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河陽烏尙書重胤欲獻文啓
兩河定亂:指討盧從史事。元和中,王承宗叛,王師加討,潞帥盧從史與賊通,重胤與吐突承璀謀,縛從史於帳下,潞軍無敢動者。
三城建功:重胤為河陽三城節度使,蓋河陽有三城也。
進臨汝上:元和九年,以重胤為汝州刺史、充河陽懷汝節度使,徙治汝州。
史稱重胤出自行間,及為長帥,赤心奉上,能與下同甘苦,所至立功,未嘗矜伐,而善待賓僚,禮分同至,當時名士,咸欲依之,然則子厚之願投此啓,良非偶然。
文稱:“兩河定亂,三城建功,進臨汝上,控制東方”,此重胤已由河陽節度使改為汝州刺史、充河陽懷汝節度使,徙治汝州甚明,題仍標“河陽烏尙書”,稱其夙官,似失檢。尋唐之宿兵河陽,本以鈐制魏博,迨元和七年,田弘正以魏博歸附,於是河陽化為內鎭,不宜屯重鎭以示猜阻,九年,重胤之由河陽徙治汝州,即為示好弘正之故。時朝廷加弘正檢校右僕射,賜其軍錢二十萬緡,而弘正曰:此未若移河陽軍之為喜,事勢皎然。子厚“控制東方”云者,東方指東都,蓋汝州屯兵,本為捍蔽東都之用也。
嘗論中唐文人,以杜牧最好談兵,而牧之長策,以收取兩河為第一義。彼於烏重胤撲滅盧從史事,曾在《上李司徒書》言之如下:“貞元中,節度使李長策卒,中使提詔,見本軍大將但軍士附者即授之。其時大將來希皓固辭,押衙盧從史位居第四,潛與監軍相結,出伍捧詔,再拜舞蹈。從史爾後漸蓄奸謀,養義兒三千人,其餘大將烏重胤等,及長行兵士,並不同心。及至被擒,烏重胤坐於軍門,喩以禍福,義兒三千一取約束。”凡此在牧為追述曩迹,而在子厚為並時體會,蓋子厚與牧之祖父佑同朝,嚮以掃除藩鎭為職志,並於中唐之軍事部署,以及如段秀實等之忠烈事蹟,平時採訪有素。則有若烏重胤綏靖兩河之號稱偉才勳烈,其欲從而加意著錄,以聳唐德而昭史實,自不失為子厚平生願望之一。因而啓中所表意態,十分眞慤,惜夫重胤一介武夫,不解子厚懷挾之重要性,相與虛衷合作以崇其成云。
[1]康對山(1475—1540):康海。康海,字德涵,號對山、沜東漁父,陝西武功人。弘治十五年(1502)狀元,任翰林院修撰。武宗時宦官劉瑾敗,因名列瑾黨而免官。以詩文名列“前七子”之一。所著有詩文集《對山集》、雜劇《中山狼》、散曲集《沜東樂府》等。
[2]權載之:權德輿。
[3]侍御:指柳宗元父親柳鎮。柳鎮曾任侍御史,故稱。
[4]文舉俊才,猶得小時了了之誚: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孔文舉年十歲,隨父到洛。時李元禮有盛名,為司隸校尉;詣門者,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。文舉至門,謂吏曰:‘我是李府君親。’既通,前坐。元禮問曰:‘君與僕有何親?’對曰:‘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,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。’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。太中大夫陳韙後至,人以其語語之。韙曰:‘小時了了,大未必佳。’文舉曰:‘想君小時,必當了了。’韙大踧踖。”後以“小時了了,大未必佳”言人不能因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成就。文舉,指孔融。孔融字文舉;李元禮,李膺,李膺字元禮。相似記載在《後漢書》卷七十《孔融傳》中亦有。
