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海若

東海若

細味此文一過,而知作者之意,殆有取於糞水之言。其言曰:

我固同矣,吾又何求於若?吾之性也,亦若是而已矣。穢者自穢,不足以害吾潔,狹者自狹,不足以害吾廣,幽者自幽,不足以害吾明。而穢亦海也,狹亦海也,幽亦海也,突然而往,于然而來,孰非海者?子去矣,無亂我。

此殆子厚久處貶所,鬱悶不堪,援者絶迹於外,而己亦無意求援於人,因自陳願安糞穢之本懷,更借一乞憐於人者以為襯託,遂成為全篇反語之形狀云。吾意此等文,非子厚不能作,何屺瞻謂其在永州擬《莊》所為,屺瞻亦止見得到此而已,再進一步如吾所揣,將失其所以為屺瞻。

釗案:蘇子瞻頗嗜此文,曾親筆書之而題其後[99]曰:

軾久欲書柳子厚所作《東海若》一篇,刻之石,置之淨住院無量壽佛堂中。元祐六年二月九日,與海陵曹輔、開封劉季孫、永嘉侯臨會堂下,遂書以遺僧從本,使刻之。

子瞻體子厚意,願自安於糞穢,其他一不安而被超拔者,在子瞻當指章惇,在子厚不妨指程异,蓋惇、异之流,從佛眼看去,無何區別。

釗案:子瞻在神宗熙寧六年,任杭州通判,曾作《八月十五看潮五絶》,中一絶云:“江神河伯兩醯雞,海若東來氣吐蜺,安得夫差水犀手,三千強弩射潮低?〔自注:吳越王嘗以弓弩射潮頭,與海神戰,自爾水不近城。〕”時子瞻三十八歲,意氣絶盛,故海若來時,雖掀潮萬丈,己欲以三千強弩,射之使低。洎經十八載,而至哲宗元祐六年,子瞻已五十六矣。飽經世故,備受阸抑,洞悉海若之力,彌綸一世,無法與抗,因而有與世和光同塵、甚且同流合汚之想。子瞻此時之世界觀,幾於一切放倒,甘心逐流泯沒而去。其本年《游金山寺》末二聯云:“江山如此不歸山,江神見怪驚我頑,我謝江神豈得已?有田不歸如江水”,此明明向江神拜倒屈伏,更談不到如海若之大氣力所在地。於是以知:子瞻在杭此頃,將子厚《東海若》手寫一通,刻之淨住院無量壽佛堂中,所謂聊興廣武歎[100],不待雍門彈[101],〔是年所作《甘露寺》詩末聯。〕事有絶非偶然者已。據稱子瞻所作《論子厚〈瓶賦〉》一文,亦正作於此時。

登孟豬之阿:孟豬,澤名,《書》:“導菏澤,被孟豬”[102],注:“在菏東北。”《周禮》作“望諸”。

刳而振其犀以嬉:犀,瓜中實,即瓜子也,或曰瓜瓣。《詩》:“齒如瓠犀”[103],謂齒之美如瓜子也。

就能之,窮歲月耳:就,以俚語入文,下“就能之,其大小劫之多不可知也”,同。

東海若其抉石破瓠:其,宋本作“乃”,是。

而雜於十二類之蟯蚘:十二類,謂子為鼠,丑為牛之類。蟯蚘,人腹中蟲。

嘗論行文如《詩》之比興,文之連珠,大抵物我兩面,等量發抒以為常。至其他雜文之具儆戒性者,則以客體滿寫,而主體輕輕掠過,使人默喩即足,如柳子之《梓人傳》是。至《東海若》,篇幅擘為兩半,一紀錄海若之處置二匏,一分別二人為佛之所成就,分之兩美,合反兩傷,以文而言,難臻上品,吾三復斯文,終無法決定其可語上,於是乎書。


[1]《漢書》卷四十三《叔孫通傳》:“上乃詔有司立原廟。”

