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
吾校閱此文頃,忽有人從南美與吾通函,並附七絶兩首,殷殷致意。吾視通函者,其名赫然李應韶也,詩且於律無迕,饒有意趣,乃大詫不已。尋經港友何竹孫,訪知此一李應韶甚年少,與當日持《柳集》見訪者,相去有半百之遠,又一生江南,一產粵北,家世各別,渺不相屬,吾於是慨歎久之,為題二絶以報少應韶焉。詩云:
萬慮何嘗定一尊,文章舊價偶留痕,誰尋故實趨鸞掖[151]?為訪遺書到兎園。
魚雁東西一陣風,人生何處不相通,五洲緘札從頭檢,多少顏標作魯公[152]。
[1]呂月滄(1777—1839):呂璜。呂璜,字北禮,號月滄。為廣西桐城派“嶺西五大家”之一。
[2]仲倫:吳仲倫,即吳德旋。呂璜為吳仲倫弟子。
[3]獻吉:李夢陽,字獻吉。明代“前七子”。
[4]于鱗:李攀龍,字于鱗。明代“後七子”。
[5]仲默:何景明,字仲默。明代“前七子”。
[6]元美:王世貞,字元美。明代“後七子”。
[7]班氏書:指班固的《漢書》。下文的班書,亦指《漢書》。
[8]陳承祚:陳壽,字承祚,西晉史學家,撰《三國志》。
[9]裴世期:裴松之,字世期。注《三國志》。
[10]歸獄:歸罪。
[11]生甫名嶽生,嘉定人,道光間諸生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毛嶽生(1791—1841),字生甫,江蘇寶山人。文宗桐城派。
[12]《戰國策·齊策六》:“秦始皇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,曰:‘齊多智,而解此環不?’君王后以示群臣,群臣不知解。君王后引椎椎破之,謝秦使曰:‘謹以解矣。’”
[13]鰜鰈:比目魚。
[14]將馬柳笵為一墼:劉禹錫《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》:“子厚之喪,昌黎韓退之誌其墓,且以書來弔曰:‘哀哉!若人之不淑。吾嘗評其文,雄深雅健,似司馬子長,崔、蔡不足多也。’”
[15]絓:絆住,掛礙。
[16]末由:無由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雖欲從之,末由也已。”
[17]姚春木(1777—1853):姚椿。姚椿,字子壽,一字春木,婁縣人。道光年間被薦為孝廉正方,固辭不就。先後主講河南夷山、湖北荊南等書院。師從姚鼐。
[18]韓氏太史、子雲、相如之論: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上規姚姒,渾渾無涯;《周誥》、《殷盤》,詰屈聱牙;《春秋》謹嚴,《左氏》浮誇;《易》奇而法,《詩》正而葩。下逮《莊》、《騷》,太史所錄,子雲、相如,同工異曲。”
[19]蘇明允:蘇洵,字明允。
[20]推崇之意:通讀柳宗元《柳宗直〈西漢文類〉序》,發現上述推崇之語似乎是對柳宗直的《西漢文類》而說的,並非指班固的《漢書》。此處章士釗似乎對柳宗元的《柳宗直〈西漢文類〉序》理解有誤。
[21]婁機(1133—1212):字彥發,嘉興人。乾道二年(1166)進士,授鹽官尉。累遷至參知政事。著作有《班馬字類》等。
[22]樓鑰(1137—1213):字大防,自號攻媿,鄞縣人。歷官溫州教授、翰林學士、吏部尚書,卒諡宣獻。
[23]叔皮:班彪,字叔皮。《後漢書》卷四十上《班彪列傳》:“彪乃繼采前史遺事,傍貫異聞,作《後傳》數十篇”,此乃其子班固撰寫《漢書》基礎。
[24]紬金匱石室之藏:《史記》卷一百三十《太史公自序》:“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,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。”《索隱》:“案,石室、金匱皆國家藏書之處。”“紬謂綴集之也。”
[25]下帷: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。指教書。引申指閉門苦讀。任昉《贈王僧孺》詩:“下帷無倦,升高有屬。”
[26]非三代兩漢之書不觀:韓愈《答李翊書》曰:“始者,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,非聖人之志不敢存。”《答李翊書》,見《韓愈文集校注》(三),第1454頁。