[5]林希元(1482—1567):字懋貞,號次崖,明同安人。正德進士。曾官大理寺評事、升廣東按察司僉事。能直言極諫。一生著作頗豐,主要有《嘉靖欽州志》、《〈易經〉存疑》、《林次崖先生文集》、《〈四書〉存疑》等。
[6]巽軟:怯懦。
[7]沈作喆:約1147年前後在世。字明遠,號寓山,湖州人。著有《寓簡》十卷。
[8]便佞:巧言善辯,阿諛逢迎。
[9]榘矱:規矩法度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勉陞降以上下兮,求榘矱之所同。”
[10]溫卷:唐宋舉子於應試前,將名片投呈當時名人顯要後,再將其著作送上,以求推薦。
[11]釋褐:脫去平民衣服。喻始任官職。漢揚雄《解嘲》:“夫上世之士,或解縛而相,或釋褐而傅。”
[12]薦剡:推薦。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故四·徵聘不至》:“康熙己未,博學宏詞之徵,內外薦剡百八十餘人。”
[13]孔平仲:字義甫(毅父),臨江新喻人。生卒年不詳,北宋人。治平二年(1065)進士,曾任秘書丞、集賢校理,又提點江浙鑄錢、京西刑獄。宋徽宗時曾任戶部、金部郎中。長於史學,工文詞,著有《珩璜新論》、《續世說》、《談苑》等。
[14]虞伯生(1272—1348):虞集。虞集,字伯生,號道園,又號邵庵。撫州崇仁人。少受家學,嘗從吳澄遊。元成宗大德初,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,任國子助教、博士。仁宗時,遷集賢修撰,除翰林待制。文宗即位,除奎章閣侍書學士,領修《經世大典》。著有《道園學古錄》、《道園遺稿》。虞集素負文名,與揭傒斯、柳貫、黃溍並稱“元儒四家”;詩與揭傒斯、范梈、楊載齊名,人稱“元詩四家”。
[15]卻得有大量之人事物,形於奏章:指韓愈的《奏韓弘人事物表》及《謝許受韓弘物狀》等奏章。
[16]江漢之滸,王命召虎:出《詩經·大雅·江漢》。
[17]蘇軾《李西平畫贊》:“墮賊計,困平涼,卒罷兵,仆三將,誰之咎?在廟堂,斬馬劍,誅延賞。”謂德宗不能卒用西平,與子厚意反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8]矜閔:同“矜憫”。哀憐,憐憫。
[19]魚志宏:原文為“魚志弘”。清按:疑為“魚弘志”。武宗朝魚弘志為右神策軍中尉。
[20]《史商》為《十七史商榷》之略,下同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《十七史商榷》,王鳴盛著。王鳴盛,號西莊,曾官光祿寺卿,故稱王西莊光祿。
[21]劉鐸:金代人,據金元好問《中州集》卷七:“鐸字文仲。冀州棗強人。承安五年進士。元光二年入為太常博士。正大初改兵部員外郎。以武昌軍節度副使致仕。癸巳歲病歿於京師。自號柳溪先生。”劉鐸此詩亦見《中州集》卷七。《中州集》是元好問編纂的金代詩歌總集。
[22]肅代優遊到敬文:肅代,指唐肅宗、唐代宗;敬文,指唐敬宗、唐文宗。唐代從肅宗、代宗到敬宗、文宗都對宦官採取姑息政策。
[23]陳竇:陳,指陳蕃,東漢靈帝時為太傅;竇,指竇武,東漢靈帝時為大將軍。陳、竇二人在靈帝時共同謀劃翦除閹宦,事敗而死。陳、竇二人《後漢書》皆有傳。