[2]《易》“原筮”:《周易·比卦》:“比。吉。原筮。元永貞。無咎。不寧方來。後夫凶。”

[3]《月令》“原蠶”:查《禮記·月令》,並無“原蠶”語。《周禮·夏官·馬質》有“禁原蠶者”一語。胡鳴玉此處估計是襲用顧炎武《日知錄》之誤。《日知錄》載:元者,本也。本官曰元官,本籍曰元籍,本來曰元來。唐、宋人多此語。後人以原字代之,不知何解。原者,再也。《易》“原筮”,《周禮·馬質》、《禮記·月令》“原蠶”,《文王世子》末有“原漢”、“原廟”之“原”,皆作再字解,與本來之義全不相同。或以為洪武中臣下有稱元任官者,嫌於元朝之官,故改此字。見顧炎武著,黃汝成集釋:《日知錄集釋》下,華山文藝出版社,1990年,第1435頁。

[4]文穎:字叔良,南陽人,後漢末為荊州從事,漢獻帝建安中為甘陵府丞。曾注《漢書》。

[5]晉灼:河南人,晉尚書郎,曾注《漢書》。

[6]本集有《興州江運記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7]某氏注:指韓醇注。

[8]孫注:孫汝聽注《柳宗元文集》。孫汝聽,字良臣,眉州人。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,曾注韓愈和柳宗元文集。

[9]《表忠觀銘》:即蘇軾的《表忠觀碑》,在《蘇軾文集》卷十七。《蘇軾文集》第二冊,第499頁。

[10]萬國執玉帛朝禹:《左傳·哀公七年》:“禹合諸侯於塗山,執玉帛者萬國。”

[11]2013年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佈:禹會村遺址即“禹會諸侯”之地,在今安徽蚌埠市懷遠縣南邊的塗山(濠州)。塗山地望的考證眾說紛紜,歷來有會稽說(紹興),渝州說(重慶)、濠州說(蚌埠懷遠)、當塗說(當塗)。在蚌埠召開的“塗山·淮河流域歷史文明研討會暨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七屆年會”上,與會專家在論證塗山的地望時,觀點越來越趨於一致:塗山如在重慶則太偏西,如在紹興則太偏南,都不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,蚌埠塗山的地理位置居中,最為合理。印證了“塗山在壽春東北濠州”(濠州說)的說法。見王吉懷:《“禹會諸侯”之地:禹會村遺址的考古學解讀》,王震中:《塗山所在地及其夏禹權力的時代特徵》,《中國社會科學報》2014年7月4日B03版。

[12]史繩祖:生卒年不詳,約宋理宗淳祐初前後在世。字慶長,眉山人。嘗師魏了翁。官終秘書監。著有《學齋占畢》、《〈孝經〉解》等。

[13]徐鉉(916—991):字鼎臣,廣陵人。初仕吳為校書郎,後仕南唐,官知制誥、翰林學士、吏部尚書,後隨李煜歸宋,官至散騎常侍。淳化初因事貶靜難軍行軍司馬。與弟徐鍇有文名,號稱“二徐”;又與韓熙載齊名,江東謂之“韓徐”。

[14]李耆卿:生平不詳,南宋學者,著有《文章精義》。

[15]趙甌北:趙翼。

[16]見別條:見上部卷二《懲咎賦》條箋釋。

[17]曰岳曰吁:《尚書·堯典》:“諮四岳。湯湯洪水方割,蕩蕩懷山襄陵,浩浩滔天。下民其諮,有能俾乂?僉曰:於!鯀哉!帝曰:吁!咈哉!方命圮族。岳曰:異哉!試可乃已。”

[18]曰帝曰俞:《尚書·堯典》:“師錫帝曰:有鰥在下,曰虞舜。帝曰:俞!予聞,如何?”

