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京畿父老上府尹乞奏復尊號狀
此狀與《長安等縣耆壽詣相府》為姊妹狀,府尹時為韋夏卿。
嘗論一國崇尙虛偽為造亂之源,而所謂禮者,乃人類表現虛偽之總現象,人而如欲已亂,自先以鏟除虛偽為第一義。此當然包括一切禮而言,獨帝王尊號,為一切虛偽之頂峰,何幸有一機會,能將此虛偽頂峰打倒,從而宇內大小虛偽造設,層層滌盪,國家庶有清平向上之一日。夫此一理論,以嚮主禮樂為虛器之柳子厚,豈不知之甚明?又以子厚昌言唐室受命不於天,於其民,倘其一旦當國,豈不能執持人民不許稱尊之理由,從根本豎立基礎,作為萬世典範?而孰知如實大謬不然。蓋以唐室從興元以來,近二十年罷斥尊號之絶好時機,舉朝竟無人焉主持正義,繼續罷斥,而翻以長安耆壽請復尊號之表狀,即假子厚之手草擬提出,而子厚且不得不承諾,天下事之謬妄倒顛,其孰有過於斯?
[1]應劭:字仲遠。東漢人。著有《漢官禮儀故事》、《風俗通》等,又集解《漢書》。
[2]《國語·越語上》。
[3]語見《詩經·商頌·長發》。
[4]《史記》卷二十七《天官書》。
[5]旁行天下,方制萬里:語出《漢書》卷二十八上《地理志上》。師古注:“旁行,謂四出而行之。”
[6]畫革旁行為書記:語出《漢書》卷九十六上《西域傳上·安息國》。服虔注:“橫行為書記也。”師古注:“今西方胡國及南方林邑之徒,書皆橫行,不直下也。革為皮之不柔者。”
[7]陸亞發(?—1904):又名萱花發,廣西宣化(今邕寧)大塘人,廣西四大游勇首領之一。1903年從桂南率部轉戰桂西北,攻占廣西多地,1904年被俘遭殺。
[8]令狐慤士:令狐楚字。
[9]顧澗薲(1766—1835):顧廣圻。顧廣圻,字千里,號澗薲。江蘇元和人。博覽群書,通經學、小學,尤精校讎學,與孫星衍、黃丕烈等人稱清一代校勘學巨匠。著有《思適齋集》。
[10]言徵不言在、言在不言徵:見《禮記·檀弓下》。
[11]岳珂(1183—1243):字肅之,號亦齋,晚號倦翁。相州湯陰人。寓居嘉興(今屬浙江)。岳飛之孫,岳霖之子。嘉定年間出守嘉興。官至戶部侍郎、淮東總領制置使、寶謨閣學士。著《金佗粹編》,為岳飛辯冤,是研究岳飛的重要資料。又著有《桯史》、《玉楮集》、《九經三傳沿革例》等。
[12]毛居正:毛晃子,字誼父,或曰義甫,號柯山。南宋紹興二十一年(1151)父子同榜進士。衢州江山人,承家學,研究《六經》。嘉定十六年(1223)受國子監聘校正經籍。著《〈六經〉正誤》,並為《資治通鑑》作注解。毛氏父子所著字典,海內奉為正宗,南宋後期刊行全國,直至明初大學士宋濂奉旨編著《洪武正韻》,采字注釋,猶作為主要依據。
[13]《開成石經》:唐代的十二經刻石。又稱唐石經。始刻於文宗大和七年(833),開成二年(837)完成。
[14]陳思王:曹植。曹植曾封陳王,卒諡思,後人習稱陳思王。
[15]《淵鑑類函》:清代朝廷編的類似《藝文類聚》和《太平御覽》的類書。張英、王士禎等編撰,康熙四十年成書。
[16]土簋:《韓非子·十過》作:“飯於土簋,飲於土鉶”。《墨子·節用中》作:“飯於土塯,啜於土形”。《漢書》卷六十二《司馬遷傳》作:“飯土簋,歠土刑”。
[17]《禮記·郊特性》。
[18]出自《老子》第十一章。
[19]《類篇》:與《集韻》相輔而行的一部古代字書。司馬光等撰。成書於宋英宗治平三年(1066),體例略依《說文解字》。