[27]豐縟:形容詞藻豐富多采。
[28]柳仲塗:柳開。
[29]杜工部酬次山《舂陵行序》:即杜甫的《同元使君舂陵行並序》,見《杜詩詳注》卷十九。《杜詩詳注》第四冊,第1691頁。
[30]淵懿:淵深美好。
[31]程伯子:程顥,字伯淳。
[32]法宮:宮室的正殿,古代帝王處理政事之處。
[33]張一麐(1867—1943):字仲仁,江蘇吳縣人。民國時,曾任北京北洋政府總統府政事堂機要局長、教育總長等職,抗日戰爭時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。著有《心太平室詩文鈔》、《現代兵事集》、《古紅梅閣別集》等。
[34]宋五子:周敦頤、邵雍、張載、程顥、程頤。
[35]王雱(1044—1076):字元澤,王安石之子。
[36]汪苕文:汪琬,字苕文。
[37]王貽上:王士禎,字貽上。
[38]劉公㦷(1612—1677):劉體仁。劉體仁,字公㦷,潁川衛人。順治十二年(1655年)進士,官吏部郎中。與王士禎、汪琬齊名而相友善。著有《七頌堂詩集》、《七頌堂文集》。
[39]球圖:指天球與河圖,皆古代天子之寶器。《尚書·顧命》:“大玉、夷玉、天球、河圖在東序。”
[40]錢田間:錢澄之。安徽桐城人。明崇禎時秀才。南明桂王時,擔任翰林院庶吉士。詩文負重名,著有《田間集》、《田間詩集》、《田間文集》等。
[41]欿:不自滿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如其自視欿然,則過人遠矣。”
[42]《民立報》為克強贈言:指章士釗發表於《民立報》1912年6曰18日的《論黃留守》一文,署名行嚴。
[43]最近為回憶辛亥寫稿:指章士釗的《與黃克強相交始末》,見《辛亥革命回憶錄》第二集,中華書局,1962年6月版。
[44]尹師魯:尹洙。
[45]醇醨:醇,厚酒;醨,薄酒。宋王禹偁《北樓感事》詩:“樽中有官醖,傾酌任醇醨。”也用以比喻教化、風俗敦厚與澆薄。
[46]楊大年(974—1020):楊億。楊億,字大年,建州浦城人。淳化中賜進士,官至工部侍郎。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。
[47]西都:洛陽。北宋以洛陽為西京。
[48]王文正沂公(978—1038):王曾。王曾,字孝先,青州益都人。歴宋真宗、仁宗兩朝,三度入相。封沂國公,卒諡文正。王曾景祐元年(1034)曾為西京留守,即洛陽守。
[49]王文康公(962—1034):王曙。王曙,字晦叔。隋代大儒王通後裔,寇准女婿。世居汾陽,後為河南人。淳化三年(992)進士,官至樞密使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卒諡文康。著有《群牧故事》等。
[50]李翰:生卒年不詳。趙州贊皇人。天寶中登進士第。大曆中曾為左補闕、翰林學士。約卒於建中、貞元之際。
[51]張燕公:張說。
[52]李貽孫:生卒年不詳,可能為福建人。約生於貞元間。會昌五年(845)任夔州刺史。大中五年(851)任福建觀察使。次年為歐陽詹文集作序。
[53]杜公(978—1057):杜衍。杜衍,字世昌,越州山陰人。大中祥符元年(1008)進士。歷仕州郡,慶曆四年(1044)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與富弼、韓琦、范仲淹同主新政,後罷相,出知兗州。以太子少師致仕,封祁國公,卒諡正獻。
[54]幾,近也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55]酒食之過:慶曆四年(1044),監進奏院蘇舜欽用拆奏封所積存的一批廢紙換錢,備酒歡宴,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告發,蘇舜欽被削職為民,與會名士亦遭貶逐。王拱辰反對范仲淹、杜衍的改革,蘇舜欽為杜衍女婿,王拱辰借機告發蘇舜欽,實為打擊范仲淹、杜衍的慶曆革新。
[56]才翁(1006—1054):蘇舜元。蘇舜元,字叔才,後改字才翁。蘇舜欽兄。曾官京西轉運使。
[57]下詔書:天聖七年(1029)和明道二年(1033),宋仁宗兩次下詔申戒浮華,提倡散文。
