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
釋子歸覲父母,可云反教奇蹟,形諸簡牘或詩歌,不少概見,錢起[104]有《送外甥懷素[105]上人歸鄉侍奉》詩,堪與此序並傳。詩云:
釋子吾家寶,神清慧有餘,能翻梵王字[106],妙盡伯英書[107]。遠鶴無前侶,孤雲寄太虛,狂來輕世界,醉裏得眞如。飛錫離鄉久,寧親喜臘初,故池殘雪滿,寒柳霽煙疏。壽酒還嘗藥,晨餐不薦魚,遙知禪誦外,健筆賦閒居。
懷素《自序帖》曾提及此詩[108],詩固自佳,因而傳誦益廣。吾近與鄭誦先[109]校訂素帖,發見“遠鶴無前侶”之“鶴”字,帖誤作“錫”,考之本集,明是“鶴”字,明人文三橋[110]檢覈功疏,誤乃因仍不覺,獨高二適[111]堅謂“錫”字不誤,不顧與下“飛錫”字重複,此一懸案,惟有移付後人結之。素是錢仲文外甥,故帖中稱仲文從父。
[1]南音用鐘儀事:《左傳·成公九年》:“晉侯觀於軍府,見鐘儀,……公曰:‘能樂乎?’對曰:‘先人之職官也,敢有二事?’使與之琴,操南音。”杜預注:“南音,楚聲。”王粲《登樓賦》:“鐘儀幽而楚奏兮,莊舄顯而越吟。”後因以喻思鄉憶國之情。
[2]越吟用莊舄事:《史記》卷七十《張儀列傳》:
陳軫對曰:“王聞夫越人莊舄乎?”王曰:“不聞。”曰:“越人莊舄仕楚執珪,有頃而病。楚王曰:‘舄故越之鄙細人也,今仕楚執珪,富貴矣,亦思越不?’中謝對曰:‘凡人之思故,在其病也。彼思越則越聲,不思越則楚聲。’使人往聽之,猶尚越聲也。今臣雖棄逐之楚,豈能無秦聲哉!”
[3]語見《史記》卷四十七《孔子世家》。
[4]唾面自乾故事:《新唐書》卷一百八《婁師德傳》:“其弟守代州,辭之官,教之耐事。弟曰:‘人有唾面,絜之乃已。’師德曰:‘未也。絜之,是違其怒,正使自乾耳。’”後以“唾面自乾”形容逆來順受,受辱而不計較、反抗。
[5]《莊子·外篇·天地》:“子貢卑陬失色,頊頊然不自得,行三十里而後愈。”原文作“頊頊然”,不作“坎坎然”。成玄英疏:“卑陬,慙怍之貌;頊頊,自失之貌。”
[6]傅毅賦:指傅毅的《舞賦》,見《昭明文選》卷十七。
[7]病依居士室:用維摩詰事。《維摩詰所說經》載,維摩居士病,“即以神力,空其室內,除去所有及諸侍者,唯置一床,以疾而臥。”
[8]味道憐知止:味道,體會道家學說或經典的義理。知止,《老子》四十四章:“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”
[9]遺名:流傳後世的聲名。
[10]雜珮:古代的玉佩,用各種佩玉構成,故稱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知子之來之,雜佩以贈之。”
[11]枉路:孫汝聽注:“枉路,猶言徑路也。”
[12]雙南金:指品級高、價值貴一倍的優質銅。後亦指黃金。張載《擬四愁》詩:“佳人遺我緑綺琴,何以贈之雙南金。”《擬四愁》詩,見《昭明文選》卷三十。張載,字孟陽。安平武邑人。生卒年不詳,西晉時人。曾任著作郎、弘農太守等。西晉末年世亂,託病告歸。張載與其弟張協、張亢,皆以文學著稱,時稱“三張”。
