囚山賦
將《永州八記》與《囚山賦》對讀,同一地也,而所處者感情之向背,如此其風馬牛不相及,可見人心為一相斫場,矛盾息息向外轟發,誠有使人類之理想難於了解者,嘻!亦奇已。
此文元和九年在永州作,從永貞元年起算,至此恰十年,依當時之政局看來,作者大有入山林而不返之勢。晁補之錄此賦於《變騷》[162],而為之語曰:
語云:仁者樂山[163],自昔達人,有以朝市為樊籠者矣,未聞以山林為樊籠者。宗元謫南海久,厭山林不可得而出,懷朝市不可得而復,丘壑草木之可愛者,皆陷穽也,故賦囚山。淮南小山之辭,亦言山中不可以久留,以謂賢人遠伏,非所宜爾[164],何至以幽獨為狴牢,不可一日居哉?然終其意近《招隱》,故錄之。
讀《八記》而樂山顯,〔仁者樂山,樂讀去聲,音傲。〕讀此賦而囚山成,補之謂其意近《招隱》,“招隱”上毋乃脫一“反”字?
賦一韻到底,稱意寫去,意盡而言止,可云愜心貴當[165]之作。
紛對迴合仰伏以離迾兮:一本無“對”字,是。“紛”為《離騷》語助詞,置於句首,不與連接之字相結成意。迾音列,遮也,離迾猶言“遮迾”,《後漢·輿服志》:張弓帶鞬,遮迾出入。
欣下頹以就順兮,曾不畝平而又高:欣,喜也,此言土地平陂不一,方喜地勢下傾,步趨就順,但平地不過一畝,而高地復臨。此描寫山田形勢,最為突出。
側耕危穫苟以食兮,哀斯民之增勞:山田坡度高,不能平行施工,故曰側耕。以同一理由,收穫亦甚險。如屬果物,甚或驅遣馴猿,頸懸布袋,成羣往摘,故曰危穫。
積林麓以為叢棘兮:“積”一本作“攢”。
虎豹咆代狴牢之吠嗥兮:咆即咆哮,《詩》:“闞如虓虎”[166],“闞”不加“口”旁,字書亦未收“”字,子厚蓋隨意連寫成文耳。“狴牢”亦應作“蒲牢”,蓋狴犴狂犬,而蒲牢海獸,固是二物,子厚亦牽寫成之。杜甫《有事於南郊賦》:“耆艾涕而童子儛,叢棘坼而狴牢傾”,亦用作狴牢,皆指牢獄言,以牢獄皆用惡獸防護也。觀於上文:“積林麓以為叢棘兮”,並用到“叢棘”字,恐子厚行文,殆有取於杜公,叢棘亦為防囚越獄之用。
予胡井眢以管視兮:眸子枯陷曰眢,因而廢井亦曰眢井,《左》:“目於眢井而拯之”[167],此井眢管視,猶曰坐井觀天。
窮坎險其焉逃:《易》:習坎,重險也[168],《左》:外強內溫[169],《注》:坎險故強,坤順故溫。
匪兕吾為柙兮,匪豕吾為牢:此謂吾非兕也,而被人入諸柙,為,去聲讀。又或釋作:柙中非兕,以吾為代,為,平聲讀,亦通。吾為柙,猶言柙為吾,乃倒裝句,下一句類推。
聖日以理兮:“聖”一本作“世”,是。原文:世日以治,或世治,兩字都以避諱而改。
本卷最後一篇,題曰《愈膏肓疾賦》[170],吳至甫[171]曰:“此非柳文,他唐人為之耳。”釗案:吳說是,因將此文削去。
[1]競:強。《詩經·頌·執競》:“執競武王,無競維烈。”
[2]沈潛:秉性深沉潛伏。《尚書·洪範》:“沈潛而剛克,高明柔克。”
[3]讜:直言。
[4]行行:剛強負氣貌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子路,行行如也;冉有、子貢,侃侃如也。”
[5]躓踣:絆倒。比喻遭受挫折。
[6]亂:理。所以重理一賦之意。
[7]戴表元(1244—1310):字帥初,一字曾伯,自號剡源先生,慶元奉化人。宋咸淳七年(1271)進士。宋亡後隱居家鄉。元大德八年(1304),被薦為信州教授。再調婺州,因病辭歸。著有《剡源集》。
[8]“著立”解見後幅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9]悾悾:誠懇貌。《論語·泰伯》:“狂而不直,侗而不願,悾悾而不信,吾不知之矣。”邢昺疏:“悾悾,愨也。謹愨之人宜信而乃不信。”
[10]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子曰:‘吾未見剛者。’或對曰:‘申棖。’子曰:‘棖也慾,焉得剛?’”