[58]火龍黼黻:原指火形和龍形的文彩,後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,猶如補綴百家之衣。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火龍黼黻,昭其文也。”杜預注:“火,畫火也。龍,畫龍也。白與黑謂之黼,形若斧。黑與青謂之黻,兩己相戾。”
[59]《淮南子》卷十《繆稱訓》:“今謂狐狸,則必不知狐,又不知狸。”
[60]李朴(1064—1128):字先之,虔州興國人。紹聖元年(1094)進士。宋欽宗時,遷著作郎、國子祭酒。詩文學蘇軾,風格近之。
[61]荊溪吳氏《林下偶談》:《荊溪林下偶談》四卷,不著撰人姓名。《四庫總目提要》考為宋吳子良作。吳子良(1197—?),字明輔,號荊溪,臨海人。寶慶二年(1226)進士,官至太府少卿。有《荊溪集》等著述傳世。
[62]陳耆卿(1180—1236):字壽老,號筼窗,臨海人。嘉定七年(1214)進士。歷任秘書郎、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、將作少監、國子司業。師從葉適。
[63]憖憖:笑傲貌。岳珂《桯史》卷第八《逆亮辭怪》:“(金主亮)好為詩詞,語出輒崛強,憖憖有不為人下之意。”
[64]帥蜀者:指駱秉章。同治六年(1867)十一月駱秉章病逝於四川總督任上,消息傳到民間,民眾自發罷市縞素。《清史稿》卷四百六《駱秉章傳》載:“及其歿,巷哭罷市。”
[65]血流漂杵:見《尚書·武成》。
[66]七去:也稱七棄,是在中國古代的法律、禮制和習俗中,規定夫妻離婚時所要具備的七種條件,當妻子符合其中一種條件時,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。即不順父母;無子;淫;妒;有惡疾;口多言;竊盜。
[67]僶俛:俯仰。
[68]申申:反復不休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女嬃之嬋媛兮,申申其詈予。”王逸注:“申申,重也。”
[69]“以陟”字,見子厚《衡州刺史呂公誄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70]王梅溪(1112—1171):王十朋。王十朋,字龜齡,號梅溪,溫州樂清人。紹興二十七年(1157)為進士第一。官至龍圖閣學士。著有《梅溪集》等。
[71]戊辰為高宗紹興十八年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72]憸人:小人,奸佞的人。
[73]班班:絡繹不絕貌;盛多貌。
[74]媚叶平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75]珣瑜臥第郢佑默:珣瑜,鄭珣瑜;郢,高郢;佑,杜佑。
[76]仙李蟠根:《太平廣記》卷一引葛洪《神仙傳·老子》:“老子之母,適至李樹下而生老子,生而能言,指李樹曰:‘以此為我姓。’”李唐統治者自言為老子之後,後因以李姓宗族昌盛為“仙李蟠根”。
[77]龔聖與一一贊之:指龔開所作的《宋江三十六人贊》。其中贊宋江:“不假稱王,而呼保義,豈若狂草,專犯諱忌。”龔開(1222—1304),字聖予,一作聖與,號翠岩,又號龜城叟。淮陰人。景定年間,曾在兩淮制置司李庭芝幕府任職,南宋滅亡後隱居不仕。善書工畫,尤擅人物、山水,著有《龜城叟集》。
[78]儇薄:巧佞輕佻。
[79]放飯流歠:大口吃飯和喝湯。古人認為是對尊長極不敬的行為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毋放飯,毋流歠,毋吒食,毋齧骨。”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放飯流歠,而問無齒決,是之謂不知務。”趙岐注:“放飯,大飯也;流歠,長歠也……於尊者前賜食,大飯長歠,不敬之大者。”
[80]嚴有翼:字沖甫。宣和六年(1124)進士,曾分教荊州、泉州,紹興間為南劍州教授。
