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司馬光作《通鑑》,帝魏,而以吳、蜀為附,此固非君實之創見也,陳壽著《三國志》,早持是說。又中經有唐一代,柳子厚論舜、禹之事,呂化光銘武侯祠,皆巋然聳曹魏於一尊。如劉壎輩勤引短書[63],疏求正義,於柳、呂兩家之崇論宏議,一似未經寓目,〔此指《隱居通議》而言。〕吾國史學之陋,此為一例。

朱晦菴作《綱目》[64],黜魏帝蜀,其情勢異是。蓋晦菴所本,為習鑿齒[65]之《漢晉春秋》,而《漢晉春秋》,書共五十四卷,其目見於《唐·藝文志》及宋《太平御覽》。逮仁宗時,修《崇文總目》,書逸久矣,顧其說不期而瀰漫於人心。唐劉知幾《史通》:“備王道則曹逆而劉順”[66]一語,經人用作兔園册子,與《三國演義》等之郢書燕說[67],不脛而走,婦孺習聞。歐陽修之正統論,以曹魏為主,其客章望之[68]即著《明統論》,恣意非難。書一經問世,立見歐論渺小,而章論漲大。其所以然,則宋室偏安,崇獎節義,種種虛偽矯揉,多方以促之,厥弊流演至今,湔洗惟艱。

習鑿齒毁魏之言曰:“以魏有代王之德,則其道不足,有靖亂之功,則孫、劉鼎立。道不足則不可謂制當年,當年不制於魏,則魏未曾為天下之主;王道不足於曹,則曹未始為一日之王。”所語皆拘儒迂闊之論,曾無一字涉及人民。又曰:“禪代之義,不同堯、舜,校實定名,必彰於後,人各有心,事胡可掩?定空虛之魏以屈於己,孰若杖義而以貶魏哉?”〔語俱見《晉書》本傳。〕所謂義者,由人杖之而生,並不依事勢所趨而定,旨在以後代之心理,翻前朝之史實,人民於焉歸往,概置不論,一味唯心,以別禪代與堯、舜之不同,此律之子厚立意,全然異致。復次:陳承祚之贊劉備曰:“先主機權幹略,不逮魏武,是以基宇亦狹。抑揆彼之量,〔按彼謂曹操。〕必不容己,非惟競利,且以避害。”據此,備全以一己利害反魏,毫不從人民著想。