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君闢韓筆談
吾校本編適將蕆事,而衡陽馬君宗霍見訪,彼審吾以闢韓爲主旨也,乃出所著《霋嶽樓筆談》與韓有關者,提示於余,余讀而善之。惟張籍譏二侍女合彈琵琶箏,劉叉持去愈金數斤,裴度斥愈以文爲戲,以及《困學紀聞》並列韓、柳所見各節,大抵爲一般熟唐故者之所通知,而經本編相機處理,或倚仗讀者之善知識,而故意略而未提,今特向馬君告罪,請將以上數則仍保留在《筆談》內,暫勿移動。而君最後涉及《新》、《舊唐書》載段秀實事之不一致,確爲前人所未嘗言,而足見君治史有特見,請與天下好讀書者共珍此文,並引爲本編照乘光焰,而向君致謝,如下:
當韓退之在史館時,柳子厚嘗有書與論段太尉逸事,退之復書疑其不實,子厚因又撰《太尉逸事狀》致之,且曰:退之以史道在職,若太尉者,宜使勿墜。然余檢劉昫《唐書·段秀實傳》,無子厚《狀》中一語,劉書因於唐史舊檔稿,使柳《狀》在舊檔《段傳》稿中,劉書必不容盡行刊剟[179]。余頗疑退之雖得子厚之《狀》,因《狀》中所言主要之事,爲郭汾陽王子晞寓軍邠州,不能戢士,元和時,郭曖之女爲憲宗妃,其家正盛,退之蓋亦怵於人禍,有所避忌,或未以柳《狀》入之《段傳》舊稿耳。至宋祁《新唐書·段秀實傳》,始全將柳《狀》採入,贊又曰:柳宗元不妄許人,諒其然邪?但初不言因於《舊史》,然則唐史舊檔《段傳》未載柳《狀》審矣,舊檔《段傳》無柳《狀》,則退之當時未以柳《狀》參之又審矣。此事昔人似未有言之者,使余言而然,是退之不徒有負子厚鄭重之託,其於史德虧亦甚矣。[180]
[1]郎瑛(1487—1566):字仁寶,號草橋子。仁和人。諸生。富藏書。著有《萃忠錄》、《七修類稿》等。
[2]潘云:指潘緯的《柳文音義》。
[3]《賈損之傳》:應為《賈捐之傳》。《賈捐之傳》,見《漢書》卷六十四下《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》。據該《傳》,賈捐之,字君房,賈誼之曾孫。
[4]《左傳》原文為:“鍚、鸞、和、鈴,昭其聲也。”杜預原注為:“鍚,在馬額。鸞,在鑣。和,在衡。鈴,在旂。”
[5]劉仙洲(1890—1975):原名鶴,又名振華,字仙舟。河北省完縣人。曾任清華大學教授,副校長。著有《機械原理》、《熱工學》、《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》、《中國農業機械方面的發明》等。
[6]《晉書·志十八·禮五》:應為“《宋書·志八·禮五》”。下引內容在《宋書》第十八卷(志八)《禮五》。
[7]張蔭麟別有考證:見張蔭麟《宋盧道隆吳德仁記里鼓車之造法》,《清華學報》1925年第2卷第2期。
[8]亥章:豎亥和大章。古代傳說中善走的人。《文選·張協〈七命〉》:“躡章亥之所未跡。”李善注引《淮南子》:“禹乃使大章步自東極,至於西極,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步;使豎亥步自北極,至於南極,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里。”
[9]王世懋(1536—1588):字敬美,號麟州,直隸太倉人。王世貞弟。嘉靖三十八年(1559)進士,官至太常寺少卿。著有《藝圃擷餘》等。
[10]范德機(1272—1330):范梈。范梈,字亨父,一字德機,人稱文白先生,臨江清江人。歷官翰林院編修、海南海北道廉訪司照磨、福建閩海道知事等職。工詩,與虞集、楊載、揭傒斯被譽為“元詩四大家”。有《范德機詩集》。
[11]高廷禮(1350—1423):初名棅,字彥恢,號漫士,福建長樂人。永樂初以布衣召授翰林待詔,遷為典籍。博學能文,工書、畫。著有《唐詩品匯》等。
[12]英、皇:帝舜二妃女英與娥皇的並稱。
[13]天末:天寶末年。
[14]當塗高:漢代讖書中的隱語。指三國魏。《後漢書》卷七十五《袁術傳》:“(術)又少見讖書,言‘代漢者當塗高’,自云名字應之。”李賢注:“當塗高者,‘魏’也。”《三國志》卷二《文帝紀》“肅承天命”裴松之注:太史丞許芝條魏代漢見讖緯於魏王曰:“故白馬令李雲上事曰:‘許昌氣見於當塗高,當塗高者當昌於許。’當塗高者,魏也;象魏者,兩觀闕是也;當道而高大者魏。魏當代漢。”