[19]蕭敬孚(1835—約1908):蕭穆。蕭穆,字敬孚(敬甫),桐城人,光緒元年(1875)舉孝廉方正。師從錢儀吉學古文法。曾任職上海廣方言館,以雅馴文筆潤飾該館所譯諸書。著有《敬孚類稿》。

[20]《清獻集》:趙抃的文集。趙抃(1008—1084),字閱道,號知非子,衢州西安人。曾拜參知政事。卒諡清獻。著有《趙清獻公文集》。

[21]《高唐》、《神女賦》:指宋玉的《高唐賦》、《神女賦》。二賦中皆有“玉曰唯唯”一語,蕭統(《昭明文選》)認為,“玉曰唯唯”語前面,是賦之序;後面才是賦之本體。蘇軾不以為然。

[22]趙坦(?—1823):字寬夫,號石侶,浙江仁和人。入浙江詁經精舍著籍為弟子。舉賢良方正,不赴。著有《周易鄭注引義》、《石經考續》、《保甓齋文集》等。

[23]《魯相乙瑛碑》:即《乙瑛碑》。碑文記載了東漢桓帝時,身為魯相的乙瑛上奏朝廷,請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,管理禮器。建議獲准。

[24]《史晨碑》:又名《史晨前後碑》,碑文記載魯相史晨奏祭祀孔子的奏章。刻於漢靈帝建寧元年(168)四月。

[25]樊毅《復華下民租田口筭碑》:樊毅,字仲德。河南人。辟公府。除防東長中都令。遷弘農太守。漢靈帝光和二年(179),弘農太守樊毅上書朝廷,請“復華下十里以內民租田口筭”。此碑文收入嚴可均輯《全後漢文》卷八十二。

[26]“春秋大義”句:韓愈《原道》曰:“孔子之作《春秋》也,諸侯用夷禮則夷之,進於中國則中國之。”

[27]虺蜮:虺指螫人的毒蛇,蜮指水中能含沙射影的怪物。比喻陰險惡毒的人。

[28]鯨鯢:即鯨。雄曰鯨,雌曰鯢。比喻兇惡的敵人。

[29]筸謂鎭筸,湘西鳳凰、永綏、乾州三廳,皆稱鎭筸,熊固鳳凰廳籍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30]此指舒燾、伯魯,嚴咸、受之,向師棣、伯常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向師棣於1865年去世,曾國藩贈挽聯云:“與舒嚴並稱漵浦三賢,同蹶妙年千里足;念吳楚尚有高堂二老,可憐孝子九原心。”由此,向師棣、嚴咸、舒濤被稱為漵浦老三賢。向師棣之孫向達與舒新城、武堉幹被譽為新三賢。

[31]向伯常之裔孫某:指歷史學家向達。向達為向師棣孫,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,圖書館館長。

[32]退之與公綽書:指韓愈《與鄂州柳中丞書》、《再答柳中丞書》,見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四),第2055、2058頁。

[33]《詩經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月之恆,如日之升。如南山之壽,不騫不崩。”

[34]《詩經·小雅·采菽》:“維柞之枝,其葉蓬蓬。樂只君子,殿天子之邦。樂只君子,萬福攸同。平平左右,亦是率從。”

[35]清帝弘曆謂:“能簡括治蠻夷大要”,語出乾隆《御選唐宋文醇》卷十二。

[36]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吾見申叔夫子,所謂生死而肉骨也。”《左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苟使意如得改事君,所謂生死而肉骨也。”

[37]釗案:洌,音列,《易·井·九五》:井洌,寒泉食。朱注:洌,潔也,此謂井潔,泉寒而可食,古飲水亦曰食也,與初六:井泥不食,義適相對,泥,去聲讀,謂井中泥多,不可食也;下文云:舊井無禽,則言不獨人所不食,即禽鳥亦莫之顧。又案:由井推及其他,一般水清,統號為洌,如子厚《小石潭記》:下見小潭,水尤清洌,即其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38]繫:掛念、記住。

