寙
2025年08月10日
寙
《說文·宀部》無“寙”字,而《毛詩·召旻》:“皋皋訿訿”,傳曰:“訿訿,寙不供事也”,《釋文》、《正義》,皆引《說文》:“寙,嬾也”,據此,知《說文》本有“寙”字。又《貨值列傳》、《地理志下》,及《鹽鐡論》,皆云:“呰寙偷生”,而《說文·此部》云:“呰,寙也”,《宀部》原有“寙”字,尤爲明證。惟“寙”今俱誤從“穴”,司馬君實撰《類篇》,始收“寙”字,《玉篇》[58]、《廣韻》[59]俱無,蓋《說文》自唐季已脫之故也,解見臧庸[60]《〈說文〉寙字考證》。
柳文中用到“寙”字者,有“苦寙”及“浮寙”,前者如《進瓷器狀》云:“禀至德之陶蒸,自無苦寙”,此本《史記·五帝紀》:“舜陶河濱,河濱器皆不苦寙”,後者如《答元饒州》云:“兄云:懼富人流爲工商浮寙,蓋甚急而不均,則有此耳”,字皆作“窳”,誤。
至“呰寙”,《史記·貨值傳》:“楚、越之地,地勢饒食,無飢饉之患,以故呰寙偷生,無積聚而多貧”,“呰”或作“啙”,徐廣曰:音紫,苟且墮嬾之謂,《索隱》:“窳”音庾;《鹽鐡論》:“呰窳偷生,好衣甘食”[61],然字均誤作“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