[11]衵服:內衣。
[12]即柳宗元《哭連州凌員外司馬》詩。詩中有“恬死百憂盡,苟生萬慮滋。”句。
[13]賈長沙(前200—前168):賈誼。賈誼,漢文帝時曾官大中大夫。後因被權貴中傷,出為長沙王太傅。因稱賈長沙。作有《弔屈原賦》。柳宗元亦作有《弔屈原文》。
[14]尼父:孔子。
[15]陳鴻墀:生卒年不詳。字範川,別號抱簫山道人,浙江嘉善人。嘉慶十年(1805)進士。曾官內閣中書。撰有《全唐文紀事》。
[16]出自《吳子·圖國》。
[17]見《義門讀書記》卷三十五《河東集上·佩韋賦》。
[18]光聰諧:字律原,一字立元,桐城人。師事姚鼐。清嘉慶十四年(1809)進士,官直隸布政使。曾主講淮南書院。著有《稼墨軒詩文集》、《外集》、《詩集》。
[19]新近出版之《柳宗元》卷五〇三頁引此條,將“移”字合“朱雲折其角”為一句,“移”字絶句,誤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补注:蘇、黃,指蘇軾、黃庭堅。
[20]《有不為齋筆記》:光聰諧著,十卷。黃彭年刊。見劉聲木:《桐城文學撰述考》。黃山書社,1989年12月,第440頁。
[21]光農聞(?—1935):安徽桐城人。在民國時辦過報,善詩,有文名。曾在蔡鍔手下任職。於《易經》有研究。
[22]《曲禮》:《禮記·曲禮下》。
[23]《詩》:指《詩經·齊風·著》一詩。《著》曰:“俟我於著乎而,充耳以素乎而,尚之以瓊華乎而。”鄭玄箋:“待我於著,謂從君子而出至於著,君子揖之時也。”
[24]鴟夷蒙鴻:鴟夷,盛酒的皮囊。蒙鴻,廣大的樣子,此有神通廣大之意。
[25]罍罃相追:罍罃,都是古代的酒器。相追,與鴟夷相追隨。此指都是一路貨色。
[26]吉士:指有權勢的人。
[27]喙:瓶口。
[28]更持:輪流握住。更:交替輪流。持,握住。
[29]與亂為期:喝到狂亂為止。期,限度。
[30]孫月峰(1543—1613):孫鑛。孫鑛,字文融,號月峰,浙江餘姚人。萬曆二年(1674)進士。官南京兵部尚書。一生著作宏富,多達四十餘種,七百餘卷。曾評點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禮記》,三書被合刻為《孫月峰評經》。
[31]《論語》:指《論語·鄉黨》。中有“惟酒無量,不及亂。”一語。
[32]妍媸:妍,美麗;媸,醜陋。
[33]眉:邊側。顏師古注:“眉,井邊地,若人目上之有眉。”
[34]鉤深挹潔:從深井中打出清潔的水。挹,舀,把水打出來。
[35]綆絶:綆,井繩。絶,斷。
[36]徼覬:徼,同僥,僥倖。覬,貪圖。
[37]醪:汁滓混合的酒。
[38]藏:《漢書》原文為“臧”,古藏、臧通用。見《漢書》卷九十二《游俠傳·陳遵傳》,揚雄的《酒箴》最早出自這裡。
[39]“一旦”二句:叀礙,掛礙,指系瓶的繩子被掛住。叀,懸。瓽,井壁上的磚。轠,撞擊。
[40]滑稽: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,圓形,能“轉注吐酒,終日不已”。此處比喻鴟夷的圓滑。
[41]國器:一國範圍中的器物,言其貴重。又常指主持國政的人才。
[42]屬車:帝王出行時的從車。
