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柳集》標題,固是曹文洽、韋道安合傳,文洽事全佚,而道安則仍有詩紀之[67],吾因於《道安》詩別有說:

唐詩以閒雅與恬靜得名者凡兩家,韋蘇州與柳柳州是也。獨閒雅之中,偶趨激越,恬靜之餘,別形奮迅,兩家亦各於此有所表見,如韋之《楊開府》詩,柳之《韋道安》詩,即提出嶄嶄例證。以詩之火候論,兩詩亦未見顯有高下,顧有一義能衝破詩之領域,而將韋在詩壇之地位,翹出於柳之上者,則韋之豪逸兩種詩,皆自道眞實,而柳則祇能寄豪情於他人,而己並無自為印證之途徑,以取信於世也。從來論詩者好在韋、柳間妄相軒輊,其所持理由,大抵無足輕重,惟韋能自作豪情詩,而柳輒否,則韋之此一眞實本領,殆足以掩蓋柳州而有餘。於是人之標詩不稱“柳韋”,而曰“韋柳”,吾乃不敢有異詞。又“烈士不忘死,所死在忠貞”,為柳詩中之名句,而韋詩名句,則是“出守撫img嫠”,或“未覩斯民康”,前者止於自了,而後者乃放眼到人民大衆上去。據此,子厚平生以利安元元為職志,於焉又輸一著。


[1]姚仲實(1859—1939):姚永樸。姚永樸,字仲實,晚號蛻私老人,安徽桐城人。姚瑩之孫。民國時,受聘於北京大學,講授《文學研究法》。後任東南大學、安徽大學教授。

[2]此語出自曾國藩《經史百家雜鈔序》。此處“桐城家”,指曾國藩。曾國藩文尚桐城派。

[3]劉海峯:劉大櫆。

[4]《日知錄》:是顧炎武“稽古有得,隨時劄記,久而類次成書”的著作。

[5]任昉(460—508):字彥升,小字阿堆,樂安博昌人。南朝齊時,為竟陵王蕭子良記室參軍,為“竟陵八友”之一。入梁,梁武帝蕭衍拜為黃門侍郎。

[6]張唐英(1029—1071):字次功(次公),自號黃松子,蜀州新津人。曾官太常博士。著有《唐史發潛》、《宋名臣傳》、《蜀梼杌》等。

[7]荀悅(148—209):字仲豫。潁川潁陰人。漢靈帝時由於宦官專權,荀悅隱居不出。獻帝時,應曹操之召,遷黃門侍郎,累遷至秘書監、侍中。獻帝以《漢書》文繁難省,命荀悅乃依《左傳》體裁,寫成《漢紀》三十篇。

[8]《東觀》:指《東觀漢記》(又名《東觀記》)。李慈銘:《越縵堂讀書記》卷三:“(高似孫《史略》)載《東觀記》中《鄧禹傳序》、《吳漢傳序》兩首,文甚完美,可補入四庫輯本,又可證《東觀記》以論為序也。”《東觀漢記》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,記錄了東漢從光武帝至靈帝一百餘年的歷史。全書由班固、劉珍、蔡邕、楊彪等人編撰,歷經自東漢明帝至獻帝幾乎一朝時間尚未最終完成。《隋書經籍志》所錄《東觀漢記》有一百四十三卷,經唐宋至元朝逐漸散佚,今天所見為清代及現代人輯本。

[9]謝承:生卒年未詳。字偉平,會稽山陰人,三國吳大帝孫權謝夫人之弟。曾任吳國武陵太守。著有《後漢書》、《會稽先賢傳》,均佚。

[10]陳壽:《三國志》作者。

[11]王隱:約317年前後在世。字處叔,陳郡陳人。父王銓,任晉歴陽令,有著述之志,暗記西晉時事及功臣事蹟,擬著史書,未竟而卒。隱承父志,留心史實。晉元帝時,王隱拜著作郎,撰《晉史》。時著作郎虞預私撰晉書,生長東南,不諳朝中事故,數訪於隱,並借隱所著竊寫之。後預因妒隱才勝己,隱竟以訕謗免歸,往依庾亮,亮供紙筆,書始得成,詣闕上之。隱拙於文辭。傳其所撰晉書,中凡次第可觀者,皆其父所為。

