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鷓鴣詞

放鷓鴣詞

子厚《放鷓鴣》,人或以爲自懺之詞,如《韻語陽秋》卷十六云:

柳子厚有《放鷓鴣詞》,人徒知其不肯以生命供口腹,其仁如是也。余謂此詞乃作於詔追之時,有自悔前失之意,故前言“徇媒得食不復慮”,後言“同類相呼莫相顧”,媒與類皆謂伾、文也。

尋子厚於政變後,曾無一語涉及伾、文,稍致怨懟,此顯文露章之所昭示,人無異詞,葛常之之所揣測,[244]未必即中子厚心影。姑退一步言,認此詞有所寄託,媒與類皆指伾、文,然以詩律言,亦在怨而不怒之列,謹厚君子,宜若可爲。何況此詩與呂化光之《繇鹿賦》,雖詞之長短不同,而命意適如出一轍。夫柳、呂二公講道論政,神理相通,一時感物興懷,或亦同趨一嚮,吾因兼採葛說,以資參究。獨君子貞志行道,無所用悔,常之“自悔前失”一語,終未免失言云。

葛謂柳詩作於詔追之時,當不誤。獨呂賦首稱貞元十五年,時化光奮志上進,志得意滿,不可能如韓退之之賦二鳥,以明己無從仰望天子之光明,借詞自悼。夫然,吾意化光此賦,實執筆於永貞政變之後,而特假貞元己卯南出穰樊之過來事以啓興耳,與退之臨場賦物之情況大不相同也,吾以此義有關考實,特附綴於此。或疑化光鐘室、北軍二喩,與八司馬所遭不類,賦似不爲永貞而作,然細考之,二喻與劉、柳誠不類,而以伾、文律之,夫此與淮陰、呂祿,固同一橫死於毒手爾,又何嘗言過其實乎?


[1]《訟忠》:應作“《頌忠》”。

[2]文章謁後塵:《唐詩紀事》卷三十九《牛僧孺》:“公赴舉之秋,嘗投贄於劉補闕禹錫,對客展卷,飛筆塗竄其文。歷二十余歲,劉轉汝州,公鎮海南,枉道駐旌,信宿酒酣賦詩。劉方悟往年改公文卷。僧孺詩曰:粉署為郎四十春,今來名輩更無人。休論世上昇沉事,且鬬樽前見在身。珠玉會應成咳唾,山川猶覺露精神。莫嫌恃酒輕言語,曾把文章謁後塵。禹錫和云:昔年曾忝漢朝臣,晚歲空餘老病身。初見相如成賦日,後為丞相掃門人。追思往事咨嗟久,幸喜清光笑語頻。猶有當時舊冠劍,待公三日拂埃塵。牛公吟和詩,前意稍解,曰:三日之事,何敢當焉!於是移宴竟夕,方整前驅也。劉乃戒其子咸久、承雍曰:吾成人之志,豈料為非,汝輩進修,守中為上。”

[3]殷太戊:即殷中宗。《史記》卷三《殷本紀》:“帝雍己崩,弟太戊立,是為帝太戊……殷復興,諸侯歸之,故稱中宗。”

[4]吉甫:指周宣王賢臣尹吉甫。曾率師伐玁狁。《詩經·小雅·六月》:“薄伐玁狁,至於大原。文武吉甫,萬邦為獻。”

[5]魏子賞賈辛:事見《孔子家語·正論解》。魏子,指晉國的魏獻子。

[6]太牢:指牛僧孺。太牢公,乃李德裕對牛僧孺的辱稱。因《大戴禮記·曾子天圓》有“牛曰太牢”之語,故稱。《舊唐書》卷一百七十二《牛僧孺傳》:“德裕南遷,所著《窮愁志》,引里俗犢子之讖以斥僧孺,又目為‘太牢公’,其相憎恨如此。”

[7]周必大(1126—1204):字子充,一字洪道,晚號平園老叟。廬陵人。紹興二十一年(1151)進士。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。官至左丞相。卒諡文忠。宋光宗時,被封為益國公,故稱周益公。

[8]蔡君謨(1012—1067):蔡襄。蔡襄,字君謨,興化軍仙遊人。天聖八年(1030)進士。曾官知制誥、龍圖閣直學士。卒諡忠惠。擅詩文,工書法。著有《蔡君謨集》。

[9]切:應為“戚”。

[10]余靖(1000—1064):字安道,韶州曲江人。天聖二年(1024)進士。官至工部尚書。諡襄。《宋史》卷三百二十有傳。

[11]高若訥(997—1055):字敏之,本並州榆次人,徙家衛州。進士及第。官至參知政事。諡文莊。高若訥為起居舍人、知諫院時,范仲淹坐言事貶,余靖、尹洙論救仲淹,亦遭貶斥。歐陽修移書責高若訥不知人間有羞恥。見《宋史》卷二百八十八《高若訥傳》。

[12]李小湖(1820—1878):李聯琇。李聯琇,字季瑩,號小湖。江西臨川縣人。道光二十五年(1845)進士,曾任福建學政、江蘇學政,致仕後主講鐘山、惜陰書院。

[13]紀文達:紀昀,卒諡文達。

[14]春湖(1769—1831):李宗瀚。李宗瀚,字公博,號春湖,又號北溟,江西省臨川人。乾隆五十八年進士,官工部左侍郎、浙江和湖南學政。工書法,擅詩文。

[15]江休復(1005—1060):號鄰幾,開封陳留人。舉進士,任桂陽監,調藍山尉,騎驢赴官上任,據鞍讀書,至迷失道。歷任信州、潞州司法參軍,通判閬州、知天長縣、充集賢校理、提點陝西路刑獄、修起居注等,累遷刑部郎中。為政簡易,為文淳雅,為詩淡泊閑遠。

[16]江端禮(1060—1097):字子和,又字季恭,開封人。江休復孫,江端友兄。

[17]徐經(1750—1835):字芸圃,自號甃坪居士。祖籍江陰,生於福建永安,居建陽。屢舉不第,專心著述。著有《雅歌堂全集》。

[18]姜曾(?—1852):字重倫,一字懷哲。號樟圃。南昌人。道光二十年(1840)舉人。與同邑尚鎔齊名,有“姜經尚史”之譽。著有《樟圃經解》、《樟圃文蛻》等五十餘種,內容以解經和考據為主。

