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孫
王漁洋《羅塞翁猿圖》云:
栗葉初黃山水渾,引臂叫嘯來羣猿,緣條附蔓下絶壁,連尻結股爭攀援。老猿下視獨招手,羣猿跳擲騰且奔,可憐猿子亦大黠,襁負母背如乘軒。黑者玄衣白玉雪,下飲百丈臨奫淪,齗嚄咋[64]生趣備,丹青漫漶神明存。品題云是塞翁筆,江東詩法傳清門,我疑或是易元吉[65],景靈畫壁昔所尊。余鏗韓性競短詠,天姥五字雙眉掀,吟詩翫畫輒移晷,坐屏寒具忘朝飧,忽憶元和柳司馬,投荒始解憎王孫。
嘗論杜工部詩,以詠鷹、詠馬為最神俊,而詠王孫無佳章,他家更談不上。柳子厚狀王孫,有文而無詩,從他家欲得一詩,以配柳州之文,自來達不到此一目的。無已,王漁洋《羅塞翁猿圖七古》一首,明明以柳州憎王孫結尾者,雖說不上銖兩悉稱,而姑以勉強佩置,神不足而貌近是,千里姻緣,終於一線牽成云。
就詩詮如下數款:一、羅塞翁者,隱之子,為吳中從事,善畫,所謂江東詩法,因隱自號江東生故。二、《圖畫見聞志》[66]:治平甲辰,景靈宮建孝嚴殿,召元吉畫迎釐齋殿,勅令就開先殿之西廡,張素畫百猿圖,畫猿纔十餘,感時疾而卒。三、《池北偶談》:羅塞翁畫猿一軸,余鏗題云,拋卻故山久,披圖眼忽明,老夫歸未得,說與曉猿驚。韓性[67]題云:栗葉秋未黃,連臂撼山雨,白晝聞清啼,愁雲夢天姥。四、《柳集》有《憎王孫文》,見卷十八。
[1]朱長文(1039—1098):字伯原,吳縣人。嘉祐四年(1059)進士,以病足不肯試吏,築室樂圃坊,讀書治學為樂。元祐中,除秘書省校書郎,後遷樞密院編修。
[2]王虛舟(1668—1739):王澍。王澍,字若林,號虛舟,江蘇金壇人。康熙五十一年進士。官至吏部員外郎。
[3]衛瓘(220—291):字伯玉,河東安邑人。魏尚書衛覬子。初仕魏為尚書郎。平蜀有功。西晉初,拜尚書令,遷司空。工草書。
[4]索靖(239—303):字幼安,敦煌人。博通經史,傅玄、張華皆重之。歴官尚書郎、雁門和酒泉太守。善草書。書法與衛瓘齊名,時號“二妙”。著有《索子》、《草書勢》等。
[5]一臺二妙:衛瓘、索靖同在尚書臺任職,皆精草書,同出張芝草法。時人稱為“一臺二妙”。
[6]夢得《傷愚溪》詩:“草聖數行留壞壁”云云,二適殆指此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7]僅千言者,謂不止千言也,劉、柳用字意義,定趨一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8]申申:反復不休。
[9]亹亹:勤勉不倦貌。
[10]予尋於雜亂碑拓中發見此石刻,有說明見他條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1]范致能:范成大,字致能。著有《驂鸞錄》。《驂鸞錄》,乃乾道八年(1172)范成大自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時紀途中所見。書名“驂鸞”者,蓋取韓愈《送桂州嚴大夫》詩“遠勝登仙去,飛鸞不暇驂”語。
[12]李元度(1821—1887):字次青,又字笏庭,自號天嶽山樵,晚年更號超然老人,湖南平江人。官至貴州布政使。著有《國朝先正事略》、《天嶽山館文鈔》、《南嶽志》等。
[13]無碩師而能言:《莊子·外物》:“嬰兒生,無碩師而能言,與能言者處也。”
[14]誠懸(778—865):柳公權。柳公權,字誠懸,京兆華原人。工書法,善詩文。官至太子太保。
[15]公綽字孝寬:柳公綽,字寬,京兆人。《新唐書》卷一百六十三《柳公綽傳》,《唐詩紀事》卷四十五,均言“柳公綽,字寬。”可見,“公綽字孝寬”,非是。
[16]阮葵生(1727—1789):字安甫,又字寶誠,號山,淮安府山陽人,乾隆十七年(1752)舉人,官至刑部右侍郎。著有《茶餘客話》等。
[17]柳璟:蒲州河東人。字德輝。生年不詳。寶曆元年(825)進士。開成五年(840)拜中書舍人。後因其子受賄事被牽連貶為信州司馬,約在會昌末年,卒於郴州刺史任上。
[18]沈曾植(1851—1922):字子培,號乙庵,晚號寐叟,別號甚多。浙江嘉興人。光緒六年(1880)進士,曾任安徽布政使。
[19]橘逸勢(782—842):日本平安時代著名書法家,與空海、嵯峨天皇共稱三筆。804年曾與空海、最澄入唐留學。期間潛心研究李邕(北海)和柳宗元的學問,被稱為橘秀才。
[20]馮武(1627—?):字竇伯,號簡緣。常熟人。馮班之侄。家多藏書。喜校繕。工書。著有《書法正傳》。
[21]羲之俗書逞姿媚:“逞”,《韓愈全集校注》作“趁”。語出韓愈《石鼓歌》詩。《石鼓歌》,見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二),第550頁。
[22]虞永興(558—638):虞世南。虞世南曾封永興縣公。
