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戒

三戒

《三戒》者,千餘年來,殆為唐文敷散最廣之作,幾於無人不讀,亦為指物示戒之典型例子,幾於無人不學。顧人人讀之,而眞得其解者殊罕,人人學之,而能窺其神者不可多見。蘇子瞻自謂於柳有特嗜,因讀《三戒》而愛之,發憤擬作河豚、烏賊二說以自警[52],吾嘗覆卷自思,柳、蘇間於此,所浮虎賁中郎之似何許?非惟人不能答,而且己亦莫審,事固如此,吾其奈之何哉?

子厚為小文,序與文倂,每以一語提綱,另以一語相映作結。《臨江之麋》:“依勢以干非其類”,綱也,“麋至死不悟”則結;《黔之驢》:“出技以怒強”,綱也,“技止此耳”則結;《永某氏之鼠》:“竊時以肆暴”,綱也,“以飽食無禍為可恆”則結。

天下事惡似而非者,或謂趙括似奢,王安石非伊、呂,向使不出其技,民到於今稱之。夫處士之盜虛聲[53],亦終以純盜為得耳,諸葛亮不出隆中,淡泊寧靜,價高於志決身殲者,何止百倍?又閻百詩[54]謂:子厚“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恆也哉?”一句,直喚醒李斯,〔見《潛邱劄記》。〕語在可解不可解間,翫之良有味。

天下事由虛入實,彌足怪異。抗戰末期,眞有一個龐然大物的驢子,跑進貴州去了,不久即被小老虎吃掉。我們八路軍、新四軍,是小老虎,很有辦法對付日本驢子。查日本強盜侵入貴州,是其慘敗命運之最後掙扎,而我虔奉最高指示,以精兵簡政之法制之,竟獲全勝。不謂是我取例於柳州《三戒》之一,形成古為今用之輝煌典範,而兼永為出技怒強者之不磨明鏡,因特鄭重紀錄於此。〔參看《毛澤東選集》第二版三卷八八三頁。[55]〕


[1]張衡賦:指張衡的《南都賦》,在《昭明文選》第四卷。“阿那蓊茸”,《昭明文選》原文作“阿郍蓊茸”。“郍”,古同“那”。

[2]“華蟲”本《書經》:《尚書·益稷》:“予欲觀古人之象,日月星辰,山龍華蟲,作會,宗彝、藻、火、粉、米、黼、黻、絺、繡,以五采彰施於五色,作服,汝明。”

[3]三閭:指屈原。屈原曾為楚國的三閭大夫。《柳宗元集》本篇注:黃曰:“子厚昵比匪人,視三閭大夫相去幾驛,乃徒追慕其文。”黃即黃唐,“陋儒”指黃唐。黃唐南宋寜宗時曾為考功郎。

[4]《周易·師卦》。

[5]白居易:《渭村退居,寄禮部崔侍郎、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》,《全唐詩》卷四百三十八。

[6]曹鄴:生卒年不詳。晚唐詩人。字鄴之(一作業之)。桂州陽朔人。大中四年(850)進士。咸通時曾官祠部郎中、洋州刺史。著有《曹祠部集》。

[7]曹鄴:《奉命齊州推事畢寄本府尚書》詩,《全唐詩》卷五百九十二。

[8]亂臣十人:《尚書·泰誓中》:“予有亂臣十人。”孔穎達疏:“《釋詁》云:亂,治也。”

[9]遂荒大東:《詩經·魯頌·閟宮》:“泰山岩岩,魯邦所詹。奄有龜蒙,遂荒大東。至於海邦,淮夷來同”。毛亨傳:“荒,有也。”

[10]《周易·師卦》:“師出以律,否臧凶。”

[11]《詩經·邶風·雄雉》:“百爾君子,不知德行。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。”

[12]王弼(226—249):字輔嗣,三國時曹魏山陽郡人。曾任尚書郎。為《道德經》與《周易》作注。

[13]榮乖衛逆、體仄筋倦:出自柳宗元《斬曲幾文》。原文為:“體仄筋倦、榮乖衛逆”。

[14]《羅池》:即韓愈的《柳州羅池廟碑》。

[15]邵公濟:公濟,邵博的字。

[16]“揚雄至妄以義責人”二句:揚雄作《反離騷》,責屈原品高而無遠見。《反離騷·序》曰:“雄怪屈原文過相如,至不容,作離騷,自投江而死,悲其文,讀之未嘗不流涕也。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,不得時則龍蛇,遇不遇,命也,何必湛身哉?”