[13]六韻試帖:童試中五言六韻的試帖詩。限用官韻,用的全是仄起格,即第一句的前兩個字用仄聲,第二句前兩個字用平聲,叫做“仄起平受”,簡稱“仄起格”,反之即為“平起格”。試帖詩受限韻、破題、避諱等限制,詩大多流於形式,毫無意境可言。
[14]鴂舌:亦作“鴃舌”。伯勞弄舌啼聒。比喻語言難懂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今也南蠻鴃舌之人,非先王之道。”趙岐注:“鴃,博勞鳥也。”
[15]賢有司:指文中的中丞崔公,韓醇注:“時崔能為永州刺史。”此中丞崔公,即崔能。
[16]新文翁:指柳宗元。
[17]《法言·先知》。
[18]“仲尼者駕說者也”,原文少一“者”字。“諸儒”,原文作“茲儒”。見《法言·學行》原文:“天之道不在仲尼乎?仲尼駕說者也,不在茲儒乎?如將復駕其所說,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。”
[19]莽大夫:指揚雄。揚雄王莽時任大夫,校書天祿閣。
[20]退之頌言荀、揚:韓愈《讀〈荀〉》:“荀與揚,大醇而小疵。”韓愈《原道》:“荀與揚也,擇焉而不精,語焉而不詳。”
[21]杜甫:《八哀詩·贈司空王公思禮》:“貫穿百萬眾,出入由咫尺。”仇兆鼇:《杜詩詳注》卷十六,《杜詩詳注》第三冊,第1374頁。
[22]杜甫:《八哀詩·故著作郎貶臺州司戶滎陽鄭公虔》:“貫穿無遺恨,薈蕞何技癢。”仇兆鼇:《杜詩詳注》卷十六,《杜詩詳注》第三冊,第1410頁。
[23]孫復(992—1057):字明復,晉州平陽人。因居泰山講學,人稱“泰山先生”,石介等師事之。為范仲淹、富弼等舉薦,除秘書省校書郎,國子監直講。著作有《〈春秋〉尊王發微》、《孫明復小集》等。
[24]文道希《枝語》:即文廷式所著《純常子枝語》。
[25]彭叔夏:廬陵人。南宋學者。進士。著《〈文苑英華〉辨證》十卷。《文苑英華》為北宋官修大類書,號為詞翰淵藪,然矛盾錯訛處實多。彭叔夏乃與周必大合作,校讎考訂,編成《〈文苑英華〉辨證》。
[26]據《廖有方墓誌》載:君諱游卿,字秦都。本諱有方,字遊卿, ■■■■■■■更名者,時政咸許,故君得以字為名,而新其字。見胡可先:《新出土唐代詩人廖有方墓誌考論》,中山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,2009年第5期。該文對廖有方的改名、籍貫、科舉、婚姻、仕途、交遊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論。
[27]《雲溪友議》:唐代筆記小說集。撰者唐代范攄,生卒年未詳,處士,懿宗、僖宗時吳人。自號五雲溪人,名其書為《雲溪友議》。此書雜記中唐以下舊事異聞。
[28]惙:憂愁,不安。
[29]眄睞:顧盼。《世說新語·識鑒》:“褚眄睞良久,指嘉曰:‘此君小異,得無是乎?’”