[81]治道,唐時以避諱皆言“理道”,此在宋始開放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82]此下引載范之原文一大段,因范文已別載,不贅錄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83]懸金於市:《史記》卷八十五《呂不韋列傳》:“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……號曰《呂氏春秋》。布咸陽市門,懸千金其上,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。”
[84]置筆於藩,姑效左思之篤:《晉書》卷九十二《左思傳》:“復欲賦三都……遂構思十年,門庭籓溷皆著筆紙,遇得一句,即便疏之。”
[85]曹丞相:應為“曾丞相”。
[86]嚴序失脫,平景孫曾有論列,文已別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87]長桑君、倉公:據《史記》卷一百五《扁鵲倉公列傳》,長桑君,春秋時良醫,與扁鵲交往甚密;倉公,即太倉公,名淳於意,西漢初良醫。
[88]《墳》、《典》:《三墳》、《五典》的並稱,後轉為古代典籍的通稱。
[89]憲章:效法。《禮記·中庸》:“仲尼祖述堯舜,憲章文武。”
[90]《騷》、《雅》:《離騷》與《詩經》中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的並稱。借指由《詩經》和《離騷》所奠定的古詩優秀風格和傳統。 杜甫《陳拾遺故宅》詩:“有才繼騷雅,哲匠不比肩。”
[91]逌:古同“悠”,悠閒自得。
[92]浮休義本《莊子》:《莊子·刻意》:“其生若浮,其死若休。”
[93]張鷟:生卒年不詳,其生活年代約當唐高宗顯慶初至玄宗開元中期。字文成,自號浮休子,深州陸澤人。高宗上元二年(675)登進士第。開元中,官至司門員外郎。著有《龍筋鳳髓判》、《遊仙窟》、《朝野僉載》等。
[94]張舜民:生卒年不詳。字芸叟,自號浮休居士,又號矴齋。邠州人。治平二年(1065)進士,為襄樂令。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。為人剛直敢言。曾因元祐黨爭事,牽連治罪,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,商州安置。後又出任過集賢殿修撰。
[95]允若:字季蘅,號浮休,又號若耶。元代高僧。紹興人。泰定間居雲門,至正中遷上竺,後為賊殺。風度簡遠,不苟言笑,被稱為“僧中御史”。著有《內外集》。
[96]薛章憲:字堯卿,號浮休居士。江陰人。生卒年不詳,約明孝宗弘治中前後在世。少為諸生,後隱居鄧旸溪上。洽聞博物,性喜山水。著有《鴻泥堂集》。
[97]藥洲:廖瑩中,號藥洲。
[98]宋子京:宋祁,字子京,卒諡景文。
[99]羊公不舞之鶴:比喻名不副實。羊公:指晉朝征南大將軍羊祜,字叔子。《世說新語·排調》:“庾失小望,遂名之為羊公鶴。昔羊叔子有鶴善舞,嘗向客稱之。客試使驅來,氃氋而不肯舞,故稱比之。”
[100]指宋祁半臂忍寒之事。宋魏泰《東軒筆錄》卷十五:“(宋祁)多內寵,後庭曳羅綺者甚眾,嘗宴於錦江,偶微寒,命取半臂,諸婢各送一枚,凡十餘枚皆至,子京(宋祁)視之茫然,恐有厚薄之嫌,竟不敢服,忍冷而歸。”清趙執信《海鷗小譜·浪淘沙》附長句:“令我忽憶半臂忍寒宋使君,又憶五花殺馬王學士。不辭白髮映紅粧,請卿試看風流子。”半臂,指短袖或無袖上衣。
[101]李翺《答朱載言書》原文為:“曰‘粲然’,則穀梁子言之矣。”李翱,字習之。
[102]歸熙甫與人書:指歸有光《與沈敬甫書》。歸有光,字熙甫。
[103]出自陸機《文賦》。
[104]韋處厚(773—828):字德載,原名韋淳,為避憲宗李純名的諧音,改為“處厚”。京兆萬年人。在朝為官二十多年,歷仕憲、穆、敬、文四個皇帝,唐文宗朝為宰相。
[105]游、夏:子游(言偃)與子夏(卜商)的並稱。兩人均為孔子學生,長於文學。
[106]李如篪:生卒年不詳,約1126年前後在世。字季牖,號東園先生,崇德人。少遊上庠,晚以特科官桐鄉丞。著有《東園叢說》三卷。
[107]張茂先我所不解:《晉書》卷六十九《劉隗傳》附《劉訥傳》:“隗伯父訥,字令言,有人倫鑒識。初入洛,見諸名士而歎曰:‘王夷甫太鮮明,樂彥輔我所敬,張茂先我所不解,周弘武巧於用短,杜方叔拙於用長。’終於司隸校尉。”張茂先,晉代名臣張華,字茂先。
[108]懰兮燎兮:《詩經·陳風·月出》:“月出皓兮,佼人懰兮,舒懮受兮。勞心慅兮。月出照兮,佼人燎兮,舒夭紹兮。勞心慘兮。”懰,好貌;燎,當作“嫽”,《方言》、《廣雅》云,嫽,好也。
