久有意為此書,不謂君先之也。’然子厚非《國語》,而其文多以《國語》為法。”
[121]劉章(1097—1177):字文孺,衢州龍遊人。曾中狀元。宋孝宗時官至禮部尚書。著有《補過齋拙稿》、《非〈非國語〉》等。
[122]《不藉千畝》條:即《非國語·不藉》。
[123]端明:指蘇軾。蘇軾曾任端明殿學士。
[124]盡信《書》不如無《書》:出自《孟子·盡心下》。
[125]邃靡:精深、細膩。
[126]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王變乎色,曰:‘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,直好世俗之樂耳。’曰:‘王之好樂甚,則齊其庶幾乎!今之樂猶古之樂也。’……‘今王與百姓同樂,則王矣。’”
[127]趙文子:姓趙名武,晉國的中軍統帥。古人稱長兄為孟,趙文子在兄弟排行第一,所以又稱趙孟。
[128]后子:秦后子,姓嬴名鍼,秦景公的弟弟,因聚財很多,招致國人不滿,投奔到晉國。
[129]《內傳》:即《左傳》。《國語》被稱為《外傳》。“人主偷,必死。”語出《左傳·文公十七年》,原文為:“民主偷,必死。”
[130]見柳宗元《非國語·趙文子》。
[131]子沈子:沈作喆自稱。
[132]《國語》卷三《周語下·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》。
[133]飫歌:古代舉行飫禮時所唱的歌。《國語》卷三《周語下·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》:“周詩有之曰:‘天之所支,不可壞也。其所壞,亦不可支也。’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詩也,以為飫歌。”韋昭注:“周詩,飫時所歌也。”
[134]二伯:指齊桓公、晉文公。
[135]鄙宗:指章學誠。章士釗與章學誠同姓,故稱。
[136]廉悍:峻峭精悍。
[137]王充《刺孟》:見《論衡》第十卷。
[138]《續〈楚語〉論》:一本作《屈到嗜芰論》。見《蘇軾文集》卷四。
[139]屈建(?—前545):字子木。屈到之子。楚康王九年(前551)任莫敖。康王十二年為楚国令尹。曾率軍滅舒鳩。康王十四年,代表楚國參加十四國弭兵之會。
[140]《禮》:指《禮記·祭義》。《祭義》曰:“致齊於內,散齊於外,齊之日思其居處,思其笑語,思其志意,思其所樂,思其所嗜,齊三日,乃見其所為齊者。”
[141]“曾子有疾”二句:《論語·泰伯》:“曾子有疾,孟敬子問之。曾子言曰:‘鳥之將死,其鳴也哀;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。君子所貴乎道者三:動容貌,斯遠暴慢矣;正顏色,斯近信矣;出辭氣,斯遠鄙倍矣。籩豆之事,則有司存。’”
[142]“孟僖子卒”二句: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孟僖子病不能相禮,乃講學之,苟能禮者從之。及其將死也,召其大夫,曰:‘……我若獲沒,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,使事之,而學禮焉,以定其位。’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。”杜預注:說,南宮敬叔。何忌,孟懿子。皆僖子之子。
[143]勸桓公去三孺:《韓非子》第十五卷《難一》:“管仲有病,桓公往問之,曰:‘仲父病,不幸卒於大命,將奚以告寡人?’管仲曰:‘微君言,臣故將謁之。願君去豎刁,除易牙,遠衛公子開方。’”
[144]曾子不忍食羊棗:《孟子·盡心下》:曾晳嗜羊棗,而曾子不忍食羊棗。公孫丑問曰:“膾炙與羊棗孰美?”孟子曰:“膾炙哉!”公孫丑曰:“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?”曰:“膾炙所同也,羊棗所獨也。諱名不諱姓,姓所同也,名所獨也。”