[39]放齊:堯的臣子。

[40]朱啓明:朱,丹朱,堯的嫡子。啓明,開朗明達。

[41]繫:樹立威望。

[42]舜舉十六族:舜推薦“八愷”和“八元”。即蒼舒、伯奮、仲堪等十六個有名望的酋長。愷、元各有親族,所以稱十六族。

[43]去四凶族:傳說舜除掉了渾沌、窮奇、梼杌、饕餮等四個酋長。

[44]二十二人興五教:指舜任命禹、后稷等二十二人輔佐政事。五教,指“父義、母慈、子孝、兄友、弟恭”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帝曰:‘咨汝二十有二人,欽哉!惟時亮天功。’”

[45]隤然:衰弱的樣子。隤,下降,引申為衰弱。

[46]文祖:堯始祖之廟。

[47]四海遏密八音:普天下都停止一切音樂。遏密,指帝王死後停止舉樂。八音,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。金、石、竹、匏、絲、土、革、木八類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三載,四海遏密八音。”孔傳:“八音:金、石、絲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。”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:“皆播之以八音:金、石、土、革、絲、木、匏、竹。”

[48]丁謂(966—1037):字謂之,蘇州長洲人。宋真宗時曾拜中書門下平章事。封晉國公。

[49]《王文正筆記》:“記”為“錄”之誤。應為“《王文正筆錄》”。王文正,王旦。王旦(957—1017),字子明,大名莘縣人,王祜子。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(980)進士。曾以著作郎參編《文苑英華》。宋真宗時拜中書門下平章事。卒諡文正。

[50]南朝宋劉敬叔《異苑》卷二:魏時殿前大鐘無故大鳴,人皆異之,以問張華。華曰:“此蜀郡銅山崩,故鐘鳴應之耳。”尋蜀郡上其事,果如華言。銅山洛鐘之應,比喻事物之間相互聯繫,彼此呼應。

[51]馬踏青苗:《三國志》卷一《武帝紀》,注引《曹瞞傳》:“常出軍,行經麥中,令‘士卒無敗麥,犯者死’。騎士皆下馬,付麥以相持,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,勑主簿議罪;主簿對以《春秋》之義,罰不加于尊,太祖曰:‘制法而自犯之,何以帥下?然孤為軍帥,不可自殺,請自刑。’因援劍割髪以置地。”

[52]文姫歸漢:文姬,指蔡文姬。據《後漢書》卷八十四《董祀妻傳》,蔡文姬,名琰,是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。在漢末兵荒馬亂中被擄至匈奴。曹操遣使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,重嫁陳留人董祀,並讓她整理蔡邕遺著。

[53]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:曹操《短歌行》中句。

[54]劉公幹(?—217):劉楨。劉楨,字公幹。東平寧陽人。“建安七子”之一。

[55]丁敬禮(?—220):丁廙。丁廙,字敬禮。沛郡人。丁儀之弟。建安中,官黃門侍郎。曹丕、曹植立嗣之爭,丁儀、丁廙兄弟黨附曹植。曹丕為魏王后,殺丁氏兄弟。兄弟並能文。

[56]陳子兼名善,說見《捫蝨新話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57]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之五:“伯仲之間見伊呂,指揮若定失蕭曹。運移漢祚終難復,志決身殲軍務勞。”是故,“伯仲之間見伊呂”句在《詠懷古跡》詩中,非《丞相祠堂》詩。《丞相祠堂》詩,應指杜甫的《蜀相》詩。《蜀相》詩曰:“丞相祠堂何處尋?錦官城外柏森森。映階碧草自春色,隔葉黃鸝空好音。三顧頻繁天下計,兩朝開濟老臣心。出師未捷身先死,長使英雄淚滿襟。”此詩無“伯仲之間見伊呂”句。

[58]“勢利他語”乃王世貞語,非楊升菴語。

[59]不圖利:疑為“圖利”。

[60]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仁乎遠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’”

[61]《論語·子罕》:“‘康棣之華,偏其反而。豈不爾思,室是遠而。’子曰:‘未之思也,夫何遠之有?’”