[19]祁陽令:《晉書》卷七十六《虞潭傳》作“祁鄉令”。校勘記:荊州有“沶鄉”,無“祁鄉”,此“祁”字當為“沶”之誤。因此,“祁陽令”應作“沶鄉令”。

[20]張昌:《晉書》卷一百《張昌傳》:張昌,本義陽蠻。太安二年(303),昌於安陸縣石巖山屯聚,去郡八十里,諸流人及避戍役者多往從之。昌乃易姓名為李辰。昌徒眾日多,遂來攻郡。山都縣吏丘沈遇於江夏,昌名之為聖人,盛車服出迎之,立為天子,置百官。沈易姓名為劉尼,稱漢後,以昌為相國,昌兄味為車騎將軍,弟放廣武將軍,各領兵。於石巖中作宮殿,又於岩上織竹為鳥形,衣以五彩,聚肉於其傍,眾鳥群集,詐云鳳皇降,又言珠袍、玉璽、鐵券、金鼓自然而至。乃下赦書,建元神鳳,郊祀、服色依漢故事。

[21]陳敏:《晉書》卷一百《陳敏傳》:陳敏,字令通,廬江人。以功為廣陵相。見晉室傾危,“遂有割據江東之志”。永興二年(305),陳敏據歷陽叛,稱大司馬、楚公,封十郡,據有吳越之地,作三國孫氏鼎峙之計。

[22]蘇峻:《晉書》卷一百《蘇峻傳》:蘇峻,字子高,長廣掖人。以擊王敦有功,進使持節、冠軍將軍、歷陽內史、加散騎常侍,並封邵陵公。咸和二年(327),宰輔庾亮征蘇峻入朝,蘇峻認為庾亮欲加害於己,乃約祖約起兵反抗朝廷。

[23]王廞:王薈之子。《晉書》卷六十五《王薈傳附王廞傳》:王廞,歷太子中庶子、司徒左長史。以母喪,居於吳。王恭舉兵,假廞建武將軍、吳國內史,令起軍,助為聲援。廞即墨絰合眾,誅殺異己,仍遣前吳國內史虞嘯父入吳興、義興聚兵,輕俠赴者萬計。後王恭罷兵,廞大怒,迴眾討恭。恭遣司馬劉牢之戰于曲阿,廞眾潰散,廞不知所往。

[24]《張茂傳》:《晉書》卷七十六《虞潭傳附虞img傳》:“王導嘗謂img曰:‘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,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,兼之者,其惟卿乎!’”查《晉書》卷七十八《丁潭傳附張茂傳》,並無王導評虞img此語。因此,“《張茂傳》”系“《虞img傳》”之誤。據《晉書》卷七十八《孔愉丁潭傳》,孔愉字敬康,丁潭字世康。

[25]張紘(151—211):《三國志》卷五十三《張紘傳》:“張紘,字子綱,廣陵人。遊學京都,還本郡,舉茂才,公府辟,皆不就,避難江東。孫策創業,遂委質焉。”後成為孫權謀士。

[26]節湣太子:《舊唐書》卷八十六《高宗中宗諸子傳》:“節湣太子重俊,中宗第三子也。聖曆元年,封義興郡王。長安年中,累授衛尉員外少卿。神龍初,封衛王,拜洛州牧,賜實封千戶。尋遷左衛大將軍,兼遙授揚州大都督。二年秋,立為皇太子。”

[27]孝明:指唐玄宗李隆基。《舊唐書》卷九《玄宗本紀》載,李隆基死後,“群臣上諡曰‘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’,廟號‘玄宗’。”,故自唐朝後期起,人多稱其為“孝明皇帝”、“明皇”、“唐明皇”等。

[28]葉法善(616—720):《舊唐書》卷一百九十一《方技·葉法善傳》:道士葉法善,括州括蒼縣人。自高宗、則天、中宗歷五十年,常往來名山,數召入禁中,盡禮問道。睿宗時,拜鴻臚卿,封越國公。享年一百零七歲。

[29]重福:《舊唐書》卷八十六《高宗中宗諸子傳》:“庶人重福,中宗第二子也。初封唐昌王,聖曆三年,徙封平恩王。長安四年,進封譙王,歴遷國子祭酒、左散騎常侍。神龍初,為韋庶人所譖,云與張易之兄弟潛構成重潤之罪,由是左授濮州員外刺史,轉均州,司防守,不許視事。”

[30]汪藻(1079—1154):字彥章,號浮溪,又號龍溪,饒州德興人。徽宗崇寧二年(1103)進士。歷官屯田員外郎、太常少卿、起居舍人。晚年罷職居永州。

[31]歐陽修《薛簡肅公文集序》:“如唐之劉柳,無稱於事業,而姚宋不見於文章。”劉,指劉禹錫,姚,指姚崇,宋,指宋璟。姚、宋,為開元名相,卻不以文章名世。

[32]隨、陸無武:《晉書》卷一百一《劉元海載記》:“(劉元海)嘗謂同門生朱紀、范隆曰:‘吾每觀書傳,常鄙隨、陸無武,絳、灌無文。’”隨,指隨何,陸,指陸賈,兩人皆漢高祖劉邦文臣,能言善辯,卻不會打仗。絳,指周勃,周勃封為絳侯,故稱絳。灌,灌嬰,周、灌皆劉邦武將,能戰,但無文化。

[33]端明:指蘇軾。蘇軾曾任端明殿學士。

[34]《墨經》分名為達、類、私三種,大小以次相屬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35]詳見拙著《邏輯指要》百二十頁《界說》門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36]重贅,謂重複而如贅瘤也,重平聲讀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37]其人又不得中壽:張佩綸生於1848年,卒於1903年,享年56歲。中壽,到底為多少歲,古時說法不一,約在七、八十歲上下,至少應過六十。

[38]洪、宣:洪,明仁宗朱高熾年號洪熙;宣,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宣德。洪宣時期,即仁宣之治時期。

[39]裁驛站:李自成原為驛站小吏,被裁後走向了反明朝廷之路,成了闖王。

[40]熸:火熄灭,引申为军队溃败。

[41]苞苴:贿赂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汤旱而祷曰:‘……苞苴行与?谗夫兴与?何以不雨至斯极也!’”杨倞注:“货贿必以物苞裹,故总谓之苞苴。”

[42]《周禮·春官·磬師》:“磬師……教縵樂、燕樂之鐘磬。”

[43]杜子春(約前30—約58):河南緱氏人,西漢末從劉歆受《周禮》。歆弟子先後死,惟子春至明帝永平初尚存,東漢儒者鄭眾、賈逵並從子春受業。自此,《周禮》之學始傳。

[44]《述聞》:指王引之的《經義述聞》卷十九《取人於萑苻之澤》。

[45]《文選注》:《昭明文選·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注》:“鄭國多盜,聚人於雚浦之澤。”作“聚”,不作“取”。

[46]《類聚》:《藝文類聚·治政部上》。

[47]《白帖》:《白帖》九十一。

[48]《御覽》:《太平御覽·治道部三》。

[49]《韓子·內儲說》:《韓非子·內儲說》上篇:“鄭少年相率為盜,處於萑澤,將遂以為鄭禍。”

