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義縣復北門記
此一詹詹小文耳,子厚殆託故為盧遵而作。夫遵,子厚內弟也,以子厚棄於南服,仗義來依,觀子厚《送遵序》,謂其來從已達五年,是遵之執誼而固,非同尋常。以子厚善為文,倘始終無一言寵斯人也,於義豈協哉?是固不論所言事之重量何許也。陳少章為講復北門之大略云:
全義桂州屬邑,[27]記首言賢者之興,賢者即謂李衛公,下言衛公城之,南越以平是也。武德四年,衛公為嶺南撫慰大使,檢校桂州都督,引兵下九十餘州,全義之城,蓋在斯時。又據《新書·地理志》,斯縣之置,亦始是年,及唐末馬殷據湖南,攻破全義,遂取桂管諸州,蓋地當桂管門戶重地,衛公建邑築城,審於地利控扼之要矣。
由右觀之,復北門,大於戰略有益,子厚文僅以馬殷據湖南而見增重。文末云:“是而不列,〔意謂此等事而不記錄。〕殆非孔子徒”,以證盧遵為全義,義不得不復北門,遵復北門,子厚亦義不得不作斯記,夫是之謂重。衛公,李靖。
文自“上於大府,大府以俞”而下,用閭、塗、蘇、徒等韻,依聲到底,仍唯恐其不足,可見子厚文學楚體,大有帆隨湘轉、望衡九面之趣。
[1]《左》: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大史書曰:‘崔杼弑其君。’崔子殺之。其弟嗣書而死者,二人。其弟又書,乃舍之。南史氏聞大史盡死,執簡以往。聞既書矣,乃還。”
[2]語見《禮記·樂記》。
[3]《家語》:指《孔子家語·問玉》篇。
[4]語見《與程崟書》,原文不在手邊,字句有出入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《與程崟書》,即方苞的《答程夔州書》,原文為:“柳子厚惟記山水,刻雕眾形,能移人之情;至《監察使》、《四門助教》、《武功縣丞廳壁》諸記,則皆世俗人語言意思,援古證今,指事措語,每題皆有見成文字一篇,不假思索。”見《方苞集》(上),第166頁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版。
[5]《唐·百官志》:指《新唐書·百官志》。《舊唐書》稱《職官志》。
[6]《祭統》:指《禮記·祭統》。
[7]張宗泰(1776—1852):字魯岩,汝州魯山人。嘉慶十二年(1807)舉人。初任修武縣教諭,後擢任河南府學教授。著有《魯岩所學集》等。
[8]《祭義》:指《禮記·祭義》。《禮記·祭義》曰:“天子設四學,當入學而大子齒。”
[9]《周禮·天官·小宰》:“以官府之六聯,合邦治:一曰祭祀之聯事,二曰賓客之聯事,三曰喪荒之聯事,四曰軍旅之聯事,五曰田役之聯事,六曰斂弛之聯事,凡小事皆有聯。”賈公彥疏:“謂官府之中有六事皆聯事通職。”
[10]《國語·晉語七·悼公始合諸侯》:“反役,與之禮食,令之佐新軍。”韋昭注:“反役,自役反也。禮食,公食大夫之禮。”
[11]寓望:古代邊境上所設置的以備瞭望、迎送的樓館。亦指其主管官員。此作動詞用,有接待、招待之意。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國有效牧,疆有寓望,藪有圃草,囿有林池,所以禦災也。”韋昭注:“境界之上,有寄寓之舍,候望之人也。”
[12]顧嗣立(1665—1722):字俠君,號閭丘,江蘇長洲人。康熙五十一年(1712)進士,選庶吉士,補中書舍人。箋注溫庭筠、韓愈詩行世。著有《秀野集》、《閭丘集》。
[13]主爵秩之名:杜預原注作:“執秩,主爵秩之官。”“名”,作“官”。
[14]擁鐸拱稽:出《國語·吳語·吳欲與晉戰得為盟主》。
[15]《晉書》卷二十一《禮下》:“《采薇》以遣之,《出車》以勞還,《杕杜》以勤歸。皆作樂而歌之。”《詩序》:“《出車》,勞還率也。”“《杕杜》,勞還役也。”《出車》、《杕杜》皆在《詩經·小雅》。
[16]先朝常宴會,壯觀已塵埃:出自杜甫《千秋節有感二首》之一。
[17]王景文(1135—1189):王質。王質,字景文,號雪山。興國軍人。紹興三十年(1160)進士。曾入虞允文幕府。
[18]伍舉論章華之臺:見《國語·楚語上·伍舉論臺美而楚殆》。
[19]宋伯:《國語》原文作“宋公”。
[20]《論語》排比“德行顏淵閔子騫”一節: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子曰:‘從我於陳蔡者,皆不及門也。德行: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;言語:宰我、子貢;政事:冉有、季路;文學:子游、子夏。’”
[21]飛鳥入池,語見《公孫龍子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《公孫龍子·白馬論》:“以黃馬為非馬,而以白馬為有馬,此飛者入池而棺槨異處,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。”原文作“飛者入池”,不作“飛鳥入池”。
[22]何許子之不憚煩:語見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許子,指許行。
[23]《禮記》:指《禮記·王制》。
[24]《送鄭尙書》:指韓愈《送鄭尚書赴南海詩並序》。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二),第886頁。
[25]藉,慈夜切。《漢書》:相枕藉,死在下曰藉。下文:相藉物故,解同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6]餫音運,野饋也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7]全義本名臨源,大曆四年更名,屬桂州。《集》有《贈遵序》云:來從余五年矣,蓋遵遊桂在元和四年,其為全義,四年後也。釗案:語本廖注。遵治全義,當在元和九年。遵,涿人,子厚母,遵之姑也,故子厚以內弟呼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