[62]牿亡:受遏制而消失。

[63]《隱居通議》卷二十四《〈通鑑〉帝魏〈綱目〉黜魏》:
司馬文正公作《通鑑》,於三國帝魏,而以吳、蜀附之。世病其非。然其說非始于司馬公也。朱文公作《綱目》,則黜魏而直以昭烈上繼獻帝。世許其正。然其說非始于文公也。按陳壽在蜀仕,屢見黜,父又為諸葛武侯所髡,實於劉氏有私憾。其著《三國志》,故以魏為帝,而指漢曰蜀,遂與孫氏俱謂之主。《通鑑》帝魏,因壽史爾然。壽死未幾,習鑿齒作《漢晉春秋》,起漢光武,終晉愍帝,以蜀為正,以魏為篡。謂漢亡僅一二年則已為晉。炎與之名,天實命之。其書五十四卷,徒見於《唐·藝文志》及宋朝《太平御覽》之目。逮仁宗時修《崇文總目》,其書已逸。惟《晉史》載所著論千三百餘言,大旨昭然。唐劉知幾《史通》云:“備王道則曹逆而劉順”。宋朝歐陽公論正統,主于帝魏。其賓客章望之著《明統論》非之,見於國史。南渡後,張寧公栻作《經世紀年》,直以先主上繼獻帝為漢,而附魏、吳於下方。《綱目》黜魏,因此諸說爾。壽曲筆以報父仇,卑蜀特甚。凡當時祫祭,高帝以下,昭穆制度皆略弗書。慶元間,有廬陵士人蕭常,潛心史學,謂古以班固史為《漢書》,范曄史為《後漢書》,乃起昭烈帝章武元年辛丑,盡少帝炎興元年癸未,為《續後漢書》,《帝紀》、《年表》各二卷,《列傳》十八卷,《吳載記》十一卷,《魏載記》九卷。既正其名,復擇注文之善者,並書之。別為《音義》四卷。論者謂常著此書殊善。惜乎壽疏略於前,使常不得追記當時英賢憲章,以備見一代之制云。

[64]朱晦菴作《綱目》:指朱熹的《〈資治通鑑〉綱目》。

[65]習鑿齒(?—383):字彥威,襄陽人。世代為荊楚豪族。曾被荊州刺史桓溫辟為從事。著有《漢晉春秋》,於三國主以蜀為正統,魏為篡逆。

[66]劉知幾《史通·稱謂》:“當漢氏云亡,天下鼎峙,論王道則曹逆而劉順,語國祚則魏促而吳長。但以地處函夏,人傳正朔度長絜短,魏實居多。”此處引文“備王道”,原文作“論王道”。

[67]郢書燕說:郢,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;書,信;燕,古諸侯國名;說,解釋。比喻牽強附會,曲解原意。《韓非子》第十一卷《外儲說左上》:“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,夜書,火不明,因謂持燭者曰:‘舉燭’,云而過書‘舉燭’。……燕相白王,大悅,國以治。治則治矣,非書意也。”

[68]章望之:生卒年月不詳。字表民,建州浦城人。以伯父章得象蔭,為秘書省校書郎、監杭州茶庫,後以光祿寺丞致仕。歐陽修尊魏、梁為正統,他認為不正確,著《明統》三篇駁之。

[69]王半山:王安石。

[70]薛能:《遊嘉陵後溪》。薛能(?—880),字大拙,汾州人。會昌六年(846)進士。官至工部尚書。後被忠武軍襲殺。

[71]劉克莊《後村詩話》卷一載:薛能詩格不甚高,而自稱譽太過。五言云:“空余氣常在,天子用平人。”不但自譽其詩,又自譽其材。然位歷節鎮,不為不用矣,卒以驕姿陵忽,債軍殺身,其才安在?妄庸如此,乃敢妄議諸葛,可謂小人無忌憚者。