[50]澤之萑蒲,舟鮫守之:語出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。

[51]北里:唐長安平康里位於城北,亦稱北里。其地為妓院所在地。後因用以泛稱娼妓聚居之地。

[52]曲江之宴:唐時考中的進士,放榜後大宴於曲江亭,謂之曲江會。宋人稱為聞喜宴。參閱唐李肇《唐國史補》卷下。

[53]見《蠡勺編》卷三十七。

[54]曾勉士(1793—1854):曾釗。曾釗,字勉士,又字敏修,廣東南海人。道光五年(1825)拔貢生,官合浦縣教諭,調欽州學正。曾應兩廣總督阮元之聘,出任廣州學海堂學長。著有《〈周禮〉注疏小箋》、《詩說》、《面城樓集》等。

[55]孫綮之《志北里》:指孫綮的《北里志》。孫綮,又作孫棨,字文威,號無為子,博州武水人。唐僖宗時,頻隨計吏入京,屢試不第,時遊北里。中和四年(884),追憶往事,撰成《北里志》。記平康里妓女生活及文士風流逸事。

[56]余懷之《記板橋》:指余懷的《板橋雜記》。《板橋雜記》記南明秦淮河畔種種逸聞豔事及河廳畫舫之盛。作者余懷(1616—1695),字澹心,原籍福建莆田,僑寓江寧。曾參加復社。

[57]艾豭:老公豬。亦借指面首或漁色之徒。《左傳·定公十四年》:“衞侯為夫人南子召宋朝 ……過宋野,野人歌之曰:‘既定爾婁豬,盍歸吾艾豭?’”杜預注:“艾豭,喻宋朝。艾,老也。”陸德明釋文:“豭,牡豕也。”

[58]《玉篇》:中國古代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。

[59]《廣韻》:全稱《大宋重修廣韻》,是北宋時期官修的一部韻書。

[60]臧庸(1767—1811):本名鏞堂,字在東,更字西成,號拜經,武進人。與弟禮堂,俱師從盧文弨。後入阮元幕府。阮元撰輯《經籍纂詁》、《十三經注疏校刊記》時,庸襄助有力。長於校勘、釋義。著有《拜經堂文集》、《月令雜說》、《樂記二十三篇注》、《孝經考異》等。

[61]呰窳偷生,好衣甘食:語出《鹽鐵論》卷一《通有》。

[62]朱翌(1097—1167):字新仲,號省事老人。舒州人。政和八年(1118),同上舍出身。南渡後,為秘書省正字、起居舍人、中書舍人。忤秦檜,被貶韶州。檜死,充秘閣修撰,出知宣州、平江府。著有《猗覺寮雜記》等。

[63]不憂懸罄乏,乍喜覆盂安:出自李商隐《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,书怀十韵寄刘、韦二前辈,二公尝於此县寄居》诗。覆盂:覆置之盂。谓局面安定。东方朔《答客难》:“圣帝流德,天下震慑,诸侯宾服。连四海之外以为带,安於覆盂。”

[64]“三十幅共一轂”等句:出自《道德经》第十一章。

[65]冊舊藏龔夫人所,龔寓長沙南城外白沙井,易培基與之為鄰,余從易處得此冊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66]潘伯寅(1830—1890):潘祖蔭。潘祖蔭,字伯寅,吳縣人。咸豐二年(1852)進士。官至刑部尚書。

[67]陳培之名綽,胡甘伯名澍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陳培之,名倬(非作“綽”)。陳倬(1825—1881),字培之,元和人。咸豐九年(1859)進士,官戶部郎中。著有《隱珠盦文集》。胡澍(1825—1862),字荄莆,又字甘伯,號石生,安徽績溪人。舉人,捐升郎中,戶部山西司。因中年多病,後棄仕從醫。

[68]李侍郎芍農:李文田。李文田,字仲約,號若農、芍農、畬光,諡文誠,廣東順德人。咸豐九年(1859)進士,官至禮部右侍郎。

[69]杜君卿:杜佑,字君卿,著有《通典》。

[70]《三通》:《通典》、《通志》、《文獻通考》。

[71]亹亹:謂詩文或談論動人,有吸引力,使人不知疲倦。

[72]《蒼》:《蒼頡篇》。古代字書。秦李斯著。

[73]《雅》:指《爾雅》。

[74]《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》題:見《全唐詩》卷五百四十二。作者李衢,生卒年不詳,唐文宗開成中,曾任大理寺少卿、屯田郎中。

[75]下面引文引自於《蠡勺編》卷三十二《息壤》條。

[76]《路史》:南宋羅泌撰。路史,即大史之意,記述了上古以來有關歷史、地理、風俗、氏族等方面的傳說和史事。

[77]喻文鏊:生卒年不詳。字冶存,壹字石農,湖北黃梅人。嘉慶時貢生,官竹溪縣教諭。工詩,著有《紅蕉山館詩文鈔》、《考田詩話》等。

[78]張南山(1780—1859):張維屏。張維屏,字子樹,號南山,又號松心子,晚號珠海老漁,廣東番禺人。道光二年(1822)進士。此後在湖北、江西任州縣地方官。為官清廉,不滿官場腐敗,於道光十六年(1836)辭官歸裏,閉戶著述。著有《松心詩集》、《松心文鈔》等。

[79]《續博物志》:南宋李石著,補張華《博物志》所未備。

[80]鈕琇(?—1704):字書城,號玉樵,吳江人,清康熙十一年(1672)貢生,曾任河南項城、高明等縣知縣。著有《觚賸》、《臨野堂集》等。《觚賸》系筆記,多記明末清初雜事。

[81]東坡《詩序》:指蘇軾《息壤詩序》。

[82]《祭法》:指《禮記·祭法》。

[83]晉郭氏:指晉代的郭璞。郭璞曾經為《山海經》作注。《山海經·海內經》曰:“洪水滔天。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,不待帝命。”郭璞注曰:“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,故可以塞洪水也。《開筮》曰:‘滔滔洪水,無所止極,伯鯀乃以息石、息壤,以填洪水。’漢元帝時,臨淮徐縣地踴長五、六里,高二丈,即息壤之類也。”

