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安海禪師碑
此碑子厚在永州貶所作,時年三十六,《集》有《贈僧浩初序》,龍安即浩初師。子厚亟稱浩初為人,有是師方有是弟子,龍安制行足多,自不竢言。
龍安為術,乃由馬鳴[23]、龍樹[24]二師之道,徵其書,合於志,以求不慁[25]。夫馬鳴尊者,龍樹菩薩,他碑有云:“馬鳴幽讚,龍樹虛求”,即幽與虛兩字推之,可見龍安所為,純乎由實課虛之學。子厚於此碑極言之曰:
咸黜其異,以蹈乎中,乖離而愈同,空洞而益實,作《安禪》、《通明論》。推一而適萬,則事無非眞;混萬而歸一,則眞無非事。推而未嘗推,故無適;混而未嘗混,故無歸。塊然趣定,至於旬時,是之謂施用;茫然同俗,極乎流動,是之謂眞常。
試以名理詮之:乖離者,散實也,而空洞為共相。〔共相者,共同形象之謂,語源出《荀子》[26],日人於此,通常譯作“概念”。〕散實雖眾,咸集中於一誼,是謂乖離而愈同;共相雖虛,而無在不可以徵驗,是謂空洞而益實。散實極其數曰萬,共相歸其原於一。由共相以規散實,是為推一以適萬;由散實以求共相,是為混萬而歸一。事之云者,即散實之總稱;眞之云者,又共相之妙諦。推一而適萬,則事無非眞者,謂將共相置之散實,散實無不與共相相符;混萬而歸一,則眞無非事者,謂驅散實使趨共相,共相皆不出散實之外。由是散實、共相,集於一環,推與混徒有其名,而直無相聯之動作以為之配。故曰推而未嘗推,故無適;混而未嘗混,故無歸。展轉迴環,率由意匠。夫旬時者何?曰:由十日、二十日、三十日以至百日,更進而千日、萬日以至億、兆、京、垓,皆旬時也,亦即散實,而不得謚為眞時。所謂眞時,必須不帶數字,盡人可喻。顧實際上,此種不帶數字、盡人可喻之眞時,不可能存在;而布之世間,供人紀載者,皆旬時而非眞時,故曰塊然趣定,至於旬時,是之謂施用。更以馬喻:馬本無色,而白馬、驪馬以及其他黃、黑馬種種,皆俗馬而非眞馬。眞馬者,常馬也,亦可牽綴用之,曰眞常馬。老子曰: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”[27],唯馬亦然。例如秦關課賦者馬,而不標白馬,今吾馬傅以白色,而行走在外,與馬無色之定義不合,故曰白馬非馬。易詞言之:即茫然同俗,極乎流動,是之謂眞常。
吾揣子厚所了解於龍安者,大率如右,《銘》曰:“象物徒設,眞源無依”,所謂眞源,即吾曰共相,而碑曰眞常,此詣不極,即安禪了無是處。
《銘》云:“莫徵旁行,徒聽浮言”,旁行者,指佉盧[28]文字左行而言,當馬鳴、龍樹兩書之入中國,即由旁行迤譯而得。
開篇:“佛之生也,遠中國僅二萬里,其沒也,距今茲僅二千歲”,僅者,不僅之謂,子厚《致許孟容書》:“自古賢人才士,秉志遵分,被謗議不能自明者,僅以百數”,“僅”字用法,亦與此碑同,解詳《許書》篇下,不更縷述。又吾國說文之學,為“人”字作詁曰:人者仁也,仁從人二。何謂人二?夫二者複數之始,由龍安之理推之,凡數之始,即包括數之終。今吾複數之始曰二,複數之終曰萬,惟二、惟萬,皆足盡散實。
[1]蘇子由:蘇轍的字。
[2]謁:疑為“碣”。
[3]亦強約來與語:此指韓愈貶潮州後與僧大顛的交往。見韓愈:《與大顛三書》。
[4]王伯厚譏子厚主佛與儒合,即指此一段言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5]章士釗說此碑作於元和十三年,是年柳宗元應為四十六歲,非四十三歲。柳宗元生於大曆八年(773),元和十三年為公元818年。