[17]投閣:揚雄校書天祿閣時,劉棻曾向雄問古文奇字。後棻被王莽治罪,株連揚雄。當獄吏往捕時,雄恐不能自免,即從閣上跳下,幾乎摔死。後有詔勿問,然京師傳語曰:“惟寂寞,自投閣。”見《漢書》卷八十七下《揚雄傳》。按揚雄作《解嘲》,有“惟寂惟寞,守德之宅”語,故云。後用為文士不甘寂寞而遭禍殃之典。李白《古風》之八:“投閣良可嘆,但為此輩嗤。”

[18]蘇子瞻曾於毅有微詞:蘇軾在《樂毅論》說:“樂毅,戰國之雄,未知大道,而竊嘗聞之,則足以亡其身而已矣。”《樂毅論》,《蘇軾文集》第一冊,第99頁。

[19]元美:王世貞字。

[20]三晉:指韓、趙、魏三國,是從春秋時的晉國分出來的。

[21]夏侯玄之所謂仁人:夏侯玄(209—254),字泰初(太初)。沛國譙人。曾官太常。後被司馬氏誅殺。好談玄理,與何晏、王弼並稱“正始名士”。作《樂毅論》,贊樂毅“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,此仁心著於遐邇矣”。夏侯玄《樂毅論》,見《藝文類聚》卷二十二,《人部六·品藻》。

[22]南面之間:指田單的反間計。此計使燕惠王用騎劫代替樂毅。

[23]“高帝”句:指漢高祖劉邦封樂毅的孫子樂叔為華成君。《漢書》卷一下《高帝紀下》:“又求‘樂毅有後乎?’得其孫叔,封之樂鄉,號華成君。”

[24]《孔子家語·五儀解》:“出於四門,周章遠望,睹亡國之墟,必將有數焉。”此處所引作“遠祖”,錯,應作“遠望”。

[25]語本《檀弓》:指《禮記·檀弓下》。

[26]見《史記》卷八十《樂毅列傳》。

[27]望諸君:樂毅回趙國後,被趙王封為望諸君。

[28]若士:湯顯祖。湯顯祖,號若士。

[29]祝堯:生卒年不詳。字君澤,上饒人。元仁宗延祐五年(1318)年進士。曾官無錫州、萍鄉州同知。編撰《古賦辨體》。

[30]王惲(1227—1304):字仲謀,號秋澗,衛州汲縣人。元世祖時,曾官至翰林學士。卒諡文定。著有《秋澗先生大全集》等。

[31]蘇子瞻有小文:指蘇軾的《柳子厚論伊尹》。《蘇軾文集》卷六十五。《蘇軾文集》第五冊,第2036頁。

[32]“聖人”句:《蘇軾文集》作“聖人之所以能絕人者”。

[33]徐仁甫認為:
按“豈”作“非”用,無煩改字。《國語·晉語二》“豈謂君無有?”韋昭解,非謂君無有若此地者。韋以“非”釋“豈”,是“豈”猶“非”也。……皆以豈、非互文,故“豈”可作“非”用。
見徐仁甫:《讀〈柳文指要〉劄迻》,《重慶師範大學學報》(哲社版),1982年第1期。

[34]蘇轍《牛李論》:“牛黨出於僧孺,李黨出於德裕。二人雖黨人之首,然其實則當世之偉人也。”此語非如陳善所云,出自蘇轍(蘇子由)的《唐代論》(當為《唐論》)。《唐論》無此語。

[35]馮道得為盛德:此語出自蘇轍的《馮道》。

[36]范希文:范仲淹。

[37]文王三分有二:《論語·泰伯》:“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。武王曰:‘予有亂臣十人。’孔子曰:‘才難,不其然乎?唐虞之際,於斯為盛。有婦人焉,九人而已。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。周之德,其可謂至德也已矣。’”

[38]王益吾(1842—1917):王先謙。王先謙,湖南長沙人。字益吾,號葵園。

[39]張履祥(1611—1674):字考夫,號念芝,又號楊園。浙江桐鄉人。明諸生。明亡,教授鄉里。著有《楊園先生全集》。

[40]書社之封:應為“尼谿之封”。書社之封,指楚昭王欲封孔子。《說苑》卷十七《雜言》:“楚昭王召孔子,將使執政,而封以書社七百。子西謂楚王曰:‘王之臣,用兵有如子路者乎?使諸侯有如宰予者乎?長管五官有如子貢者乎?昔文王處酆,武王處鎬,酆、鎬之間,百乘之地,伐上殺主,立為天子,世皆曰聖王。今以孔子之賢而有書社七百里之地,而三子佐之,非楚之利也。’楚王遂止。”尼谿之封,才是齊景公欲封孔子。《孔叢子·詰墨》載:孔子至齊,見齊景公,景公悅之,欲封孔子於尼谿。晏子曰不可。景公乃止。章士釗此處明指齊景公,因此,應為尼谿之封。

