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
柳文以遊記稱最,而所記統言永、柳,顧《集》中收記共十一篇,九篇在永,僅兩篇在柳,此並非子厚到柳後遊興頓減,或柳可遊之地不如永也。尋子厚以司馬蒞永,而司馬閒員,不直接任民事,以故得任性廣事遊覽,至蒞柳則不然。刺史親民之官,子厚認地小亦足為國,而己以三黜不展,隱隱有終焉之志,因而不避勞怨,盡力民事,以是出遊時少,文字亦相與闃然無聞。存記兩首,大抵登錄地理、用備參稽之作,至若永記之不辭幽奧,無遠弗屆,花鳥細碎,悉與冥合,柳記中固不得如許隻字也。
篇中所用“流石”字,古籍中絶罕見。大概是子厚自造字,指地殼翻騰時,火山爆發,流質堅而成石,如肺、如茄、如禽、如物等等,各種怪狀都有,因而名之曰流石云。
文曰:“其鳥多秭歸”,秭歸即子規,此正如秦少游之長短句:“行到小溪深處,有黃鸝千百”,不過狀山中多此類鳥而已。顧下文輒曰:“在多秭歸西”,意指多秭歸為一地名然,此子厚之造句特奇處。下又云:“在立魚南”,奇句再用。
“有山無麓”,亦篇中奇句。蓋天下之山,無有無麓者,長沙有嶽麓,嶽麓者,南嶽之麓也,而南嶽在衡山。夫山與麓,且相距數百里之遙而不爽,何況山與麓之同宅一區者乎?獨五管[97]之山,多自海底翻出,泥沙皆由海水,積年淘洗淨盡,於是山成直幹,下上若一,此八桂之山狀奇,蔚成柳州句法之奇。
[1]元次山:元結。
[2]陸敬輿(754—805):陸贄。
[3]柳仲塗(947—1000):柳開。柳開,原名肩愈,字紹先,號東郊野夫;後改名開,字仲塗,號補亡先生,大名人。開寶六年(973)進士,歷任州、軍長官,殿中侍御史,提倡韓愈、柳宗元的散文,以復興古道自命。反對宋初的華靡文風,為宋代古文運動宣導者。著有《河東先生集》。
[4]豐縟:詞藻豐富多采。
[5]王鏊(1450—1524):字濟之,號守溪、拙叟,學者稱震澤先生,吳縣人。成化十一年(1475)進士。官至戶部尚書、文淵閣大學士。著有《姑蘇志》、《震澤集》、《震澤長語》、《震澤紀聞》等。
[6]趙坦(?—1823):字寬夫,號石侶,浙江仁和人。著有《保甓齋文集》等。
[7]老杜秦州紀行詩:指杜甫的《秦州雜詩二十首》。見《杜詩詳注》卷之七。
[8]儲選多於茅:茅坤編選《唐宋八大家文鈔》,儲欣編選《唐宋十家文全集錄》,於茅選《唐宋八大家文鈔》八家外,增李翱、孫樵。
[9]戴敦元(1767—1834):字金溪,浙江開化人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)進士,官至刑部尚書。卒諡簡恪。有《戴簡恪公遺集》。
[10]蕭穆(1835—1904):字敬甫,一字敬孚,桐城人。諸生。著有《敬孚類稿》。
[11]按《清史稿》本傳所載:“書籍浩如烟海,人生豈能盡閱,天下惟此義理,古今人所談,往往雷同,當世以為獨得者,大抵昔人唾餘。”語意大略相同,語殆從誰家所撰《敦元墓碑》中摘來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2]郝伯思(1588—1679):今譯“霍布斯”,即托馬斯·霍布斯(Hobbes,Thomas)。英國政治家、思想家、哲學家。
[13]盧梭(1712—1778):啟蒙時代法國思想家、哲學家、政治理論家。著有《論不平等的起源》、《埃羅伊茲的故事》、《愛彌爾》、《社會契約論》、和《懺悔錄》等書。
[14]焦循(1763—1820):字理堂(里堂),江蘇甘泉人。
[15]上面這段話出自《呂氏春秋》第七卷《孟秋紀·蕩兵》,非出自《明禮》篇。查《呂氏春秋》無《明禮》篇。第六卷《季夏紀》有《明理》篇。
[16]《西南夷傳》,出《史記》不出《漢書》,廖注誤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7]事見蘇軾《東坡志林》卷三《論貧士》。原文為:俗傳書生入官庫,見錢不識。或怪而問之,生曰:“固知其為錢,但怪其不在紙裹中耳。”章士釗認為是晉惠帝事,誤。
[18]《河間傳》贋作:也有人認為《河間傳》不是偽作。見劉瑞明:《柳宗元〈河間傳〉不是偽作》,《柳州師專學報》第25卷第1期,2010年2月。