[12]何法盛:南朝宋人。官至湘東太守。著有《晉中興書》,記東晉一代事蹟。或云其書並非自撰,系竊取郗紹所作。

[13]揚雄:趙呂甫《〈史通〉新校注》校訂為“常璩”。見《〈史通〉新校注》第193頁。《〈史通〉新校注》,趙呂甫撰,重慶出版社,1990年版。

[14]劉昺:趙呂甫《〈史通〉新校注》作“劉昞”。劉昞,十六國北魏時人,字延明。敦煌人,初隱居於酒泉,教授學徒五百人,西涼武昭王李暠召為儒林祭酒,從事中郎。沮渠蒙遜滅西涼後,又任劉昞為秘書郎。著有《史略》、《涼書》、《敦煌實錄》等。

[15]袁宏(328?—376?):字彥伯,小字虎。陳郡陽夏人。曾入大司馬桓溫幕府為記室。入為吏部郎,授東陽太守。著有《後漢紀》三十卷。

[16]裴子野(469—530):字幾原,祖籍河東聞喜。裴松之曾孫,裴駰孫。仕齊、梁兩朝。精於史學,著有《宋略》等。

[17]皇甫謐(215—282):幼名靜,字士安,自號玄晏先生。安定朝那人。著有《帝王世紀》、《高士傳》、《逸士傳》、《列女傳》等書。

[18]葛洪(283—363):字稚川,自號抱樸子,丹陽句容人。晚年隱居羅浮山煉丹。著有《神仙傳》、《抱樸子》、《肘後備急方》、《西京雜記》等。

[19]韓弘人、事、物問題:韓愈《奏韓弘人事物表》:“臣先奉恩敕撰《平淮西碑》文。伏緣聖恩以碑本賜韓弘等。今韓弘寄絹五百匹與臣充人事。”

[20]賀濤(1849—1912):字松坡,武強人,光緒十二年(1886)進士。官刑部主事。主講冀州信都書院十八年。師從張裕釗、吳汝綸。著有《賀先生文集》。

[21]許、蕭:許孟容、蕭俛。

[22]紆軫:委屈而隱痛。《楚辭·九章·惜誦》:“背膺牉以交痛兮,心鬱結而紆軫。”王逸注:“紆,曲也;軫,隱也。”

[23]嚴幾道:嚴復。

[24]《十駕齋養新錄》卷十六《東坡學韓柳》。

[25]淩藥洲(1760—1845):淩揚藻,字譽釗,號藥洲,廣東番禺人,諸生。工詩文。著有《藥洲花農詩文略》、《蠡勺編》、《四書紀疑錄》等,編有《國朝嶺海詩鈔》。

[26]秦武陽:《史記》卷八十六《刺客列傳》:“燕國有勇士秦舞陽,年十三,殺人,人不敢忤視。”後隨荊軻刺殺秦王。

[27]“郎”為“我”字之誤:徐仁甫有不同見解:
按郎、我二字,形體並不相近,不能以為字誤。查“見”訓“被”,亦訓“相”。
徐仁甫:《讀〈柳文指要〉劄迻》,《重慶師範大學學報》(哲社版),1982年第1期。

[28]楊樹達曰:《孟子》:盆成括見殺,《呂氏春秋》:晏子見疑於齊君,“見”表被動,確始於戰國,見《積微居讀書記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29]芻蕘者往焉: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文王之囿,方七十里,芻蕘者往焉,雉兔者往焉,與民同之。”

[30]翁覃溪(1733—1818):翁方綱。翁方綱,字正三,號覃溪,晚號蘇齋。直隸大興人,乾隆十七年進士,授編修,官至內閣學士。歷任廣東、江西、山東三省學政。精通金石、譜錄、書畫、詞章之學。著有《粵東金石略》、《蘇米齋蘭亭考》、《復初齋詩文集》等。

[31]“九曜池上曾往遊”詩四句:張之洞《魏督部光燾詩招集適園賦贈胡彥孫糧儲》詩。見龐堅校點《張之洞詩文集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版。另樊增祥的《樊山詩集》亦收入本詩,題作《邵陽尚書招集適園賦贈胡彥蓀觀察》。

[32]身之:胡三省,字身之。

[33]《尚書·益稷》:“暨稷播,奏庶艱食鮮食,懋遷有無,化居,烝民乃粒,萬邦作乂。”

[34]李樗:按:《福建通志·儒林傳》:“李樗字若林,閩縣人,與兄枬及林之奇,俱受業於呂本中之門;後領鄉貢,其學以孝弟忠信窮經博古為主,及門之士皆渾厚質實,志尚修潔……著有《毛詩解》。自號迂齋,學者稱迂齋先生!”

