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晉問》結語

《晉問》結語

嘗閲《蘇子瞻集》中所擬《策問》,有一條云:

問:人主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,然而其國常至於不可救者何也?所憂者非其所以亂與亡,而其所以亂與亡者,常出於其所不憂也。由此觀之:治亂存亡之勢,其皆有以取之歟?抑將不可推如江河之徙移,其勢自有以相激而不自知歟?其亦可以理推力救而莫之爲也。今將使事至而應之,患至而爲之謀,則天下之患不可以勝防,而政化不可以勝變矣,則亦將朝文而暮質,忽寬而驟猛歟?意者亦有可以長守而不變,雖有小患而不足恤者歟?

原文標目:《漢之變故有六》,文甚長,特節錄如右。

吾嘗仔細研求此問,而認爲可取子厚之《晉問》結語,作一總答。其語如下:

夫儉則人用足而不淫,讓則遵分而進善,其道不鬥,謀則通於遠而周於事,和則仁之質,戒則義之實,恬以愉則安而久於其道也。至乎哉!舉晉國之風以一諸天下,如斯而已矣。

子瞻問可長守不變,雖有小患而不足恤者,得右數語,無妨大膽作答,即律以形勢嚴重如中國今之大革命,而無所於恨,分而析之,義乃朗若列眉。

嘗論大革命成功之後,或遲或速,國中發現異己分子,其弊在於有人追逐過去之安逸享受,且欲保持、並擴大其所享受,因而違反國定政策,形成叛變。換而言之:其弊在於不儉,惟其不儉,人用頓感不足,惟人用不足,淫欲無從得饜,惟求饜飫淫欲,而叛變以萌,從原到委,如響斯應。

又嘗論子厚生存時代,到今已一千餘年,凡社會組織之由簡而繁,人類嗜好之由樸而奢,國際形勢之由鎖港而門戶開放,所有彼己間相與之道,在勤與儉相輔爲用,而不在讓而不鬥。如今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所表著之各類社會現象,都非子厚所能設想,故其措詞中有稍稍今古相爲出入之處。要之大體不誤,凡立國必需以儉爲綱,再輔以其他相應道德,以質劑於平,國乃可得健全持久而不敝。子厚所謂舉晉國之風以一諸天下,語仍有力而多諷,吾因不憚重言以聲明如右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