[84]高荷:生卒年不詳。字子勉,號還還先生,江陵人。宋哲宗元祐間入太學。後為童貫客,通判蘭州。官至龍圖閣學士、知涿州。

[85]《虞衡》:即《桂海虞衡志》,南宋范成大作。

[86]張履(1792—1851):原名張生洲,字淵甫(img父),江蘇震澤人,官江蘇句容縣訓導。

[87]慈谿黃氏:指黃震。南宋學者。慈谿人。

[88]潛溪宋氏:指明初宋濂。宋濂號潛溪。

[89]臧庸(1767—1811):本名鏞堂,字在東,更字西成,號拜經,武進人。

[90]演門:宋城门名。徐仁甫云:“《庄子·外物》曰:演門有亲死者,以善毁爵为官师,其党人毁而死者半。此演門之事。”徐仁甫:《讀〈柳文指要〉劄迻》,《重慶師範大學學報》(哲社版),1982年第1期。清按:“演門”之釋,徐仁甫顯與章士釗有異。然徐說似見長。

[91]葉繼雯(1755—1830):字桐封,號雲素,湖北漢陽人,葉志詵父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)進士,官至內閣中書。

[92]葉志詵(1779—1849):字仲寅,號東卿、遂翁。湖北漢陽人。葉名琛之父。善書法,曾官兵部武選司郎中。

[93]《柳寬誌銘》:即《故大理評事柳君墓誌》。

[94]張志和:生卒年不詳。初名龜齡,字子同,號煙波釣徒、浪跡先生、玄真子。婺州金華人。唐代詩人。

[95]王志堅(1576—1633):字弱生,一字聞修,號淑士,江蘇昆山人。

[96]聞修錄此歌於劉夢得《謝賜新茶》後,略加評語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97]岑西林(1861—1933):岑春煊。岑春煊,原名春澤,字雲階,廣西西林縣人。雲貴總督岑毓英之子。曾任陝西巡撫、山西巡撫、四川總督、兩廣總督、郵傳部尚書。

[98]岑氏先代宦滇久:岑春煊父岑毓英曾任雲貴總督,叔(岑毓英異母弟)岑毓寶亦曾代理雲貴總督。

[99]項曼都飲流霞一杯:《論衡》第七卷《道虛》載:河東項曼都好道學仙,委家亡去,三年而返。家問其狀,曼都曰,有仙人數人,將我上天。口饑欲食,仙人輒飲我以流霞一杯,每飲一杯,數月不饑。後被斥還,號曰斥仙。

[100]表表:卓異,特出。

[101]君子遠庖廚:語出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
[102]柳儀曹:柳宗元的別稱。世稱禮部郎官為儀曹,柳曾任禮部員外郎,故稱。

[103]袁、蔣:指袁枚、蔣士銓。袁枚、蔣士銓與趙翼,皆清代中葉著名詩人,並稱為“乾隆三大家”。

[104]偏將軍:指三國時期吳國的淩統,曾拜偏將軍。見《三國志》卷五十五《淩統傳》(《吳書》卷十)。

[105]陸法言:名詞,以字行,臨漳人。官承奉郎。精音韻學。隋文帝開皇初年,與劉臻、顏之推等人討論音韻學,陸根據討論要點,經斟酌,於仁壽元年(601)編成《切韻》。《切韻》為唐、宋韻書之藍本。

[106]孫愐:籍貫、字、號均不詳。唐玄宗天寶時為陳州司馬。精音韻之學。嘗刊正隋陸法言之《切韻》,並增字加注,於天寶十年(751)編成《唐韻》五卷。

[107]夾漈:指鄭樵。鄭樵居夾漈山,人稱夾漈先生。

[108]《博雅》:即《廣雅》。《廣雅》相當於《爾雅》的續篇。

[109]轅濤塗(?—前625):春秋時期陳國大夫,為袁姓始祖。按照《新唐書》卷七十四下《宰相世系四下》,轅濤塗是陳國開國君陳胡公滿的十三世孫。

[110]魯魚亥豕:“魯”和“魚”、“亥”和“豕”篆文形似,以致引起誤寫錯讀。葛洪《抱樸子·遐覽》:“諺曰:‘書三寫,魚成魯,虛成虎。’”《呂氏春秋·察傳》:“有讀《史記》者曰:‘晉師三豕涉河。’子夏曰:‘非也,是己亥也。夫己與三相近,豕與亥相似。’”後以“魯魚亥豕”泛指書籍傳寫刊印中的文字錯誤。

[111]買菜求益:比喻斤斤計較。

[112]錢東生(1762—1828):錢林。錢林,原名福林,字東生,一字志枚,號金粟,浙江仁和人。嘉慶十三年(1808)進士。曾任四川鄉試正考官,侍讀學士,左遷庶子。著作有《玉山草堂集》、《文獻徵存錄》等。

[113]鄭興:生卒年不詳,東漢河南開封人。字少贛。少學《公羊春秋》,晚善《左氏傳》。漢光武帝征為太中大夫。後為蓮勺令,以事免。其子鄭眾,亦通經。

[114]王若虛(1174—1243):字從之,號慵夫,入元自稱滹南遺老。藳城人。金章宗承安二年(1197)進士,歷管城、門山縣令、著作佐郎。著有《滹南遺老集》。

[115]吳重憙(1838—1918):字仲怡,號石蓮,山東海豐縣人。同治元年(1862)舉人。1900年任福建按察使,1901年遷江寧布政使,1902年改直隸布政使,旋任駐滬會辦電政大臣。1906年授江西巡撫,旋改郵傳部侍郎,1908年任河南巡撫。1910年開缺,寓居天津。喜藏書,編有《海豐吳氏藏書目》。

[116]吳焯(1676—1733):字尺鳧,號繡穀,浙江錢塘人。貢生。官同知。喜聚書,所藏不下數萬卷,藏書處名瓶花齋。著有《藥圃詩稿》、《渚陸飛鴻集》、《玲瓏簾詩》等。

[117]施北研:施國祁。施國祁,字非熊,號北研,浙江烏程人。生卒年均不詳,清嘉慶年間在世,年七十餘。諸生。好學不倦,工詩古文,善填詞,尤熟金史。著有《金源劄記》、《禮耕堂叢說》等。

[118]薛濤(?—832):字洪度。長安人。德宗貞元中,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,召令賦詩侑酒,遂入樂籍。後高崇文、武元衡、王播、段文昌、李德裕相繼鎮蜀,皆有詩獻酬。並與元稹、白居易、王建等唱酬交往。

[119]李冶(?—784):字季蘭,以字行。峽中人。女道士。長期寓居江浙,與劉長卿、陸羽有詩往還。天寶間,玄宗聞其詩才,詔赴闕,留宮中月餘,優賜甚厚。肅宗上元二年(761),曾往浙東觀察使杜鴻漸幕府。德宗建中年間,朱泚叛軍攻佔長安,逼其獻詩。興元元年(784)德宗回長安後被殺。

[120]《中興間氣集》:唐詩選集。唐代高仲武編選,詩集二卷,選錄肅宗至德初到代宗大曆末二十多年間作家作品,計二十六人,詩一百三十多首。舊史家稱此時為安史亂後之“中興”時期,書名取此。此書大致反映出至德、大曆間詩壇的主要面貌。