[145]古人以愛惡比之美疢藥石: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臧孫曰:‘季孫之愛我,疾疢也;孟孫之惡我,藥石也。美疢不如惡石;夫石猶生我,疢之美,其毒滋多。’”
[146]子瞻身與中祕:蘇軾曾任翰林學士知制誥,負責為皇帝起草詔書。
[147]明允:蘇洵字。
[148]呂道州:指呂溫,呂溫曾為道州刺史,後徙為衡州刺史,又稱呂衡州。
[149]劉炫(546?—613?):字光伯,河間景城人,隋煬帝時曾任太學博士。著有《〈論語〉述議》、《〈春秋〉攻昧》、《〈五經〉正名》、《〈孝經〉述議》、《〈春秋〉述議》、《〈尚書〉述議》、《〈毛詩〉述議》等,唐孔穎達撰《〈五經〉正義》時,採用劉炫經學著作不少成果。所著《〈春秋〉規過》,專挑杜預《春秋左氏經傳集解》錯誤。孔穎達《〈尚書正義〉序》:“炫嫌焯之煩雜,就而刪焉。雖複微稍省要,又好改張前義,義更太略,辭又過華,雖為文筆之善,乃非開獎之路。義既無義,文又非文,欲使後生,若為領袖,此乃炫之所失,未為得也。”
[150]范寧(339—401):字武子,南陽順陽人。官至豫章太守。著有《〈春秋穀梁傳〉集解》等。“左氏豔而富”,出自范寧《〈穀梁傳〉集解序》:“《左氏》豔而富,其失也誣。”
[151]韓氏云: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《左氏》浮誇”。
[152]子止:晁公武字。
[153]《論語·八佾》。
[154]黃長睿(1073—1112):黃伯思。黃伯思,字長睿,別字霄賓,自號雲林子,閩邵武人。元符三年進士,曾官秘書郎。年四十卒。著有《東觀餘論》等。
[155]逸少:王羲之字。王羲之曾為會稽內史,領右將軍,因此人稱“王右軍”、“王會稽”。
[156]沈尹默(1883—1971):浙江湖州人。曾執教於北京大學、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校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。以書法聞名。
[157]張旭:生卒年不詳。字伯高,吳人。唐代書法家。曾官常熟尉、金吾長史。善草書,性好酒,又工詩,與賀知章、張若虛、包融號稱“吳中四士”。
[158]顏眞卿(709—784):字清臣,京兆長安人。唐代書法家。開元二十二年(734)進士,代宗時官至刑部尚書,封魯郡公,世稱“顏魯公”。建中四年(783),遭宰相盧杞陷害,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,被李縊殺。
[159]韓方明:生卒年不詳。唐代書學理論家。自稱昔年學書專求筆法,貞元十五年(799)受筆法於東海徐璹,十七年受筆法於清河崔邈。著有《授筆要說》,論執筆使用方法。
[160]崔瑗(77?—142?):字子玉,涿郡安平人。東漢書法家、文學家。崔駰之子。官濟北相。
[161]永字八法:以“永”字八筆順序為例,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:點為側,橫劃為勒,直豎為努,鉤為趯,仰橫為策,長撇為掠,短撇為啄,捺筆為磔。相傳為隋代智永或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,因其為寫楷書的基本法則,後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。
[162]龍城偽刻:即“龍城石刻”,又稱“劍銘碑”。此石刻是否柳宗元手跡,一直存在爭論。章士釗認為是偽刻,否認它是柳宗元真跡。
[163]誠懸(778—865):柳公權。柳公權,字誠懸,京兆華原人。工書法,善詩文。官至太子太保。
[164]子敬:王獻之,字子敬。
[165]班固:《西都賦》:“有西都賓問於東都主人曰……。”《西都賦》,《昭明文選》第一卷。
[166]當指段文昌。段與李紳同以所善諉徽求第,渾之疑在所善之列,徽不應。徽,起之子也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67]慘怛:憂傷,悲痛。《莊子·盜跖》:“慘怛之疾,恬愉之安,不監於體。”