[43]“出入”二句:兩宮,指漢代皇帝和太后分別居住的未央宮、長樂宮,時稱西宮、東宮。經營,往來奔走。公家,王室,朝廷。
[44]陳孟公:陳遵。陳遵,字孟公,杜陵人。事蹟見《漢書》卷九十二《遊俠傳·陳遵傳》。
[45]蘇軾:《書柳文〈瓶賦〉後》,孔凡禮點校《蘇軾文集》第六冊,第2543頁。中華書局,1986年版。
[46]晁無咎(1053—1110):晁補之。晁補之,字無咎,號歸來子,濟州鉅野人,為“蘇門四學士”(另黃庭堅、秦觀、張耒)之一。元豐二年(1079)進士,曾官禮部郎中等。著有《續楚辭》、《變離騷》、《雞肋集》等。
[47]《反騷》:即揚雄的《反離騷》。
[48]世綵堂本:南宋度宗咸淳年間廖瑩中所刻的《河東先生集》。瑩中字群玉,號藥洲,福建邵武人,為賈似道門客。其刻印的《河東先生集》,刊印精美,歷代屢有翻刻,在柳集流傳中影響甚大。
[49]吳至父(1840—1903):吳汝綸。吳汝綸,字摯甫(亦作至父、摯父、至甫),安徽桐城人。桐城派後期作家。同治四年(1865)進士,授內閣中書。曾先後任曾國藩、李鴻章幕僚及深州、冀州知州,長期主講蓮池書院,晚年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。
[50]忠悴:當為“忠粹”。忠粹,猶忠純。悴,為憂傷、衰弱之意,與“忠”組詞,於義不合。
[51]周氏小隱(1082—1155):“小隱”應為“少隱”。即周紫芝。周紫芝,字少隱,號竹坡居士,宣城人。歷任樞密院編修官、右司員外郎,出知興國軍,後退隱廬山。著有《竹坡詩話》。
[52]陳去非(1090—1138):陳與義。陳與義,字去非,號簡齋,洛陽人。政和三年(1113)進士。曾在宋高宗時任中書舍人、吏部侍郎、禮部侍郎等職,紹興七年(1137)拜參知政事。
[53]孔子“欲立立人、欲達達人”之說:見《論語·雍也》。
[54]分刌:劃分;分切。
[55]見《史記》卷七《項羽本紀》。
[56]見孔凡禮點校《蘇軾文集》第五冊,第2058頁。此處所引,與原文有差異。
[57]高州:孔凡禮點校《蘇軾文集》作“高化”。
[58]沈水香:也作沉水香,即沉香。
[59]《書〈黃牛廟〉詩後》:即蘇軾的《書歐陽公〈黃牛廟〉詩後》,見張凡禮點校《蘇軾文集》卷六十八。
[60]《黃牛廟》詩:即歐陽修的《黃牛峽祠》詩,見李逸安點校:《歐陽修全集》卷一。中華書局,2001年版。此詩景祐四年(1037),即歐陽修貶峽州夷陵令第二年作。《黃牛峽祠》,一本無“峽”字。《黃牛峽祠》其首曰:“大川雖有神,淫祀亦其俗。石馬繫祠門,山鴉噪叢木。”
[61]歐陽永叔(1007—1072):歐陽修。歐陽修,字永叔,號醉翁,晚號六一居士。吉州永豐人。歐陽修於宋仁宗景祐三年(1036)貶峽州夷陵令。
[62]頗以永叔號牛神淫祀為不然:蘇軾《書歐陽公〈黃牛廟〉詩後》曰:“宜都令朱君嗣先見過,因語峽中山水,偶及之。朱君請書其事與詩:‘當刻石於廟,使人知進退出處,皆非人力。如石馬一耳,何與公事,而亦前定,況其大者。公既為神所禮,而猶謂之淫祀,以見其直氣不阿如此。’感其言有味,故為錄之。”從蘇軾《書歐陽公〈黃牛廟〉詩後》字裏行間的語義來看,蘇軾似乎並未“頗以永叔號牛神淫祀為不然”。