[15]蝮蜪:蟲名。蝗的未生翅的幼蟲。《爾雅·釋蟲》:“蝝,蝮蜪。”郭璞注:“蝗子未有翅者。”
[16]周蔑方召堯無皋:如同西周沒有了方叔和召虎,堯時沒有了皋陶。方叔、召虎,周之名臣;皋陶,堯時名臣。《詩經·小雅·采芑》:“蠢爾蠻荊,大邦為讎!方叔元老,克壯其猶。方叔率止,執訊獲醜。”《詩經·大雅·江漢》:“江漢之滸,王命召虎,式辟四方,徹我疆土。”
[17]西陵:《樂府詩集》卷三一引《鄴都故事》:“魏武帝遺命諸子曰:‘吾死之後,葬於鄴之西崗上,與西門豹祠相近。無藏金玉珠寶,餘香可分諸夫人,不命祭吾,皆著銅雀台,臺上施六尺床,下惠帳,朝晡上酒脯粻糒之屬。每月朝十五,輒向帳前作伎。汝時登吾台,望吾西陵墓田。’”
[18]哆然:張口欲噬貌。陸遊《鵝湖夜坐書懷》詩:“拔劍切大肉,哆然如餓狼。”
[19]荃、蕙:荃、蕙皆為香草。
[20]纇:瑕疵;毛病;缺點。
[21]“舜相堯”等句:見《孟子·萬章上》。
[22]頟頟:不休息之貌。《尚書·益稷》:“惟慢遊是好,傲虐是作,罔晝夜頟頟。”孔傳:“無晝夜常頟頟肆惡無休息。”蔡沉《集傳》:“頟頟,不休息之狀。”
[23]朱、均:朱,丹朱,堯之子;均,商均,舜之子。丹朱、商均並用為不肖子之典實。《韓非子·說疑》:“其在記曰:‘堯有丹朱,而舜有商均。’”
[24]參閲本部第七卷《李遜》條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5]蘇子瞻《遊孤山訪惠勤、惠思二僧長句》云:臘日不歸對妻孥,名尋道人實自娛,道人之居在何許?寶雲山前路盤紆,孤山孤絶誰肯廬?道人有道山不孤,對二僧連稱道人不斷如此,可見僧、道不分之習,遞宋猶存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6]《小杜集》別本“潭峻”作“談峻”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27]陳許議:杜牧《唐故處州刺史李君墓誌銘序》:“君諱方玄,字景業,刑部尚書、贈司空貞公長子。貞公事憲宗皇帝,兄弟受寄四鎭。在漢南時,戰淮西未利,監軍使崔談峻讒言中,入為太子賓客。後淮西平,李光顏移鄭滑,陳許無帥,帝閑讌獨言曰:‘勁兵三萬,誰可付者?’談峻侍側,曰:‘有大臣,家不下三十口,俸錢委庫不取,小僮跣足市薪,此可乎?’帝曰:‘誰為者?’談峻進,即以貞公言,帝即日起貞公為陳許帥,其儉德服人如此。”見《杜牧集繫年校注》第三冊。中華書局,2008年10月版。
[28]天視自我民視:《尚書·泰誓》。
[29]餘冬(1474—1536):指何孟春。何孟春,字子元,號燕泉,郴州人。弘治六年(1493)進士,官至吏部侍郎。卒諡文簡。著有《餘冬序錄》等。
[30]筌:疑為“詮”。
[31]岧嶤:亦作“岧嶢”。亦作“岹嶢”。高峻;高聳。曹植《九愁賦》:“踐蹊隧之危阻,登岧嶤之高岑。”
[32]四分歷:應作“四分曆”。四分曆,亦稱“後漢四分曆”。東漢章帝元和二年(85)實施。
[33]信而好古: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竊比於我老彭。”
[34]楚人:指曾國藩。曾國藩為湖南人,湖南古屬楚地,故稱。曾國藩曾作《聖哲畫像記》。
[35]櫜:用袋子裝。
[36]張戒:生卒年不詳。字定夫(復),正平人。宣和六年(1124)進士,官至司農少卿。因反對和議,主管台州崇道觀。著有《歲寒堂詩話》。
[37]見《歲寒堂詩話》卷上。
[38]王世貞:《藝苑巵言》卷四。
[39]一詩人:指鄭孝胥。
[40]七古一首:指鄭孝胥作:《人日遺章行嚴》。見《海藏樓詩》卷第十二。
[41]參看同卷《韓以文為詩》條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42]河汾:指王通。王通,門人私諡曰文中子,隋絳州龍門人。講學河、汾間,時稱儒宗。《文中子》卷一《王道篇》:“子曰:‘封禪之費,非古也,徒以誇天下。其秦漢之侈心乎?’”