[41]《禮記·樂記》:“《清廟》之瑟,朱弦而疏越,壹唱而三歎,有遺音者矣。”

[42]泚:用筆蘸墨。

[43]范文瀾《中國通史簡編》(修訂本)第三編第二冊,第七章第六節《近體文與古文》。范文瀾《中國通史簡編》(修訂本),人民出版社,1964年第4版。

[44]《史記》卷一百二十三《酷吏列傳》:“漢興,破觚而為圜,斫雕而為樸,網漏於吞舟之魚,而吏治烝烝,不至於姦,黎民艾安。”此處“《漢書》”應該為“《史記》”。

[45]郭若虛:生卒年不詳。北宋並州太原人。宋神宗熙寧四年(1071),任遼國使節接待官。為著名的書畫鑒賞家和畫史評論家。所著《圖畫見聞志》,是唐代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》的續書,引述畫史、畫論著作達三十餘部,記載了唐、五代、宋、遼二百八十多位畫家的生平事蹟。

[46]史道碩:晉代畫家。兄弟四人並善畫,道碩最得名。師衞協、荀勗,能得其似,善畫人、馬、鵝。作品有《牛圖》、《三馬圖》、《八駿圖》、《七賢圖》等。

[47]參看本編下部卷十五《雜錄下·韓柳箴詞》條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48]孟孫惡臧,孟死臧恤:孟孫惡臧孫,季孫愛之。孟孫卒,臧孫入哭,甚哀,曰:“季孫之愛我,疾疢也;孟孫之惡我,藥石也。美疢不如惡石。孟孫死,吾亡無日矣。”見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。

[49]李穆堂(1673—1750):李紱。李紱,字巨來,號穆堂,江西臨川人。

[50]事見錢大昕《潛研堂文集》卷三十一《跋方望溪文》:方望溪以古文自命,意不可一世,惟臨川李巨來輕之。望溪嘗攜所做曾祖墓誌銘示李,纔閱一行,即還之。望溪恚曰:“某文竟不足一寓目乎!”曰:“然”。望溪益恚,請其說。李曰:“今縣以桐名者有五:桐鄉、桐廬、桐栢、桐梓,不獨桐城也。省桐城曰桐,後世誰知為桐城者?此之不講,何以言文!”望溪默然者久之,然卒不肯改。其護前如此。金壇王若霖嘗言“靈皋以古文為時文,以時文為古文”。論者謂深中望溪之病。偶讀望溪文,因記所聞於前輩者。
見錢大昕著、陳文和點校:《嘉定錢大昕全集》九,江蘇古籍出版社,1997年,第536—537頁。

[51]《愚公移山》文中,明言當時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第一座大山,是帝國主義,雖未揭示美,而美自居首,要吾國人民大衆一齊起來,挖卻此山。現在,美帝雖已慘敗,但其本性不能改變,決不肯放下屠刀,也決不能成佛,因此還是中國人民之主要敵人。得美帝日日在旁指手畫脚,使我觸目驚心,我從中獲益豈少?文見《毛澤東選集》第三卷,宜熟讀,以當今對《敵戒》有誤解者,尙不乏其人也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52]擬作河豚、烏賊二說以自警:蘇軾《二魚說》:“予讀柳子厚《三戒》而愛之,又嘗悼世之人,有妄怒而招悔,欲蓋而彌彰者。遊吳,得二事於海濱之人,亦似之。作《二魚說》,非意乎續子厚者,亦聊以自警云。”乃作《河之魚》、《海之魚》二篇。河之魚,指河豚;海之魚,指烏賊。《二魚說》、《河之魚》、《海之魚》,見《蘇軾文集》卷六十四,《蘇軾文集》第五冊,第1993頁。

[53]《後漢書》卷六十一《黃瓊傳》:“自頃徵聘之士, 胡元安、薛孟嘗、朱仲昭、顧季鴻等,其功業皆無所采,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。”

[54]閻百詩:閻若璩。

[55]此指毛澤東:《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》,《毛澤東選集》第三卷,第883頁。人民出版社,第二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