[30]孟棨:一作孟啟。生卒年、籍貫不詳,約生於元和、長慶間。僖宗乾符二年(875)進士。曾為司勳郎中。所著《本事詩》記錄了唐時許多詩歌及故事。
[31]《全唐詩話》:舊題尤袤撰。《四庫總目提要》考定為賈似道假手門客廖瑩中所作,並考定其書剽竊計有功的《唐詩紀事》。校驗其文,實與《唐詩紀事》多同,故《全唐詩話》剽竊《唐詩紀事》之說可成立。
[32]陳鴻墀:生卒年不詳。字範川,別號抱簫山道人,浙江嘉善人。嘉慶十年(1805)進士。曾官內閣中書。
[33]李審言(1858—1931):李詳。李詳,字審言,又字慎言、媿生,江蘇興化人。曾任東南大學教授。著有《媿生叢錄》等。
[34]士人:《韓愈全集校注》作“人士”。
[35]《論語》“遊必有方”之義:《論語·里仁》:“子曰:‘父母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。’”
[36]見《史記》卷六十三《老子韓非列傳》。
[37]馮豐隆:馮,憑。豐隆,神話傳說中的雲神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吾令豐隆乘雲兮。”
[38]愬蜚廉:愬,同“溯”。蜚廉,又作飛廉,神話傳說中的風神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前望舒使先驅兮,後飛廉使奔屬。”王逸注:“飛廉,風伯也。”
[39]悁悁:憂悶貌。《詩經·陳風·澤陂》:“寤寐無為,中心悁悁。”毛傳:“悁悁,猶悒悒也。”
[40]子羽:澹臺滅明的字。孔子弟子,狀貌醜陋。《史記》卷六十七《仲尼弟子列傳》:“(澹臺滅明)狀貌甚惡。欲事孔子,孔子以為材薄。既已受業,退而修行,行不由徑,非公事不見卿大夫。南遊至江,從弟子三百人,設取予去就,名施乎諸侯。孔子聞之,曰:‘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 。’”
[41]羅臺山(1733—1778):羅有高。羅有高,字臺山,江西瑞金人。乾隆三十年(1765)舉人。以理學、佛學名世。見賴海燕、段福德:《關於理學家羅臺山研究的幾個問題》,《江西社會科學》2010年第9期。
[42]此評不憶誰作:此評乃儲欣作。見儲欣《河東先生全集錄》卷四。儲欣(1631—1706),字同人,清朝宜興人。著有《春秋指掌》、《在陸草堂集》。選編《唐宋十家文全集錄》。
[43]此句《柳宗元集》作:“歌曰:充乎己居,或躓其塗,匱己之虛,或盈其廬。孰匱孰充?為泰為窮,君子烏乎取?以寧其躬。”《柳宗元集》,中華書局,1979年版。
[44]行行重行行:即《古詩十九首·行行重行行》:行行重行行,與君生別離。相去萬餘里,各在天一涯;道路阻且長,會面安可知。胡馬倚北風,越鳥巢南枝。相去日已遠,衣帶日已緩;浮雲蔽白日,遊子不顧反。思君令人老,歲月忽已晚。棄捐勿復道,努力加餐飯。
[45]金人瑞(1608—1661):本名采,字若采,又名喟。明亡後更名人瑞,字聖歎。一說本姓張。吳縣人。明諸生,為人狂放不羈,絕意仕進,以讀書著述為務。順治十八年(1661),清世祖亡,哀詔至吳,大臣設幕哭臨,當時有諸生百餘人哭於文廟,上帖揭縣令貪酷不法事。金亦參與其事,遂以倡亂罪處斬。
[46]《陽關曲》:即《陽關三迭》,琴曲名。陽關,古關名;三迭,反復歌唱某一句。原指古代送別的曲調。後也比喻離別。
[47]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無恆產而有恆心者,惟士為能。若民,則無恆產,因無恆心。苟無恆心,放辟邪侈,無不為已。”
[48]《韓非子》第十九卷《顯學》:“故孔、墨之後,儒分為八,墨離為三,取捨相反、不同……愚誣之學,雜反之行,明主弗受也。”
[49]《禮記·投壺》:“當飲者皆跪奉觴曰:‘賜灌。’勝者跪曰:‘敬養。’”鄭玄注:“灌,猶飲也。言賜灌者,服而為尊敬辭也。”
[50]《雲仙散錄》一段,下部卷十四《雜錄》中,駁之更詳,可參閱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清補注:《雲仙散錄》,又名《雲仙雜記》,舊題唐金城馮贄撰,張邦基《墨莊漫錄》以為王銍偽託。今人徐乃昌《隨庵叢書》,署為“五代後唐開成中金城馮贄撰”。
[51]鮑照(?—466):字明遠,祖籍東海,久居建康。家世貧賤。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,任前軍參軍。劉子頊作亂,照為亂兵所殺。有《鮑參軍集》。與顏延之、謝靈運合稱“元嘉三大家”。
[52]裓:和尚穿的衣服。
[53]“絜矩”出《大學》:絜,度量;矩,畫方形的用具,引申為法度。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。《禮記·大學》:“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,上老老而民興孝,上長長而民興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”鄭玄注:“絜,猶結也,挈也;矩,法也。君子有挈法之道,謂當執而行之,動作不失之。”朱熹《集注》:“絜,度也。矩,所以為方也。”
[54]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子曰:‘然,有是言也。不曰堅乎?磨而不磷。不曰白乎?涅而不緇。吾豈匏瓜也哉?焉能繫而不食!’”