[72]紫陽:指朱熹。朱熹始居崇安,榜廳事曰紫陽書堂,故稱紫陽。

[73]爽秋日記似未刊行,吾所見為寫本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袁爽秋(1846—1900),袁昶。袁昶,原名振蟾,字爽秋,一字重黎,號浙西村人,浙江桐廬人。

[74]仲長公理(180—220):仲長統。仲長統,字公理,山陽高平人。曾官尚書郎、曹操丞相參軍。著有《昌言》。

[75]劉安世(1048—1125):字器之,號讀易老人,學者稱元城先生。魏人。以直諫聞名,時人稱之為“殿上虎”。登進士第,不就選。從學於司馬光,光入相,薦為秘書省正字,為右正言,累遷左諫議大夫,進樞密都承旨。章惇用事,貶英州安置,徙梅州,徽宗立得赦,起知鄆州及鎮定府。蔡京為相後,七謫至峽州編管。

[76]孫能傳《剡溪漫筆》卷一《曹操遺令》:司馬溫公語劉元城:昨看《三國志》,識破一事。曹操身後事,孰有大於禪代?遺令諄諄百言,下至分香賣履,家人婢妾,無不處置詳盡,而無一語及禪代事。是實以天下遺子孫,而身享漢臣之名。賊曹奸心,直為溫公剖出。

[77]文公:指朱熹。朱熹卒諡文,故或稱文公。該詩是朱熹《齋居感興詩二十首》之六。朱熹作《〈資治通鑑〉綱目》,不滿司馬光的《資治通鑑》以魏為正統,認為三國當以蜀漢為正統;這首詩不滿“晉史自帝魏”,正是這種正統思想的表現。晉史自帝魏:西晉史學家陳壽著《三國志》,其中對魏的君主稱帝,敘入《本紀》中,吳、蜀則稱主不稱帝,敘入《列傳》中。朱熹《齋居感興詩二十首》,見岳珂《桯史》卷第十三《晦菴感興詩》。岳珂(1183—1234),字肅之,號亦齋,岳飛之孫。曾官戶部侍郎。著述頗豐,除《桯史》外,尚有《九經三傳沿革例》、《金陀粹編》等

[78]涑水:指司馬光。司馬光原籍陝州夏縣涑水鄉人,世稱涑水先生。

[79]《蘇子由文章議論》:見《捫蝨新話》上集,卷四。

[80]“牛僧孺”句:蘇轍《牛李論》:“牛黨出於僧孺,李黨出於德裕。二人雖黨人之首,然其實則當世之偉人也。”

[81]“馮道”句:蘇轍《馮道》:“篡奪之際,雖賁、育無所致其勇,而道以拜跪談笑卻之,非盛德何以致此?而議者黜之曾不少借,甚矣。”

[82]《編神宗御集奏請表狀二首》:見《欒城集》卷之四十七。

[83]化光:呂溫。呂溫,字和叔,一字化光。

[84]出《莊子》:《莊子·雜篇·盜蹠》:“孔子與柳下季為友,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。”

[85]炎炎大言:言論美盛貌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大言炎炎,小言詹詹。”陸德明釋文引梁簡文帝曰:“美盛貌。”

[86]洙、泗:洙水和泗水。古時二水自今山東省泗水縣北合流而下,至曲阜北,又分為二水,洙水在北,泗水在南。春秋時屬魯國地。孔子在洙、泗之間聚徒講學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吾與女事夫子於洙、泗之間。”後因以“洙泗”代稱孔子及儒家。