[63]司馬君實(1019—1086):司馬光。司馬光,字君實,號迂夫,晚年號迂叟,陝州夏縣涑水鄉人,世稱涑水先生。曾拜尚書左僕射。卒贈溫國公,諡文正。
[64]王西莊(1722—1797):王鳴盛。王鳴盛,字鳳喈,一字禮堂,別字西莊,晚號西沚居士。江蘇嘉定人。乾隆十九年(1754)進士,官侍讀學士、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、光祿寺卿。撰《十七史商榷》百卷。
[65]即持此論:王鳴盛在《十七史商榷》卷七十四《〈順宗紀〉所書善政》中說:“吾不知叔文之死,竟有何罪!闕後己身與其孫皆為閹人所弑,而自此以下,人主之廢立,盡出宦者手,唐不可為矣。”
[66]曲端(1091—1131):字正甫,一字師尹,鎮戎軍人。與岳飛一樣,為南宋抗金名將。後被張浚陷害。
[67]炯戒:明顯的鑒戒或警戒。
[68]劉世珩(1875—1927):小名奎元,字聚卿,又字蔥石,別署靈田耕者、枕雷道士。安徽貴池人,光緒二十年(1894)舉人。曾任天津造幣廠監督、直隸財政正監理官等職。參與清末幣制改革。平生致力於刊刻書籍,是近代著名的出版家。所刻印的書籍不僅數量巨大,而且版本精良、印製上乘。《聚學軒叢書》是劉世珩刻印的眾多叢書中的一種。
[69]語見《淮南子》卷六《覽冥訓》。
[70]韓愈:《李花二首》:“當春天地爭奢華,洛陽園苑尤紛挐。”見屈守元主編:《韓愈全集校注》,四川大學出版社,1996年7月,第537頁。《韓愈全集校注》作“奢華”,此處章士釗作“春華”。《韓愈全集校注》作“紛挐”,此處章士釗作“紛拏”。
[71]謝莊(421—466):字希逸,陳郡陽夏人,謝弘微子。宋孝武帝孝建元年(454)任吏部尚書。孝武帝大明年間,河南獻舞馬,應詔作《舞馬賦》。宋明帝時任中書令。卒諡憲子。
[72]王漁洋(1634—1711):王士禎,原名士禛,字子真、貽上,號阮亭,又號漁洋山人,人稱王漁洋,諡文簡。山東濟南府新城人。康熙時官至刑部尚書。
[73]趙甌北(1729—1814):趙翼。趙翼,字雲松(雲崧、耘崧),號甌北。江蘇陽湖人。乾隆二十六年(1761)進士。官至貴西兵備道。辭官後主講揚州安定書院。長於史學,所著《廿二史劄記》與王鳴盛《十七史商榷》、錢大昕《二十二史考異》合稱三大史學名著。詩與袁枚、蔣士銓齊名,為乾隆三大家。
[74]《劄記》:指趙翼《廿二史劄記》卷十八《新書好用韓柳文》。
[75]歐、宋二公:歐陽修、宋祁。同修《新唐書》。
[76]韓愈文:指韓愈的《張中丞傳後敘》。見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三),第1715頁。《新唐書》卷一百九十二《張巡傳》,多處採用韓愈《張中丞傳後敘》中的史料。
[77]《書逸事狀》:即柳宗元的《段太尉逸事狀》,《柳宗元集》卷八。《新唐書》卷一百五十三《段秀實傳》引用了柳宗元的《段太尉逸事狀》中的史料。
[78]《答籍》:指韓愈的《重答張籍書》,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三),第1333頁。《新唐書》卷一百七十六《張籍傳》引用的是韓愈《重答張籍書》,非《答張籍書》。韓愈的《答張籍書》,見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三),第1326頁。