[24]清江三孔:指孔文仲、孔武仲、孔平仲兄弟三人。皆為北宋著名學者。孔文仲(1033—1088),字經父,嘉祐六年進士,曾官左諫議大夫,中書舍人。孔武仲(1042—1098),字常父,嘉祐八年進士,曾官吏部侍郎。
[25]泄機也合罪劉蕡,猶言泄機也合罪劉蕡乎?故曰反語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6]又:《十七史商榷》原文作“反”。
[27]王鳴盛:《十七史商榷》卷九十一《訓注皆奇士》。
[28]王明清(1127—1202):字仲言,汝陰人。淳熙十二年(1185)主管臺州崇道觀。光宗紹熙三年(1192),任寧國軍節度判官。五年通判泰州。以博聞洽識著稱於世,尤以史學知名,其傳世之作《揮麈錄》及《玉照新志》因含豐富的當代文獻史料而備受重視。
[29]《皇王寶運錄》:據《新唐書》卷五十八《藝文志二》,該書楊岑著。已亡佚。楊岑,唐憲宗時人。
[30]泉扃:墓門。亦指陰曹地府。借指冥間死者。
[31]本編他條亦引此文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指卷三十五《上廣州趙宗儒尙書啓》疏條下。
[32]錢龍惕(1609—?):字夕公,號子健。錢謙益侄子。明諸生,工詩,為虞山詩派中重要一員。撰有《玉溪生詩箋》等。
[33]馮集梧:字軒圃,號鷺亭,桐鄉人,馮浩子。乾隆辛丑進士,授編修。嘗刻《元豐九域志》、《杜樊川詩注》、惠棟《〈後漢書〉補注》。著有《貯雲居稿》。
[34]葉方藹(?—1682):字子吉,號紉菴,江蘇崑山人。順治十六年進士,歷官翰林院編修、侍講學士、侍讀學士、禮部侍郎、刑部侍郎。著有《讀書齋偶存稿》、《葉文敏公集》、《獨賞集》等。
[35]太牢公:李德裕對牛僧孺的辱稱。因《大戴禮記·曾子天圓》有“牛曰太牢”之語,故稱。《舊唐書》卷一百七十二《牛僧孺傳》:“德裕南遷,所著《窮愁志》,引里俗犢子之讖以斥僧孺,又目為‘太牢公’,其相憎恨如此。”
[36]葉石林(1077—1148):葉夢得。葉夢得,字少蘊。蘇州吳縣人。紹聖四年(1097)登進士第,歷任翰林學士、戶部尚書、江東安撫大使等官職。號石林居士,所著詩文多以石林為名,如《石林燕語》、《石林詞》、《石林詩話》等。
[37]憸險:亦作“憸嶮”。奸邪險惡。《舊唐書》卷一百五十四《熊望傳》:“熊望者,登進士第。粗有文詞,而性憸險。”
[38]維州事:太和五年(831),吐蕃維州守將悉怛謀舉城降於西川節度使李德裕。德裕具奏其狀,宰相牛僧孺以為不可。謂吐蕃疆土萬里,失一維州,無害其強。吐蕃剛遣使與唐議和,尚未抵京,唐自食其言,萬一反目,吐蕃不三日抵咸陽橋,駭動京師,雖得百維州何益?唐文宗詔李德裕遣返降者。吐蕃盡誅隨悉怛謀降者三百餘口。後李德裕拜相,於會昌三年(843)上奏唐武宗,極論當時朝廷取置之失當,並請朝廷追贈悉怛謀等之官爵。武宗乃詔追悉怛謀為右衛將軍。
[39]蘇黃門:指蘇轍。蘇轍曾拜門下侍郎。宋代的門下侍郎由漢代的黃門侍郎相沿而來,故稱。
[40]蘇子由著《歷代論》,以牛僧孺、李德裕俱為一代偉人,庶幾乎以忠恕格物者,語見陳善《捫蝨新話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41]《憫忠賦》:應為“《頌忠》”。
[42]朱克融、王庭湊之禍:《新唐書》卷二百一十二《藩鎮盧龍傳·朱克融傳》:“乃拜克融檢校左散騎常侍,為幽州盧龍節度使,長慶元年也。明年,陷弓高,攻下博,與王廷湊共圍深州。”長慶元年,公元821年。