[43]房、魏:房玄齡、魏征。
[44]翁元圻輯注:指翁元圻的《困學紀聞注》。翁的《困學紀聞注》彙集了閻若璩、何焯、全祖望、錢大昕、程瑤田、萬希槐、屠繼序等人對《困學紀聞》的箋注,並加上自己的見解,為《困學紀聞》諸注本中的詳備者。翁元圻(1761—1837),浙江余姚人,字載青,號鳳西。乾隆四十六年(1781)進士,授禮部主事,累遷雲南廣南知府。官終陝甘總督。
[45]參看本卷《方明》條,及上部卷一《貞符》第五段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46]淳夫:范祖禹,字淳夫(甫)。
[47]林逋(968—1028):字君復,杭州錢塘人。性孤高恬淡,不求仕進,隱居杭州西湖,結廬孤山。布衣終其生。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。
[48]茂陵:漢武帝陵墓。
[49]因反語以表見遺趣:徐仁甫對此處訓釋另有見解:“‘更’猶‘翻’,反也。”徐仁甫:《讀〈柳文指要〉劄迻》,《重慶師範大學學報》(哲社版),1982年第1期。
[50]赤伏符:《後漢書》卷一上《光武帝紀上》:“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自關中奉《赤伏符》,曰:‘劉秀發兵捕不道,四夷雲集龍鬭野,四七之際火為主。’羣臣因復奏曰:‘受命之符,人應為大,萬里合信,不議同情,周之白魚,曷足比焉?今上無天子,海內淆亂,符瑞之應,昭然著聞,宜答天神,以塞羣望。’光武於是命有司設壇場於鄗南千秋亭無成陌。”
[51]白水眞人:《後漢書》卷一下《光武帝紀下》:“論曰:皇考南頓君初為濟陽令,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於縣舍,有赤光照室中。欽異焉,使卜者王長占之。長辟左右曰:‘此兆吉不可言。’是歲縣界有嘉禾生,一莖九穗,因名光武曰秀。明年,方士有夏賀良者,上言哀帝,云漢家曆運中衰,當再受命。於是改號為太初元年,稱‘陳聖劉太平皇帝’,以厭勝之。及王莽篡位,忌惡劉氏,以錢文有金刀,故改為貨泉。或以貨泉字文為‘白水真人’。”
[52]八厶子系,十二為期:《後漢書》卷十三《隗囂公孫述列傳》:“述夢有人語之曰:‘八厶子系,十二為期。’覺,謂其妻曰:‘雖貴而祚短,若何?’妻對曰:‘朝聞道,夕死尚可,況十二乎!’會有龍出其府殿中,夜有光耀,述以為符瑞,因刻其掌,文曰‘公孫帝’。”八厶子系,合起來乃“公孫”。
[53]《推背圖》:唐代袁天罡、李淳風著。預言唐以後中國走嚮。
[54]夏侯勝:字長公,東平人。從夏侯始昌受《尚書》、《洪範五行傳》。漢宣帝立,官長信少府,賜爵關內侯。後遷太子太傅。通經,受詔疏解《尚書》、《論語》。事蹟見《漢書》卷七十五《夏侯勝傳》。
[55]眭孟:眭弘。《漢書》卷七十五《眭弘傳》:“眭弘,字孟。魯國蕃人也。少時好俠,鬭雞走馬,長乃變節,從嬴公受《春秋》,以明經為議郎,至符節令。”
[56]王述菴:王昶。王昶,字德甫,號述庵,又號蘭泉。
[57]《周易乾鑿度》:西漢末緯書《易緯》中的一篇。又稱《易緯乾鑿度》,簡稱《乾鑿度》。《乾鑿度》是緯書中保存完好、哲學思想較為豐富的作品。《乾鑿度》裏屢稱“孔子曰”,顯系假託。《白虎通義·天地篇》已引用《乾鑿度》,此書當出於西漢,東漢初已經流行。清朝修《四庫全書》將其從《永樂大典》中輯出,分上、下兩卷。舊有鄭玄及宋均兩家注,今本為鄭玄注。上、下卷正文有重複,注也偶有牾。
[58]《三國志注》許芝所稱:《三國志》卷二《文帝紀》“肅承天命”裴松之注:太史丞許芝條魏代漢見讖緯於魏王曰:“佐助期又曰:‘漢以蒙孫亡。’說者以蒙孫漢二十四帝,童蒙愚昏,以弱亡。或以雜文為蒙其孫當失天下,以為漢帝非正嗣,少時為董侯,名不正,蒙亂之荒惑,其子孫以弱亡。”
[59]桓君山:桓譚,字君山。
[60]四引語本《貞符》文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61]皎如珠吐,類剖蚌而乍分:語出柳宗元《披沙揀金賦》。原文為:“皎如珠吐,疑剖蚌之乍分。”
[62]本事見《前漢書》:指《漢書》卷六十六《楊惲傳》。