[121]本集《館驛使壁記》:“始命御史爲之,使俾考其成以質於尙書。”“尙猶”如《左傳》:“十年尚猶有臭”,“使俾”與“尙猶”,皆同義之詞複用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122]鄧廷楨(1775—1846):字維周,號嶰筠,晚號妙吉祥室老人、剛木老人。江蘇江寧人。嘉慶六年(1801)進士。官至兩廣總督,與林則徐協力查禁鴉片。後調閩浙,坐在粵辦理不善戍伊犁。釋還,遷至陝西巡撫。著有《雙硯齋詩鈔》等。

[123]管異之(1780—1831):管同。管同,字異之,號育齋。江寧上元人。道光五年(1825)中舉,入安徽巡撫鄧廷楨幕。師事姚鼐。著有《因寄軒詩集》、《文初集》等。

[124]邵位西:邵懿辰。

[125]本文最後刪去一大段,避與上編《祀朝日》簽第二款重贅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126]王纂《續古文辭》:指王先謙《續古文辭類纂》。

[127]蒲留仙:蒲松齡,字留仙。著《聊齋志異》。

[128]語出《齊宣王見顏斶》,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。

[129]《范書》:指范曄《後漢書》。

[130]范文子:名燮,春秋時晉國大臣士會之子。

[131]范文子執戈逐其子范匄:《國語·晉語六》:“鄢之役,荊壓晉軍,軍吏患之,將謀。范匄自公族趨過之,曰:‘夷灶堙井,非退而何?’范文子執戈逐之,曰:‘國之存亡,天命也,童子何知焉?且不及而言,奸也,必為戮。’”

[132]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: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則無法家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恆亡。”

[133]舟中之人皆敵國:吳起諫魏武侯語。吳起曰:“若君不修德,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。”見《史記》卷六十五《孫子吳起列傳》。

[134]葉夢得:《石林燕語》卷八:“蘇子瞻自在場屋,筆力豪騁,不能屈折於作賦。省試時,歐陽文忠公銳意欲革文弊,初未之識。梅聖俞作考官,得其《刑賞忠厚之至論》,以為似《孟子》。然中引皋陶曰‘殺之三’,堯曰‘宥之三’,事不見所據,亟以示文忠,大喜。往取其賦,則已為他考官所落矣,即擢第二。及放榜,聖俞終以前所引為疑,遂以問之,子瞻徐曰:‘想當然耳,何必須要有出處?’聖俞大駭,然人已無不服其雄俊。”歐陽文忠,歐陽修。據《宋史》,歐陽修欲洗脫五代氣格卑弱、雕飾詞句的文風,並排抑科考士人好為奇澀險怪的“太學體”。梅聖俞:即梅堯臣,字聖俞。

[135]湯惠休:南朝宋詩人,字茂遠。生卒年及籍貫均不詳。早年為僧,人稱惠休上人。因善於寫詩被徐湛之賞識。孝武帝劉駿命其還俗,官至揚州從事史。約卒於鮑照後、宋亡前。

[136]皎然:唐代詩僧。生卒年不詳。俗姓謝,字清晝,湖州長城人。自稱謝靈運十世孫,實為謝安後裔。活動於大曆、貞元年間。著有《詩式》。

[137]嚴維(?—780):字正文,越州山陰人。官終秘書郎。與劉長卿友善。靈澈出其門。

[138]包佶(727?—792):字幼正,潤州延陵人。歷官諫議大夫、刑部侍郎、秘書監。

[139]李紓(731—792):字仲舒,趙州人。官至吏部侍郎。

[140]羔雁:小羊和雁。古代用為卿、大夫的贄禮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:“卿執羔,大夫執雁。”鄭玄注:“羔,小羊,取其羣而不失其類。雁,取其候時而行。”此指徵召、婚聘、晉謁的禮物。

[141]鮑昭:應為“鮑照”。

[142]金:廖注原文作“君”。

[143]詩句出宋祁《玉樓春》。

[144]鄒與魯鬨: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鄒與魯閧。穆公問曰:‘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,而民莫之死也。誅之,則不可勝誅;不誅,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。如之何則可也?’”

[145]四海翻騰雲水怒:語出毛澤東:《滿江紅·和郭沫若》。

[146]語見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
[147]徐爰(394—475):本名瑗,字長玉,一作季玉,南琅玡開陽人。初為晉琅玡王德文大司馬府中典軍,累官尚書右丞。受宋文帝、孝武帝寵信。曾注潘嶽《射雉賦》,《昭明文選》李善注即採徐爰注。

[148]俞曲園曾注意此字,見前卷七《呂溫》條。——章士钊原注。

[149]《隸辨》:文字學書。八卷。清代顧藹吉撰。顧藹吉,號南原,長洲人。

[150]張靜廬等合撰,見第一輯《文史雜誌》。——章士钊原注。

[151]蓍蔡:猶蓍龜,筮卜。王襃《九懷·匡機》:“蓍蔡兮踴躍,孔鶴兮回翔。”王逸注:“蓍,筮也;蔡,大龜也。”

[152]吳寬(1435—1504):字原博,號匏庵。直隸長州人。成化八年(1472)進士,官至禮部尚書。諡文定。著有《匏庵集》。

[153]張望:曾任晉征西將軍,生卒年、字、號、里籍均不詳。

[154]見陸游《老學菴筆記》卷二。

[155]施注蘇詩:指施元之與其子施宿注蘇軾詩。施元之(?—1176以後),字德初,湖州長興人。紹興二十四年(1154)進士。曾知贛州。與子施宿合著有《注東坡先生詩》。施宿(1164—1215?),字武子。官至淮南轉運判官。長於考據,尤以注蘇詩知名。陸游曾為施氏父子的《注東坡先生詩》作序。

[156]撏撦:拉撕剝取。特指在寫作中對他人的著作率意割裂、取用,斷章取義。

[157]事見陸游:《老學菴筆記》卷十。

[158]龜堂:陸游晚年曾自號龜堂。

[159]毛:大毛公毛亨,曾作《毛詩故訓傳》。

[160]鄭:鄭玄,為《毛詩》作《箋》。

[161]曲園俞氏:俞樾。

[162]《史記》卷一百十《匈奴傳》:“因引兵南踰句注,攻太原,至晉陽下。”

[163]張蔭桓(1837—1900):字樵野,廣東南海縣人。納資為知縣,累遷為戶部侍郎。戊戌變法時,傾向變法,後遭彈劾充軍新疆。1900年被殺。

[164]楊萬里《初夏睡起》:“梅子流酸濺齒牙,芭蕉分綠上窗紗。日長睡起無情思,閑看兒童捉柳花。”楊萬里(1127—1206),字廷秀,號誠齋。江西吉州人。黃山谷(庭堅)公元1105年卒,此時楊萬里尚未出生,黃山谷不可能書楊誠齋詩句。