[79]《請勿聽致仕》:即韓愈的《論孔戣致仕狀》,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五),第2542頁。
[80]遺蕭俛一書:遺,《廿二史劄記》原文作“貽”。貽蕭俛一書,指柳宗元的《與蕭翰林俛書》,《柳宗元集》卷三十。
[81]許孟容一書:即柳宗元的《寄許京兆孟容書》,《柳宗元集》卷三十。
[82]《三上宰相》:指韓愈的《上宰相書》,《後十九日復上書》,《後二十九日復上書》三書,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三),第1238—1254頁。
[83]《上京兆尹李實》:指韓愈的《上李尚書書》,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三),第1580頁。
[84]參看本編卷一《臨江軍驛舍詩》考實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85]蘇子由:即蘇轍。蘇轍,字子由,晚號穎濱遺老,為蘇洵子,蘇軾弟。
[86]見蘇轍:《詩病五事》。
[87]詳見別條:指卷四《辯〈鬼谷子〉》。
[88]此語見《王荊石先生批評柳文》卷一。王荊石,即王錫爵,號荊石,太倉人,明神宗時曾任內閣首輔。
[89]懲咎愆以本始兮:咎愆,罪過;本始,追尋事物的本源。
[90]為尤:受到怨恨。
[91]潔誠之旣信直兮:潔誠,廉潔誠實的操守;信直,取信於正直之人。
[92]仁友藹而萃之:藹,樹木茂盛,此處指朋友眾多,猶言濟濟;萃,聚集。
[93]日施陳以繫縻兮:施陳,設施,安排;繫縻,羈縻,聯絡。
[94]睢盱:天地未開闢時的渾樸狀態。
[95]下駁詭而懷私:駁詭,混雜不純,顛倒是非;懷私,胸懷私心。
[96]“旁羅列以交貫”二句:在各種事物交錯羅列的複雜局面中,探求恰到好處的大中之道。
[97]登能抑枉兮,白黑濁清:進用有才能的人,壓制邪惡的人,是非分明。枉,邪惡。
[98]《遠遊》:指《楚辭·九章·遠遊》。
[99]奉訏謨以植內:奉,接受;訏謨,宏大的謀畫,指國家重大的決策;植內,樹立朝廷內政。
[100]詳解見後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01]甘脂潤乎鼎鑊:甘願用自己的油脂去滋潤鼎鑊。鼎鑊,古代的酷刑,把人放在鼎鑊裏烹煮。
[102]“旣明懼乎天討”二句:明,陽間,指活着;天討,朝廷的懲罰;幽,陰間,指死去。
[103]麏䴥:麏,獐;䴥,一種鹿。
[104]沄沄:水流浩蕩的樣子。
[105]霾曀以昧幽:霾曀,因風雨或霧霾而天色昏暗;昧幽,昏暗。
[106]黝雲湧而上屯:黝雲,烏雲;屯,聚集。
[107]尺進而尋退:進一尺退八尺。尋,古代八尺為一尋。
[108]蕩洄汩乎淪漣:船在迴旋的急流中飄蕩,激起一圈一圈的波紋。
[109]羈纍:羈絆、束縛。
[110]貿貿而自持:貿貿,孜孜以求;自持,自我堅持。
[111]將沈淵而殞命:將,打算。沈淵:投水;殞命,死亡。
[112]詎蔽罪以塞禍:怎麼能用這種方法來掩飾罪過、杜絕災禍?
