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
2025年08月10日
四
《舊書·崔羣傳》稱:“清議以儉素之節,其終不及厥初”,此於何證之?《獨異志》[9]載:
崔羣為相,清名甚高,元和中,自中書舍人知貢舉,旣罷,夫人李氏嘗勸其樹莊田,以為子孫之業。笑答曰:“余有三十所美莊良田,遍在天下,夫人何憂?”夫人曰:“不聞君有此業。”羣曰:“吾前年放春榜三十人,豈非美田耶?”夫人曰:“若然者,君非陸贄相門生乎?然往年君掌文柄,使人約其子簡禮,不令就春闈之試,如以為良田,則陸氏一莊荒矣。”羣慚而退,累日不食。
《唐語林》亦載此事[10],而詞較簡,此其表現敦詩之心理矛盾,不一其嚮,姑試疏之:
一、唐世重門第:而崔氏為清河世族,門閥高騫,從而保持其儀節,所需於貨財者,為量不小。獨世祿之家,首須言禮,而禮與讓相連,則謀得貨財,又取戒於貪。由是敦詩與其夫人之家常聚議,殊難得到折衷至當之點。
二、唐世重科第:而科第首崇座主恩誼,夫座主何常之有?今日人為己之座主,異日己為人之座主,其中有恕道焉,凡己所不能致情於座主者,必不應濫責於門下士。於是己不克對陸相充莊田,而遽望己所放三十人,悉供莊田之職於己,於誼非恕,從而敦詩無以對夫人。
敦詩在此兩種矛盾之下,欲維其儉素之相業,始終一致,誠戛戛其難哉!史家斥其不及厥初,理所當然。[1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