[19]就中謂有仿《原涉傳》:《原涉傳》,見《漢書》卷九十二《遊俠傳》。宋代王楙《野客叢書》卷二十:“僕謂此柳子厚《河間傳》之意也。”
[20]本條三款,已說到《西南夷傳》,惟未云語出王伯厚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1]汪藻(1079—1154):字彥章,號浮溪,又號龍溪,饒州德興人。徽宗崇寧二年(1103)進士。歷官屯田員外郎、太常少卿、起居舍人。晚年罷職居永州。
[22]朱新仲(1097—1167):朱翌,字新仲。著《猗覺寮雜記》。此處“《雜記》”,即《猗覺寮雜記》。
[23]“柳子厚山水記”四句:曾國藩日記,咸豐十年八月廿一日。見《曾國藩全集·日記一》第531頁,嶽麓書社,1987年版。因此,“近人筆記”中的“近人”,指曾國藩。
[24]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,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。”
[25]王荊石:王錫爵。
[26]《集韻》:是中國古代一部標注漢字讀音的典籍,主要是為分辨、規定文字的正確讀音而作。於宋仁宗寶元二年(1039)完成。
[27]李日華(1565—1635):字君實,號竹嬾,又號六研齋,嘉興人。
[28]唐子畏(1470—1523):唐寅。唐寅,字伯虎,一字子畏。
[29]姚寬(1105—1162):字令威,號西溪。越州嵊縣人。官至樞密院編修。
[30]王夷甫(256—311):王衍。王衍,字夷甫,曾任尚書令、司徒、司空等要職,琅邪臨沂人,是著名的清談家、魏晉名士。《晉書》卷四十三《王衍傳》載:“衍疾郭之貪鄙,故口未嘗言錢。郭欲試之,令婢以錢繞床,使不得行。衍晨起見錢,謂婢曰:‘舉阿堵物卻!’其措意如此。”
[31]蘇子美(1008—1048):蘇舜欽。蘇舜欽,字子美,開封人。曾任縣令、大理評事、集賢校理、監進奏院等職。在監進奏院任,因以賣廢紙錢為祀神酒會,被誣“監主自盜”,罷職閒居蘇州,築滄浪亭以居。後復起為湖州長史,旋病故。詩名與梅堯臣齊,人稱“蘇梅”。著有《蘇學士文集》。
[32]灃、鎬、鄠、杜:灃,古水名,源出陝西省咸陽市南秦嶺,北流注入渭水。鎬:古都名,西周國都,在今西安西南。鄠:漢縣名,故治在今陝西省戶縣北。杜:即杜陵。在今西安東南。這四地都與都城長安相距不遠,是勝地。
[33]高士曲堂:柳宗元《巽公院五詠·曲講堂》詩:“曲堂何為設?高士方在斯。”《柳宗元集》第四十三卷。
[34]美人湘浦:柳宗元《初秋夜坐贈吳武陵》詩:“美人隔湘浦,一夕生秋風。”《柳宗元集》第四十二卷。
[35]天水:天水为趙姓郡望,故常做趙宋王朝代稱。
[36]李鴻裔(1831—1885):字眉生,號香岩,晚年又號蘇鄰,四川中江人。咸豐元年(1851)舉人,官至江蘇按察使。罷官後,家蘇州。精書法,工詩文。晚年好佛。
[37]毛際可(1633—1708):字會侯,號鶴舫,晚號松皋老人。浙江遂安人。順治十五年(1658)進士。官祥符令。
[38]劉海峰:劉大櫆,號海峰。
[39]闤闠:街市,街道。左思《魏都賦》:“班列肆以兼羅,設闤闠以襟帶。”《文選》呂向注:“闤闠,市中巷繞市,如衣之襟帶然。”
[40]李白《山中問答》:“問余何事棲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閑。桃花流水窅然去,別有天地非人間。”
[41]魏冰叔(1624—1681):魏禧。魏禧,字叔子,一字冰叔。江西寧都人。與侯朝宗、汪琬合稱“清初散文三大家”。與兄魏祥、弟魏禮並美,世稱“寧都三魏”。
[42]姜如農(1607—1673):姜埰。姜埰,字如農,號敬亭山人、宣州老兵,山東萊陽人。明崇禎四年(1631)進士,初除密雲縣令,改知儀真縣,入為禮部主事,選授禮科給事中。以彈劾權貴,受廷杖入獄,謫戍宣城衛。與弟姜垓明亡後居吳下以遺民終。