[113]拘攣而轗軻:拘攣,束縛的樣子;轗軻,坎坷。
[114]脩謇:美好而忠直。謇,猶蹇蹇,忠直的樣子。
[115]峩峩:山路高峻。
[116]“苟餘齒”二句:餘齒,殘餘的生命;有懲,指從失敗中得到教訓;蹈,踏;前烈,前代仁人志士;不頗,不偏斜。
[117]諒天命之謂何:諒,料想;謂何,奈我何。
[118]魚鹽: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。”趙岐注:“膠鬲 ,殷之賢臣,遭紂之亂,隱遁為商。文王於鬻販魚鹽之中得其人,舉之以為臣也。”
[119]板築:相傳商傅說築於傅岩,武丁舉以為相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傅說舉於板築之間”。
[120]嗣響:謂繼承前人的事業,如回應聲。多用於詩文方面。沈約:《宋書·謝靈運傳論》:“若夫平子艷發,文以情變,絶唱高蹤,久無嗣響。”《昭明文選》卷五十。
[121]晁補之(1053—1110):字無咎,鉅野人。元豐二年(1079)進士,曾官禮部郎中,“蘇門四學士”之一。是宋代第一位全面研究辭賦學和大規模輯錄騷體作品的學者,撰有《重編〈楚辭〉》、《續〈楚辭〉》、《變〈離騷〉》三書。
[122]此指韓愈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的《上宰相書》。見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三),第1238頁。
[123]《孟子》君子有三樂: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父母俱在,兄弟無故,一樂也。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,二樂也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樂也。”
[124]黃山谷(1045—1105):黃庭堅。黃庭堅,字魯直,號山谷道人,晚號涪翁,洪州分寧人。為江西詩派開山之祖。英宗治平四年(1067)進士。歷官校書郎、著作佐郎、秘書丞、涪州別駕、黔州安置等。詩歌方面,與蘇軾並稱為“蘇黃”。
[125]王觀復:王蕃。王蕃,生卒年不詳。字觀復,一字子宣。益都人。宣和二年(1120),為夔州運判。喜為詩,嘗以詩求教於黃庭堅。與蘇軾、黃庭堅友善。
[126]閎中肆外:此語出自韓愈的《進學解》:“先生之於文,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。”閎,博大。肆,奔放,淋漓盡致。指文章蘊蓄宏富,用筆豪放。
[127]《客難》:即東方朔的《答客難》。東方朔作此文緣由,《漢書》卷六十五《東方朔傳》有說明:“朔上書陳農戰強國之計,因自訟獨不得大官,欲求試用。其言專商鞅、韓非之語也,指意放蕩,頗復詼諧,辭數萬言,終不見用。朔因著論,設客難己,用位卑以自慰諭。”該文採取問答的形式,表達作者的思想。韓愈的《進學解》也採取這種形式。
[128]《解嘲》:揚雄撰。揚雄寫這篇文章的緣由,《漢書》卷八十七上《揚雄傳》有說明:“時雄方草《太玄》,有以自守,泊如也。或嘲雄以玄尚白,而雄解之,號曰《解嘲》。”該文仿東方朔的《答客難》,亦採取問答的形式。
[129]胡鳴玉(1685—1767):字廷佩(又作亭培),號吟鷗,青浦人。乾隆間舉博學鴻詞,著作有《訂譌雜錄》,該書為考訂聲音文字之訛,大抵採集諸家說,而參以己說。
[130]韓駒(1080—1135):字子蒼,學者稱陵陽先生。陵陽仙井監人。徽宗政和初,召試舍人院,賜進士出身,除秘書省正字,因被指為蘇軾之黨謫降,後複召為著作郎,校正御前文籍。宣和五年(1123)除秘書少監,六年,遷中書舍人兼修國史。高宗立,知江州。著有《陵陽集》。
[131]韓駒:《夜與疏山清公對語》:“落葉屑窣鳴風廊,四無人聲夜未央。”
[132]樊紹述(766?—824):樊宗師。樊宗師,字紹述。唐朝河中人。始為國子主簿,後歷太子舍人、綿州刺史、絳州刺史等職。為文喜用生僻詞語,流於艱澀怪僻,時號“澀體”。