[35]呂本中(1084—1145):原名呂大中,字居仁,號紫微,世稱東萊先生,壽州人。卒諡文清。江西詩派重要作家。

[36]見《淮南子》卷十六《說山訓》。

[37]亦見《文子》:指《文子·上德》。《文子》又被稱為《通玄真經》,相傳為老子的弟子文子所作。《文子》主要解說老子之言,闡發老子思想,繼承和發展了道家“道”的學說。

[38]陳鴻墀:生卒年不詳。字範川、別號抱簫山道人,浙江嘉善人。嘉慶十年(1805)進士。曾官內閣中書。撰有《全唐文紀事》。

[39]莊子狙公賦芧之說:《列子·黃帝》:“宋有狙公者,愛狙,養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,狙亦得公之心。損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俄而匱焉,將限其食。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,先誑之曰:‘與若芧,朝三而暮四,足乎?’眾狙皆起而怒。俄而曰:‘與若芧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’眾狙皆伏而喜。”後為《莊子·齊物論》所引用:“狙公賦茅。曰:‘朝三而暮四’。眾狙皆怒。曰:‘然則朝四而暮三。’眾狙皆悅。”

[40]蒲且子之說釣:見《列子》卷五《湯問》。蒲且子,古善弋射者。

[41]原涉:事見《漢書》卷九十二《游俠傳·原涉傳》。

[42]宋伯姫:伯姬,魯宣公之女,嫁於宋恭公。恭公卒,伯姬寡居。至景公時,伯姬之宮夜火。《穀梁傳·襄公三十年》載:五月甲午,宋災,“伯姬之舍失火,左右曰:‘夫人少辟火乎?’伯姬曰:‘婦人之義,傅母不在,宵不下堂。’左右又曰:‘夫人少辟火乎?’伯姬曰:‘婦人之義,保母不在,宵不下堂。’遂逮乎火而死。婦人以貞為行者也,伯姬之婦道盡矣。詳其事,賢伯姬也。”

[43]陳孝婦:劉向《列女傳》第四卷《貞順傳》載:陳孝婦年十六而嫁,未有子。其夫當行戍,托婦終養其母,婦承諾。夫死不還,婦紡績養姑不衰,慈愛愈固。居喪三年,其父母哀其年少,欲嫁之。孝婦曰棄托不信,背死不義,不可,欲自殺相爭。父母懼乃止。養姑二十八年,姑死葬之,終奉祭祀。漢文帝聞之,詔賜黃金四十斤,號曰孝婦。

[44]詞必己出:韓愈《南陽樊紹述墓誌銘》:“唯古於詞必己出,降而不能乃剽賊。”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五),第2640頁。

[45]非三代兩漢之書不觀:語見韓愈《答李翊書》。

[46]臨潁美人在白帝:出自杜甫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》。《杜詩詳注》卷二十。

[47]程大昌(1123—1195):字泰之,徽州休寧人。高宗紹興二十一年(1151)進士。歴官浙東提點刑獄、國子祭酒、權吏部尚書。出知泉州、建寧府、明州。卒諡文簡。著有《詩論》、《演繁露》、《考古編》等。

[48]劉辰翁(1231—1297):字會孟,號須溪,南宋廬陵人。南宋度宗時,官臨安府教授。宋亡,隱居不仕。著有《須溪集》。

[49]鄉小者置嗇夫一人:見《後漢書》卷九十《志第二十八·縣鄉》。

[50]《張遷碑》:篆額題《漢故轂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》,亦稱《張遷表頌》,有碑陰題名,刻於東漢中平三年(186)無鹽境內,於明代出土。《張遷碑》曰:“文景之間,有張釋之,建忠弼之謨,帝遊上林,問禽狩所有,苑令不對,更問嗇夫,嗇夫事對。於是,進嗇夫為令,令退為嗇夫,釋之議為不可,苑令有公卿之才,嗇夫喋喋小吏,非社稷之重,上從言。”

[51]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哀哉為猶,匪先民是程,匪大猶是經。維邇言是聽,維邇言是爭。如彼築室於道謀,是用不潰於成。”