[43]文文肅公(1574—1636):文震孟。文震孟,字文起,號湘南,明南直隸長洲人。文徵明曾孫。崇禎初拜禮部左侍郎,兼東閣大學士。福王朱由嵩在南京稱帝,追諡“文肅”。
[44]袁祖庚:字繩之,生於明正德十四年(1519)。曾任浙江按察司副使,與戚繼光一同抗倭。
[45]姜實節(1647—1709):字學在,號鶴澗,姜埰子。入清隱遁,布衣終老。善書畫,工詩。
[46]歸莊(1613—1673):字玄恭,號恒軒,江南昆山人。歸有光曾孫。明諸生。與顧炎武相友善,有“歸奇顧怪”之稱。順治年間在昆山起兵抗清,事敗亡命。著有《歸玄恭文鈔》、《歸玄恭遺著》等。
[47]瀠瀠:水波動蕩貌。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游太華山記》:“若瀠瀠浩蕩觀,當更在羅漢寺南也。”
[48]張天覺(1043—1121):張商英。張商英,蜀州新津人。字天覺,號無盡居士。治平二年(1065)進士,曾任尚書右僕射。
[49]張曾敭(1852—1920):字小帆,直隸南皮人。曾任浙江巡撫。因殺害秋瑾,為輿論不容,辭官寓居天津。
[50]趙國華(1838—1894):字菁衫,直隸豐潤人。同治二年(1863)進士。歷官知縣、知府。
[51]張度(1830—1890):字吉人,號叔憲,又號辟非,浙江長興人,歷官河南候補知府。工書畫。
[52]廠甸:位於北京琉璃廠地區,是售古玩字畫的地方。
[53]沈佺期《釣竿篇》:“人疑天上坐,魚似鏡中懸。”沈佺期(?—713?),字雲卿,相州內黃人,上元二年(675)進士,曾任給事中。初唐詩人。
[54]陳垣(1880—1971):字援庵,又字圓庵,廣東新會人,歷史學家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。
[55]楊樹達(1885—1956):字遇夫,號積微,湖南省長沙縣人。中國語言文字學家。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。
[56]清諱“玄”改為“元”:清代為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,往往“玄”改為“元”,如鄭玄,改為“鄭元”。
[57]桐城姚氏:指姚鼐。姚鼐曾對《袁家渴記》有下面一段評論。
[58]《風賦》:宋玉作。見《昭明文選》卷十三。
[59]《七發》:漢代辭賦家枚乘的賦作。
[60]阿瞞臨汾而歎息:孟棨《本事詩·事感第二》:“天寶末,明皇嘗乘月登勤政樓,命梨園弟子歌數闋,有唱李嶠詩者云:‘富貴榮華能幾時?山川滿目淚沾衣。不見只今汾水上,唯有年年秋雁飛!’時上春秋已高,問是誰詩,或對曰李嶠,因淒然泣下,不終曲而起,曰:‘李嶠真才子也!’又明年,幸蜀,登白衛嶺,覽眺久之,又歌是詞,復言:‘李嶠真才子。’不勝感歎。時高力士在側,亦揮涕久之。”唐明皇(玄宗)小名阿瞞。李嶠詩,即《汾陰行》。李嶠(644—713),字巨山,趙州贊皇人。神龍中,以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,封趙國公。
[61]范介兹:范景福,浙江錢塘人,曾入浙江詁經精舍,與趙坦同窗。通西洋天文、數學。
[62]莫濰山:莫濰。莫濰,浙江錢塘人,諸生,精算學。清代藏書家,其藏書處曰翠雲書塢。
[63]何鏜(1507—1585):字振卿,號賓岩,浙江處州府人。嘉靖二十六年(1547)進士。任開封府丞、江西提學僉事等職。著有《括蒼匯紀》、《古今遊名山記》、《修攘通考》等。
[64]單斗南:清代浙江名士。號富春山人。富陽人。工詩文。所作《詠蚊》詩廣為流傳。
[65]魏了翁(1178—1237):字華父,號鶴山,邛州蒲江人。慶元五年(1199)進士。曾官福建安撫使。著有《鶴山集》等。
[66]歐公《金雞》詩:指歐陽修的《金雞五言十四韻》。
[67]躁戾佻險:戾,暴戾;佻,輕佻;險,陰險。
[68]睒眒欺苟:睒,窺視;眒,張目。意為楚地之鬼睜着眼睛騙人。
[69]脞賤暗曶:脞,瑣細;曶,“忽”的古體字。此句猶言,楚地之鬼猥瑣卑賤,愚昧而又目空一切。
