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
2025年08月10日
二
劉申叔《論文雜記》,引張景《柳開行狀》云:“為文章以韓為宗,當時韓之道獨行於公,遂名肩愈,字紹先,韓之道大行於今,自公始也。”尋開之字紹先,志在繼柳,非肩愈之同義語也。以開柳姓,惟柳姓始得曰先,紹先云者,顯以繩子厚之武立義,此二字不可能與退之有關,仲塗當時韓、柳並宗,固不得云韓之道獨行也。張景字晦之,公安人,少從開遊,學問得力於開者不少,乃為其師立行狀,致名與字之用意,殽混不清,無怪申叔號稱博極羣書,而乃以訛傳訛,至於如此也。〔開之申釋名與字,見《答梁拾遺周翰改名》一書。〕
申叔謂:唐代重詩賦,因以韻語偶文為今文,反乎韻語偶文者,遂目之為古文。其實此所謂文,皆筆也,以筆為文,實自唐始,至宋,經歐陽、曾、王、三蘇之鼓盪,體以大成。試推其故,約有三端:一、六朝以來,文體益卑,以聲色詞華相矜尙,欲矯其弊,不得不用所謂古文。二、兩宋鴻儒,多言道學,而昌黎所言,適與相符,遂目為文能載道。旣宗其道,復法其文,韓文如《原道》、《原性》諸作,以及李習之《復性書》,皆宋儒所景仰,遂以閑聖道、闢異端之功,歸之昌黎。實則昌黎言理之文,所見甚淺,何足謂之載道?又況晦菴即《原道》亦並不以為然也。三、宋代以降,學者習於空疏,枵腹之徒,以韓、歐之文便於蹈虛,遂爾羣相效法,以致形成桐城惡派。以此三因,古文正宗之名,乃堅定而不可拔,世有正名聖人,知言君子,其惟易古文之名為雜著也可。
申叔右論,所見甚銳而確,與其他部門強不知以為知者未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