[55]此文在貞元十九年作:章士釗自己在《通要之部》卷十四《送文暢序年月考》否定了這一結論,認為此文必作於貞元十一年前。
[56]鄴下七子:即建安七子。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(196—220)七位文學家的合稱,包括孔融、陳琳、王粲、徐幹、阮瑀、應玚、劉楨。公元204年,曹操打敗袁紹,攻克鄴城,此後曹操基本上常住鄴城。文人學士亦緊隨曹氏父子,多聚鄴城,文學繁榮達到頂峰。因當時江南文風不盛,作品很少,後人亦把建安文學稱為“鄴下文學”。
[57]杜甫《戲為六絕句》之二:“王楊盧駱當時體,輕薄為文哂未休。爾曹身與名俱滅,不廢江河萬古流。”《杜詩詳注》卷十一。《杜詩詳注》第二冊,第899頁。
[58]參見陳寅恪:《論韓愈》,《金明館叢稿初編》,生活·讀書·新知三聯書店,2001年,第319—332頁。
[59]王周一轉而為王魯:漢代《公羊》學家因《春秋》用魯記年,認為這是貶降周而以魯為王。該論起源於董仲舒,詳實於何休。參見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·三代改制質文》和何休的《春秋公羊傳解詁》。
[60]《論語·八佾》。
[61]此潛意識:原文作“此種潛意識”。見陳寅恪:《論韓愈》,《金明館叢稿初編》,生活·讀書·新知三聯書店,2001年,第329頁。又見《歷史研究》1954年第2期。
[62]張文昌:張籍。
[63]馬融絳帳後堂:《後漢書》卷六十上《馬融列傳》:“(融)常坐高堂,施絳紗帳,前授生徒,後列女樂,弟子以次相傳,鮮有入其室者。”
[64]函丈:原指講學者與聽講者坐席之間相距一丈,後用以指講學的坐席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若非飲食之客,則布席,席間函丈。”
[65]劉禹錫《送元暠南遊序》:即《送僧元暠南遊並引》,《劉禹錫集》下冊,第392頁,中華書局,1990年版。
[66]赤髭白足:慧皎《高僧傳·譯經中·佛陀耶舍》:“舍(耶舍)為人赤髭,善解《毗婆沙》,時人號曰赤髭毗婆沙。”又《神異下·釋曇始》:“始(曇始)足白於面,雖跣涉泥水,未嘗沾濕,天下咸稱白足和尚。”後以赤髭白足泛指有道行的僧人。
[67]紅燈照:應為“紅燈教”。白蓮教、紅燈教皆清代民間秘密宗教。
[68]李長祥 (1612—1679):字研齋,亦字子發,自號石井道人,四川達州人。明崇禎十六年(1643)進士。福王立,官監察御史。明亡後,與張煌言堅持抗清。晚居毗陵,築讀易堂終老。著有《天問閣集》等。
[69]《新唐書》卷一百六十《孟簡傳》:“晚路殊躁急,佞佛過甚,為時所誚。嘗與劉伯芻、歸登、蕭俛譯次梵言者。”
[70]即《送元十八山人南遊序》,見本集。——章士釗原注。
[71]惡來:商紂王的臣子,飛廉(又作蜚廉)之子,有勇力,善諂。武王伐紂之時被處死。參見《史記》卷三《殷本紀》。
[72]季札:春秋時吳公子。吳王壽夢之季子。壽夢欲傳以位,辭不受。封於延陵,故又稱延陵季子。品德高尚,是與孔子齊名的聖人,稱為“南季北孔”。參見《史記》卷三十一《吳太伯世家》。
[73]由余:據《史記》卷五《秦本紀》記載,由余,其先晉人也,亡入戎,能晉言。戎王使由余於秦,由余降秦。穆公用由余策,向西開拓,益國十二,開地千里,遂霸西戎。