[20]臧庸(1767—1811):本名鏞堂,字在東,更字西成,號拜經,武進人。與弟禮堂,俱師從盧文弨。後入阮元幕府。阮元撰輯《經籍纂詁》、《十三經注疏校刊記》時,庸襄助有力。長於校勘、釋義。著有《拜經堂文集》、《〈月令〉雜說》、《〈樂記〉二十三篇注》、《〈孝經〉考異》等。
[21]陸龜蒙詩:《秘色越器》。
[22]知孟舒於田叔:漢高祖時孟舒曾做過雲中郡太守,因匈奴侵入雲中被免官。漢文帝即位後問漢中太守田叔誰是長者,田叔說孟舒是長者,於是文帝重新起用孟舒做雲中郡太守。參見:《史記》卷一百四《田叔列傳》。
[23]得魏尙於馮唐:漢文帝時,魏尚曾為雲中郡守,防禦匈奴侵擾有功,因上報殺敵首級時多報了六顆而被削爵免官。馮唐向漢文帝說明他功大過小,漢文帝又恢復了魏尚的官職。參見《史記》卷一百二《張釋之馮唐列傳》。
[24]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罪疑惟輕,功疑惟重。”
[25]《長編》:指李燾的《續資治通鑑長編》。
[26]《孔子家語·王言解》:“明王之道,其守也,則必折衝千里之外;其征也,則必還師衽席之上。”
[27]《尚書·益稷》:“萬邦黎獻,共惟帝臣,惟帝時舉。”
[28]《尚書·胤征》:“天吏逸德,烈於猛火,殲厥渠魁,脅從罔治。舊染汙俗,咸與惟新。”
[29]語本吳光: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七年》:“吳公子光曰:‘此時也,弗可失也。’告鱄設諸曰:‘上國有言曰,不索何獲?我,王嗣也,吾欲求之。事若克,季子雖至,不吾廢也。’”
[30]《國語·吳語·吳欲與晉戰得為盟主》:“吳王昏乃戒,令秣馬食士。夜中,乃令服兵擐甲,係馬舌,出火竈,陳士卒百人,以為徹行百行。行頭皆官師,擁鐸拱稽,建肥胡,奉文犀之渠。”
[31]王、駱:王勃、駱賓王。
[32]《禮記·王制》。
[33]《尚書·說命下》:“昔先正保衡,作我先王,乃曰:予弗克俾厥惟堯舜,其心愧恥,若撻於市。”
[34]《詩經·魯頌·泮水》。
[35]萋斐:花紋錯雜貌。語本《詩經·小雅·巷伯》:“萋兮斐兮,成是貝錦;彼譖人者,亦已大甚!”後因以“萋斐”比喻讒言。
[36]謝朓誄:應為“謝朓詩”。“阽危賴宗袞”,為謝朓《和王著作八公山一首》詩中句,非謝朓所作的誄文中句。謝朓《和王著作八公山一首》,見《昭明文選》卷三十。
[37]左思:《魏都賦》:“宵貌蕞陋,稟質遳脆。”《昭明文選》卷六。《文選》注:“《廣雅》曰:遳,亦脆也。”
[38]《禮記·王制》。
[39]《左傳·昭公五年》:“朝聘有圭,享覜有璋。”
[40]《詩經·大雅·韓奕》:“四牡奕奕,孔修且張。韓侯入覲,以其介圭,入覲於王。”
[41]何焯《義門讀書記》卷三七:“執珪,用曹王語。”《三國志》卷十九《陳思王曹植傳》:曹植朝京都。上疏,中有:“自分黃耇無復執珪之望”之語。
[42]《尚書·周官》:“六年,五服一朝。又六年,王乃時巡,考制度於四嶽,諸侯各朝於方嶽,大明黜陟。”
[43]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甸服者祭,侯服者祀,賓服者享,要服者貢,荒服者王。”
[44]出自《莊子·讓王》。原文為: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:“身在江海之上,心居乎魏闕之下,奈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