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
2025年08月10日
三
韓、柳同言文以明道,然道在退之以見極為歸,在子厚以得中為衡,於是退之行文,不能一步踰越規矩,子厚斟酌餘地甚廣,此其大略也。退之以《毛穎傳》為人非毁,理有固然,子厚以俳非聖人所棄為理由,奮力迴護,情至而理亦不屈,二公之交固篤,而文亦相得而益彰,有如此者。
退之作《毛穎傳》,子厚服其怪於文,夫子厚服之,誠也,《毛穎傳》祇能有一,不能有二,《〈毛穎傳〉後題》亦祇能有一,不能有二。退之壻李漢編《韓集》,目中有《下邳侯傳》而闕其文,與《柳集》有《韋道安傳》而闕其文等,然《韋道安傳》,可能眞有其傳而文闕,《下邳侯傳》,則似不可能有其文,而目綴焉。姚鉉選《唐文粹》,不知以何因緣,目與文俱見存,稍加察核,即知所謂《下邳侯傳》,自始至終,皆為摹擬《毛穎》而作,退之倘兩傳並為,將不廑不足以起八代之衰,且亦無以聳當世之聽,吾謂宇內至文可一不可再以此。釗案:《下邳侯傳》,《韓集》舊本無此文,至歐陽永叔始錄之,顯為後人偽造無疑[21]。持與《毛穎傳》對勘,覺韓重為革華[22]濡染,直是懸疣附贅,使人望而生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