[109]《左傳》所謂“艱難其心”:《左傳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若艱難其身,以險危大人,而有名章徹,攻難之士,將奔走之。”
[110]懷麥秀之深憂:《史記》卷三十八《宋微子世家》:“其後箕子朝周,過故殷墟,感宮室毀壞,生禾黍,箕子傷之,欲哭則不可,欲泣為其近婦人,乃作《麥秀》之詩以歌詠之。其詩曰:‘麥秀漸漸兮,禾黍油油。彼狡僮兮,不與我好兮!’所謂狡僮者,紂也。殷民聞之,皆為流涕。”
[111]張之洞:《過蕪湖弔袁漚簃》之四:“江西魔派不堪吟,北宋清奇是雅音。雙井半山君一首,傷哉斜日廣陵琴。”
[112]汪東(1890—1963):原名東寶,後改名東,字旭初,號寄庵,別號寄生、夢秋。早年參加過辛亥革命。曾任《大共和日報》總編輯,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曾任江蘇省政協常委等職。
[113]夸毗:以諂諛、卑屈取媚於人。《詩經·大雅·板》:“天之方懠,無為誇毗。”毛傳:“誇毗,體柔人也。”朱熹《集傳》:“誇,大;毗,附也。小人之於人,不以大言誇之,則以諛言毗之也。”
[114]鼂、賈:鼂錯、賈誼。
[115]衡、向:張衡、劉向。
[116]侘傺: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樣子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忳鬱邑余侘傺兮,吾獨窮困乎此時也。”王逸注:“侘傺,失志貌。”
[117]阿修羅:修羅Sura 和阿修羅Asura 來自於梵文,修羅就是“端正”,國人稱其為天神,梵文“阿”是否定冠詞,阿修羅翻譯過來叫“無端正”。
[118]蔣子文:《搜神記》卷五:“蔣子文者,廣陵人也。嗜酒,好色,挑撻無度。常自謂:‘己骨清,死當為神。’漢末,為秣陵尉,逐賊至鐘山下,賊擊傷額,因解綬縛之,有頃遂死。及吳先主之初,其故吏見文於道,乘白馬,執白羽,侍從如平生。見者驚走。文追之,謂曰:‘我當為此土地神,以福爾下民。爾可宣告百姓,為我立祠。不爾,將有大咎。’是歲夏,大疫,百姓竊相恐動,頗有竊祠之者矣。文又下巫祝:‘吾將大啟佑孫氏,宜為我立祠;不爾,將使蟲入人耳為災。’俄而小蟲如塵虻,入耳,皆死,醫不能治。百姓愈恐。孫主未之信也。又下巫祝:‘若不祀我,將又以大火為災。’是歲,火災大發,一日數十處。火及公宮。議者以為鬼有所歸,乃不為厲,宜有以撫之。於是使使者封子文為中都侯,次弟子緒為長水校尉,皆加印綬。為立廟堂。轉號鐘山為蔣山,今建康東北蔣山是也。自是災厲止息,百姓遂大事之。”
[119]李于鱗:李攀龍。
[120]汪伯玉(1525—1593):汪道昆。汪道昆,字伯玉,號南明、太函,徽州歙縣人,嘉靖二十六年(1547)進士,官至兵部侍郎。曾與戚繼光抗倭。著有《太函集》及雜劇多種。
[121]詆韓不解詩為王世貞,非楊慎(升菴)。
[122]“釗案”一段:這是章士釗在《勘誤表》中加的案語。此處的“一四一三頁”指原中華書局版的一四一三頁。其內容為《通要之部》卷三《竹下寤言與舜禹之事》。
[123]炎炎大言:言論美盛貌。
[124]按此段乃文祿解釋《論語·泰伯》篇中:“子曰:巍巍乎,舜、禹之有天下也,而不與焉”一章而言,“與”讀去聲。其曰“加‘巍巍’因下章有此”云者,指下章有“巍巍乎唯天為大”,及“巍巍乎其有成功也”等句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25]人之小人,天之君子,人之君子,天之小人:《莊子·大宗師》:“子貢曰:‘敢問畸人?’曰:‘畸人者,畸於人而侔於天。故曰天之小人,人之君子,人之君子,天之小人也。’”
[126]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:語見《莊子·大宗師》。
[127]“段柯古年輩略先於子厚”三句:段柯古,段成式,《酉陽雜俎》作者。段成式(803?—863),字柯古。鄒平人。宰相段文昌子。以父蔭入仕,官至太常少卿。詩與李商隱、溫庭筠齊名。段成式約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(803),柳宗元生於唐代宗大曆八年(773),因此段成式年輩應晚於子厚,不可能“略先於子厚”。柳宗元卒於元和十四年(819),此時《酉陽雜俎》尚未成書(成書年代應在850至860年之間),柳宗元不可能見到此書。