[63]李剛己(1872—1914):字如其名。河北南宮人。光緒二十年(1894)進士。官多地知縣。師事張裕釗、吳汝綸,詩文被推為張、吳門下第一。著有《李剛己遺集》。
[64]孟嘗事迹見《後漢書》卷七十六《孟嘗傳》。
[65]《齊書》:指《南齊書》。盧愿應作“虞愿”。《南齊書》卷五十三有《虞愿傳》。以下虞愿事迹均見《虞愿傳》。《南史》卷七十亦有《虞愿傳》,兩《傳》相似。
[66]晉安太守:《南齊書》卷五十三《虞愿傳》,作“晉平太守”。
[67]李賓之:李東陽。李東陽,字賓之。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人,故稱長沙。
[68]參看本部卷九《言盡而意不盡之謬論》第五段。——章士钊原注。
[69]許顥:應为“許顗”。許顗,字彥周,開封襄邑人。生卒年不詳。宋高宗紹興間為永州軍事判官。著有《彥周詩話》。
[70]周紫芝(1082—1155):字少隱,號竹坡居士,宣城人。歷任樞密院編修官、右司員外郎,出知興國軍,後退隱廬山。著有《竹坡詩話》。
[71]《法苑珠林》:又名《法苑珠林傳》或《法苑珠林集》。一百卷。唐道世法師編纂。
[72]尤袤(1127—1202):字延之,號遂初,常州無錫人。紹興十八年(1148)進士,累遷至太常少卿,卒諡文簡。
[73]鄭還古:生卒年不詳,號穀神子。郡望滎陽。初家居靑、齊間,李師道叛,徙家洛陽。元和初登進士第,曾為河中從事,坐謗貶吉州掾。與大將軍柳尚友善。著有《博異記》。
[74]裴秀(224—271):字季彥。河東聞喜人。曹魏時曾任尚書令,入晉,任司空。著名地圖學家。作《禹貢地域圖》。
[75]不堪金谷水,橫過墜樓前:晉名士石崇有愛妾綠珠,藏嬌於金谷園,權臣孫秀欲奪綠珠,石崇不與,被孫秀汙謀反,遭殺,綠珠墜樓殉情。《晉書》卷三十三《石崇傳》:“崇有妓曰綠珠,美而豔,善吹笛。孫秀使人求之。崇時在金谷別館,方登涼臺,臨清流,婦人侍側。使者以告。崇盡出其婢妾數十人以示之,皆蘊蘭麝,被羅縠,曰:‘在所擇。’使者曰:‘君侯服御麗則麗矣,然本受命指索綠珠,不識孰是?’崇勃然曰:‘綠珠吾所愛,不可得也。’……崇正宴於樓上,介士到門。崇謂綠珠曰:‘我今為爾得罪。’綠珠泣曰:‘當效死於官前。’因自投於樓下而死。”
[76]《三國·魏志》有傳:見《三國志》卷十六《杜恕傳》。
[77]陳氏祖范(1676—1754):字亦韓,號見復,江蘇常熟人。雍正元年(1723)以舉人成進士,託病不與殿試而歸,遂不復出。主講多家書院達三十年。晚授國子監司業銜。
[78]馮景(1652—1715):字山公,一字少渠,浙江錢塘人。諸生。著有《解舂集文鈔》等。
[79]李方叔:李廌。
[80]參看同卷《反封禪》條第三段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81]宋潛溪:宋濂,號潛溪。
[82]方正學:方孝孺。
[83]《范史》:指范曄所著的《後漢書》,即前面所說的《東漢書》。
[84]參閲本部卷九《古文貴潔》一文,本篇聊以補綴前說而已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85]鮑焦:周朝隱士。《韓詩外傳》第二十七章:鮑焦衣弊膚見,挈畚捋蔬,遇子貢於道。子貢謂之曰,非其世者,不生其利,汙其君者,不履其土,今吾子汙其君而履其土,非其世而捋其蔬,其可乎?鮑焦曰,吾聞賢者重進而輕退,廉者易愧而輕死。於是棄其蔬而立槁於洛水之上。
[86]夷、齊:伯夷、叔齊。二人隱居首陽山,不食周粟而死。
[87]空桑:指非父母所生,來歷不明者。《舊唐書》卷七十九《傅奕傳》:“蕭瑀非出於空桑,乃遵無父之教。”
[88]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初,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,卜之不吉,筮之吉,公曰:‘從筮。’卜人曰:‘筮短龜長,不如從長。’”
[89]是反語:徐仁甫對此處訓釋另有見解:“若作反語,顯違本旨。竊謂所當訓尚。”徐仁甫:《讀〈柳文指要〉劄迻》,《重慶師範大學學報》(哲社版),1982年第1期。
