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吳秀才謝示新文書
吳秀才不知何許人。以書中有“在族父處蚤夜孜孜”一語,料是武陵族子;不然,子厚自謂其族父公綽,元和七年,公綽在湖南時,吳生隨焉耳。
向得秀才書與文章,類前時所辱遠甚:類,比也,子厚將“類”作“比”字用,文中恆見,如《上江陵趙相公》云:“類於向者,若有可觀”,此謂“比於向者”,其意甚明。
雖間不奉對,苟文益日新,則若亟見矣:亟見者,謂吳生來見子厚也,不來見則不能奉對,成為間疏,此與下文“又何間疏之患乎?”相映成文。間,各本皆誤作“聞”。
子厚與人書札,多稱人為秀才,實則唐無秀才科,所謂秀才,殆指應考進士之書生,及第與否,在所不論,其言舉秀才,直猶言舉進士。至《與蕭纂書》:“鼓行於秀造之列”,所涵“秀”字,乃謂《禮記》中取與造士並列之秀士,為泛泛運用古典之應酬語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