[128]《黃氏日抄》:黃震著。黃震,字東發。
[129]湯顯祖(1550—1616):字義仍,號若士,又號海若,別署清遠道人。
[130]膏火自煎:比喻有才學的人因才得禍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山木自寇也,膏火自煎也。”
[131]非呂非葛:呂,指呂尚;葛,指諸葛亮。
[132]瞷:窺視;偷看。此意為暗暗地。
[133]南、董:春秋時代齊史官南史、晉史官董狐的合稱。皆以直筆不諱著稱。《宋書》卷一百《自序》:“臣遠愧南、董,近謝遷、固,以閭閻小才,述一代盛典。”《文心雕龍·史傳》:“辭宗丘明,直歸南董。”後用以借稱忠於史實的優秀史官。
[134]顧、黃:顧炎武、黃宗羲。
[135]王而農:王夫之,字而農。
[136]見王夫之:《讀〈通鑑〉論》卷二十五《順宗》。
[137]瞿兌之(1894—1973):名宣穎,以字行,晚號蛻園。湖南善化人。瞿鴻禨之子。曾任教南開大學、燕京大學、清華大學。文化大革命中,被逮捕判刑,瘐死獄中。著有《中國駢文概論》等。
[138]孫月峯(1542—1613):孫鑛。孫鑛,字文融,號月峯,浙江餘姚人。萬曆二年(1574)進士。官文選郎中、兵部侍郎,代顧養謙經略朝鮮,還遷南京兵部尚書,加封太子少保。
[139]呂天成:字勤之,號棘津,又號郁藍生,一說名文,字天成,浙江余姚人。諸生。工古文詞,喜戲曲,著有《曲品》。《曲品》系呂天成仿照鐘嶸《詩品》、庾肩吾《書品》、謝赫《畫品》的體例,對他及他之前的傳奇作家、作品進行分等級論評的著作,分上、下兩卷。
[140]李于田(1554—1611):李化龍。李化龍,字于田,直隸大名府長垣縣人。萬曆二年(1574)進士。官至兵部尚書。諡襄毅。
[141]呂玉繩(1560—?):呂胤昌。呂胤昌,字玉繩,號姜山,萬曆十一年進士,曾官吏部主事、河南參議等。與湯顯祖等交好,曾改編《牡丹亭》。
[142]《詩經·大雅·棫樸》:“追琢其章,金玉其相。”
[143]劉中壘:劉向。劉向曾官中壘校尉,故世稱劉中壘。
[144]馮商: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,生活在西漢末。字子高。長安人,一說陽陵人。漢成帝時,與孟柳俱待詔金馬門,受詔續《太史公書》(《史記》)十餘篇。未成,病死。
[145]六一:歐陽修。歐陽修,號六一居士。
[146]喜起:語出《尚書·益稷》:“(帝)乃歌曰:‘股肱喜哉,元首起哉,百工熙哉。’”孔傳:“股肱之臣喜樂盡忠,君之治功乃起。”後以“喜起”謂君臣協和,政治美盛。
[147]褚少孫:《漢書》卷六十二《司馬遷傳》:“而十篇缺,有錄無書。”三國魏張晏注:“遷沒之後,亡《景紀》、《武紀》、《禮書》、《樂書》、《兵書》、《漢興以來將相年表》、《日者列傳》、《三王世家》、《龜策列傳》、《傅靳列傳》。元、成之間褚先生補缺,作《武帝紀》、《三王世家》、《龜策》、《日者傳》,言辭鄙陋,非遷本意也。”按:《兵書》即《律書》。褚先生,即褚少孫,西漢元、成間博士。
[148]呂美箭:呂胤筠。呂胤筠,字美箭,孫鑛門人。浙江省余姚縣人。為呂本之孫。呂本(1504—1587),字汝立,浙江余姚人,嘉靖十一年(1532)進士,官至太子太保、文淵閣大學士。
[149]杭大宗(1695—1772):杭世駿。杭世駿,字大宗,號堇浦,晚號秦亭老民,浙江仁和人。雍正二年(1724)舉人,乾隆元年(1736)舉鴻博,授編修。乾隆八年(1743)因上疏言事,得罪革職。後被平反,官復原職。晚年主講廣東粵秀和揚州安定書院。著有《道古堂集》等。
[150]程墨:科舉時代的應試文字,因有一定的程式,故稱程墨。
[151]鸞掖:宮殿邊門。借指宮殿。
[152]顏標作魯公:唐鄭薰主持考試,誤以為顏標是魯公(顏真卿)的後代,把他取為狀元。當時有人作詩嘲笑:“主司頭腦太冬烘,錯認顏標作魯公。”見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八《誤放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