[6]蘇軾:《贈虔州術士謝晉臣》:“屬國新從海外歸,君平且莫下簾帷。前生恐是盧行者,後學過呼韓退之。死後人傳戒定慧,生時宿直鬥牛箕。憑君為算行年看,便數生時到死時。”
[7]高徒神秀:神秀非慧能門徒,而為五祖弘忍弟子。“高徒”,應為“高僧”。
[8]《詩經·邶風·新臺》:“魚網之設,鴻則離之。燕婉之求,得此戚施。”
[9]陸龜蒙《奉和襲美暇日獨處見寄》:“謝府殷樓少暇時,又拋清宴入書帷。三千餘歲上下古,八十一家文字奇。冷夢漢皋懷鹿隱,靜憐煙島覺鴻離。知君滿篋前朝事,鳳諾龍奴借與窺。”可見,“靜憐煙島覺鴻離”為陸龜蒙詩中句子,此處作“皮日休詩”,實誤。陸龜蒙的《奉和襲美暇日獨處見寄》詩,是對皮日休的《暇日獨處寄魯望》一詩的酬答。
[10]王逸《章句》:指王逸的《〈楚辭〉章句》。《〈楚辭〉章句》是今存最早的《楚辭》注本。《後漢書》卷八十上《王逸傳》:“王逸,字叔師,南郡宜城人也。元初中,舉上計吏,為校書郎。順帝時,為侍中。著《楚辭章句》行於世。”
[11]《國語》卷十七《楚語上·伍舉論臺美而楚殆》。
[12]屈原《離騷》:“雖不周於今之人兮,願依彭咸之遺則。”周,合;彭咸,殷賢大夫,因勸諫國君不聽,投水自殺。遺則,留下來的法則,即榜樣。
[13]《禮記·樂記》。
[14]楊倞:約唐憲宗至武宗時人。弘農人。元和間為大理評事,長慶三年(823)為大理司直,會昌四年(844)為汾州刺史。所著《荀子注》,成書於元和十三年(818)。
[15]竹汀詹事:錢大昕。錢大昕,號竹汀,曾官少詹事。
[16]《續〈古文苑〉》:清代學者孫星衍為南宋王厚之編纂的詩文選本《古文苑》所做的續本。從選編的標準看,二書都是輯佚之作,輯錄的多是《文選》集外、史傳不載之詩文精品。
[17]劉穆之:生卒年不詳,唐中宗時人。曾官中書舍人、內供奉。《盧公清德頌》作於唐中宗神龍三年(707)。
[18]元和十三年:是年柳宗元為四十六歲,非四十三歲。
[19]引文見《隱居通議》卷十五《評柳子厚》。耶,原文作“邪”。
[20]諸家說三觀,以天台之三觀為最普通。一、空觀:觀諸法之空諦也,二、假觀:觀諸法之假諦也,三、中觀:此有二,觀諸法亦非空、亦非假,即是中,謂為雙非之中觀,觀諸法亦空亦假,即色是也。餘解見《送濬上人歸淮南覲省序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1]《翻釋名義集》:應為《翻譯名義集》。《翻譯名義集》,佛教辭書。南宋平江景德寺僧法雲編。該書將散見於各經論中的梵文名字分類解釋、編集。
[22]洨長:指東漢的許慎。因許慎曾官洨長。著有《說文解字》。《後漢書》卷七十九下《許慎傳》:“許慎,字叔重,汝南召陵人也。……為郡功曹,舉孝廉,再遷除洨長。卒於家。”
[23]馬鳴:古印度佛教理論家、佛教詩人。約公元1—2世紀生於舍衛國娑枳多城。著有《佛所行贊》、《大莊嚴論經》等。
[24]龍樹:又譯龍猛、龍勝,古印度佛教哲學家。公元2—3世紀人。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理論體系的建立者之一。南印度人。佛教尊為“龍樹菩薩”。著述甚多,有“千部論主”之稱。
[25]慁:玷辱,雜亂。
[26]見《荀子·正名》。
[27]《道德經》第一章。
[28]佉盧:佛教所傳古代造佉盧文的人。佉盧文是古印度的一種文字,橫書左行,屬塞姆語系的阿拉米文系統,今已失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