[43]盧鈞(778—864):字子和,京兆藍田人。唐文宗時任左補闕、給事中、華州刺史、嶺南節度使;武宗時任山南東道節度使、昭義節度使;宣宗時任宣武節度使、河東節度使,入朝為尚書左僕射。受宰相令狐綯排擠,又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,懿宗初年去世。
[44]趙彥衛:生卒年及里居不詳,約1195年前後在世。字景安,宋宗室。隆興元年進士。紹熙間,知烏程縣。慶元二年,又通判臺州。開禧元年,以朝議大夫知徽州。著有《雲麓漫鈔》十五卷。該書記宋時雜事,以考證名物為多,頗為賅博。
[45]《南部新書》:北宋錢易撰,共十卷,皆記唐時故事,間及五代。錢易(968—1026),字希白,錢塘人,吳越王錢倧之子,真宗朝官至翰林學士。
[46]劉三復(?—844?):潤州句容人。會昌中,累官至刑部侍郎、弘文館學士判館事。工詩文,長於表狀,文才為劉禹錫、李德裕推重。
[47]期頤之壽:期頤,百年。期頤之壽,即高夀的意思。
[48]倕:相傳為中國上古堯舜時代的一名巧匠,善作弓、耒、耜等。
[49]羿:傳說是中國夏代有窮國的君主,善於射箭。亦稱“后羿”、“夷羿”。
[50]奚仲:夏之車正,傳說姓任,黃帝之後。為車的創造者。《荀子·解蔽》謂:“奚仲作車”。
[51]造父:古之善御者,趙之先祖。因獻八駿幸於周穆王。穆王使之御,西巡狩,見西王母,樂而忘歸。時徐偃王反,穆王日馳千里馬,攻徐偃王,大破之,因賜造父以趙城,由此為趙氏。參閱《史記》卷四十三《趙世家》。
[52]“揚躒”出《晉書·五行志》:寧康三年,暴風迅起,飛沙揚礫。惟字作“礫”,不作“躒”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53]蹀躞:小步行走的樣子,也指行進艱難貌。南朝宋鮑照《擬行路難》詩之六:“丈夫生世會幾時?安能蹀躞垂羽翼?”
[54]廢疾:《鄭玄別傳》云:任城何休好公羊學,遂著《〈公羊〉墨守》、《〈左氏〉膏肓》、《〈穀梁〉廢疾》,玄乃發《墨守》,鍼《膏肓》,起《廢疾》云。
[55]馨香:《尚書·君陳》:“黍稷非馨,明德惟馨。”
[56]醫門: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回嘗聞之夫子曰:‘治國去之,亂國就之,醫門多疾。’願以所聞思其則,庶幾其國有瘳乎!”篲,音遂。
[57]蘭室:《孔子家語·六本》:“與善人居,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,則與之化矣”。
[58]激以死灰之氣:《史記》卷一百八《韓長孺列傳》:“(韓)安國云:‘死灰獨不復然乎?’田甲曰:‘然即溺之。’”
[59]弊箒之辭:曹丕《典論·論文》云:家有弊箒,享之千金。“箒”,與“帚”同。
[60]范寧《〈穀梁〉序》云:一字之褒,寵逾華袞之贈。赭衣,罪人之衣。顏師古云:罪犯則衣赭衣。《賈山傳》:赭衣半道。
[61]龍門:河流所下之口。漢辛氏《三秦記》曰:河津,一名龍門,水險不通,魚鱉之屬莫能上。江海大魚,薄集龍門下數千,不得上,上則為龍也。埳井,壞井也。《莊子·秋水》:埳井之蛙,休於缺甃之崖。
[62]藻:文藻。
[63]寒谷生輝:寒谷,山谷名,一名黍谷。相傳為鄒衍吹律生黍的地方。《太平御覽》卷八百四十二《百穀部六》:“劉向《別錄》曰:傳言鄒衍在燕,有谷地美而寒,不生五穀。鄒子居之,吹律而溫至生黍,到今名黍谷焉。”王充《論衡》卷第二十七《定賢》:“夫和陰陽,當以道德至誠。然而鄒衍吹律,寒谷更溫,黍穀育生。推此以況諸有成功之類,有若鄒衍吹律之法。故得其術也,不肖無不能;失其數也,賢聖有不治。”
