伯祖妣李夫人墓銘
常侍之兄,曰中書令諱奭:陳少章云:“案‘兄’下脫‘子’字,常侍三兄:燮、則、綽,而奭則伯兄燮之子也”,常侍諱楷。
我先府君每得仕,未嘗不奉迎供養,男旣立,必使之有祿仕,女必使之有家,將嫁己子,必先擇良士可以配諸姑者定,然後議焉:何屺瞻云:“李夫人之歿,不於柳氏,而在諸壻之所,故表其先人迎養擇壻之勞,及道路遇疾,乃從所便,非不恤族而致然,固文章得體,要之苟非實錄,則姻黨唾而嗤之矣,故欲為古之文,必先由古之道也。”釗案:良士配諸姑者,太原王紆其一,子厚在《先友記》中列其名。屺瞻評此文為精密,殊不易得。
諸姑合以為斯志:何屺瞻云:“‘合’作‘令’,‘令’字下補‘宗元’二字”,是。
又能為雅琴、秦聲、操縵之具:秦聲,“秦”一本誤“素”,一本誤“奏”,惟廖本不誤。雅琴、秦聲、操縵,是樂奏中三項工夫,一雅琴,謂擊琴也;二秦聲,如楊惲婦之能為秦聲,以趙郡婦為秦聲,殊非尋常[3];三操縵,本《禮記》:“不學操縵,不能安絃”,注:雜聲也,謂安絃之先,恐絃不得安,而先為雜聲以試之,如今之拉胡琴者,其程序類如此。此能事三,伯祖妣未嫁時皆具備也。
“艮之山兌之水”六句:李治《敬齋古今黈》云:“《青烏子》,葬書也,李夫人葬時,未必專據此書,但文勢至此,因而用之耳。然柳之抒意,亦或用《翟方進傳》:‘陂當復,兩黃鵠’語乎!”“兩黃鵠”語,出《翟傳》篇末如下:
初,汝南舊有鴻隙大陂,郡以為饒,成帝時,關東數水,陂溢為害。方進為相,與御史大夫孔光,共遣掾行事,以為決去陂水,其地肥美,省隄防費,而無水憂,遂奏罷之。及翟氏滅,鄉里歸惡,言方進請陂下良田不得,而奏罷陂云。王莽時常枯旱,郡中追怨方進,童謠曰:壞陂誰?翟子威,飯我豆食羹芋魁,反乎覆,陂當復,誰云者?兩黃鵠。
兩黃鵠者,師古曰:“託言有神來告之”,子厚嚮不引神為高,今乃依兩黃鵠例,託言《青烏子》以為神,態度反常,十分可怪。或者此等埋幽文字,滿擬不公諸世,亦姑徇俗隨意為之耳,然質之子厚平日文律,不應信手塗抹乃爾,蓋葬書一般視與淫巫瞽史之說無異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