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
吾國記里鼓之發明,乃工業上利用齒輪系傳動實例之一,劉仙洲[5]著《中國機械發明史》,於一九六一年出版,曾於此節委細著錄,茲將所記史迹以及造形,述其概略如左:
前曾说過,記里鼓車當前進時,利用車輪轉動,自動將車行里數,表示明白,與目下汽車記里數表之作用相同。據已取得之資料看來,此點在前漢已經闡明。
《西京雜記》稱:
漢朝輿駕祠甘泉汾陰,備千乘萬騎。太僕執轡,大將軍陪乘,名為大駕。司南車駕四,中道;辟惡車駕四,中道;記道車駕四,中道。
《晉書》卷二十五《輿服志》載:
記里鼓車駕四,形制如司南,其中有木人執槌向鼓,行一里則打一槌。
晉崔豹《古今注》載:
記里鼓車一名大章車,晉安帝時,劉裕滅秦得之。有木人執槌向鼓,行一里打一槌。
《晉書·志十八·禮五》[6]載:
記里鼓未詳所由來,亦高祖定三秦所獲。制如指南,其上有鼓,車行一里,木人則擊一槌。
《宋史》卷一百四十九《輿服志》載:
記里鼓車一名大章車,赤質,四面畫花鳥,重臺句欄鏤拱。行一里則上層木人擊鼓,十里則次層木人擊鐲。一轅,鳳首,駕四馬。駕士舊十八人,太宗雍熙四年,增爲三十人。仁宗天聖五年,內侍盧道隆上記里鼓車之制,獨轅雙輪,箱上爲兩重,各刻木爲人執木槌。足輪各徑六尺,圍一丈八尺,〔作者案:那時用三作圓周率,不夠精確。〕足輪一周而行地三步。〔作者案:那時是六尺為一步。〕以古法六尺為步,三百步爲里,用較今法,五尺爲步,三百六十步爲里。立輪一,附於左足,徑一尺三寸八分,圍四尺一寸四分。出齒十八,齒間相去二寸三分。下平輪一,其徑四尺一寸四分,圍一丈二尺四寸二分。出齒五十四,齒間相去與附足立輪同。立貫心軸一,其上設銅旋風輪一,出齒三,齒間相去一寸二分。中立平輪一,其徑四尺,圍一丈二尺。出齒百,齒間相去,與旋風輪等。〔釗案:“輪”字原缺,為作者所加。〕次安小平輪一,其徑三寸,少半寸,圍一尺。出齒十,齒間相去一寸半。上平輪一,其徑三尺,少半尺,圍一丈。出齒百,齒間相去與小平輪同。其中平輪轉一周,車行一里,下一層木人擊鼓。上平輪轉一周,車行十里,上一層木人擊鐲。凡用大小輪八,合二百八十五齒,遞相鉤鎖,犬牙相制,周而復始,詔以其法下有司製之。
作者原本右列記載,在書頁上製圖說明,且於《宋史》卷一百四十九《輿服志》所引各段,一一爲之指證,惜大篇爲短幀所限,無法全部轉錄,所期賢者依據原作,對本問題引繩批根,求得澈底了解,無任厚望。又記里鼓模形,在北京天安門前中國歷史博物館內陳列,用備有心人隨意覽觀,幸毋忽略。
右博物館所揭說明如下:
據《宋史·輿服志》盧道隆所傳制法,幷參考漢孝堂山畫像石鼓車復原制作,記里鼓車是利用齒輪傳動的一種自報里數的機械,創始於晉代,每行一里,則木人打鼓一槌。由四種齒輪的傳動,變換爲凸輪槓杆的制約,與近代記里表原理相同,車前駕二馬並行。
右一原理,凡到博物館看過記里鼓者,皆能目至心隨,如量覺察。至讀到篇終“二馬並行”一語,都驚爲與從來四馬之說迥異,類無不想得著物理最後解釋,以資闡明。茲查劉文中有理論如下方:
指南車是采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,它的發明年代,崔豹《古今注》說是始於黃帝,又舊說周公所作,《太平御覽》引《鬼谷子》,也說是周公作,这些都不甚可靠。沈約《宋書》卷十八《禮志五》說:後漢張衡始復創造,《宋史》卷一百四十九《輿服志》說:漢張衡、魏馬鈞繼作之。
我想創造指南車時期,最早可推到西漢,因《西京雜記》,有司南車“駕四,中道”的記載。我國有關司南或指南的發明,原有磁石性及機械性兩種。由前之說,決沒有駕四箇馬拉他的必要。而且《西京雜記》同一段上有記道車的紀述,这一定已采用了齒輪系,所以推斷駕四匹馬的司南車,也是采用了齒輪系。又《三國志·魏書》卷二十九《杜夔傳·裴注》說:“……先生〔指馬鈞。〕爲給事中,與常侍高堂隆、驍騎將軍秦朗爭論於朝,言及指南車,二子謂古無指南車,記言之虛也。先生曰:古有之,未之思耳。……二子哂之。……先生曰:虛爭空言,不如試之易效也。於是二子遂以白明帝,詔先生作之,而指南車成。”所謂“記言之虛”也,句中“記”字,可能指《西京雜記》。馬鈞主張古有之,更可證實不是由他發明。即使再保守一些,也應該推到張衡,因爲衡已采用齒輪系在他的水力天文儀器上,他采用同一物創制指南卓,極爲可能。
該書原文甚長,本篇難於備錄。本篇用意,僅在車由四馬拖帶轉化為兩馬之處,略加引證,此需在博物館記錄上詳細考覽,方得明白。上引《館中指示》車“由四種齒輪”、“變換為凸輪槓桿”一語,可能已自機械性進步到磁石性,讀者幸加注意。〔釗按:劉著於凸輪槓桿有專篇紀錄,恕不備引。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