[64]九天:九野。《淮南子·天文》:天有九野。何謂九野?中央曰鈞天,東方曰蒼天,東北曰變天,北方曰玄天,西北曰幽天,西方曰顥天,西南曰朱天,南方曰炎天,東南曰陽天。
[65]魑魅:古謂能害人的山澤神怪,泛指鬼怪。亦指荒涼、邊遠的地區。
[66]結草:結草銜環。結草:把草結成繩子,搭救恩人;銜環:嘴裏銜着玉環。舊時比喻感恩報德,至死不忘。
[67]連犿:相從貌。
[68]厲憐王:麻瘋病人憐憫被劫殺的君主,認為比自己還可憐。厲,麻瘋病。《韓非子·奸劫弑臣》:“諺曰:‘厲憐王’,此不恭之言也……故劫殺死亡之君,此其心之憂懼,形之苦痛也,必甚於厲矣。”
[69]笑粲:發笑。語本《穀梁傳·昭公四年》:“軍人粲然皆笑。”范寧注:“粲然,盛笑貌。”
[70]李蓴客:李慈銘。李慈銘,號蒓客。“蓴”乃“蒓”的異體字。《李蓴客日記》即《越縵堂日記》。
[71]明心見性:率真地表現心性。
[72]牛銘:指牛僧孺的《頌忠》。柳宗元《非〈國語〉·城成周》:“吾友化光銘成周,其後牛思黯作《頌忠》,萇弘之忠悉矣。”
[73]《風俗通》:塗為夏禹后塗山氏之後。釗案:漢王莽時有塗惲,通《古文尙書》,貴顯,見《儒林傳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74]陸深(1477—1544):初名榮,字子淵,號儼山,南直隸松江府(上海)人。弘治十八年進士,授編修,遭劉瑾忌,改南京主事,瑾誅,復職,累官四川左布政使,嘉靖中,官至詹事府詹事。卒,贈禮部右侍郎,諡文裕。工書法。
[75]舒亶(1041—1103):字通道,號懶堂,明州慈溪人。曾任監察御史裏行,元豐二年(1079)與李定弹劾蘇軾作詩譏切時事,並上其詩三卷,釀成“烏台詩案”。
[76]李定:字資深,揚州人。元豐初年,官御史中丞。元豐二年與舒亶同劾蘇軾,釀成“烏台詩案”。
[77]岸獄:監獄。岸,通“犴”。語本《詩經·小雅·小宛》:“哀我填寡,宜岸宜獄。”
[78]釗案:張力臣為顧炎武寫定音學五書,指“絪”為俗字,古人取以為名者絶罕,由此可見:鄭絪俗人,子厚在《先友》中固恥提其名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79]穾奧:亦作“窔奧”,室中東南和西南二隅。喻幽深處。《淮南子·道應訓》:“陰陽之所行,四時之所生,其比夫不名之地,猶窔奧也。”
[80]洛鐘之效:銅山西崩,洛鐘東應,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響。
[81]當是在永州最後兩年:應為“當是在柳州最後兩年”。元和十二年柳宗元已為柳州刺史,十四年卒於柳州。
[82]庀:具備。
[83]步簷:步廊。
[84]比:並,聯。
[85]苞:包括。
[86]扶桑:傳說太陽升起的地方。
[87]蒼梧:山名,在廣西梧州,此指西方。
[88]安期、羨門:安期,即安期生,傳說中的仙人,活動於東海仙山。劉向《列仙傳》:“安期先生者,琅邪阜鄉人,賣藥於東海邊,人皆言千歲公。秦始皇東遊請見,與語三日三夜。”羨門,古仙人。秦始皇東臨碣石,曾使燕人盧生求見羨門。參見《史記》卷六《秦始皇本紀》。
[89]斬斬:鋒芒畢露貌。《新唐書》卷一百七十九《李訓鄭注等傳贊》:“李訓浮躁寡謀,鄭注斬斬小人。”這里意為明明白白。
[90]見《聊齋志異》卷四《姐妹易嫁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