[70]輕嚚:輕佻,愚蠢。
[71]儒門之不語神事鬼者: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不語怪力亂神。”
[72]穀城山:《漢書》卷四十《張良傳》:“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已。”
[73]《唐音癸籤》:明代胡震亨著。胡震亨,字孝轅,號赤誠山人,晚年又自號遯叟,海鹽人。明萬曆二十五年(1597)中舉,官至兵部員外郎。著有《唐音統籤》、《唐音癸籤》、《赤誠山人稿》等。
[74]曲江公:張九齡。張九齡,韶州曲江人。
[75]燕公:張說。張說,封燕國公。
[76]綴:《唐音癸籤》原文作“掇”。見《唐音癸籤》卷二十五。采綴:采納;選取。
[77]呂璜(1777—1839):字禮北,號月滄,廣西永福人。嘉慶十六年(1811)進士。歷任慶元、奉化、山陰、錢塘等縣知縣。為廣西五大桐城派古文家之一。著有《月滄文集》等。
[78]陳碩士(1768—1835):陳用光。陳用光,字碩士,一字實思,號石士。江西新城人。嘉慶六年(1801)進士。官至禮部左侍郎,提督福建、浙江學政。工古文辭。著有《太乙舟文集》、《衲被錄》等。
[79]張金鏞(1805—1860):字良甫,號海門,浙江平湖人。道光二十一年(1841)進士。官翰林院侍講。著有《躬厚堂詩初錄》等。
[80]嚴咸(1840—1865):字受安,湖南漵浦人。咸豐七年(1857)舉人。河南布政使嚴正基之子。左宗棠督閩浙,嚴咸赴浙,請領一軍為推鋒,被拒。在軍中發狂病,乃歸里,旋自盡。著有《受庵詩鈔》。
[81]向師棣(1835—1865):字伯常,湖南漵浦人。諸生。官江蘇補用知縣。師事曾國藩,入曾國藩幕府,病卒。工古文辭。著有《涵古樓文鈔》、《涵古樓文鈔》。
[82]王闓運(1833—1916):字壬秋,一字壬父,號湘綺。
[83]蔡毓春:字與循,湖南湘潭人。咸豐六年(1856)貢生。王闓運為其姐夫。
[84]鄧輔綸(1828—1893):字彌之,湖南武岡人。肄業於長沙城南書院,左宗棠歎為異材。咸豐元年(1851)中鄉試副榜,官浙江道員。與太平軍作戰,被劾免官。
[85]以陟為衡州:語出柳宗元《唐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》。
[86]澹宕:蕩漾,駘蕩。《孽海花》第一回:“但覺春光澹宕,香氣氤氳,一陣陣從窗簾縫裏透出來。”
[87]邢疏:指邢昺的《〈爾雅〉義疏》。邢昺(932—1010),北宋經學家。字叔明。興仁府濟陰人。擢九經及第,官禮部尚書。所撰《〈爾雅〉義疏》及《〈孝經〉正義》,均收入《十三經注疏》。
[88]張雲璈(1747—1829):字仲雅,一字簡松,號複丁老人,浙江錢塘人。乾隆三十五年(1770)舉人。官湘潭知縣,有惠政。著有《簡松草堂詩集》、《蠟味小稿》、《歸艎草》、《四寸學》等。
[89]《急就篇》:西漢元帝時史游編寫的一部兒童識字課本,是完整保存至今的產生年代最早的蒙書。
[90]鄺露(1604—1650):字湛若,廣東南海人。明末廣東著名詩人,與黎遂球、陳邦彥被稱為“嶺南前三大家”。清兵入粵,鄺露抗清殉職。《赤雅》是鄺露遊歷廣西時,記錄廣西民族風情、山川地貌、古跡名勝、珍禽異獸、趣事軼聞的一部著作。
[91]《周官》:內、外饔職。見《周官·天官冢宰》。
[92]嗀:嘔吐。
[93]宋五子:周敦頤,邵雍,張載,程頤,程顥。皆北宋理學家。
[94]司馬氏所謂言不雅馴:《史記》卷一《五帝本紀贊》:“而百家言黃帝,其文不雅馴,薦紳先生難言之。”
[95]程崟:字夔州,號南坡,歙縣人,進士。師事方苞,受古文法。編有《明文偶鈔》、《國朝文偶鈔》。
[96]范成大(1126—1193):字致能(至能),號石湖居士。平江府吳縣人。紹興二十四年(1154)進士。官至參知政事。卒諡文穆。
[97]五管:唐朝時,嶺南置五府經略使,即嶺南經略使、桂管經略使、容管經略使、邕管經略使、安南經略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