[23]李文田(1834—1895):字仲約,號若農、芍農、畬光,諡文誠,廣東順德人。咸豐九年(1859)進士,官至禮部右侍郎。工書法、精蒙元史,曾為《蒙古秘史》作注。
[24]爨寶子、爨龍顏都是三國魏晉時期雲南爨氏政權的統治者。爨龍顏,生卒年待考,三國末期人。卒後被立碑,即《爨龍顏碑》;爨寶子(380—403),字寶子,建寧同樂人。十九歲時就任建寧太守。卒後被立碑,即《爨寶子碑》。《爨龍顏碑》同《爨寶子碑》合稱“二爨”。二碑書法多受後人推崇。
[25]王興之夫婦墓石:東晉永和四年(348)刻。楷書。1965年1月19日在南京燕子磯人臺山出土。墓誌一石兩面刻,一面為王興之志,另一面為其婦人志。王興之為王羲之從弟。王興之卒於晉成帝咸康七年(341)。
[26]謝鯤墓石:1964年9月10日出土於南京中華門外戚家山。謝鯤(281—323),字幼輿,陳國陽夏人,曾任豫章太守。
[27]衛夫人(272—349):名鑠,字茂猗,河東安邑人,西晉黃門侍郎、書法家衛恒侄女。汝陰太守李矩之妻,世稱衛夫人。師承鐘繇,傳書法於王羲之。
[28]陳孟公:陳遵。陳遵,字孟公,杜陵人。《漢書》卷九十二《游俠傳·陳遵傳》:“(遵)略涉傳記,贍於文字。性善書,與人尺牘,主皆藏去以為榮。”
[29]韓方明:生卒年、字、号、籍里不詳。唐代書學理論家。自稱昔年學書專求筆法,貞元十五年(799)受筆法於東海徐璹,十七年受筆法於清河崔邈。著有《授筆要說》,論執筆使用方法。
[30]逸少:王羲之字。
[31]李陽冰(724?—785?):字少溫,郡望趙郡,世居京兆雲陽。肅宗乾元中,任括州縉雲縣令,寶應元年(762)遷當塗令。大曆九年(774),為京兆府戶曹參軍。興元元年(784),任將作少監。善詞章,工篆書,筆法妙天下。
[32]伯英:張芝。張芝,東漢時人,字伯英。敦煌酒泉人。擅長草書中的章草,有草聖之稱。
[33]顏魯公:顏真卿。
[34]沈尹默(1883—1971):浙江湖州人。曾執教於北京大學、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校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。以書法聞名。
[35]如近日例:指郭沫若。郭沫若於《文物》雜誌1965年第6期發表題為《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〈蘭亭序〉的真偽》的考證文章。認為相傳的《蘭亭序》,後半文字,興感無端,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,書體亦和新近出土的王、謝墓誌不類,其作者是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所依託,非羲之手筆。
[36]懷仁所集右軍各種字迹:指《懷仁集王羲之書〈聖教序〉》。《聖教序》全名《大唐三藏聖教序》,由唐太宗撰寫。後由僧人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,刻製成碑文,稱《唐集右軍〈聖教序並記〉》,或《懷仁集王羲之書〈聖教序〉》。該碑咸亨三年(672)建於京城長安弘福寺。《大唐三藏聖教序》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、回國後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。
[37]劉孝標(462—521):劉峻。劉峻,字孝標,原名法虎,唐人避諱改法武,平原人。以注釋劉義慶等編撰的《世說新語》而著聞於世,其文章亦擅美當時。
[38]徐僧權:南朝梁東海人,官東宮通事舍人,領秘書。以善書知名,梁武帝時內府所藏名跡,多有其押署。
[39]孟子所謂不以詞害意: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故說《詩》者,不以文害辭,不以辭害志。以意逆志,是為得之。”朱熹《集注》:“文,字也。辭,語也……言說《詩》之法,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,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,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,乃可得之。”
[40]汪容甫:汪中。
[41]翁覃溪(1733—1818):翁方綱。翁方綱,字正三,號覃溪,晚號蘇齋。直隸大興人,乾隆十七年進士,授編修,官至內閣學士。歷任廣東、江西、山東三省學政。精通金石、譜錄、書畫、詞章之學。著有《粵東金石略》、《蘇米齋蘭亭考》、《復初齋詩文集》等。