[90]亂:應為“禮”。
[91]高、斯:趙高、李斯。
[92]收拾一憲宗所寵神策軍吏李昱易:《冊府元龜》卷六百九十六《牧守部·修武備》:“許孟容憲宗元和四年為京兆尹,神策軍吏李昱,假貸長安富人錢八百貫,滿三歲不償,孟容遣吏收捕械系,克日命還之。曰:‘不及期當死。’自興元以後,禁軍有功。又中貴人尤有恩渥者,方得護軍,故軍士益橫府縣,不能制。孟容剛正不懼,以法繩之,一軍盡驚。冤訴於帝,帝命中使旨令送本軍,孟容系之不遣。中使再至,乃執奏曰:‘臣誠知不奉詔當誅,然臣職司輦轂,合為陛下彈抑豪強,錢未盡輸,昱不可得。’帝以其守正,許之。自此豪右斂跡,威望大震。”
[93]洪慶善(1090—1155):洪興祖。洪興祖,字慶善,鎮江丹陽人。曾知真州、饒州。著有《〈楚辭〉補注》等。
[94]冒鶴亭(1873—1959):冒廣生。冒廣生,字鶴亭,號甌隱,又號疚齋。蒙古族。江蘇如皋人。為明末清初名人冒襄(辟疆)裔孫。從外伯祖周星譽受詞章之學,又從外祖周星詒受校讎、目錄之學。民國時,曾任中山大學教授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曾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特約顧問。工詩、文、曲、詞。
[95]紫陽:指朱熹。朱熹居崇安時,榜廳事曰紫陽書堂,故稱。
[96]黃鉞(1750—1841):字左田,一字左君,號盲左,安徽當塗縣人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)進士,官至戶部尚書。卒諡勤敏。工書善畫。觀黃鉞生卒年,應為清中期人物,稱“清初”,似失當。
[97]伯蒼:武元衡字。
[98]鈍吟(1602—1671):馮班。馮班,字定遠,號鈍吟居士。江南常熟人。明末諸生,入清不仕。從錢謙益學詩,為虞山詩派的重要人物。著有《鈍吟全集》。
[99]王虺,王逸注:大蛇也,騫,舉頭貌也,此與鰅鱅別為一事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00]鈍吟,馮景字:誤。鈍吟,應為馮班字。馮班,字定遠,號鈍吟居士。馮景(1652—1715),字山公,一字少渠,浙江錢塘人,諸生。此處章士釗顯然將馮班與馮景張冠李戴了。
[101]宋牧仲(1634—1713):宋犖。宋犖,字牧仲,號漫堂,河南商丘人。曾官江蘇巡撫、吏部尚書。宋犖曾將馮景羅致江蘇巡撫幕府。
[102]西林(1861—1933):岑春煊。岑春煊,字雲階,廣西西林縣人。1916年在肇慶成立護國軍都司令部,任都司令。
[103]劉子政:劉向,字子政。
[104]《漢·志》:指《漢書·五行志》。《漢書》卷二十七下之上《五行志》有“蜮生南越”語。
[105]“方明爲御”句:出自《莊子·徐無鬼》。
[106]謝方明傳:見《南史》卷十九。
[107]《覲禮》:指《儀禮·覲禮》。
[108]《荀子》所謂:《荀子·強國》:“若是,則雖為之築明堂於塞外而朝諸侯,殆可矣。”
[109]定宇:惠棟,字定宇。
[110]迮鶴壽:字蘭宮,江蘇長洲人。道光六年(1826)進士。任池州府學教授。長於考據,著有《齊詩翼氏學》等。
[111]江都:指汪中。汪中,江都人(今屬揚州),著《明堂通釋》,述明堂之制甚詳。
[112]朱石君(1738—1806):朱珪。朱珪,字石君,號南厓,晚號盤陀老人。官至兵部、戶部尚書。朱石君,非朱筠。朱筠(1729—1781),字竹君,又字美叔,號笥河。曾任安徽、福建學政。朱筠乃朱珪之兄。
[113]《春秋傳》:指《左傳》。
[114]西泠十子:清朝順治、康熙年間,寓居杭州的陸圻、柴紹炳、沈謙、陳廷會、毛先舒、孫治、張綱孫、丁澎、虞黃昊、吳百朋十位詩人,結詩社於西湖西泠橋,刊行《西泠十子詩選》,號稱西泠十子。
[115]虞黃昊:生卒年不詳。字景明,浙江錢塘人。康熙五年(1666)舉人,官臨安教諭。“西泠十子”之一。