[74]哀的邁敦:拉丁文ultimatum的音譯,即最後通牒。
[75]此處徐仁甫另有不同見解:
按“吾之所以嗜浮圖之言,以此。”“所”猶“何”也。余《廣釋詞》已詳之。“吾之所以嗜浮圖之言?”此句問;“以此”,則答語也。“以此”之“此”,代上文不“遺其中”兼“知石之韞玉”。下文“吾之好與浮圖遊,以此。”此代上文“不愛官不爭能”以下數句。“以此”在此處職司承上,可證本文“以此”亦只用以承上,並無啟下作用。章氏不察“所”猶“何”,而誤以“所”字指上文不“遺其中”兼“知石之韞玉”,於是不得不“以此”連下文讀,又以“此”代“嗜浮圖之言”。
見徐仁甫:《讀〈柳文指要〉劄迻》,《重慶師範大學學報》(哲社版),1982年第1期。
[76]唐:应为“宋”。
[77]自鄶以下:比喻水準越來越低下,以至於不屑評論。典出自吳國季札在魯國觀賞樂舞,發現從鄶國起技巧都很差而未作評價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(吳公子札)請觀於周樂,使工為之歌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,曰:‘美哉!始基之矣,猶未也,然勤而不怨矣。’……自鄶以下無譏焉。”
[78]李覯(1009—1059):字泰伯,建昌軍南城人。由范仲淹薦為太學助教,後為直講,後人稱之為“李直講”。創辦盱江書院,教授生徒,故又稱“李盱江”,學者稱盱江先生。
[79]《與孟簡書》:即《與孟尚書書》,《韓愈全集校注》(四),第2350頁。
[80]須溪:劉辰翁。
[81]晝錦堂:晝錦堂是北宋名將韓琦晚年所居之處,歐陽修曾作《相州晝錦堂記》,對韓琦的功績給與高度評價,認為:“然則高牙大纛,不足為公榮;桓圭袞冕,不足為公貴;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,勒之金石,播之聲詩,以耀後世而垂無窮,此公之志,而士亦以此望於公也。”章士釗此處乃揶揄韓琦雖為北宋名將,亦不過使北宋苟安一隅,當不上如此評價。
[82]堂上簸錢人:歐陽修曾被人攻擊與外甥女有染。他上表皇帝自辯說:“我妹妹死了丈夫,失去依靠,帶了孤女來投奔我,孤女張氏,那時年方七歲。”錢勰見了此表說:“年方七歲,正是學簸錢的時候。”簸錢是擲錢為賭的一種遊戲。歐陽修曾有詞云:“江南柳,葉小未成陰。人為絲輕那忍折,鶯憐枝嫩不勝吟,留取待春深。十四五,閑抱琵琶尋。堂上簸錢堂下走,恁時相見已留心,何況到如今。”事見宋代錢愐:《錢氏私志》。
[83]巽語:巽,古同“遜”。巽語,謙讓恭順之語。
[84]《莊子·外篇·知北遊》:“天知予僻陋慢訑,故棄予而死。”
[85]《楚辭·九章·惜往日》:“或忠信而死節兮,或訑謾而不疑。”
[86]王荊石(1534—1614):王錫爵,字元馭,號荊石,太倉人。
[87]劉夢得送元暠序言:劉禹錫《送僧元暠南遊並引》:“開士元暠姓陶氏,本丹陽名家”。《劉禹錫集》下冊,第392頁。
[88]陶貞白(456—536):陶弘景。陶弘景,字通明,自號華陽隱居,丹陽秣陵人,卒諡貞白先生。
[89]梁臺:即南朝蕭梁朝廷。臺,古代指中央官署。
[90]李延壽:《南史·陶弘景傳》:“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,無不前以諮詢。月中常有數信,時人謂為山中宰相。”