[165]罵人爲佹客或妄子:李慈銘罵王闓運為“江湖佹客”,罵趙之謙為“妄子”。

[166]鐘文蒸(1818—1877):字展才,又字朝美,號子勤,浙江嘉善人。同治初,應江蘇忠義局聘,與陳奐、顧廣譽諸人同任編纂。治經宗尚漢儒,尤究心《春秋》。主講敬學書院十二年。著有《〈穀梁〉補注》等。

[167]見《艇齋詩話》。

[168]嵇叔夜之薄湯、武:《文選》注:“《魏氏春秋》曰:山濤為選曹郎,舉康自代,康答書拒絕。因自說不堪流俗,而非薄湯、武。大將軍聞而惡焉。”

[169]褚少孫:西漢元、成間博士。補《史記》。《漢書》卷六十二《司馬遷傳》:“而十篇缺,有錄無書。”三國魏張晏注:“遷沒之後,亡《景紀》、《武紀》、《禮書》、《樂書》、《兵書》、《漢興以來將相年表》、《日者列傳》、《三王世家》、《龜策列傳》、《傅靳列傳》。元、成之間褚先生補缺,作《武帝紀》、《三王世家》、《龜策》、《日者傳》,言辭鄙陋,非遷本意也。”

[170]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雍也可使南面。’”雍,姓冉,名雍,字仲弓,孔子的学生。

[171]燕噲:戰國時燕王噲。燕噲曾讓國於子之,造成燕國大亂。《韓非子》第十六卷《難四》:“晉靈侯説參無恤,燕噲賢子之,非正士也,而二君尊之,所賢不必賢也。”桓寬《鹽鐵論》卷十《詔聖》:“燕噲好讓而有子之之亂。”

[172]潘伯鷹(1898—1966):安徽懷寧人。原名式,字伯鷹,後以字行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曾任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副主任、同濟大學教授。著有《中國書法簡論》等。

[173]《舊唐書》:指《舊唐書》卷一百九十七《西南蠻傳》,其中詳載崔佐時促異牟尋復歸唐事。

[174]張敞:漢宣帝時曾為京兆尹。

[175]公孫弘:漢武帝時曾為丞相。

[176]吳闓生(1878—1949):原名啟孫,字辟疆,號北江,安徽桐城人。吳汝綸子。諸生,官候選知府。光緒二十八年(1902)赴日本留學。次年,父卒歸,於京師講學十餘年。著有《吳北江先生文集》。

[177]膺懲:打擊和懲治。語出《詩經·魯頌·閟宮》:“戎狄是膺,荊舒是懲。”後以“膺懲”用作討伐、懲罰之意。

[178]臧穀雙亡各有憑:《莊子·駢拇》:“臧與穀,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。問臧奚事,則挾策讀書。問穀奚事,則博塞以遊。二人者,事業不同,其於亡羊均也。”

[179]洛誦:反復誦讀。洛,通“絡”。連絡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:“副墨之子,聞諸洛誦之孫。”成玄英疏:“臨本謂之副墨,背文謂之洛誦。初既依文生解,所以執持披讀;次則漸悟其理,是故羅洛誦之。”

[180]郅都鷹:漢郅都,孝景時為中郎將,敢直諫,面折大臣于朝。後遷為中尉,行法嚴酷,不避貴戚,列侯宗室見之畏懼,側目而視,時號為“蒼鷹”。後因以“郅都鷹”形容威儀懾人或指官吏不畏權貴,執法嚴明。

[181]張希魯(1900—1979):名連懋,號西樓,雲南昭通市人。其父張灝,清朝秀才,教書為生。張希魯排行第六。1952年任雲南昭通縣政協常委,1963年調昭通縣文化館工作。1973年退休。長於考古,著有《國學讀法》、《西樓文編》、《西南古物的新發現》、《漢金石圖跋》、《蜀遊雜記》、《漫遊微影》、《滇東金石記》、《西南古物目略》等。張希魯的生平和學術,見徐堅:《未被認可的出版物和考古學》,《讀書》2012年第3期。

[182]黃仲琴(1884—1942):名嵩年,號嵩羅,字仲琴。祖籍廣東省海陽縣(今潮安縣)。民國時期,曾任中山大學、嶺南大學教授。長於考古。著有《嵩園詩草》、《湖邊文存》、《木棉庵志》等。

[183]梁頭康尾:梁,指梁啟超。梁士詒姓梁,故曰梁頭;康,指康有為。康有為又名祖詒,梁名士詒,最後一字與康有為別名同,故曰康尾。

[184]東朝:指漢長樂宮。太后所居。因在未央宮之東,故稱。後借指太后、太妃。此指慈禧太后。

[185]“乃季秋月朔”等句:出自《尚書·胤征》。

[186]孟子創爲君輕之說: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孟子曰:‘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’”

[187]二千餘年:應為“一千餘年”。柳宗元卒於819年,距離作者著本書時一千餘年,不足二千年。

[188]李端叔(1048—1128?):李之儀。李之儀,字端叔,號姑溪居士。滄州無棣人。治平四年(1067)進士。元祐中為樞密院編修官,後從蘇軾於定州幕府。元符中監內香藥庫,被劾為蘇軾黨,放罷。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。

[189]鍾伯敬:鐘惺,字伯敬。

[190]徐仁甫曰:“章氏謂仲尼無誅齊優事,其論甚韙。然誤記書名:仲尼誅齊優事、惟見《穀梁傳》而《左傳》無之。”見《乾惕居論學文集》,第150頁。中華書局,2014年版。清按:誅齊優事,在《穀梁傳·定公十年》。

[191]《論語》之言達巷黨人:《論語·子罕》:“達巷黨人曰:‘大哉,孔子!博學而無所成名。’子聞之,謂門弟子曰:‘吾何執?執御乎?執射乎?吾執御矣。’”

[192]《子貢》之言漢陰丈人:《莊子·天地》:“子貢南遊於楚,反於晉,過漢陰,見壹丈人方將為圃畦,鑿隧而入井,抱甕而出灌,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。子貢曰:‘有械於此,壹日浸百畦,用力甚寡而見功多,夫子不欲乎?’為圃者仰而視之曰:‘奈何?’曰:‘鑿木為機,後重前輕,挈水若抽,數如溢湯,其名為橰。’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:‘吾聞之吾師,有機械者必有機事,有機事者必有機心。機心存於胸中,則純白不備;純白不備,則神生不定;神生不定者,道之所不載也。吾非不知,羞而不為也。’子貢瞞然慚,俯而不對。”