[116]渾沌:寓言裏的中央之帝。其天然無耳目,開之則死。後亦用以比喻自然淳樸的狀態。《莊子·應帝王》:“南海之帝為儵,北海之帝為忽,中央之帝為渾沌。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,渾沌待之甚善。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,曰:‘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,此獨無有,嘗試鑿之。’日鑿一竅,七日而渾沌死。”陸德明釋文引崔譔曰:“言不順自然,強開耳目也。”
[117]七襄:指精美的織錦。
[118]樗:亦稱“樗材”。無用之材。
[119]衒詫:謂自誇。
[120]贈蘇徯:《杜詩詳注》作“贈蘇四徯”。
[121]寄薛據:《杜詩詳注》作“寄薛三郎中璩”。
[122]才覺省郎在,家須農事歸:語出《復愁十二首》之四。
[123]《入六弟宅》:即《乘雨入行軍六弟宅》。《杜詩詳注》卷之二十一。
[124]鄭谷(851—?):字守愚,袁州宜春人。光啟三年(887)進士,曾任右拾遺,又任都官郎中,人稱“鄭都官”。
[125]方希直:方孝孺,字希直。
[126]徐時泰:明萬曆中進士,官工部郎中,長洲人。
[127]徐行可(1890—1959):徐恕。徐恕,字行可,號強侈,湖北武昌人。早年留學日本。喜藏書,名其書齋曰“箕志堂”、“藏棱齋”、“知論物齋”。治學廣博,於金石考證、經史諸子、目錄志略等學,均有造詣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將其所藏圖書近十萬冊全部捐獻給國家。
[128]羅振常(1875—1942):字子經,又字子敬,號心井、邈園。浙江上虞人。羅振玉堂弟。早年隨羅振玉宦遊南北,1912年去日本。歸國後,至河南安陽收買甲骨。同年在上海設“蟫隱廬”書店,刊印珍本秘笈發售。精于校勘,於版本源流、收藏變遷皆詳為稽考。編有家藏善本書目《善本書所見錄》。著有《南唐二主辭彙校》、《洹洛訪古記》、《征聲詞》、《古凋堂詩文集》等。刻有《貌園叢刻》。
[129]武林:武林山,在杭州。
[130]次律:殆指房綰。房綰,字次律,房融之子,肅宗時拜宰相。
[131]永叔悟神清之洞:歐陽修有《記神清洞》一文。
[132]《西溪》:殆為“《黃溪》”之誤。柳宗元《永州八記》中有《游黃溪記》。
[133]《鈷鉧》:柳宗元《永州八記》中有《鈷鉧潭記》、《鈷鉧潭西小丘記》。
[134]楊光祿於唐貴梅:指楊慎的《孝烈婦唐貴梅傳》。楊慎卒後,被追贈光祿寺少卿,故稱楊光祿。《孝烈婦唐貴梅傳》見《升菴文集》卷十一。記敍唐貴梅潔身自好,不從老姑教唆與富商通姦而自縊的事蹟。
[135]歸寺丞於張烈婦: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)農曆五月,嘉定安亭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殺人縱火案——張貞女被惡少胡巖調戲、殺死、焚屍。由於案情錯綜複雜,涉及人倫綱常、社會良心、幕後交易、個人廉恥……歸有光在前後四、五年時間連續撰寫了《書張貞女死事》、《張貞女獄事》、《貞婦辨》、《張氏女子神異記》、《祭張貞女文》、《招張貞女辭(並序)》、《答唐虔伯書》、《與李浩卿書》、《與嘉定諸友書》、《與殷徐陸三子書》、《答俞質甫書》等十一篇文章、書信,描寫、記錄、辯論這起案件。
[136]皇甫士安敘龐娥親:指皇甫謐的《烈女傳·龐娥親傳》。皇甫謐,字士安。
[137]歐陽公敘李氏:指歐陽修編纂的《新唐書·列女傳》中的《李孝女》一文對孝女李氏的記敍。《新唐書》卷二百五《列女傳·李孝女》載:“李孝女者,名妙法,瀛州博野人。安祿山亂,被劫徙它州。聞父亡,欲間道奔喪,一子不忍去,割一乳留以行。既至,父已葬,號踊請開父墓以視,宗族不許。復持刀刺心,乃為開。見棺,舌去塵,髮治拭之。結廬墓左,手植松柏,有異鳥至。後,母病,或不食飲,女終日未嘗視匕箸,及亡,刺血書於母臂而葬,廬墓終身。”《新唐書·列女傳》同卷中有《饒娥》。
[138]蟁:古同“蚊”。
[139]石笥山房:指胡天游(稚威)。胡天游著有《石笥山房文集》。