[87]蹋踧:踐踏;踩踏。

[88]蘇軾:《放鶴亭記》,《蘇軾文集》第二冊,第360頁。

[89]林畏廬:林紓。林紓,字琴南,號畏廬。

[90]陶篁村(1728—1801):陶元藻。陶元藻,字龍溪,號篁村,又號鳧亭,會稽人。諸生。倦遊歸里,於西湖築泊鷗莊,以撰述自娛。工詩,著有《泊鷗山房集》、《全浙詩話》、《鳧亭詩話》等。

[91]文載下集《評林》:即《通要之部》卷五《評林下·陶篁村於柳文》。

[92]山居千章之材:《史記》卷一百二十九《貨殖列傳》。

[93]孟子之對宋硜: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宋硜將之楚,孟子遇於石丘。……先生以仁義說秦、楚之王,秦、楚之王悅於仁義,而罷三軍之師,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。”

[94]孫月峰(1543—1613):孫鑛。孫鑛,字文融,號月峰,浙江餘姚人。

[95]卜式:《漢書》卷五十八《卜式傳》:卜式,河南人也。以田畜為事。……式入山牧,十餘年,羊致千餘頭,買田宅。……時漢方事匈奴,式上書,願輸家財半助邊。

[96]趙汸:字子常,安徽休寧人,元末明初經學家。因築東山精舍並在其中著述多年,故人稱東山先生。其生平大略見於《明史》卷二百八十二《儒林一》。

[97]彭石原(1679—1769):彭維新。彭維新,字肇周,號石原,又號餘山。湖南茶陵人。康熙四十五年(1706)進士,累遷至兵部尚書。

[98]吾生於光緒初年,正當洪楊迹息之後,文武大吏,浸淫滿載造孽錢以歸於鄉,其尾閭大抵以此種造孽錢開設典當店面。俗號當鋪,作一丈餘大標題“當”字標揭於外,專以二分五之厚利,侵蝕小民日入為事,以吾所見:此為吏商之第一顯例,長江一帶之城市,統無例外。 經過辛亥革命,以逮一九四九之掃盪,此類大當小押,以及所謂印子錢種種吸民膏血之殘餘踪迹,始得無形消滅,吾偶有所感,因在《吏商》篇後約略紀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
[99]蘇軾:《題所書〈東海若〉後》,《蘇軾文集》卷六十九。《蘇軾文集》第五冊,第2198頁。

[100]廣武歎:《三國志》卷二十一《魏志·阮籍傳》裴松之注引《魏氏春秋》:阮籍“嘗登廣武,觀楚、漢戰處,乃歎曰:‘時無英才,使豎子成名乎?’”廣武,在今河南滎陽縣境。秦末,楚漢兩軍隔廣武而陣,項羽、劉邦曾在廣武談判。後遂用“廣武歎”表示懷才不遇,或慨歎世無英雄,小人得志。

[101]雍門彈:相傳雍門子周以善琴見孟嘗君,孟嘗君曰:“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?”雍門子周曰:“臣何獨能令足下悲哉……然臣之所為足下悲者一事也。夫聲敵帝而困秦者君也,連五國之約南面而伐楚者又君也。天下未嘗無事,不從則橫。從成則楚王,橫成則秦帝,楚王秦帝,必報讎於薛矣。夫以秦、楚之強而報讎於弱薛,譬之猶摩蕭斧而伐朝菌也,必不留行矣。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足下寒心酸鼻者,千秋萬歲之後,廟堂必不血食矣!”孟嘗君聞之悲淚盈眶。子周於是引琴而鼓,孟嘗君增悲流涕曰:“先生之鼓琴,令文立若破國亡邑之人也。”見劉向《說苑·善說》。後因以“雍門琴”指哀傷的曲調。也指有警示作用的勸諫。雍門子周,戰國時齊國人,名周,又稱雍門子,善鼓琴,善言說,又善哭。雍門,齊都西門,以地為姓。

[102]導菏澤,被孟豬:見《尚書·禹貢》。

[103]《詩經·衛風·碩人》:“手如柔荑,膚如凝脂,領如蝤蠐,齒如瓠犀,螓首蛾眉,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