[193]《呂覽》之言寧越中牟鄙人:《呂氏春秋》第二十四卷《當賞》:“寧越,中牟之鄙人也,苦耕稼之勞,謂其友曰:‘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?’其友曰:‘莫如學。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。’寧越曰:‘請以十五歲。人將休,吾將不敢休;人將臥,吾將不敢臥。’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。”

[194]《世說》提出索解人: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謝安年少時,請阮光祿道《白馬論》。為論以示謝,於時謝不即解阮語,重相咨盡。阮乃嘆曰:‘非但能言人不可得,正索解人亦不可得!’”謝安,字安石;阮光祿,即阮裕。阮裕,字思曠,東晉人,曾為金紫光祿大夫,故稱阮光祿。

[195]《周禮·地官·調人》:“調人,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。”鄭玄註:“難,相與為仇讎。諧猶調也。”

[196]《姓苑》:何承天所撰,共十卷,是關於中國姓氏來源的著作。何承天,劉宋時期曾官御史中丞。

[197]解作地域看,去聲,讀若戒;作索解看,上聲,讀若改;作姓氏看,亦去聲,讀若懈,如明之有解縉,蓋姓氏亦即由地域蟬蛻而來也。——章士钊原注。

[198]王夷甫談延陵子房: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二三:“諸名士共至洛水戲。還,樂令問王夷甫:‘今日戲樂乎?’王曰:‘裴僕射善談名理,混混有雅致;張茂先論《史》、《漢》,靡靡可聽;我與王安豐說延陵、子房,亦超超玄箸。’”

[199]段氏:段玉裁,注《說文解字》。

[200]景差(約前290—前223):字、里、生卒年都不詳,楚國人,與宋玉同時。《史記》卷八十四《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屈原既死之後,楚有宋玉、唐勒、景差之徒者,皆好辭而以賦見稱;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,終莫敢直諫。”《楚辭》有《大招》,王逸云:“屈原之所作也,或曰景差,疑不能明也。”

[201]《文心雕龍》云:七竅所發,發乎嗜欲,始邪末正,所以戒高粱之子弟也。據此,《七發》本乎七竅所發而得名,然則曹子建《七啓》,張協《七命》,亦七竅所啓所命乎?彥和之論,姑備一說。或謂七者少陽之數,乘欲發明陽德於君云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202]胡紹煐《〈文選〉箋證》云:王氏念孫曰:佁蹷,謂痿蹷不能行也,人過佚則血脈凝滯,骨幹痿弱,有佁蹷不能行之病,故謂之佁蹷之機,高注失之。紹煐案:畢氏沅《〈本生篇〉箋注》略同,惟“佁”字仍從誤本作“招”。今按《說文》:佁,癡貌,張揖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·注》:佁儗,不前也,佁儗即佁癡,並不動之狀,枚作“蹷痿”,或所見本如是。釗案:“佁儗”字子厚亦用過,《夢歸賦》云:紛若喜而佁儗兮,心回互以壅塞,佁儗釋為寬容閑緩之貌,與胡箋頓異。文家用此類字,義隨文轉,不必從同,解詳本編上部,茲不贅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胡紹煐(1792—1860),字藥汀,號汀泉,安徽績溪人。道光十二年(1832)舉人,選太和縣訓導。後主持婺源聃城書院。咸豐十年(1860),太平軍入績溪,紹煐督團練抗禦,戰死。著有《〈文選〉箋證》、《〈毛詩〉證異》、《蠡海叢鈔》、《鹵陽學舍雜著》等。

[203]張表臣:約1126年前後在世。字正民,單父人。紹興中,通判常州,後官至司農丞。嘗從陳師道、晁補之遊,詩具江西詩派風格。著有《珊瑚鉤詩話》三卷。

[204]復子明辟:謂還政或讓位。《尚書·洛誥》:“周公拜手稽首曰:‘朕復子明辟。’”孔傳:“言我復還明君之政於子,子成王,年二十成人,故必歸政而退老。”

[205]夏后之鑒:謂前人失敗的教訓就在眼前,應該引以為戒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暴其民甚,則身弑國亡……《詩》云:‘殷鑒不遠,在夏后之世。’此之謂也。”趙岐注:“《詩·大雅·蕩》之篇也,殷之所鑒,視近在夏后之世矣。以前代善惡為明鏡也,欲使周亦鑒于殷之所以亡也。”

[206]虞、芮:周初二國名。相傳兩國有人曾因爭地興訟,到周求西伯姬昌平斷。《詩·大雅·緜》:“虞芮質厥成,文王蹶厥生。”《史記》卷四《周本紀》:“於是虞、芮之人有獄不能決,乃如周。入界,耕者皆讓畔,民俗皆讓長。虞、芮之人未見西伯,皆慙,相謂曰:‘吾所爭,周人所恥,何往為,祗取辱耳。’遂還,俱讓而去。”後因以“虞芮”指能謙讓息訟者。

[207]1959年8月16日,在廬山會議時,毛澤東寫了一篇《關於枚乘〈七發〉》,介紹枚乘這位漢文帝文學侍臣的騷賦名篇,認為治楚太子病的方法,同當今批判右傾機會主義者方法,用說服而不用壓服的方法,擺事實,講道理,批判從嚴,處理從寬,是很相似的。“我們應當請恩格斯、考茨基、普列漢諾夫、斯大林、李大釗、魯迅、瞿秋白之徒‘使之論天下之精微,理萬物之是非’,講躍進之必要,說公社之原因,兼談政治掛帥的極端重要性。馬克思‘覽觀’,列寧‘持籌而算之,萬不失一’。”見李銳:《廬山會議實錄》(增訂第三版),第228頁,2000年1月。《關於枚乘〈七發〉》,見《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》第八冊,第456頁。

[208]王思任(1574—1646):字季重,號謔庵,又號遂東,浙江山陰人。萬曆年進士,累遷袁州推官。魯王監國,為禮部右侍郎,郡城失守,絕食而死。

[209]易于:簡便和隆重的禮節。易,簡易,謂臣禮;于,通“迂”,廣大,謂君禮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諸侯之來辱敝邑者,易則易,于則于;易、于雜者,未之有也。”鄭玄注:“易,謂臣禮;于,謂君禮。雜者,容居以臣欲行君禮。”

[210]何思源(1896—1982):山東菏澤人。1946年任北平市市長。

[211]湘人:指曾國藩。曾國藩曾在一家書中稱何凌漢為“仙槎老伯”。

[212]何紹基(1799—1873):字子貞,號東洲,晚號蝯叟。湖南道州人。道光十六年(1836)進士。咸豐初簡四川學政,曾典福建、貴州、廣東等省鄉試。歷主山東濼源、長沙城南書院。著有《東洲草堂文鈔》、《東洲草堂詩鈔》、《〈說文〉段注駁正》等。