[140]樊雲門(1846—1931):樊增祥。樊增祥,字嘉父,號雲門,一號樊山,別署天琴老人,湖北恩施人。光緒三年(1877)進士,歷任渭南知縣、陝西布政使、護理兩江總督。辛亥革命後,以遺老自居。袁世凱當國時,為參政院參政。曾師事張之洞、李慈銘。著有《樊山全集》。
[141]何遂(1888—1968):字敘甫,福建福州市人。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。1924年,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,何遂參與其事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,第一、二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,全國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。
[142]楊汝士:(778—?):字慕巢,虢州弘農人。元和四年(809)進士。官至刑部尚書。工詩。“文章舊價留鸞掖”,出自楊汝士《宴楊僕射新昌里第》詩。見《全唐詩》卷四百八十四。
[143]章金牧:字雲李,號萊山,浙江歸安(一作德清)人。生卒年均不詳。順治五年(1648)拔貢。官柏鄉縣知縣。工詩文。著有《萊山堂集》等。
[144]邢伯告中行伯曰:見《左傳·襄公十八年》。
[145]“黃鶯急囀春風盡”二句:出自蘇頲《贈彭州權別駕》詩。
[146]高摘屈宋豔,濃熏班馬香:見杜牧《冬至日寄小姪阿宜》詩。
[147]婁東發:應為“婁彥發”。婁機,字彥發。
[148]婁字彥發,乾道初進士,由鹽官尉累遷至吏部侍郎,屢進讜言,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卒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49]林石廬(1891—1971):林均。林均,字亞傑,號石廬。福建福州人(左海為福州別稱)。藏書家。其藏書樓曰寶岱閣。1957年,將所收集之書,全部讓售給中國社會科學院。
[150]寄巢(1586—1657):釋道源。釋道源,字石林,太倉人。因“居無常住,遊每信宿”,自號“寄巢”。晚年居虞山之東塔、破山,與錢謙益過從甚密。箋注李商隱詩。
[151]卷十四:应为“卷七十四”。《十七史商榷》卷七十四有《〈順宗紀〉所書善政》條。
[152]道州:原文為“道州刺史”。清按:作“道州刺史”是。
[153]《新·紀》:指《新唐書·順宗紀》。
[154]敉:安抚,安定。
[155]王壬秋:王闓運,字壬秋。曾作《湘軍志》。
[156]沅浦:曾国荃,字沅浦。
[157]壬翁還有評柳敘韋道安一條,見本部卷十二《韋柳》第二段,可參閲。——章士钊原注。
[158]尹杏農(1814—1877):尹耕雲。尹耕雲,字瞻甫,號杏農,江蘇桃源人,道光三十年(1850)進士,授禮部主事,再遷郎中。咸豐八年(1858),授湖廣道監察御史,九年署戶科給事中。咸豐十年,英法聯軍攻陷天津、通州,咸豐帝意欲棄京避難熱河,耕雲上疏,痛勸皇帝宜坐守北京以待勤王之師。後入河南巡撫李鶴年幕府幫辦事務。
[159]郭筠仙:郭嵩燾。
[160]肅裕庭:肅順。
[161]補苴,即補苴罅漏。補好裂縫,堵住漏洞。比喻彌補事物的缺陷。
[162]大沽失機:1860年(咸豐十年)8月,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大沽口炮臺,直逼北京,咸豐皇帝逃到熱河。英法逼清政府簽訂《北京條約》。
[163]龍髯莫攀:指咸豐皇帝之死。《史記》卷《封禪書》:“黃帝采首山銅,鑄鼎於荊山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。黃帝上騎,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,龍乃上去。餘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龍髯,龍髯拔,墮,墮黃帝之弓。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與胡髯號,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,其弓曰烏號。”後用為皇帝去世之典。咸豐皇帝1861年死于承德避暑山莊。