[133]歸震川(1506—1571):歸有光。歸有光,字熙甫,號震川,昆山人。嘉靖四十四年(1565)進士,歷官長興知縣、南京太僕寺丞等。著有《震川集》、《三吳水利錄》等。
[134]陳文燭:字玉叔,號五嶽山人,明沔陽人。嘉靖進士,授大理寺評事,累遷至南京大理寺卿。著有《二酉園詩文集》。
[135]己:多本作“已”。《韓愈全集校注》亦作“已”。
[136]歐、王:歐陽修、王安石。
[137]李愛伯(1830—1894):李慈銘。李慈銘,初名模,字式侯,後改慈銘,字愛伯,號蒓客,室名越縵堂,晚年自署越縵老人。浙江會稽人。光緒六年(1880)進士,官至山西道監察御史。著有《越縵堂詩集》、《越縵堂文集》、《越縵堂日記》等。
[138]《楚辭·九章·惜誦》:“紛逢尤以離謗兮,謇不可釋。”各本皆作“謗”,不作“憂”。
[139]《上林賦》:司馬相如作。最早見於《史記》之《司馬相如傳》。
[140]劉良:唐代呂向、呂延濟、劉良、張銑、李周翰注《昭明文選》。《新唐書》卷二百二《文藝傳中·呂向》:“(呂向)嘗以李善釋《文選》為繁釀,與呂延濟 、劉良、張銑、李周翰等更為詁解,時號《五臣注》。”
[141]王融《三月三日曲水詩序》:见《昭明文選》卷四十六。
[142]《九章·懷沙》。眴:看,縱目遠望。
[143]此指張敏的《神女賦》。《昭明文選》卷三十《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·陳琳》注曰:“張敏《神女賦》曰:既澹泊於幽默,楊覺寐而中驚。”字作“楊”,不作“揚”。然查《藝文類聚》卷七十九《靈異部下》,晉張敏《神女賦》中並無此二句。《全晉文》卷八十,據《文選》補足這二句。中國歷史上,有多人曾作過《神女賦》,如戰國時的宋玉,漢魏時的王粲、陳琳、應瑒、楊修,晉時的張敏,等等。張敏,太原中都人。咸寧中,為尚書郎,領秘書監。太康初,出為益州刺史。有集二卷。
[144]《莊子·秋水》:“赴水則接腋持頤,蹶泥則沒足滅跗。”
[145]服虔:字子慎,初名重,又名祇,後更名虔,河南滎陽人。嘗入太學受業,舉孝廉。漢靈帝中平末,曾官九江太守。所著賦、碑、誄、書記、《連珠》、《九憤》凡十餘篇。著《春秋左氏傳解》。
[146]《甘泉賦》:揚雄作。元延二年(前11),漢成帝郊祀甘泉泰畤,以求繼嗣,揚雄隨從。歸來作《甘泉賦》以諷諫。
[147]孟軻四十: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:“孟子曰:‘否。我四十不動心。’”
[148]《博物志》:志怪小說集。西晉張華編撰,分類記載異境奇物、古代瑣聞雜事及神仙方術等。內容多取材於古籍,包羅龐雜,有山川地理的知識,有歷史人物的傳說,有奇異的草木魚蟲、飛禽走獸的描述,也有怪誕不經的神仙方技的故事,其中還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材料。張華(232—300),字茂先,范陽方城人,西晉名臣。
[149]二人:諸本作“三人”。
[150]石介:《乙亥冬,富春先生以老儒醇師居我東齋,濟北張洞明遠楚宮李溫淵皆服道就義,與介同執弟子之禮,北面受其業,因作百八十二言相勉》詩。李溫淵,《宋詩鈔》作“李溫仲遠”。石介(1005—1045),字守道,一字公操,兗州奉符人。嘗講學於徂徠山下,學者稱為徂徠先生。仁宗天聖八年(1030)進士。官太子中允,直集賢院。後除濮州通判,未赴任而卒。著有《徂徠集》。
[151]方鳳(1241—1322):一名景山,字韶卿,一字韶父,號岩南。浦江人。試國子監,舉禮部不第,後以特恩授容州文學。宋亡,歸隱於仙華山,名其齋曰存雅堂,學者稱存雅先生。嘗入月泉吟社。有《存雅堂遺稿》。
[152]查揚雄《法言》,並無“上帝還資,后土顧懷”語。揚雄的《劇秦美新》曰:“逮至大新受命,上帝還資,后土顧懷。玄符靈契,黃瑞湧出。”因此,此處“《法言》”,應為“《劇秦美新》”。《劇秦美新》,見張震澤:《揚雄集校注》第218頁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3年版。