[52]杭垣庚申之失:杭垣,浙江省會杭州。咸豐十一年(1861),杭州被太平軍攻破,朱琦死難。咸豐十一年是辛酉年,非庚申年。庚申,是咸豐十年(1860)。因此此處“杭垣庚申之失”,應為“杭垣辛酉之失”。

[53]王安國(1028—1047):字平甫,臨川人,王安石弟。賜進士及第,官武昌軍節度推官。

[54]此引文見《蘇軾文集》卷六十七,題作《書李白〈十詠〉》,引文與《蘇軾文集》原文略有差異。《書李白〈十詠〉》,見孔凡禮點校:《蘇軾文集》第五冊,第2096頁。李白《十詠》,《李太白全集》(中册)題作《姑熟十詠》。《李太白全集》,清代王琦注,中華書局,1977年版。

[55]鄧湘皋(1777—1851):鄧顯鶴。鄧顯鶴,字子立,號湘皋。湖南新化人。嘉慶九年(1804)舉人。後禮部屢試不第,遂絕意仕進。道光六年(1826)大挑二等,選寧鄉縣訓導,在任十三年,後引疾告歸。晚年先後主講常德朗江書院、寶慶濂溪書院。著有《南村草堂文鈔》等。

[56]周燮、徐穉、申屠蟠:皆後漢高士,不就官府徵召。《後漢書》卷五十三《周黃徐姜申屠列傳》:“周燮,字彥祖,汝南安城人。……舉孝廉,賢良方正,特徵,皆以疾辭。”“徐穉,字孺子,豫章南昌人也。家貧,常自耕稼,非其力不食。……時陳蕃為太守……蕃在郡不接賓客,惟穉來特設一榻,去則縣之。後舉有道,家拜太原太守,皆不就。”“申屠蟠,字子龍,陳留外黃人也。……太尉黃瓊辟,不就。……再舉有道,不就。”

[57]遯荒徂亳:《尚書·說命下》:“王曰:‘來,汝說,臺小子舊學於甘盤,既乃遯於荒野,入宅於河,自河徂亳,暨厥終罔顯。’”《孔傳》:“既學而中廢業,遯居田野、河洲也。其父欲使高宗知民之艱苦,故使居民間。”《正義》:“言其父欲使高宗知民之艱苦,故使居民間也。於時蓋未為太子,殷道雖質,不可既為太子,更得與民雜居。”

[58]“齊有死子糾”等句:齊公子糾、小白,皆為齊襄公之弟。齊襄公時,政局混亂,公子糾、小白恐遭內亂,皆逃出齊國。公子糾於魯莊公八年(前686)攜管仲、召忽奔魯。齊襄公被殺後,齊國大亂,魯派兵護送糾返齊爭位,管仲射中公子小白(即後來的齊桓公)的衣扣,小白倒地裝死,結果出奔在莒的公子小白搶先返齊即位,派兵擊敗魯軍。在齊國脅迫下,糾、召忽皆為魯君所殺。管仲卻為其友鮑叔牙所救,並得到齊桓公重用。

[59]青蓮:指李白。李白號青蓮居士。

[60]李亡於水:傳說李白是酒醉入湖中捉月而溺死。此說廣為流傳。

[61]陳仁錫(1581—1636):字明卿,號芝臺,長洲人。

[62]《能改齋漫錄》:南宋吳曾撰。吳曾,字虎臣。崇仁人。生卒年不詳。紹興中以獻書得官,歷工部侍郎、嚴州知州。

[63]米元章(1051—1107):米芾。米芾,字元章,號襄陽漫士、海嶽外史、鹿門居士。祖籍山西太原,後徙居襄陽。宋代書畫家。曾官書畫學博士。

[64]徐、唐兩文,都見一九六二年第十二期及六三年第三期《文物》雜誌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徐森玉的《〈寶晉齋帖〉考》,見《文物》1962年第12期;唐蘭的《〈寶晉齋法帖〉讀後記》,見《文物》1963年第3期。

[65]《論語·鄉黨》。

[66]羊、杜:晉羊祜、杜預二人先後鎮襄陽,有德政,後人因並稱之。蘇軾《襄陽樂》詩:“使君朱旆來翻翻,人道使君似羊杜 。”《晉書》卷三十四《羊祜傳》:“羊祜,字叔子,泰山南城人也。”

[67]有詩紀之:指柳宗元的《韋道安》一詩。《柳宗元集》卷四十三。《柳宗元集》(四),第1206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