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
讀子厚本文,覺字句間帶滯義者,略略疏解如下:
一、天下咸得其理:理,治也,唐避高宗諱,不得言治。
二、禹旁行天下:旁,徧也,旁、徧兩字,同為重脣音,古文中恆互用。
三、益之自繫猶是也:此猶言:益之自繫同一晚也,“是”代上文“晚”字。
四、不然反是:“反是”二字,代表所省略者兩句:“其始繫於人也薄,則其忘之也速。”
五、無漢之思也:無漢之思,猶直言不思漢,思,動詞之義未變,並非在“之”字下,此處作抽象名詞解。之,代名詞倒置,所代之名,即上面“漢”字。依文律言,其形式與“不圖利”[59],易言“惟利是圖”相同。此類代名詞倒置句子,代名詞用“之”,或用“是”,均無不可。如子厚《龍馬圖贊》:“匪馬之慕,吾誰親兮?”匪馬之慕,與“無漢之思”,文理絶肖,蓋二者同屬否定句也。
六、久矣舜之君我也,夫然後能揖讓受終於文祖:夫,代名詞,指舜言。子厚慣於使用此類代名詞,讀者往往看作語助詞滑過,於是文之眞精神不現,切宜加意。文祖,《〈虞書〉注》:堯始祖之廟也,蔣之翹於此下評云:“議論亦快,但大聖人心胸,竟看破是箇奸雄了”,依之翹言,凡站在人民一邊,依仗羣衆多數行事,此之謂奸雄。夫如是,曹操負擔得起此一奸雄稱號,可謂不虛一生。
吳摯父於此評云:“此與《堯典》:‘四海遏密’之文稍背矣,而詞特奇創”,此老以“奇創”二字,接受柳文意義,總算識高於蔣之翹等數輩。
七、堯之老更一世矣:更,平聲,歷也;一世者,三十年也。文中一則曰:積十餘年,再則曰:又十餘年,兩者相加,即成一世。
八、子之言忘若甚然:甚者,過甚也,若甚然者,謂似乎過甚一些也,文中“忘”與“思”兩字聯用,非思不能促忘,非忘不能致思,呂溫《諸葛武侯廟記》,亦如是云。可見柳、呂兩人,直供給永貞突變之理想源泉,惟惜所行諸善政,雖使人心大悅,而時間迫促,還來不及控制人民思想耳。
九、使天下咸得其人:〔一本作“仁”。〕孔子言求仁得仁曰:“我欲仁,斯仁至矣”[60],又曰:“未之思也,夫何遠之有?”[61]但在他一面,民之反映而慕化也,不可能如是捷速,永貞之敗以此。
十、其幼而存者,堯不使之思也:蔣之翹於此評曰:“近似兒童、婦女之見”,殊不知堯、舜所欲得之人心,原不排除兒童、婦女在外,其本身所保持者,亦不過是赤子之心。從來殘暴之主,大抵牿亡[62]此一赤子之心,方使天下大亂,而其國滅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