[213]何凌漢(1772—1840):字雲門,號仙槎,道州人。何紹基之父。嘉慶十年(1805)進士,授翰林院編修,先後典廣東、山東、福建鄉試。

[214]趙與時(1175—1230):字行之,一字德行,宋宗室,寓居臨江。寶慶二年(1226)進士。官至麗水縣丞。所著《賓退錄》,《四庫總目提要》認為:考證經史,辨析典故,則精核者十之六、七,可為《夢溪筆談》、《容齋隨筆》之續。

[215]張邦基:字子賢,高郵人。生、卒年均不詳,宋高宗紹興初前後在世。喜藏書。著有《墨莊漫錄》十卷。

[216]曹松(830?—902?):字夢徵,舒州人。咸通中,嘗游湖南、廣州等地。後依建州刺史李頻。李死後,流落江湖,無所遇合。曾避亂棲居洪州西山。光化四年(901)中進士,年已七十餘,授校書郎,未幾卒。

[217]《雲仙散錄》:又名《雲仙雜記》,舊題唐金城馮贄撰,張邦基《墨莊漫錄》以為王銍偽託。今人徐乃昌《隨庵叢書》,署為“五代後唐開成中金城馮贄撰”。

[218]《六帖》三十卷,唐白居易撰。《續六帖》三十卷,宋知撫州孔傳撰。

[219]王銍:趙宋時代人。字性之,自號汝陰老民,世稱雪溪先生,汝陰人。生卒年不詳。南渡後寓居剡中。曾官右承事郎,權樞密院編修官,纂集太宗以來兵制,成《樞庭備檢》。晚年遭秦檜排擠,避居剡溪山,以詩詞自娛。著有《默記》、《國老談苑》、《四六話》等。

[220]六鶂亦作“六鷁”。《春秋·僖公十六年》:“六鷁退飛過宋都。”杜預注:“鷁,水鳥。高飛遇風而退。宋人以為災,告於諸侯,故書。”《史記》卷三十八《宋微子世家》:“六鶂退蜚,風疾也。”後以指災異或局勢逆轉。“五石六鶂”語出《谷梁傳·僖公十六年》: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,隕石於宋五。先“隕”而後“石”何也?隕而後石也。於宋四境之內曰宋。後數,散辭也,耳治也。是月,六鶂退飛過宋都。“是月”者,決不日而月也。“六鶂退飛過宋都”,先數,聚辭也,目治也。子曰:石,無知之物;鶂,微有知之物。石無知之物,故日之;鶂微有知之物,故月之。君子之於物,無所苟而已。石、鶂且猶盡其辭,而況於人乎?故五石六鶂之辭不設,則王道不亢矣。“五石六鶂”,此指用語嚴謹。

[221]徐乃昌(1869—1943):字積余,號隨庵,安徽南陵人。光緒十九年(1893)舉人。曾任淮安知府。光緒三十年赴日考察學務。宣統三年(1911)授江南鹽法道兼金陵關監督。民國後,寓居上海。早年即矢志藏書,收書五十年,藏書處名積學齋,所藏古槧、清人文集尤為著名。刊有《積學齋叢書》、《隨庵叢書》等。著有《積學齋藏書誌》、《積學齋書目》、《金石拓本目錄》等。

[222]黃蕘圃(1763—1825):黃丕烈。黃丕烈,字紹武,號蕘圃,又號復翁,江南長洲人。乾隆五十三年(1788)舉本省鄉試,禮闈數上不售。大挑壹等,以知縣用,發直隸。在京納貲得官主事。好藏書。

[223]陳、晁:陳振孫、晁公武。陳振孫著有《直齋書錄解題》,晁公武著有《郡齋讀書志》。

[224]李昉(925—996):字明遠,深州饒陽人。後漢乾祐年間進士。歴仕後漢、後周兩朝。入宋,累遷至右僕射、中書侍郎平章事,諡文正。主編《太平御覽》、《太平廣記》、《文苑英華》等。

[225]葉大慶:字榮甫,生卒年不詳,生活在南宋甯宗、理宗年間,龍泉人。開禧元年(1205)進士。官建州州學教授。著有《考古質疑》等。

[226]以下引文見《考古質疑》卷三。

[227]孫奭(962—1033):字宗古,博州博平人。太宗端拱年間九經及第。累遷至兵部侍郎、龍圖閣學士、禮部尚書,以太子少傅致仕。謚宣。《宋史》卷四百三十一有傳。

[228]馮敬通:馮衍。馮衍,字敬通,京兆杜陵人。生卒年不詳。幼有奇才,二十歲博通群書。王莽時,不肯出仕。後投更始帝部下。光武帝時,曾為曲陽縣令。因結交外戚,免官歸里,閉門自保。建武末上疏自陳,卒不用,作《顯志賦》以自勵。

[229]《考古質疑》卷三:“原註:見《藝文類聚》。”無“三十五卷”。

[230]數奇良可歎:出自徐敬業《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邪城》,《昭明文選》卷二十二。

[231]內:《考古質疑》卷三原作“音”。清按:作“音”近是。

[232]“衛青不敗由天幸”二句:見王維《老將行》詩。

[233]數奇謫關塞,道廣存箕穎:杜甫《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二首》之二。《杜詩詳注》卷之七。

[234]《柳文指要》中華書局版原文在“天”字後多一“道”字,《考古質疑》無“道”字。現據《考古質疑》卷三刪除“道”字。

[235]數奇逢惡歲,計拙集枯梧:蘇軾《次韻和劉貢父登黃樓見寄並寄子由二首》之二。

[236]屈大均(1630─1696):字介子,廣東番禺人。明末清初學者、詩人。

[237]“宗生族茂”四句:見王勃《慈竹賦》。

[238]梁間文《答獻簟書》:即蕭綱的《答南平嗣王餉舞簟書》。

[239]老杜《桃竹杖引》:即杜甫《桃竹杖引贈章留後》詩。見《杜詩詳註》卷之十二。

[240]東坡援柳子厚詩:蘇軾《書子厚詩》:“柳子厚詩云:‘盛時一失貴反賤,桃笙葵扇安敢當。’不知桃笙為何物。偶閱《方言》:‘簟,宋、魏之間謂之笙。’乃悟桃笙以桃竹爲簟也。”蘇軾《書子厚詩》,見《蘇軾文集》卷六十七。

[241]葛立方:《韻語陽秋》卷第十六。

[242]謝太傅:謝安。

[243]王丞相:王導。

[244]常之,葛立方字。——章士钊原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