[153]《反騷》:指揚雄的《反〈離騷〉》。《反〈離騷〉》又名《反騷》或《釋愁》。見張震澤《揚雄集校注》第157頁。
[154]《長笛賦》:馬融作。見《昭明文選》卷十八。馬融,字季長,扶風茂陵人。桓帝時曾為南郡太守。東漢著名經學家。注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、《三禮》、《易》、《尚書》等經。鄭玄曾為其弟子。
[155]《禮記·檀弓上》。
[156]詹詹:言詞煩瑣、喋喋不休的樣子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大言炎炎,小言詹詹。”
[157]此語出儲欣《河東先生全集錄》卷一。
[158]祝堯:生卒年不詳。字君澤,上饒人。元仁宗延祐五年(1318)年進士。曾官無錫州、萍鄉州同知。編撰《古賦辨體》。該書取《楚辭》以下,凡兩漢、三國、六朝、唐、宋諸代之賦,著眼點在辨其體格。既是一部辭賦總集,又是一部辨析辭賦體制及其沿革的賦學專著。下面引語出《古賦辨體》卷七。
[159]案藍君即藍志先,解放後以勞瘁而歿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60]《新民叢報》:1902年2月由梁啟超創辦於日本橫濱。1907年11月停辦,共出版九十六期。該報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,反對革命。
[161]見章炳麟的《與人書》,《民報》1906年第10期。章在文中最後附有一段話:“貴報《新教育學》冠言有一語云:雖如汗牛之充棟,思之累日不解。汗牛充棟,語出唐人文中,非難得之秘書。其意謂積書既多,藏之則充塞棟樑,載之則牛馬流汗。語本平列,而作此句,恐有杜溫夫助詞不中律令之誚,望速改正!炳麟又白。”
[162]晁補之錄此賦於《變騷》:晁補之撰有《重編〈楚辭〉》、《續〈楚辭〉》、《變〈離騷〉》三書。此處的《變騷》,指《變〈離騷〉》。
[163]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智者樂水,仁者樂山。’”
[164]“淮南小山之辭”四句:指《楚辭·招隱士》。王逸序曰:“《招隱士》者,淮南小山之所作也。昔淮南王安,博雅好古,招懷天下俊偉之士。自八公之徒,咸慕其德,而歸其仁,各竭才智,著作篇章,分造辭賦,以類相從,故或稱小山,或稱大山。其義猶《詩》有《小雅》、《大雅》也。小山之徒,閔傷屈原,又怪其文升天乘雲,役使百神,似若仙者,雖身沈沒,名德顯聞,與隱處山澤無異,故作《招隱士》之賦,以章其志也。”《招隱士》中有“王孫兮歸來,山中兮不可以久留。”語。王逸,生卒年不詳。字叔師,東漢南郡宜城人。安帝時為校書郎,順帝時官侍中。所作《楚辭章句》是今存最早的《楚辭》注本。
[165]愜心貴當:猶言合情合理。語本晉陸機《文賦》:“故夫誇目者尚奢,愜心者貴當。”
[166]《詩經·大雅·常武》:“王奮厥武,如震如怒。進厥虎臣,闞如虓虎。鋪敦淮濆,仍執醜虜。”
[167]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。
[168]《周易·坎卦》。
[169]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南蒯之將叛也……惠伯曰:‘吾嘗學此矣。忠信之事則可,不然必敗。外強內溫,忠也;和以率貞,信也。’”
[170]有人認為《愈膏肓疾賦》不是偽作,而是柳宗元本人的作品。見劉瑞明:《〈愈膏肓疾賦〉不是偽作》,《文學遺產》2010年第2期。何焯說《愈膏肓疾賦》,“其詞氣似柳少作。未謹潔奧峭耳。”見《義門讀書記》第三十五卷《河東集上》。
[171]吳至甫(1840—1903):吳汝綸。吳汝綸,字摯甫(又作至甫、摯父,至父,等等),安徽桐城人。“曾(國藩)門四弟子”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