[164]余在東京發刊雜誌討袁之歲:即1914年。是年为甲寅年,章士釗在日本東京創辦《甲寅》(月刊)雜誌。
[165]惸:沒有兄弟的人。《周禮·秋官·大司寇》:“凡遠、近、惸、獨、老、幼之欲有復於上,而其長弗達者,立於肺石三日。”鄭玄注:“無兄弟曰惸。”
[166]次公注:指趙彥才注蘇軾詩。趙彥才,字次公,蜀人。曾與邵博、晁公武遊。隆興間(1163—1164)任隆州司法,著有《杜甫詩注》、《蘇軾詩注》。次公注,是蘇軾詩的早期注家。見武國權:《趙次公〈杜詩先後解〉研究》(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,2005年6月)。
[167]《南史》:指《南史》卷六十三《王神念傳》。楊白花事蹟附《王神念傳》。《梁書》卷三十九亦有《楊華傳》,內容與《南史》相似。楊華,本名白花,降梁後改名華。
[168]唐汝詢:生卒年不詳。字仲言,明末松江府華亭人。五歲雙目失明,昆弟乃耳授经史,积久遂淹贯群籍。善属文,尤工詩,著有《編蓬集》、《唐詩解》等。
[169]山陽:當作“山陰”。魯一同,江蘇山陰人。
[170]魯一同(1805—1863):字蘭岑,一字通甫,江蘇山陰人。道光十五年(1835)中舉,此後屢次會試不第。著有《通甫類稿》、《通甫詩存》等。
[171]黷於祭祀,時謂弗欽:語出《尚書·說命中》。
[172]高祖《大風歌》:《史記》卷八《高祖本紀》:“高祖還歸,過沛,留。置酒沛宮,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,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,教之歌。酒酣,高祖擊築,自為歌詩曰:‘大風起兮雲飛揚,威加海內兮歸故鄉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’令兒皆和習之。高祖乃起舞,慷慨傷懷,泣數行下。謂沛父兄曰:‘遊子悲故鄉。吾雖都關中,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。’”
[173]釗案:址,似應作“祉”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174]滄浪而濯纓:《盂子·離婁上》:“有孺子歌曰:‘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。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我足。’孔子曰:‘小子聽之!清斯濯纓,濁斯濯足,自取之也。’”
[175]耿鑑庭(1915—1999):耳鼻喉科專家、醫史學家、文獻學家。江蘇揚州人。世代行醫,幼承家學。後入江蘇省立醫政學院(後為南京醫科大學)學習。曾任中國中醫院研究員、《中華醫史》雜誌副總編、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顧問。
[176]《外台秘要》:又名《外台秘要方》。四十卷。唐代王燾編撰,成書於天寶十一年(752)。醫學著作。
[177]秦承祖:劉宋時期任太醫令。精方藥,尤擅針灸。著有《偃側雜針灸經》、《偃側人經》、《明堂圖》等。
[178]耿湋:生卒年不詳。蒲州人。寶應二年(763)進士,大曆初,官右拾遺。工詩。與錢起、盧綸、司空曙諸人,號“大曆十才子”。
[179]刊剟:刪削;削除。
[180]本編下部第九卷載有“馬君論陳僖”一段文,可參閲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“馬君論陳僖”一段文,在下部第九卷《文與道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