[168]按沈先生於一九七一年六月一日在滬逝世,終年八十九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69]即杜甫的《戲為六絕句》之二:“王楊盧駱當時體,輕薄為文哂未休。爾曹身與名俱滅,不廢江河萬古流。”
[170]侯芭:钜鹿人,揚雄弟子,從揚雄學習《太玄》、《法言》。《漢書》卷八十七下《揚雄傳》:“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遊學,而钜鹿侯芭常從雄居,受其《太玄》、《法言》焉。……年七十一,天鳳五年卒,侯芭為起墳,喪之三年。”
[171]王遵巖(1509—1559):王慎中。王慎中,字道思,號遵巖居士。晉江人。嘉靖五年(1526)進士。官至河南參政。
[172]鄧林:比喻薈萃之處,聚匯之所。鍾嶸《詩品·總論》:“陳思《贈弟》、仲宣《七哀》、公幹《思友》、阮籍《詠懷》……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,所以謂篇章之珠澤,文彩之鄧林。”
[173]龔一足:龔夔。蔣士銓《忠雅堂文集》卷四《龔一足傳》載:“龔夔,字一足,別字四指,南昌中洲人。……善行草書,常與八大山人遊。然書必鍵戶,不多作,人爭重之。……六十餘,授徒某家,夜忽起,聚詩文為薪,煮苦茗啜之,趺坐木榻上,泣誦《蓼莪》詩凡數遍。遂歿。”
[174]八大山人:朱耷。朱耷,號八大山人,江西南昌人。明朝宗室,明亡為僧,善畫山水花鳥竹石,為明清之際著名畫家。
[175]陳柱尊(1890—1944):陳柱。陳柱,字柱尊,號守玄,廣西北流人。曾任教於中央大學等校。著有《守玄閣文字學》、《小學考據》、《公羊家哲學》、《〈墨子間詁〉補正》、《三書堂叢書》、《〈文心雕龍〉校注》、《〈墨子〉十論》、《諸子概論》、《中國散文史》等。
[176]馬君武(1881—1940):原名道凝,字厚山;改名同,再改名和,字貴公,又字君武,廣西桂林人。中國同盟會員,入南社。曾任廣西省長,創立廣西大學,任國立廣西大學首任校長。
[177]吳仲倫(1767—1840):吳德旋。吳德旋,字仲倫,又字半康,江蘇宜興人。諸生。師事張惠言、姚鼐,文宗桐城派。著有《初月樓文鈔》、《初月樓詩鈔》等。
[178]錢警石(1791—1863):錢泰吉。錢泰吉,字輔宜,號警石,又號深廬,浙江嘉興人。道光七年(1827),選授杭州府海寧州學訓導,歷時二十七年。後主講海甯安瀾書院。
[179]老泉:蘇洵。蘇洵,字明允。有謂老泉為蘇軾之號,然南宋以來多謂蘇洵號老泉。
[180]子由:即蘇轍。蘇轍,字子由,晚號穎濱遺老,為蘇洵子,蘇軾弟。
[181]《聞見錄》:吳德旋著有《初月樓聞見錄》、《初月樓聞見續錄》各十卷。見劉聲木《桐城文學撰述考》卷三。
[182]矜肆:矜縱驕肆。《新唐書》卷一百四十五《元載傳》:“載得意甚,益矜肆。”
[183]大雲山房(1757—1817):指惲敬。惲敬著有《大雲山房文稿》,故稱。惲敬,字子居,號簡堂,江蘇陽湖人。乾隆舉人,官吳城同知,後致力於古文,與張惠言同為陽湖派創始人。著有《大雲山房文稿》等。
[184]皋文:張惠言,字皋文,四十二歲便逝世,故謂早逝。
[185]茗柯:指張惠言,張惠言著有《茗柯文編》,故稱。
[186]密栗:縝密。
[187]子密(1824—1902):錢應溥,字子密,別署葆真老人,嘉興人。錢泰吉之子。拔貢出身,官至工部尚書。卒諡恭勤。著有《葆真老人日記》,記同治、光緒兩朝政事為多。
[188]王元邃(1184—1251):王太沖。王太沖,字元邃,莆田人。嘉定元年(1208)進士。官至朝散郎。
[189]《周易》倡為此說:《周易·繫辭上傳》:“子曰:‘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。’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?子曰:‘聖人立象以盡意,設卦以盡情偽,繫辭焉以盡其言,變而通之以盡利,鼓之舞之以盡神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