[91]出劉禹錫:《送僧元暠南遊》,《劉禹錫集》下冊,第392頁。
[92]陶氏之裔有名峴者:陶峴事蹟見《唐詩紀事》卷二十四。
[93]孟雲卿:平昌人。約生於開元十三年(725)。唐代宗永泰初,進士及第,授校書郎。與杜甫、韋應物、薛據等人友善。
[94]何子貞(1799—1873):何紹基。何紹基,湖南道州人。字子貞,號東州,晚號蝯叟。道光十六年(1836)進士,官編修。先後典福建、貴州、廣東鄉試,均稱得人。著有《惜道味齋經說》、《說文段注駁正》、《東洲草堂詩鈔》、《東洲草堂文鈔》等
[95]何紹祺:字子敬,號勖潛,湖南道州人。紹基弟,道光十四年(1834)舉人,官至浙江道員。
[96]曹孟其(1883—1950):原名惠,字孟其。長沙人。縣學生員。曾任湖南都督府秘書、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指揮部秘書。
[97]清涼禪師(738—839):諱澄觀,字大休,越州山阴人,为華嚴宗四祖;世稱清涼國師、華嚴疏主。十一歲出家,廣學三藏,博通经、传、子、史。著有《華嚴經疏》、《五蕴观》等。
[98]清涼:《〈般若經〉序》。
[99]《廣弘明集》:中國佛教文集。唐代釋道宣於麟德元年(664)編成。繼承並擴大了南朝梁釋僧祐的《弘明集》。
[100]《圓覺經》:唐代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。又稱為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》、《大方廣圓覺經》、《圓覺修多羅了義經》、《圓覺了義經》,唐、宋、明以來天臺、禪宗等宗派盛行講習的經典。
[101]《淨住子》:全稱為《淨住子淨行法門》,作者蕭子良。蕭子良(460—494),字雲英,南朝齊武帝次子,封竟陵王。全書共有皇覺辨德門、開物歸信門、滌除三業門、十種慚愧門等共三十一條。從內容上看,是一種集中佛教基本理論的勸誡和勸善的入門書。
[102]杜牧:《江南春》。
[103]《本行經》:全稱《高上玉皇本行集經》,簡稱《玉皇經》。撰人不詳,約出於隋、唐年間。
[104]錢起(710?—782?):字仲文,湖州人。天寶九年(748年)進士。建中初任考功郎中,故世稱錢考功,與韓翃、李端、盧綸等號稱大曆十才子。
[105]懷素(725—785):字藏真,僧名懷素,俗姓錢,永州零陵人。唐代書法家。
[106]梵王字:即梵字,代指佛經。
[107]伯英書:即草書。張芝,字伯英。東漢書法家。敦煌人。善草書,被稱為草聖。與鐘繇、王羲之和王獻之並稱書法四賢。
[108]懷素《自敍帖》:“則有從父司勳員外郎吳興錢起詩云:遠錫無前侶,孤雲寄太虛。狂來輕世界,醉裏得真如”。
[109]鄭誦先(1892—1976 ):名世芬,字誦先,號研齋。晚年以字行。四川富順人。現代詩人、書法家。
[110]文三橋(1498—1573):文彭。文彭,字壽承,號三橋,文征明長子,長洲人。工詩文、書法,尤精篆刻。曾為國子博士。
[111]高二適(1903—1977):江蘇姜堰人。原名錫璜,後易名二適。學者、詩人、書法家。曾任江蘇省文史館館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