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景《周正改時論》十篇,〔此本錢林《文獻徵存錄》卷一《馮景》篇。〕其第二篇有曰:

《漢·律曆志》引《書序》及古《伊訓》篇云: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朔,〔釗案:商十二月,即夏十一月。〕伊尹祀於先王,誕資有牧方明,班固解之曰:言雖有成湯、太丁、外丙之服,以冬至越茀,〔釗案:“茀”通作“紼”,所以引柩者也。〕祀先王於方明,以配上帝,蓋是年値月朔冬至,故云。《伊訓》之十二月,乃《夏正》十一月,〔釗案:說已見上。〕正冬至郊祀之時,《太甲》中篇亦有“惟三祀十有二月朔”,此商之十二月,夏十一月也,〔釗案:商十二月建子,夏十一月建子。〕爲明年建丑之正月,〔釗案:商正建丑。〕羣臣皆朝正,故伊尹先期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,其文本明。

釗案《儀禮·覲禮》:“諸侯覲於天子,爲宮方三百步,四門,壇十有二尋,深四尺,加方明於其上。方明者,木也,方四尺,設六色。天子乘龍載大旂,象日月升龍降龍,出拜日於東門之外,反祀方明。”此說明“方明”雖與惠氏士奇無異,但惠引以釋明六宗,而馮則否,此標示惠、馮兩家之不同處甚大,因爲指示如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