[42]本文繕就,又發見一證,補綴於此:《懷仁集聖教序》:“標瓦礫於珠林”,瓦作,隸書“瓦”字固如是寫法,漢開通褒斜道石刻“瓦”作
可證,說本孫仲容之札迻。何義門謂:
是古“丹”字, 孫駁其非是。由此可見右軍作行草,不離隸法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43]任彥昇(昉):《為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》,見《昭明文選》卷三十八。范始興,即范雲,曾任始興太守,故稱范始興。范雲,字彥龍,為竟陵八友之一。梁武帝時,為吏部尚書。太宰,即竟陵王蕭子良,為南朝齊武帝蕭賾的第二個兒子,任職宰相,位至太傅,卒年僅三十五歲。當年范雲與任昉皆為其門客,有知遇之恩。此表上,遭到齊明帝蕭鸞的拒絕。
[44]趙璘:字澤章,南陽人。生卒年均不詳。開成三年(838)進士。大中時為左補闕、祠部員外郎。後為衢州刺史。所著《因話錄》,多記朝野雜事。
[45]他條有詳細說明:見上部《體要之部》卷三十一《與呂恭論墓中石書》簽釋。
[46]杭堇浦:杭世駿,號堇浦。
[47]詳見張宗泰《所學集》:《三跋道古堂文集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48]徐仁甫謂:“殷賢戲批書後”,若倒為“戲批殷賢書後”,主賓易位,事實相反,除事實謬誤外,古今無此加重語氣、突出重點之倒裝句法,子厚集中亦絕無此種倒裝句法也。見徐仁甫:《讀〈柳文指要〉劄迻》。
[49]安西(305—345):指庾翼。庾翼,字稚恭,潁川鄢陵人。東晉權臣庾亮之弟,官至征西將軍、荊州刺史。工書法。見《晉書》卷七十三《庾翼傳》。
[50]子敬:王獻之。王獻之,字子敬,小字官奴,王羲之第七子。
[51]吳穀人(1746—1818):吳錫祺。吳錫祺,字聖徵,號穀人,浙江錢塘人。乾隆四十年(1775)進士,授編修,嘉慶六年(1801)授國子祭酒。乞歸後寓揚州,主講多家書院。著有《正味齋全集》。
[52]秦瑯邪臺:瑯邪臺刻石乃秦始皇二十八年(前219)東巡瑯邪所立。傳為李斯所書。
[53]楊歸厚:應為“劉歸厚”。元劉有定注鄭杓《衍極》曰:“皇甫閱傳柳宗元、劉禹錫、劉歸厚。歸厚傳侄緯,緯傳權審、張叢、崔弘裕。弘裕,禹錫外孫也。”
[54]皇甫閱:唐憲宗時人。工書。唐代盧攜《臨池妙訣》曰:“徐吏部(徐浩)傳之皇甫閱,閱以柳宗元員外為入室,劉尚書禹錫為及門者”。
[55]鐘元常:鐘繇,字元常。三國時期曹魏書法家。
[56]鳥跡通過蒼頡:《淮南子·本經訓》:“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。”高誘注:“蒼頡始視鳥跡之文造書契。”
[57]《晉書》卷三十六《衛瓘列傳》:“瓘學問深博,明習文藝,與尚書郎敦煌索靖俱善草書,時人號為‘一臺二妙’。”
[58]王述(303—368):字懷祖,襲封藍田侯,人稱王藍田,太原晉陽人。汝南內史王湛孫,東海太守王承子。官至散騎常侍、尚書令。王羲之素來與王述不和。王述曾命人檢舉王羲之治下會稽郡的各種問題,逼得王羲之稱疾辭職。王述事蹟,見《晉書》卷七十五《王湛傳》附《王述傳》。
[59]吳令湄:羅孚。羅孚,原名羅承勳。1921年生於廣西桂林。1941年在桂林入《大公報》館,後又在重慶、香港《大公報》館工作,任副總編輯。又任香港《新晚報》總編輯。曾用過絲韋、辛文芷、吳令湄、文絲等筆名,在內地多以柳蘇為筆名。著有《南斗文星高——香港作家剪影》、《香港·香港》、《燕山詩話》、《西窗小品》、《繁花集》、《絲韋卷》等,編有《聶紺弩詩全編》、《香港的人和事》等。
[60]馬一浮(1883—1967):名浮,字一浮,浙江會稽人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任浙江文史館館長、中央文史館副館長、全國政協委員。所著後人輯為《馬一浮集》。
[61]語出《蜀都賦》:左思《蜀都賦》:“公孫躍馬而稱帝,劉宗下輦而自王。”公孫,李善注:“公孫述,字子陽,扶風人也。”
[62]漢光武謂馬文淵:《後漢書》卷二十四《馬援列傳》:“世祖迎笑謂援曰:‘卿遨遊二帝間,今見卿,使人大慚。’”馬援,字文淵。
[63]臥龍躍馬終黃土:語出杜甫《閣夜》詩。
[64]嚄咋:猿猴啼聲。
[65]易元吉:北宋畫家。字慶之。生卒年不詳,活躍於仁宗、英宗時期。湖南長沙人。
[66]《圖畫見聞志》:郭若虛著。郭若虛,宋代太原人,生卒年不詳。書畫鑒賞家和畫史評論家。有《圖畫見聞志》傳世。
[67]韓性(1266—1341):字明善,宋代名臣韓琦後裔,居紹興。延祐中被薦為慈湖書院山長,不赴職。卒諡莊節先生。工詩文,著有《五雲漫稿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